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绣娘”潘玉华: 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从我手中流出

2023-08-22 09:15徐燕
妇女生活 2023年8期
关键词:元器件硬币技艺

徐燕

1元硬币大小的电路板上,她能零误差手工植入1144根比绣花针还细的铅柱;在指甲盖大小的元器件上,她能娴熟地焊接头发丝粗细的金属线……以烙铁为绣针,以锡丝为绣线,她“绣”出一件件军工装备精品

深知责任在肩,她不断苦练硬功:徒手往盛满水的杯子里依次投入40枚硬币,不让一滴水溢出;用镊子将一把芝麻一粒粒夹起来整齐排列在托盘里,夹芝麻时不掉下一粒……

1975年,潘玉华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一个小山村。奶奶是远近闻名的蜀绣高手,潘玉华从小见奶奶在锦缎上穿针引线,绣出一件件漂亮的作品,向往着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绣娘。她经常向奶奶请教如何提高技艺,奶奶对她说:“做绣娘没有捷径,提高技艺的唯一途径是多练习,熟能生巧。”

20岁那年,职高毕业的潘玉华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某研究所工作,从事微波集成电子设备元器件的手工焊接。这个工作与绣娘类似,只不过不是绣在锦缎上,而是“绣”在精密电子元器件上。

入职第一天,潘玉华跟随师傅了解工作流程。师傅指着排列有序的产品对她说:“电子产品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但真正好的电子产品,‘里子比‘面子更重要!”潘玉华郑重点头,问师傅:“有面子就是要好看,有里子就是要有用,质量要好,是不是?”师傅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对。”

但知易行难,第一次动手焊接元器件,潘玉华就把元器件弄断了。师傅严厉批评她:“你知道这个元器件多贵重吗?做事情一定要专注!”

潘玉华很受触动,想起了奶奶干活时认真细致的样子。她告诫自己,工作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是,白天她跟着师傅学习,晚上自己加练,还用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二手元器件练习。这样的生活看似无趣,但一段时间后,潘玉华的技能明显提高,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焊接工。但她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暗暗发誓:要做到极致,让自己的技艺登峰造极。抱着这样的信念,她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

精密焊接需要心、手、眼高度配合。为提高技艺,潘玉华开启了“魔鬼式训练”。她徒手往盛满水的杯子里依次投入40枚1角硬币,不让一滴水溢出,以此练习手的稳定性;左手边放个托盘,右手边撒一把芝麻,用镊子把芝麻一粒粒夹起来整齐排列在托盘里,夹芝麻时不掉下一粒……经过苦练,她练就了心、手、眼合一的绝技。

入职第三年,潘玉华成长为公司首批航天弹载定岗人员,经常要在身形庞大的“国之重器”内部完成一个个焊点比芝麻粒还小得多的焊接工作,承担很多复杂产品的首件试制任务。

2001年冬的一天,潘玉华前往解放军某部维修一架军机上的一个功能模块。寒风刺骨,维修过程中她发现烙铁的温度不够,几名战士当即脱下外套将她围在中间,为焊点挡风。晚上,战士们又把最暖和的一间宿舍让给她住……她被战士们的真诚与热情感动,暗下决心:“我要对自己要求更严格,因为战士们的生命安全是由我们来保障的。”

“虽然我们不是机器人,但也要以同样的高标准,用灵巧的双手完成任务。”她将1144根铅柱成功植入1元硬币大小的电路板上,突破了自身极限,为北斗卫星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不懈努力,潘玉华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和技术带头人,能够焊接的电子元器件越来越精密。

2009年的一天,已经下班的她突然接到同事梁剑东的电话,说有个事关北斗卫星研发进展的紧急任务遇到了难题,需要她帮忙解决。潘玉华火速赶往单位。

梁剑东一见到她,就拿出一个1元硬币大小的电路板对她说:“为了快速准确判断故障,你抓紧把这上面的1144个管腿拆下来,找到故障后再原样焊回去。”

潘玉华在此之前只做过几十根、上百根铅柱的植入工作。而这一次,要在1元硬币大小的电路板上手工植入1144根铅柱,每根铅柱的垂直精度和焊接平整度偏差都要小于头发丝直径的1/2,且每根铅柱都不能出错,否则就会影响一路电子信号,导致整个设备都不能使用。

潘玉华感到压力巨大,但任务紧急,她毫不迟疑地接受挑战,坐到了操作台前。之后的4个小时里,潘玉华屏气凝神、一动不动,将同样精度的动作重复了1000多次,完全凭借手感,稳、准、细致地完成了焊接。离开操作台时,她全身僵硬,眼花腿肿。

梁剑东仔细端详了潘玉华焊接好的电路板,吃惊地夸赞:“厉害!每个细节都打磨到了极致,简直跟原厂出来的一模一样!”

