八髎穴临床应用验案探析

2023-08-20 13:48祁向争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3期
关键词:俞穴腰痛大肠

李 萌,祁向争,周 月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1617)

八髎穴,穴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八髎穴指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八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络肾,位于骶骨后部,依次对称分布在第1~4骶后孔中[1]。八髎穴通过多条经络联系下焦,任脉、督脉、冲脉循行过腰骶部,与肾经、膀胱经相交,“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用于治疗下焦疾病。其解剖位置临近结直肠、肛门,可调节气机,促进肠道传导[2],发挥调理经气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肾司开阖,开窍于二阴,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有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针刺八髎穴可调节肾气化功能,促进膀胱正常贮存和排泄尿液,促进膀胱尿道括约肌功能恢复[3-4]。《备急千金要方》载:“大小便不解,灸八髎。”《针经摘英集》曰:“凡腰痛刺之不已者,刺八髎穴而愈。”《针灸大成》载:“次髎主小便赤淋,中下髎主小便不利。”《类经·图翼》指出:“上髎,主治妇人阴中痒痛,赤白带下。”由此可见,八髎穴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腰骶椎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本文对八髎穴临床应用验案两则进行探析。

1 便秘

患者,女,62岁。2020年9月初诊。患者于两个月前出现便秘症状,平素口服麻仁润肠丸辅助排便,效果不佳。刻下症:排便费力,便溏,2~3 d一行,用力排便后则汗出,时发腹胀,肢倦乏力,纳差,寐差,舌淡暗,苔白,脉细弱。查大便常规+潜血(-)。立位腹平片X 线检查示:结肠积便。电子肠镜示: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功能性便秘。中医诊断为便秘(气虚秘)。予针灸疗法对症治疗。针刺取穴:八髎穴+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支沟穴。针具准备完成后,患者取俯卧位,医者消毒双手,常规消毒皮肤,选取云龙牌0.4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于背部腧穴平刺,以患者有酸、麻、胀、重感为宜;于支沟穴处直刺,深度为20 mm,适度提插捻转以促使得气;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处直刺,深度20~30 mm,适度提插捻转,以患者有酸、麻、胀、重或放射感为宜。以上穴位留针20 min,同时在八髎穴配合电针治疗,同侧上髎、次髎为一组,中髎、下髎为一组,波形选择疏密波,时间20 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且无疼痛为宜。后取直径为2 cm、高约2 cm的艾炷,将其一端点燃,用镊子放入温灸盒中,并将其置于患者背部八髎穴,以患者感觉温热而无疼痛,皮肤有红晕而不起疱为度,灸20 min 后取下。以上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5次后,患者排便费力较前好转,腹胀减轻,夜寐差好转。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排便较前明显顺畅,1~2 d一行,腹胀好转,纳可,夜寐可,嘱患者规律饮食,注意休息调养。

按语:便秘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上升与快节奏生活、不良饮食结构、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5]。便秘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病位在大肠,又与肺、脾、肝、肾等脏腑相关,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6]。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阳气虚弱,脾气不足,气虚使肠腑推动之力减弱,遂发便秘。针刺取八髎穴,体现了针刺选穴中局部选穴的原则。上髎、中髎、下髎穴均可治疗大小便不利[7],次髎穴还可补益下焦之气。脾俞、胃俞穴均可治疗胃肠疾患,膈俞穴为八会穴之血会,支沟穴为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可配穴治疗气虚所致的便秘。

从西医学角度看,气虚秘属于因直肠推动力不足所致的功能性排便障碍[8],针刺治疗该病有良好的效果,如尹平等[9]采用“理焦通腑”针刺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八髎穴解剖位置位于第1~4骶神经走行处,针刺可刺激骶神经,引起盆底肌节律性运动而调节排便反射[10-11]。电针疗法通过疏密波电流刺激,作用于骶神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排便功能。陈晓雪等[12]运用电针疗法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能调节脏腑之气,恢复大肠功能,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电针八髎穴可以刺激骶神经,增强直肠感觉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和肌肉协同运动,从而使排便更加顺畅。

研究显示,电针八髎穴能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便秘型)功能独立评定量表(FIM)评分,促进骶神经恢复,增加肛管收缩压,促进患者排便功能恢复[13]。《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大小便不解,灸八髎。”指出排便不畅时可艾灸八髎穴。“血得热则行”,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更好地发挥八髎穴疏通全身气血的功效,增强肠腑之气的推动作用,促进直肠蠕动,使大便顺畅排出。

