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之妻》中美婚姻观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3-08-22 05:31范颖
文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谭恩美婚姻观文化差异

范颖

内容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主题多是书写中美文化的差异,其中精湛巧妙的写作技巧让她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也在世界多国广为流传。《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作为谭恩美的知名小说之一,被美国文艺界称为“谭的第二次胜利”。作品中不仅讲述了母亲和女儿的家长里短,其中还有中国传统妇女江薇丽前后两段不同的婚姻。文章通过对比小说中江薇丽的两段婚姻的不同来展现中美两国文化所塑造的不同婚姻观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阐明了不同国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男女双方婚姻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得读者能够在了解两国不同文化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谭恩美 《灶神之妻》 文化差异 婚姻观 中美婚姻观

谭恩美(Amy Tan)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引起了美国各界人士的注意,她的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一经出版就赢得了美国无数读者的喜爱。随后又在1991年谭恩美又继续出版了《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同样也赢得了诸多好评。众多读者认为《灶神之妻》中引人注目的不只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其中还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叙述。谭恩美创作的主题大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且多数作品都如作者自传一般。谭恩美以小说形式向海外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重大民间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此类小说向读者展现的中国文化均源于谭恩美的中国母亲、周围华人家庭和社区,作者间接的文化经验和感受难免会存在差异,但正是这种中国文化的美国式叙述,使得小说在美国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故事以主角江薇丽回忆自己的中国式包办婚姻以及后来幸福的跨国婚姻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不同社会价值观所呈现出的不同婚姻状况。

《灶神之妻》以江薇丽为代表的中国女性勤劳善良,敢于反抗封建男权,敢追求自己幸福,给国内外众多读者和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国内外对《灶神之妻》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例如国外学者亚当斯(Bella Adams)从现象学和语言学角度观察了《灶神的妻子》中对日本修正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潜在批判[1]9-30;洛通巴姆(Nomita Loktongbam)探讨小说中女性如何努力克服男性强加的问题,以及如何为自我管理和身份而反击[2]70-76;巴塔查里亚(Bhattacharya)分析了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父权制中国女性的受害以及女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3]190-193。中国学者詹乔探究了《灶神之妻》与古希腊帕尔修斯解救少女的神话之间的关系,以及东方故事在美大受好评的缘由[4]83-89;潘玉莎通过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认为《灶神之妻》中的中国作为“他者”出现,并解读了作家所具有的认同西方文化的文化身份[5]155-157;周聪贤通过分析母亲江薇丽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当时中国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后来中国社会文化逐渐转变的艰辛过程[6]91-94。本文将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跨文化方面探究《灶神之妻》主人公温妮前后两段婚姻所展示出来的中美婚姻观的差异,以及出现此类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阐明不同国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男女双方婚姻生活的影响。

一.中美婚姻观之差异

中美两国是十分不同的国度,这种不同体现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的方方面面。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造成了两国人民不论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婚姻观念也是如此。纵横诸多婚姻历史,婚姻的实质无非是男女双方的结合。虽然婚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婚姻的存在原因和存在方式都会受到各个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婚姻结合方式和婚姻相处模式的差异。由于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的大相径庭,导致了从选择配偶到两性结合等婚姻环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灶神之妻》中主角温妮的两次婚姻均表明了中美两国在婚姻的择偶及结婚方面的天差地别。

(一)择偶及结婚

溯源中国古代,封建婚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婚姻表现形式。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几乎适龄青年男女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自由恋爱根本毫无可能。婚姻多由父母买卖或以包办婚姻为主要特点,可以说父母长辈几乎剥夺了年轻男女最基本的婚姻选择权,因此如此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婚姻状态呈现出毫无人性的一面,病态婚姻酿成了许多家庭的悲剧。封建社会的长辈掌握了子女一切事宜的主要话语权,古代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的思想就为父母对子女的主控权奠定了基础。而这种权力是从私有化产生的,子女也就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父母的主婚,任何“私奔”的结合均是无效的,都不被社会所承认[7]194。

