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教育观融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研究

2023-08-21 17:26杨孝延何世潮张轶辉薛晶晶石志成郑玉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教育观应用型劳动

杨孝延 何世潮 张轶辉 薛晶晶 石志成 郑玉莲

摘 要: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长期缺位,部分青年大学生表现出漠视劳动成果、劳动意愿薄弱、缺乏基本劳动技能。通过对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积极适配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关键词: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08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全面部署,让教育学界乃至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更好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受长期以来“重智育弱劳育,唯分数轻素质”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导致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现实困境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的培养,让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实践劳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劳动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举足轻重的一环,但从目前劳动教育推进实施效果看,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薄弱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扭转,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缺乏特色,评价体系单一,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及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1.1 青年大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薄弱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优渥,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劳动技能,包括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卫生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逐渐成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新常态,甚至出现以此为荣的扭曲认知。目前高校代取快递、代领外卖等兼职服务市场火爆,有些甚至还出现请人代上课、代刷网课等乱象。同时,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专业劳动实践,也表现出消极参与的现象。比如在农林、畜牧等专业,需要学生进行田间劳动,牲畜饲养,树木修剪等劳动实践,部分学生在面对这些又脏又累的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劳动时,部分同学怀有抵触心理,不愿意动手实操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当代青年大学生若抵触劳动锻炼,其价值取向偏离,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懒惰依赖,缺乏责任担当,与社会现实脱钩等心理。

1.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缺乏特色

高校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和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但是目前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形式没有太大的差异,内容缺少特色性等问题较为突出。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和具体实施中,对劳动教育培养路径以及专业差异化等方面没有进行统筹考量,加之没有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办学环境及教学设施相匹配方面,而是将劳动教育网课、打扫卫生等作为主要途径,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被窄化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简单体力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导致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独特的育人地位每况愈下。

1.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单一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可持续性、可普及性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可操作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处于蓬勃发展期,劳动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评价体系混乱且失准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劳动的特殊性,劳动教育评价的弹性范围较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未能把握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劳动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年大学生劳动实践特点,构建起具有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多数还停留在教师全程认定评分的一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体系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劳动实绩很难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1.4 劳动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及基地建设不足

《意见》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满足各类型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然而,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未能构建起专业的师资队伍,未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多数学校由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劳动教育理论及实践指导,师资队伍问题随之引发一系列教育教学问题,导致劳动育人的效果不佳。同时有些学校将劳动教育职能挂靠于学校既有的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使劳动教育实施顶层设计不足、组织领导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健全、经费支持有限、政策反应不及时、考核评价激励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没有足够资源和经费独立开展劳动教育的高校未能及时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缺少必要的劳动实践场所,这就迫使劳动教育处于尴尬境地,难以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劳动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停滞不前。

2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价值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对象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要求,就新时代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关系、学生劳动教育等方面做出深刻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的论断、新的观点、新的要求,形成了系统的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构建注入新的动能。

2.1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毛泽东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通過对劳动这一实践活动的深入考察,发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要不断从资本主义条件下解放出来,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毛泽东高度重视生产劳动的基础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要素论,主张发挥劳动的教育和改造功能,并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劳动文化,形成了带有鲜明社会主义特点的劳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毛泽东劳动观,他强调劳动是人类本质特征,劳动创造财富和幸福,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坚持以劳育人的教育理念,多次强调劳动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等都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发展,这解决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强调要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使劳动教育成为育人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价值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彰显,这必将对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2.2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是丰富的自我实践的理论成果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发展和成熟,与其青年时期的劳动经历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从城市走向农村,到条件艰苦的陕北延川梁家河大队插队,一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压倒他,在青年时期插队生活中,主动参加高强度的生产劳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带头修好了公窑厕所,方便了群众治理了环境;后来成为党支部书记,他为村民办好沼气,让村民家家灯火通明;他带领村民在黄土高坡上打坝地铲土,增加了几十亩耕地;带领群众种烤烟、办代销店、办铁业社、办缝纫社等,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誓言,也正是这段经历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提出,凸显了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劳动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学生的劳动生产技能和劳动能力,同时在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和价值取向等各方面取得全面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应当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指导思想,认真领会其蕴涵的精神内涵,科学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认真组织实施劳动教育。

