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菊意象探析

2023-08-22 01:43梁丽娜
文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陶渊明

梁丽娜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思想和人格对于菊花人格象征意义的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如今所认为的菊花的花品,其实是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们将陶渊明的人品投射到菊花上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是陶渊明成就了菊花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而解读陶渊明笔下的菊意象,除了能够认识到陶渊明诗歌的审美价值外,对于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这位文学史上的伟大存在。

关键词:陶渊明 菊意象 菊文化 隐逸文化

陶渊明(365-427),又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晋宋之际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祖”。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后世文人、文学具有深远影响,因此研究其作品意义非凡。陶渊明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然”,而“自然”最主要体现在他作品中常使用自然意象。北宋周敦颐《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1]吴牛在《陶诗的菊鸟酒》中:“菊、鸟、酒,是渊明三爱:菊以寄情,鸟以喻意,酒以忘忧也。”[2]可见菊在陶渊明作品中的重要性。然而陶渊明并不是第一个将菊花带入到文学作品中的文人,但是把菊花从实用价值上升到审美价值的文学意义构建过程中,陶渊明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菊花成了隐逸者的代表,亦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并在后世文人手中不断深化拓展,为以菊花为中心的菊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一.陶渊明之前文人的生活与菊

菊花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民众视野。《礼记·月令篇》中就有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花。”在陶渊明之前,由于菊花自身的特性以及与重阳节的紧密联系,菊花已受人们重视。笔者整理了一些陶渊明之前的文献中有关菊花的记载,并对菊花的功能进行简单的分类,用以熟悉菊花与文人关系的形成前提。

(一)种菊

我国的菊文化传统历史十分悠久,目前所见关于菊花最早的记载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惜诵》:“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这些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菊花可以被食用。《逸周书·时训解》曰:“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菊有黄华……较重无黄华,土不稼穑。”[3]《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九月……荣鞠树麦。鞠,草也。鞠荣而樹麦,时之急也。”[4]可以看出菊花因为开在秋天的物候特性而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标志。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 “九月九日,可采菊华。”[5]王羲之《采菊帖》:“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看未,九日当采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6]说明菊花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采菊花也成为了重阳节固定的习俗。关于菊花的种植,《后汉书·郡国志三》中有明确的记载:“南阳郦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食之甘美,异于佘菊,广又收其卖,种之京师,遂处处传植之。”可见在陶渊明之前,菊花已经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二)食菊

上文提过屈原所处时期就已经能食用菊花,随着菊花的广泛种植,人们对菊花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发现菊花不仅能吃,还具有药用价值,后来的典籍多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把菊花列到百草之中的上品,书中记载了菊花各种祛病养身的功能,认为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7]应劭《风俗通》:“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菜,水从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馀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其中百馀,七十、八十名之为夭。”[8]曹丕《与钟繇书》:“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9]270傅玄《菊赋》:“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10]1392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中与《风俗通》记载相似。[11]《西京杂记》卷三载道:“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12]这些记载都涉及到食用菊花以求延年益寿之用,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民俗意义、文学意义。

(三)赏菊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将秋菊看作美好人格的象征。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5]注意到了菊花芳香之特点,也代表着对美好人格的追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菊花开始在文人作品中大量出现。曹丕《与钟繇书》:“至于芳菊芬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9]270写出了对菊花寒秋怒放特点的赞美。曹植《洛神赋》中描写洛神之形美:“荣曜秋菊,华茂春松。”[14]将菊与松联系起来。钟会的《菊花赋》对菊花的美作了细致的描述:“夫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10]1391该赋大体概括了菊花的自然特性,总结了菊花的审美方法。除此之外,袁山松《菊诗》:“灵菊植幽崖,擢颖陵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10]1391成公绥《菊颂》:“绿叶,黄花,菲菲彧彧,芳逾兰蕙,茂过松柏。”[10]1392嵇康《菊花铭》:“煌煌丹菊,暮秋,弥荣葳蕤圆秀。”[10]1392等等,魏晋文人用不同的文学体裁去赞美菊花,将菊花外形之美,于寒秋之时集天地之精气傲骨凌霜、荣茂众芳的特性描绘的极为细致。可见,在陶渊明之前,菊花的品质已为文人所欣赏,文人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为其注入了文学意义,但总体来看尚停留在菊花的自然属性层面,菊意象的人文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意象分析