2 腰痛

患者,女,55岁,2020年10月初诊。患者半年前受寒后出现腰痛,自觉腰部及腰部以下寒凉,曾就诊于社区医院,给予中药内服治疗,症状好转后又反复出现。辅助检查:腰椎X 线检查示腰椎退行性变。刻下症:腰部隐痛,喜温喜按,遇劳或遇寒加重,活动尚可,肢冷畏寒,寐差,凌晨3 时常易醒,醒后难以入睡,舌淡,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慢性腰痛。中医诊断为腰痛病(肾阳虚证)。给予针灸疗法对症治疗。针刺取穴:八髎穴+秩边穴、环跳穴、肾俞穴、大肠俞穴、百会穴。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双手消毒,常规消毒穴位处皮肤,取0.40 mm×75 mm 云龙牌一次性针灸针,于秩边穴直刺,深度35~45 mm;于环跳穴处直刺,深度60~70 mm,得气后均予以提插补法;其余穴位取0.40 mm×40 mm 针灸针针刺,于肾俞、大肠俞穴处直刺,以患者自觉酸、麻、胀、重及放射感为度;于百会穴处平刺,深度10~13 mm;于八髎穴处直刺,深度20~30 mm,得气后予以捻转补法及小幅度、慢频率重插轻提。以上穴位留针20 min,同时电针加艾灸八髎穴。电针时同侧上髎、次髎为一组,中髎、下髎为一组,波形选择疏密波,时间20 min,电针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无疼痛为宜。后将准备好的艾灸盒置于八髎穴处,以患者感觉温热而无疼痛,皮肤红晕而不起疱为度,灸20 min后取下。在此治疗基础上辅助应用拔罐疗法,间隔一次使用。取中等大小的玻璃罐具,拔罐前检查罐具完好无破损,后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将其点燃后快速置于罐具中部1~2 s后迅速撤出,将罐迅速扣在吸拔部位,吸附力以患者能忍受而无明显痛感、不起疱为度,注意不要烫伤患者皮肤。选取脾俞、肾俞、大肠俞穴进行留罐,时间10 min。以上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次后,患者腰部冷痛及肢冷畏寒症状缓解,睡眠较前明显改善,其余症状均有改善。治疗5次后,患者自觉腰部冷痛较前明显减轻,失眠症状基本好转,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基本恢复。嘱患者注意避风寒,作息规律,调畅情志。

按语:慢性腰痛多见于下腰痛,发病原因与脊柱、软组织、内脏、血管、神经及心理精神病变相关[14]。中医理论认为,腰痛的发生与外邪侵袭、内伤、跌仆闪挫相关,病机为脏气虚衰、筋脉痹阻、腰府失养[15]。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肾阳亏虚,且寒邪入侵,损伤肾阳,阻滞气血经脉,遂发腰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寒邪入侵腰府,可阻滞腰府气机,且损伤阳气,阳气推动温煦失职,遂成腰痛。针刺取八髎、百会穴,体现了腧穴的近治作用。八髎穴均可治疗腰骶痛,具有疏经通络之功[7]。“腰为肾之府”,取肾俞穴以补肾气、强腰脊;大肠俞属近部选穴,取其理气活血、疏通经脉之功。秩边穴疏经活络、强健腰膝,环跳穴益气壮阳、强健腰膝,百会穴安神定志、疏通头部气血。

拔罐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温通经脉的功效,可助机体排出寒气,缓解腰痛症状。艾绒气味芳香走窜,燃烧后给穴位以温热刺激,起到温补肾阳、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帮助缓解腰痛。

《素问·骨空论》记载针刺八髎穴可治疗腰痛。《针灸甲乙经》记载:“腰痛怏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明·杨继洲提出“八髎总治腰痛”的观点[16]。研究表明,电针刺激能抑制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枢敏化,降低脊髓背角中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阻止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从而缓解疼痛症状[17]。

3 小结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在人体的中部,具有沟通上下、协调经络气血的作用,这与中焦的作用类似。针刺加电针、艾灸八髎穴在治疗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腰痛等腰骶椎疾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此外,八髎穴还能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促进肛门直肠疾病及脊髓损伤术后恢复,且能辅助治疗相关症状,应当在临床中重视对八髎穴的应用及相关治疗经验进行进一步总结。

猜你喜欢
俞穴腰痛大肠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职业腰痛早防治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耳尖结合背俞穴针刺放血治疗粉刺肺经风热证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