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疗皮下脂肪瘤1例

2023-08-20 13:48蝶,马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3期
关键词:大肠经血海皮下脂肪

肖 蝶,马 骏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0)

皮下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皮肤良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肌肉脂肪丰厚的皮下位置,尤以背部、上肢、大腿多见[1]。多数脂肪瘤仅表现为局部肿块,并不会导致功能问题,很多患者为了解除外观影响而决定手术切除皮下脂肪瘤,当然也有非手术方法,如吸脂术[2]、溶脂剂的使用[3]和中药治疗[4]等。由于皮下脂肪瘤具有多发性、易复发的特点,以及治疗上具有费用高、留有瘢痕的缺点,目前的治疗方法尚不能被大多数患者接受。刮痧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无害等优点。本文介绍刮痧疗法治疗双上肢多发性皮下脂肪瘤1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4岁,2021年6月29日初诊。主诉:双上肢多发皮下肿块10余年,加重1年。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发现双上肢多发皮下小肿块,按压可明显察觉其与正常组织的分界,质地较软,无压痛,西医诊断为脂肪瘤,未予以特殊处理。1年来患者自觉肿块进行性增多、增大,西医建议行局部脂肪瘤块切除术,因手术瘢痕影响美观且肿块较多,患者拒绝手术,后求助于中医。刻下症:患者双上肢多发性皮下肿块数十个,肉眼可见十余个,大者如鸡子黄,明显突出于皮肤表面,质软;肉眼不可见而皮下触诊触及者累累连串,黄豆大小至蚕豆大小不等,质硬。患者平素体胖懒动,肩颈部常有不适,饮食可,大便可,小便色黄,舌侧后部位异物感明显,舌下络脉青紫肿大,舌暗苔黄腻,唇色青,脉弦。西医诊断:多发性皮下脂肪瘤。中医诊断:肉瘤;气郁痰凝证。病机:气机郁滞,痰凝血瘀。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消痰。经络诊察:笔者触诊发现肿块多位于双上肢外侧上方,尤以上臂为主,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处。处方:手阳明大肠经(双侧)、肩井穴(双侧)、血海穴(双侧)、丰隆穴(双侧)、太冲穴(双侧)刮痧治疗。施术方法:先用润肤油涂抹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沿线,然后以刮痧板自上而下进行逆经循经刮拭、按穴位分段刮拭;再用润肤油涂抹于肩井、血海、丰隆、太冲穴局部,范围3~5 cm,循经刮拭,至穴位处给予重刺激,以出痧或皮肤红晕为度。治疗效果:手阳明大肠经沿线施术部位随即出现紫红色痧点,肿块位置偏深,出现条索样、结节样紫红色痧点;肩井、血海、丰隆处出现鲜红色痧点,太冲未出现痧点。施术期间患者诉有可承受性疼痛,未诉其他不适。嘱患者注意保暖;4 h内勿洗浴,洗浴时勿用力擦洗;忌饮酒及食用辛辣食物;保持心情愉悦。

2021年7月2日二诊:脂肪瘤触之较前柔软并有变小趋势,肩颈部不适减轻,小便色不黄,舌侧后部位异物感缓解,舌下络脉变细,舌暗苔黄腻,唇青范围缩小,脉弦。施术处痧点已基本消失,少数痧点较深,肿块较硬处可见淡红色痕迹。再次进行经络诊察,未发现该患者皮下脂肪瘤有其他循经特点,遂对脂肪瘤较甚处及肩井、血海、丰隆、太冲处进行局部刮痧刺激,采取轻刺激量,以红晕出痧为度,脂肪瘤较深处皆出现紫红痧点,各穴位处为鲜红色痧点。

2021年7月6日三诊:脂肪瘤肉眼可见者明显减少,触之柔软,仅有数枚突出于皮肤表面,触诊可及脂肪瘤数量减少,累累如串感明显减轻,质地较前柔软。患者自述肩颈部明显好转,舌侧后部位有生津之感,舌下络脉变浅,舌红苔腻,唇色正常,脉弦。施术处痧点已消退。经络触诊发现皮下脂肪瘤仍多沿手阳明大肠经分布,遂再次进行手阳明大肠经及肩井、血海、丰隆、太冲穴处循经刮拭,操作方法同前。痧点分布较上次分散,颜色为鲜红色,无紫红色痧点。

2021年7月9日四诊:脂肪瘤仅余右手前臂约偏历穴处1枚突出于皮肤表面,质软,范围较前缩小,触诊可及脂肪瘤仅余数枚,质地较前柔软,范围缩小。余诸症明显减轻。双上肢未见痧点或其他施术痕迹。遂对脂肪瘤触诊较硬处及血海、丰隆、太冲处进行局部刮痧刺激,采取轻刺激量,操作方法同前。少许脂肪瘤较硬处出现鲜红色痧点,余处皆皮肤潮红,未出现痧点。

2021年7月13日五诊:患者自述身体无特殊不适。脂肪瘤肉眼可见仅余1枚,稍高于皮肤表面,触诊可及仅余数枚,质软,范围缩小。遂对脂肪瘤触诊较硬处及血海、丰隆、太冲处进行局部刮痧刺激,采取轻刺激量,操作方法同前。少许脂肪瘤较硬处出现鲜红色痧点,余处皆皮肤潮红,未出现痧点。治疗至此显效。