陶渊明极喜欢借助自然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怀,比如孤云、倦鸟、青松、秋菊等,而意象的选取总是参杂作者的情感色彩。研究诗人作品中的意象,能够走进作者的内心,思作者之所思,体作者之所感。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中收集了陶诗一百多首,赋三篇,其中涉及到菊花次数的虽比不上“兰”“松”等意象,但较之前人,提及菊花的频率有所提高,体现了对菊意象的重视。陶渊明在诗文中提到的菊花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活动[16]:

1.种菊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日闲居序》)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问来使》)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

2.采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秋菊有佳色,袤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

3.食菊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九日闲居》)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读<山海经>》其四)

4.赏菊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其二)

陶渊明写菊花的地方虽然仅有八处,但是菊花却在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将庭院种满了菊花,他食菊、采菊、酿菊花酒,将菊花写入文中,可谓到陶渊明,菊花与文人才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他笔下的菊意象具有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两方面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对菊意象进行分析。

(一)菊的实用价值

浏览陶渊明的作品,我们发现陶渊明对于菊花实用价值的认识并未超过前人的范畴,但对于菊花的喜爱却溢于言表,或言外形之美,或求延年益寿之用。

《九日闲居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陶渊明喜爱菊花,闲居于家,于是便在自己的居住之所种满了菊花。金秋之际,处处可见耀眼的明黄,醉人的暗香在空气中浮动。此时正值重阳佳节,却不能斟一杯酒作陪衬来欣赏这满园佳色,只能“空服九华”,将心中感慨娓娓道来。诗中叹道“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可见陶渊明之所以看重菊花,当是受到了魏晋时期食用菊花或引用菊花酒以求长寿的影响。著名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采菊”与“南山”一词联系起来,不难看出诗人对于延龄益寿的美好追求。

(二)菊的文化价值

菊花进入文学世界始于屈原,作为屈原“香草美人”系统的一个要素,与屈原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联系起来,菊意象的人格象征意义便初步构建。从屈原之后的文人作品中对“菊”的描写来看,他们更多地表达了对“菊”荣耀寒秋、凌寒不凋等特性的欣赏,而没有将菊性与人格联系起来,这仅仅是停留在自然属性层面,仍处于由菊的本性向象征义、引申义发展的起始阶段,而陶渊明却跳出了这个范围。《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句诗看似写松与菊的贞洁秀资,实际上却是赞美高尚的人格。“芳菊”与“青松”并举,青松所具有的人格意义便会影射到芳菊意象上,这就给予了菊花高洁正直、清高绝俗之秉性。菊花由自然物象向人文意象过渡,便具有了人格意义。

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菊意象最基本的人格意义,这是陶渊明主动地有意识地行为。然而陶渊明那独具魅力的伟大人格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使得后世文人争相追随,人们将对于其人格的敬仰与喜爱蔓延到对其作品中物象的接受与推崇,并在这些物象中寻求作者的影子,于是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意象就被动地赋予了新的人文意蕴,菊意象的人文范式基本定型。

首先是高蹈脱俗、远离尘世喧嚣的隐逸精神。陶渊明一直被视为隐逸诗人的代表,他的人生追求是“性本爱自然”,他最突出的成就——田园诗,无不体现着他不慕名利、渴望归隐,过上与世无争的宁静田园生活的理想追求。他带着这种隐逸情怀去创作,使得他笔下的意象也都暗含作者的追求,象征着作者的意志。他在《饮酒》其七中写道:“秋菊有佳色,袤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不仅对菊花外形倾心赞美,且将菊“拟人化”,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隐逸情怀关照到菊花身上,参悟到人之风骨可与菊之品性交相辉映。《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当是运用了汉代隐士蒋诩开辟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交往的故事,将“三径”与“松菊”放在一起,松、菊也就成了隐士的标志。北宋周敦颐《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可见,是陶渊明完成了对菊意象进行了“隐逸象征系统建构”。[15]