主角温妮(winnie)的原名叫做江薇丽,父亲是当时上海一个工厂老板,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即江薇丽母亲只是父亲的一个妾。由于其母不甘做妾,在江薇丽小时候就已莫名失踪。母亲不幸的婚姻生活仿佛已对江薇丽的婚姻做出了一个预示。江薇丽是典型的中国妇女,她温柔且善良,但是生活并没有善待她。她从小就没有母亲的呵护,且时常遭到父亲的忽视和冷落,被寄养在叔叔家长大后父亲全权安排了她的婚姻。就在如此封建大家长的超控下,她在十八岁时就嫁给了第一个丈夫文福。反观江薇丽和吉米从认识到结婚,这与她在中国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彼时的美国大多是讲究青年男女双方自愿的原则,吉米是美国华裔,他有着东方人的脸但是行为举止却与西方人无异。他是美国的飞行员,身穿帅气合身的美式飞行制服,有一口纯正的英语口音。江薇丽与吉米相识于一场宴会,吉米的谦逊和优雅迅速赢得了江薇丽的青睐,而吉米同样也被善良温柔的江薇丽所吸引。江薇丽对命运的反叛和吉米的坚定不移的选择让二者最终突破阻碍走到了一起。

(二)婚姻态度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至高无上,但是对待婚姻的态度却不一定如此。由中国封建婚姻的发展可知,当事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可想而知。青年男女在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社会中,难以有一个平常的态度来对待婚姻。大多数结婚的目的都是组建家庭、结婚生子,使家族得以能够传宗接代。江薇丽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文福,婚后才知文福原是一个变态至极的人。此外,江薇丽的婆婆要求她必须要做一个听话的妻子,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要求女性对以丈夫为代表的父权恭顺对待。婚后文福公然出轨,家暴江薇丽,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上,江薇丽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可想而知,江薇丽对婚姻该是如何的恐惧和折磨。从文福的所作所为,他似乎对这桩婚姻漫不经心,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妻子,不尊重自己的另一半,把江薇麗当做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物品。

不幸的婚姻使得江薇丽在遇上吉米时擦出了不一样的爱情火花。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美国社会以个人主义尤为盛行。在爱情至上的美国,人们认为结婚是男女相爱的最理想的结果,换句话说,结婚就是为了爱情。美国人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在他们心中自我的观念往往超越了一切,诸如成家立业和生儿育女之类的事情都是个人的选择,和家庭并无太大关系。因此,美国人结婚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结婚是为爱情找到的理想归宿。如果一段婚姻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对他们来讲是难以理解且违背逻辑的[8]85。由此可知,吉米必然是一个与文福截然相反的人。他谦逊有礼、年轻富有、有风度、有学识。吉米帅气潇洒的气质吸引众多女性的喜爱,但是在感情上他只忠于江薇丽一人。吉米对于自己选择的伴侣江薇丽致以万分的爱意,他爱护她、守护她,使得江薇丽在吉米坚定的婚姻态度中体会到了久违的爱情。

(三)夫妻关系

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以来,男女社会地位天差地别,对女性有诸多严厉苛刻的要求。在家里女性不仅要听从父亲的安排,而后还必须要听从丈夫和儿子的话,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只能依附男性而活。小说《灶神之妻》中的中国女性江薇丽也是如此。《灶神之妻》的名字取自中国古代神话灶神和其妻子的故事,古代灶神的妻子高氏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是封建社会中世人眼中典型的妇女楷模,而小说的主人公江薇丽也如高氏一般。小说中的文福和神话故事中的灶神一样出轨、虐待妻子,夫妻关系一言难尽。高氏和江薇丽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自己勤劳善良但是却被丈夫无情背叛,无处反抗只能顺从,这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千千万万个女性的缩影。显而易见,灶神之妻高氏便是温妮的神话原型,也是中国人心中对东方女性集体无意识的体现[9]83。以高氏和江薇丽为代表的传统中国妇女对生活总是抱着希望,即使身边不断出现的背叛和伤害,但是她们仍旧以美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如果说江薇丽作为中国传统女性美好形象的典型代表,那么文福一家便具有封建男权家庭的一切特征,那么在他们这段婚姻中必定会由于夫妻关系的不对等而造成封建婚姻悲剧。

