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认同建构

2023-08-20 00:46唐高峰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时代意义高职教育

摘 要: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重要的作用,承担了为国家培养能工巧匠的重要使命,为推动民族复兴大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保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本身内涵强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理论研究和道路探索,厘清时代价值,获得价值认同,才能夯实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思政 时代意义 价值认同

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德技并修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需要教育工作者全员全课程参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方位协同育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价值塑造结合一起,共融共通,才能构建思政教育的多维体系,打通立德树人的教育通道。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意义解析

(一)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体现“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重要环节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是关于人的培养目标和社会价值要求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式教育目标的高度融合,是我国现代化教育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1]

以德润心、以智启慧、以美塑形、以体健身、以劳育品的提法在教育界早已有之。以德才能促智,以智才能养德,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和保障,必须贯穿融合在其他各育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与“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完全吻合。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进步及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课程思政提炼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树立科学与实践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大国工匠情怀,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和人生价值塑造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课程思政是高职教育内涵强化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摸索,培养了大批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职教育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强国的新任务、面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更高要求,高职教育亟待强化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职院校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道路的重要工作。[2]要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内涵、实现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承担培养民族复兴大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持续改革高职教育,显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建构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底层教育逻辑,围绕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意识,深度提炼思政因子,构建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3]

高职教育必须把内涵强化、高质量供给作为改革方向,才能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骤,满足学生对多层多样优质教育的广泛需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法模式改革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改革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4]高职教育在突破社会观念偏见、打通人才向上渠道、提升社会服务等方面,均需要按照“德同业异”的原则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思想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入各级教学标准、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育人目标。只有打破高职院校长期重技轻德的教育困境,建立学生德技并修的育人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夯实学生的立身基石,才能突破学生学业进阶和职业进阶的桎梏,增强高职院校的教育自信,實现内涵强化和高质量发展。[5]

(三)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

“为谁培养人”回答的是我国教育的使命问题,“怎样培养人”凸显的是我国教育的内涵与方法,“培养什么人”探索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育人目标。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做法就是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作为根本宗旨,把“四个服务”作为具体任务,全面履行我国教育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办学模式与我国产业优化升级时刻保持同频共振,是我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关键环节,是我国长期保持全球唯一拥有全工业门类国家地位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高职院校教育围绕学生的思想特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使命,大规模开展课程思政,能极大提升学生的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能力,造福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再立新功。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探索,正是以生为本,把实现人的自由和人格提升作为最终目标,综合把握和运用人才培养规律、成人成才规律与思政教育工作规律,从整体上大大提升了我国青年的素质与秉性、能力与思想,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教育依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大步前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内涵联系

(一)课程思政必须借鉴思政课程的教育理念和理论逻辑

必须明晰的是,尽管课程思政在高职教育乃至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战略意义,但必须通过与思政课程互融共通、同向同行,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课程思政是教育领域高度概括凝练的词语,与思政课程强调“课程”相反,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从狭义上说,两者在课程类型上有明显的区别。就高职院校而言,思政课程指的是由各个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教学的“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多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特指通识类、专业类等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实践。但从广义范围上说,其他通识课、专业课在强化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均需吸收思政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乃至理论逻辑,“守好渠、种好田”,以搭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体系。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程从教学逻辑到教学方法方式均有特色之处。第一,思政课程基于问题导向,回答时代之问,解答学生之惑;第二,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性上和学理性上是高度统一的,思政课程基于人类历史的本质规律尤其是中国历史的阶段背景,剖析我们的思想和理论来源于怎样的时代背景、经历怎样的理论演进、进行了怎样的革命实践和改革,最终导出了怎样的实践结果,形成了逻辑闭环和理论立足。因此,马克思主义是“说道理”的科学,说理的关键在于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彻底性。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思政课程的深层教学目标。

所以,课程思政从教育理念和教学规律上讲,不能是泛泛而谈,必须基于教师的理论水准和修养,借鉴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理念和逻辑,寻找自身课程的思政价值,焊牢自身课程在学生既成人又成才过程中的双重作用,将自身课程的知识价值和思政价值全面提炼发挥,塑造自身课程在学生素质提高过程中的特有意义。

(二)课程思政必须在坚持教学原则的前提下与思政课程实现教育功能互补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具有一线教学实践特征的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从一线教育教学的特征上讲,课程思政必须在教学原则和教育功能上体现出与思政课程的本质