其次是不畏艰难、敢于反抗的抗争精神。陶渊明向往隐逸生活,但他并不是一个消极的遁世者。“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理想的田园生活诗人已经得到,如果不是心怀天下,有着一颗济世之心,何以需要忘忧呢?选择归隐,一方面他是真心地熱爱自然,另一方面黑暗的政治环境、与本心相违的官场生活让他坚定了“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的决心。陶渊明选择归隐来与黑暗社会决裂,他在诗中大量描写田园风物,歌颂隐居生活的惬意舒适,通过这种隐晦曲折的方式,与黑暗的现实进行抗争。菊意象本身就有凌寒绽放、不畏严寒的抗争秉性,又受到诗人清高居傲、与世无争、不与俗同的美好品性的影响,他笔下的菊意象赋有的人格象征意义进一步加深。

最后是珍视生命、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菊花能够延年益寿的药用功能在魏晋时期已经广为人知,而魏晋文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十分明确,渴望超出天命的限制,延长有限的寿命,所以常常在作品中突出菊花的药用价值。陶渊明的采菊行为 ,实际上包含着明显的摄生意图。陶渊明虽然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生命,对生死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哲学高度,但从他对菊的喜爱来看,依然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他所居住的环境是“秋菊盈园”,“采菊东篱下”是为了服食菊花或酿成菊花酒而“制颓龄”。因此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文人重视菊花,表明了魏晋时期对个体生命的重视以及生命意识的觉醒。

三.陶渊明爱菊对后世的影响

在陶渊明之前,菊花因其自身的特性已成为了民众最喜爱的花卉之一且与重阳节联系密切,具有丰富的民俗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陶渊明的影响逐渐扩大,他的人格魅力逐渐释放出光芒,他笔下的菊意象因诗人高尚的理想人格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而得到新的解读,菊意象被注入了隐逸的文化内涵,由此菊文化和隐逸文化都得到了新的发展。

(一)菊文化

中国的菊文化历史悠久, 人们最开始关注的是菊花的药用价值以及相关的效用在重阳节承担的民俗意义,后期菊意象的人格象征意义才得到凸显,并成为菊文化的核心内容,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菊意象的人格象征意义萌芽于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像其它香草一样,是屈原香草美人象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与恶草相对,象征着屈原高洁傲岸的品格。这时的菊花还要借助比兴的手法来与象征性的人格相联系。魏晋时期,不少文人已经把菊花当作一种审美对象,注意到了菊花不同流俗、傲骨凌霜的自然属性,并在作品中讴歌,但此时菊花的引申义和象征义还不是那么明显。菊花真正地从物象转变为意象,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是从陶渊明开始的,可以说,直到陶渊明那里,菊意象才实现了文学意义的定型。

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创造出的闲适宁静、人与自然合一的意境引得后世无数文人向往,也让菊意象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陶渊明对菊花人格象征意义的发展,在上文已经提到,陶渊明之后,菊花便与陶渊明“捆绑”在一起,方回《瀛奎律髓》说:“菊花不减梅花,而赋者绝少,此渊明之所以无第二人也。”[17]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自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的人品与菊花的花品交相辉映,菊意象便作为一种固定的文化语码而为后世文人推崇。在唐诗宋词中,“陶菊”、“东篱菊”等词汇使用的频率极高。唐代对于菊意象的发展,体现在对于“陶菊”文学意义和审美内涵的接受、阐释和补充。他们接受了“陶菊”独特的内涵,并将“陶菊”的审美意蕴注入到重阳节文化之中,加深了重阳节的民俗价值。陶渊明、菊花、重阳节这三个要素都已具备,菊文化的构建已经初步成熟。“陶菊”的内涵在唐代也得到了补充。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歌大气磅礴、霸气侧漏,显示出诗人不凡的气魄,尤其是诗歌的后两句,诗人一语双关,暗有推翻唐朝末日政权的意图。此诗中的菊花像一个身着兵甲的战士,勇往直前朝气蓬勃,一改以往清高脱俗的形象,充满着斗志。宋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思想状态,使得隐逸之风大炙,但他们追求的隐逸又稍显独特——吏隐,就像陶渊明追求的“心远地自偏”,因此宋代文人特别推崇陶渊明,对于陶渊明最喜爱的菊花,也采取欣然接受的态度。明清菊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展,但大体不出唐宋以来菊花已经确立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看,菊花的实用功能和民俗意义在魏晋南北朝就已经确立。而文学领域所关注的菊花的审美认识的发展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是菊意象人格象征意义构建的发轫期,这一时期以屈原为代表,体现在菊花具有了最基本的比喻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菊花审美认识的定型时,这一时期以陶渊明为代表,为菊花注入此后影响数千年的各种文化意义,奠定了中国菊文化审美内涵的基本格调;唐宋时期是菊花审美认识的勃发期,以李杜、苏辛为代表,将菊花言志抒怀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纵观菊文化的全部发展阶段,陶渊明在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隐士文化