潘玉华自信地说:“虽然我们不是机器人,但也要以同样的高标准,用灵巧的双手完成任务。”这次任务的完成,不但让潘玉华突破了自身极限,也为北斗卫星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让研发周期大大缩短。

如今,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对潘玉华来说已驾轻就熟,成了她的绝活,1000多根铅柱的植入时间,已由最初的4个小时缩短到两个多小时。

2015年9月3日,我国进行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新一代预警机首次亮相。作为空中指挥所,预警机是飞行编队的神经中枢,而这个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元器件,就是由潘玉华手工焊接完成的。

那天潘玉华也观看了阅兵式。当预警机引领战斗机编队飞越天安门上空时,潘玉华自豪地对儿子李宇帆说:“这是军工人的骄傲!”李宇帆点头回应:“妈妈,您真伟大!”

儿子的这句话让潘玉华顿时湿了眼眶。由于工作繁忙,潘玉华无暇照顾儿子,只好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将他寄养在亲戚家,后来儿子上学,上的也是寄宿学校,母子俩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为此,她心里充满了对儿子的歉疚。不过,令她欣慰的是,儿子继承了她的心灵手巧,组装的模型常常在各种比赛中获奖。而且,儿子对她的工作非常理解、支持。

“坚守匠心,方得始终。我虽然没有继承奶奶的针线手艺,但用烙铁‘绣出了一件件军工装备精品,同样是在传承奶奶的技艺。”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给了潘玉华不竭的奋斗动力。在参与新一代电子信息控制装备的研发过程中,面对微系统集成、装备制造的可靠性与成熟度等一个个难关,她融合创新,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金点子”,保障了多个重大项目的研发进度。在5G基站小型化器件的开发过程中,潘玉华创新提出了自屏蔽焊接方法,率先攻克了该器件宽频带的实现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

由于贡献突出,潘玉华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为国铸剑:军工绣娘”等荣誉。

这些荣誉,更加激发了潘玉华的责任感。她深知,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大国工匠,技能报国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为国家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为了更好地传承技艺,她在研究所领办了“潘玉华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育人新模式,创新提出“守匠心、攻匠行、成匠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应用“三级阶梯人才成长模型”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不断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她还总结工作经验,提炼出一套“4321质量理念与方法”,即“四维”榜样观、“三匠”育人观、“两驱”质量引擎以及“一体”质量方法,激励团队成员传承、发扬工匠精神,为企业、社会和国家多做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潘玉华除了自己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设备,还经常叮嘱创新工作室的学员们不断学习,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立志做技术上的领军人。

经潘玉华手把手培训出来的技工有上千人,其中不少人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2022年8月17日,在深圳举办的第五届“快克杯”全国焊接能手总决赛上,潘玉华的爱徒符云峰带领4名队员勇夺手工焊接一等奖。符云峰不胜感激地说:“潘姐教我们总是倾囊相授。没有她的教导,我们做梦都想不到能获得这项大奖。”

凭借近30年苦心钻研,潘玉华以过硬的技术为“工匠精神”做了最好注解。2022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她“中华技能大奖”荣誉称号,获得该称号的技工被誉为“工人院士”。

2023年6月16日,作为大国工匠代表,潘玉华受邀為成都市中小学生作讲座,以“和自己一起奔跑”为题,向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从业感悟。说到动情处,她声音哽咽:“坚守匠心,方得始终。我虽然没有继承奶奶的针线手艺,但用烙铁‘绣出了一件件军工装备精品,同样是在传承奶奶的技艺。”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元器件硬币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元器件国产化推进工作实践探索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硬币巧入盘
装备元器件采购质量管理与控制探讨
不翼而飞的硬币
基于DSP+FPGA的元器件焊接垂直度识别方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炭黑气力输送装置主要元器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