2 讨论

皮下脂肪瘤是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之一,其在肉眼下呈圆球形或结节状,解剖下可见纤维包膜,镜下则由大小不一的成熟脂肪细胞组成[5]。关于脂肪瘤的病理病因,陈艺缘等[6]认为主要与脂肪组织细胞的增多及人体对脂肪分解能力降低有关,具体表现为过度饮酒、嗜食肥甘厚腻、压力过大、熬夜等。西医治疗皮下脂肪瘤多发者使用甲状腺素内服或注射,局部肿瘤较大者则行切除术[7],亦有使用吸脂术[2]、臭氧[3]、激光[8]等方法治疗,然而以上治疗措施存在术后影响美观、易复发、费用高、耗时长等缺点。

中医认为皮下脂肪瘤属于“肉瘤”“气瘤”“痰核”等范畴。临床上皮下脂肪瘤常见的病理因素有湿热、痰凝、血瘀、气滞。张欢等[9]总结皮下脂肪瘤形成的病因病机有肺失宣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生痰、阴阳失和、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于肉里等。彭丽娟等[4]采用温阳散寒法治疗皮下脂肪瘤,陈艺缘等[6]以“祛湿除热,行气化瘀”论治皮下脂肪瘤,周红等[10]以“行气活血化瘀”立法治疗皮下脂肪瘤,均取得满意成效。钱秋海教授根据血瘀理论,以“破血法”为依据创立方剂治疗脂肪瘤[11]。王朋辉等[12]研究发现脂肪瘤的中医药内治法包含辨证论治法、专方疗法、自拟方及单味中药疗法,外治法以敷贴法和针刀疗法为主。

刮痧是指使用刮痧工具如刮痧板、硬币、铜板等,加以介质如刮痧油、精油,再以一定力度刺激人体浅表,使皮肤出现明显的充血、瘀血现象。曾上劼[13]认为刮痧的治疗效应与刮痧后表皮部分所呈现出的大面积痧疹样充血和瘀血反应密切相关。陈果等[14]认为壮医刮痧疗法通过局部刺激,可以达到疏通三道两路、行气活血、化瘀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崔向清等[15]认为刮痧的作用机制可基于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全息理论,同时刮痧具有活血化瘀、畅通血脉、调血行气、舒筋通络、通经止痛、祛邪排毒、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治疗多系统疾病。总之,刮痧治疗脂肪瘤可能与刺激皮部气血、刺激经络穴位之气,从而行气散结消痰有关。

本案患者双上肢多发皮下小肿块10余年,按压可明显察觉其与正常组织的分界,质地较软,无痛,西医诊断为多发性皮下脂肪瘤,中医诊断为肉瘤(气郁痰凝证)。该患者体胖,胖人多气虚、痰湿,懒动易致气机不畅,导致气郁,气虚与气郁相兼,因虚致实,出现痰凝、血瘀,痰凝、血瘀显现于舌,舌侧后部异物感明显,舌下络脉青紫肿大,唇色青;痰凝、血瘀聚于上肢,形成肉瘤。综合辨证为气郁痰凝证。总病机以实证为主,实则泻之,故笔者采取刮痧的方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痰。局部经络触诊发现手阳明大肠经异常,遂进行自上而下的逆经刮拭,“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刮泻手阳明大肠经可疏通局部经气,刺激阳明经经气,阳明经多气多血,内调全身之气血,又有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通,可激发肺脏之功能,肺主治节,可调理全身气机。远端选取胆经之肩井穴、肝经之太冲穴,二者合用疏肝利胆,疏利全身气机,气行则血行,气机通畅则百病皆消,再辅以血海治诸血痹不通,加丰隆化痰降浊,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消痰之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以循经刮痧及选穴刮拭为主,局部阿是穴刮拭为辅。患者二诊至五诊,施术后局部皮下肿块消减明显,舌下络脉变化明显,全身不适症状明显改善。治疗5次后,患者主要诉求已得到解决,全身诸症明显缓解。

另外,也有许多学者对刮痧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王莹莹等[16]通过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刮痧可引起局部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MC)的脱颗粒现象。唐也笑等[17]研究认为刮痧可以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浓度,达到活血益气的目的。周忠科[18]运用文献及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的有效性可能是通过改变患处皮部络脉或微循环的功能,使其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徐青燕等[19]研究认为刮痧可明显升高局部皮肤温度,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促进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

总之,刮痧治疗皮下脂肪瘤具有以下优点:①避免皮肤手术瘢痕,美容效果明显;②感染和术后血肿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③操作简单,疼痛感可承受,患者可接受程度高;④费用低廉,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猜你喜欢
大肠经血海皮下脂肪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基于PACS探讨皮下脂肪含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漫画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4)卯时:5:00—7:00大肠经当令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shallow water in curvilinear coordinate grid*
敲打出秀美颈部
大肠经畅通,人变美
患者皮下脂肪厚度与丙泊酚麻醉应用剂量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日本推出新款皮下脂肪仪 检测精度达毫米级
血海穴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