中国的隐士文化起源甚早,“隐士”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因此隐逸思想多被归为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18],可见陶渊明在隐士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枢纽的作用。陶渊明对于隐士文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隐逸的内涵注入到了菊花身上,正如刘中文所说:“自陶渊明开始,菊被赋予一种新的审美文化意蕴——隐士标格。”[19]从此菊花就成了隐逸者的代名词。儒家的君子之德与道家的隐逸之思,在菊花身上完美融合,菊花成了文人最喜爱的花卉之一。

陶渊明将菊花与隐逸文化联系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将菊花清高脱俗、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性与道家不慕名利、超脱世俗的追求相结合,将菊花的文化内涵提到了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矛盾的,一方面他“猛志逸四海”,另一方面“性本爱丘山”,前期儒家的入世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几次出仕。然而黑暗的官场与小人的得势的现状,让他失望至极,道家的隐逸思想便慢慢占据主流,他追求人格的独立,毅然地鄙弃功名利禄,甘于淡泊,最终选择归隐田园,回归自然。当回到田园首先看到的是“秋菊盈园”“松菊犹存”,诗人不能不联想到,这些菊才是他心中真正热爱的,是他历经黑暗仍然尚存的本性。其次是用“采菊东篱下”来营造一种宁静高远、悠然自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忽然交通,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冥合。“采菊”让人想到古代的“采薇”,但隐逸内涵更加丰富,“采薇”只是一种客观的行为活动,而“采菊”在进行这个活动的同时,为我们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写出了诗人诗意般的生活。陶渊明所展现的这种隐逸生活,让后世无数文人心生向往,当他们仕途遭遇坎坷的时候,当他们人生面临不顺的时候,陶渊明所描绘的这种隐逸生活便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最后是发展了隐士文化,为隐逸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历史环境所迫,隐逸之风盛行,那些文人有的是为了避祸自保,有的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清高脱俗,并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归隐。陶渊明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他追求的归隐并不局限于居住在山水田园之中,而是追求“心隐”,即“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平静,没有过多欲望,即便是在闹市,亦如归隐,正如菊花无论是生长在野外,还是种植于庭院之中,都不减其风骨。陶渊明的这种隐逸思想也成了宋代流行“吏隐”的依据。陶渊明从这三方面将自己的隐逸情怀寄托在菊花身上,完成了菊意象隐逸内涵的构建,从此菊花就成了隐士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228-229.

[2]吴牛.陶诗的菊鸟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3]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45.

[4]王聘珍.大戴禮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44-45.

[5]严可均.全后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79.

[6]李松晨.中国历代名家书法·草书·第1卷[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36.

[7]孙星衍.神农本草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3.

[8]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4:977.

[9]魏宏灿.曹丕集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270.

[10]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392.

[1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82.

[12]刘歆.西京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3.

[13]严可均.全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

[14]丁晏.曹集铨评[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16-17.

[15]陈冬根.陶渊明与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文化建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6]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7]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10.

[18]徐达.诗品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92.

[19]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9.

[20]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2]吴国富.陶渊明与道家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陶渊明 饮酒》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