联系。

在教学原则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坚持政治指向性原则。课程思政必须有明确的政治指向、坚定的政治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旨内核,将学生教育成既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掌握牢靠的知识和技能,还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综合素质人才。第二,坚持分类推进原则。课程思政绝不是大而化之的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必须细致耐心,必须结合各专业、各课程的特点分门别类、因课施策。例如,化工类课程要将责任关怀与环保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课程始终;实践类课程要将安全意识和工匠精神培养融于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人文艺术类公共课程要将人文素质、人民审美和认知能力等体现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坚持评价多元化原则。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必然是多元长效的。从教育效果评价角度分析,短期看的是课程的考核,中期看的是用人单位的评价,长期看的是人才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分析,各类课程包括思政课均应制定不同的课程思政评价方法及标准,坚持政策的导向性,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三全育人”的总体工作格局中建立健全思政实效评价和保障

体系。

在教育内容和功能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是互补互促的。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基于各门课程内容,利用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就课堂实效性而言,课程思政具有各类课程的人文艺术知识背景、科学真理知识故事等因素,拥有思政课程所不具备的隐性课堂优势,能以更直观、理性、亲和的氛围来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使得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深刻。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目标是使学生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而课程思政的过程,正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试图去分析在各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判断形成观点,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情感,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与价值认同构建

(一)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育体制中的多重创新与发展性

课程思政必须建立起自身的课程逻辑、形成逻辑自洽,彰显自身在教育体制中的創新与突破,才能构建普遍性的价值认同。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需要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证明两点:一是证明课程思政是能创新的,二是证明课程思政是能发展的。

首先,课程思政作为改革教育理念的新事物,彻底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来完成的“孤岛”现象,而是全员全过程乃至全方位地利用所有资源进行显性的或隐性的、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破。这种突破不是简单的教学手段的突破或是教学艺术的提高,而是在教育体制上的突破。这种突破,至少具有两重创新性:第一,带来方法论上的创新。课程思政推动思政教育教学从单一模式走向整合模式,打破了既定惯性思维,开辟了新的路径,将思政课和专业课、通识课等原先认为无关联的课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协同育人,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利于其他课程的资源开发和长效建设。第二,带来教育体制乃至学科体系的创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主课堂、主渠道完成改为全课堂、全渠道完成,乃至建立起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概念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彻底融入所有教育教学环节,大大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其次,课程思政是有内生性发展性的。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其作用显化需要长期工作成果的日积月累,需要理论基础的分析与夯实。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需要通过实践摸索经验来形成基本概念、范畴、原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学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等原理均能证明课程思政的发展性。这些理论以及国家政策要求,构建了课程思政的目的性、存在性、延续性,是课程思政扎地生根、蓬勃发展的内核本质。[6]

(二)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价值认同构建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可以从“三层三维”定义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所有高职学生所学所得必然达到三个层次,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方式方法,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从能力角度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包含三个维度:一是技术能力,即学生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技能;二是科学思维,即具备定性分析、动手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职业思维,即具备对本身职业岗位存在意义的定义能力及拓展今后自身职业发展空间的能力。而课程思政大大强化了高职教育“三层三维”的教育教学质量:课程思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理念,不是将学生简单地训练成“器”,而是将学生发展成“人”。课程思政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学生的内在逻辑分析和判断能力,时刻浸染责任意识、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科学主义等精神,在三个层面和三个维度对学生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高职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成长内涵,拓展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大大提升了我国青年的整体质量,回归了教育的本质本源,也彻底建构了课程思政自身存在的意义。

四、结语

课程思政从理论演进到价值认同、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从体系创新到路径构建,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必须找到自身存在的时代意义,定位自身的存在价值,立足自身特色禀赋,顺势而为、自然融入,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在“大思政”格局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思政课程一起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培养保障。[7]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赵婀娜,丁雅诵. 谱写立德铸魂的奋进篇章[N]. 人民日报,2019-03-18.

[3] 韩晓娟.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三四五五”机制研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2):16-21.

[4] 谢俐. 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 现代教育管理,2019(4):1-5.

[5] 唐高峰. 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3):85-86,91.

[6] 刘清田. 略谈课程思政的内生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1):90-92.

[7] 刘盈皎.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思政“金课”建设[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16.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研究”(2022SJSZ0294)。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时代意义高职教育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