就夫妻關系而言,美国不同于中国。自美国大力发展妇女解放运动以来,美国社会发展进程逐渐形成了平等的夫妻关系。大多数美国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由于双方独立经济的原因,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趋于对等。相比于中国的家庭,美国夫妻在经济上少了互相依赖,从而多了一些自主权。男女之间平等关系对夫妻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对等的夫妻关系使得家庭分工也愈加平衡,家庭大小事务的决定权是双方商量一致的结果,这就从根源上减少了婚姻矛盾的产生。美国人理想的婚姻状态是夫妻双方相互吸引,但同时又相对独立[8]86。吉米和江薇丽的婚姻生活是一个幸福的结局,可见幸福的婚姻必定是建立在平等的夫妻关系之上。吉米尊重江薇丽,爱护她,鼓励她,才使她勇敢逃离了上一段失败的婚姻,和吉米漂洋过海去到美国开启他们幸福的婚姻之旅。

二.中美婚姻观差异之原因

造成两国婚姻观念不同的原因多种多样,诸如性别文化、根源文化和信仰文化等。只有在找到中美两国婚姻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促使两国人民获得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在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的情况之下,人们只有尊重并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让多元文化的世界得以辉煌发展。

(一)根源文化

据中国历史记载,中国男女地位并未从一开始就是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同样在历史上存在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性和女性的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女系氏族公社晚期,逐渐农耕化的社会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主要倚仗。彼时,男性逐渐在农耕劳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田间地头的体力劳动多由男性承担,因此也就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模式,男权统治社会的父系社会也由此产生。男女地位的转变,也导致了婚姻形式的变化,原来以女子为主导的不固定的对偶婚转变成以男子为主体的、比较固定的一夫一妻制。已婚女子必须到丈夫家居住,而且必须受丈夫的绝对支配[10]72。在如此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下,流传下了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并导致了男女婚姻关系从根源文化上不健康的发展。

美国历史上也存在过男主外女主内的不平等时期,但是随着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妇女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特别在美国女性取得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后,男女地位得到改善,社会婚姻关系也慢慢走向了平等。由于多数美国男性在二战时期都去参加了战争,在缺乏就业人数的情况下,美国妇女迎难而上,成为了当时美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二战给妇女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妇女的劳动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也使她们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恰恰为改变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状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在二战之后美国男性返回了相应的就业岗位,而一些女性被迫回归了家庭,但是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战后, 男子确实回到他们原来的工作中,而妇女们则大量返回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对妇女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的思考方式没有永恒的影响。[11]35”自美国妇女在经济上占有一席之地之后,婚姻地位以及家庭地位直线上升,夫妻关系也愈发和睦,家庭也愈加幸福。

(二)性别文化

中国从先秦开始,就出现了“男女有别”的概念。在先秦时代,最先出现的是男女性别之间的模糊界限到男女两性之间的明显区别。以男女界限从模糊到清晰为起点,社会开始出现性别意识,并在不断发展中产生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发展走向。先秦时期形成的性别角色模式确立,成为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国社会性别角色的基本模式[11]27。中国女性在社会诸多方面的失声,造成了社会男女地位的失衡,导致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而男性接受教育则被视为理所当然。女性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中国社会里流传了几千年,以至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之一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殊不知教育是俯瞰世界的大门,女性的教育扇门被强迫关闭的后果便是与社会逐渐脱离,忙于家庭琐事而封闭自我。当愚昧无知的家庭女性遇上高傲自大的大男子主义男性时,造成的便是女性对男性毫无理智的盲从,是一段婚姻里女性被男性无限欺辱的血泪史。

美国女性在面对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情况时,并没有如同中国封建时代的女性一般逆来顺受,而是迎难而上、奋勇反击。 历经一两百年之久的美国妇女解放运动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持久战,这场运动所取得的成就是人们不可预估的,但是对美国女性乃至世界女性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美国女性在这场持久的运动中要求政治选举权、社会就业权以及婚姻家庭生活平等权等。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从整个发展进程来看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改变妇女长期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提高妇女的自尊权利,改变男子乃至整个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态度,争取妇女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解放,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今天的美国妇女已经认识到,她们自身的存在已不再仅仅作为繁殖人类的工具和消费者而存在了,妇女同样能在人类社会中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2]54。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到,同时也带来了婚姻家庭地位的平等,男女地位平等使得家庭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从而获得更加幸福的婚姻关系。