3 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指导,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指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劳动精神宣传,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并精心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效应,構建多元评价体系,加强物质保障和资源的支撑,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条件。同时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劳动技能,高度适配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3.1 加强劳动精神学习宣传,精心组织实施

各应用型高校要成立劳动教育工作组,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指导,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以五一劳动节为切入点,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事迹;开展劳动教育典型选树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树立优秀劳动学生典型,对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榜样育人、示范宣传引领作用。

3.2 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多元化教育内容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及时更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内容和培养体系,形成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系列课程,根据专业特色,统筹规划,结合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安排。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可包括爱国卫生运动劳动实践区、实验室维护、文明宿舍创建、勤工助学、校园集体劳动。生产劳动实践,以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形式组织开设,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协同辅导员根据专业特色制定生产劳动实践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会责任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耕读教育基地劳动实践”等活动。安排学生进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参与劳动实践,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别差异等情况,妥善分工,学生要按照教学要求积极参加劳动,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劳动任务;“社会责任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可依托高校已成熟的第二课堂形式开展;耕读教育基地劳动实践与企业对接建立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选派优秀学生赴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或其他相关企业开展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观摩。

高校可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校外服务性劳动,采用主题实践活动、专业服务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服务开展劳动锻炼,形式集中或分散,积极拓展志愿服务范围,通过工学结合,推进“后勤助理平台”,开放后勤管理各环节设置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食堂帮厨洗碗售饭、校园绿化管理、花草树木修剪工作等劳动教育实践,从而使劳动教育更加多样丰富,育人效果更加显著。

3.3 巩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效应

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劳动教育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特殊的情感性教育,教育方式灵活不需要特定场所,形式更为便捷,能够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基本的劳动素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依据家庭生活需要,进行合理劳动分工,学生在家时可承担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建立良好的劳动家风,宏观上相信孩子的动手能力,并善于鼓励,微观上亲身指导,劳动示范,为孩子营造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健康氛围,让正确的劳动习惯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

3.4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科学考评机制

由于劳动教育形式多样,所以其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一些硬性的指标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其次也要注重制定弹性指标通过精神激励的方式将劳动行为固化为日常行为习惯。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设计应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两部分。过程性考核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情况,注重把握劳动观念形成状态,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结果性考核依据课程目标和方案,结合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情况,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形成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评定。同时在考评机制的评价主体方面,要充分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在教师评价基础上,结合开展自评、互评、家长评、服务对象评及企业评的多元评价机制,切实做到客观公正评价劳动观教育结果。

3.5 加强物质保障和资源的支撑,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条件

为更好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必不可少。首先要注重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完善的劳动教育保障制度。学校要扎实推进对劳动教育的组织和领导,科学制定实施劳动教育的规章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制定教学计划,保障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经费支持、设备购置、校内外劳动教育场地等符合劳动教育要求;然后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不仅要将高校教师等专职教师纳入教学团队之中,还可以在社会上发掘一批行业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和劳动模范作为兼职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同等对待劳动教育课教师并予以一定激励,将更多优秀人才吸纳到劳动教育事业之中;最后是在资源保障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因地制宜,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做好基地建设及维护,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所必需的物质保障和资源的支撑。

4 结语

将习近平劳动观融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精神引领,积极适配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体系,注重青年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在劳动中提高综合素质,为新时代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711.

[2]梁金龙,刘继荣,郭艺璇,等.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02):8792.

[3]杜先伟.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22,277(07):2935.

[4]张哲.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1):106108.

[5]梁金龙.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22.

猜你喜欢
教育观应用型劳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热爱劳动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