(三)信仰文化

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在这上下几千年的时间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儒家思想。儒家封建思想中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她们普遍受到父权的歧视和霸凌。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从维护皇权,维护上层统治秩序出发,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由此产生了较为系统的男尊女卑模式,也为封建社会下儒家思想中对妇女偏见观念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董仲舒贬抑女性,褒扬男性,而且将其蒙上神学色彩[13]209。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对男女性别差异的阐述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始终侧重的不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而是社会属性上的差异,即在身份、地位、社会分工方面的差异,其核心内容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14]61。封建社会思想的关键部分即儒家思想,而社会上较为明显的性别分化则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当儒家思想进入婚姻以及家庭生活时,展示的同样是男性的霸权横行和女性地位的极端不平衡。多数女性毫无话语权,婚后不仅要孝顺公婆,操持家务,还要尽心尽量养育子女。对于婚姻生活中所遭遇诸多的委屈,只能委曲求全,毫无出头之日。由此可知,在儒家封建思想的消极影响之下,男女双方的夫妻关系以及婚姻生活是如何的悲惨。

美国社会个人主义文化使得他们比较看重个人的自由和利益。美国人普遍认为必須要尊重个人的平等性,尊重别人的隐私和差异。个人主义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而自由和平等作为写入美国宪法的价值观念,对美国人的影响可谓深远。个人主义价值观反映在婚姻观上最直接地表现则是任何人都有自由追求爱情的权利。美国人坚持爱是关于感觉而无关道德,因此,他们认为让两个已经没有感情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件十分残忍的事。他们不会为了孩子持续没有爱情的婚姻,对美国人来说,自身的幸福更为重要。婚姻只是爱情的升华,生儿育女并不是婚姻的最终目的[15]198。在美国个人主义的驱使之下,自我的感受的利益高于一切,美国人信上帝,誓死忠诚于自己的伴侣,婚姻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上帝见证的神圣契约关系,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双方自愿行为。因此,在婚姻中男女双方能够自觉地尊重对方,并把对方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从而能够营造一个较好的婚姻关系。

《灶神之妻》作为谭恩美的著名作品之一,向读者展示的不仅仅是小说中几个主角的恩怨情仇,同时也是一幅中美两国文化的一个缩略图。无论是江薇丽被迫嫁给文福的心酸和无奈还是嫁与吉米的快乐和幸福,造成如此或是悲惨或是美好的婚姻生活背后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基本的婚姻观点而形成的不同结果。通过对女主人公的两段不同婚姻生活的对比,读者可看到不同国家文化对家庭以及婚姻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两国社会婚姻文化的了解,更好地进行中美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Bella Adams. Representing History in Amy Tan's"The Kitchen God's Wife"[J].MELUS,2003,28(2):9-30.

[2]Nomita Loktongbam. The Portrayal of Sexism in Amy Tans The Kitchen Gods Wife[J].Journal of Literature,Culture and Media Studies,2014,6(11-12):70-76.

[3]Bhattacharya and Neelakantan. Subverting Patriarchy in Amy Tans The Kitchen Gods Wife[J]. ANQ: A Quarterly Journal of Short Articles, Notes and Reviews,2019,32(3):190-193.

[4]詹乔.《灶神之妻》中"英雄拯救"主题的原型分析[J].国外文学,2005(1):83-89.

[5]潘玉莎.从"他者"中国看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解读小说《灶神之妻》[J]. 广西社会科学,2008(5):155-157.

[6]周聪贤.传统重压之下的被扭曲——《灶神之妻》中雯丽母亲形象的文化解读[J].河南社会科学,2017,25(9):91-94.

[7]宋玲.封建婚姻陋俗面面观[J].考试周刊,2012(68):194-195.

[8]房明.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婚姻观念差异比较[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3):84-88.

[9]孙嘉雯.《灶神之妻》中的东方女性形象——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5(01):81-83.

[10]白自东.论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地位的形成与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2):72-78.

[11]东玉.男尊女卑的形成模式[J].科学大观园,2011,No.387(18):27-28.

[12]蔡曙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及其对青年人的影响[J].青年研究,1983(04):50-58.

[13]张晓光,徐美群,张虹萍.儒家妇女观与中国女性问题研究[J].才智,2009(18):209-210.

[14]李娟.儒家思想中的性别差异和角色定位[J].云南社会科学,2013,No.191(01):61-65.

[15]林雪莲.中美婚姻观差异的跨文化对比[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2):195-198.

猜你喜欢
谭恩美婚姻观文化差异
谭恩美的多面人生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