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与突围

2023-08-22 05:31罗洪燕
文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罗洪燕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中华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部分之一,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中学生重点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但有益于学生沿袭中华优秀诗歌文化传统,也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还能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基于课标、教材以及应试需要,一线教师构建了不同的诗歌教学理念,各种教学新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各因素的影响,古典诗歌教学陷入了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目的功利化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困境突围的四个策略,一是稳固基础,做好教学准备;二是脚踏实地,制度合理目标;三是发挥匠心,创新教学过程;四是及时反馈,监测教学效果。希望能对一线教师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有所帮助。

关键词:古典诗歌 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只有通过学诗,才能借此更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中华文化中的古典诗歌,名篇跌出,异彩纷呈,源远流长,久盛不衰,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是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财富,我们理应赓续诗歌文明。而传承古典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诗歌教学。古代学子为了参加科举考试,需要熟背十三经及其注释,以及文史、艺用知识,就连普通的秀才都应该背过几百万字及其以上的古诗文。而当今学子们要求背诵的诗歌也是上百的,并且诗歌选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可见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这片诗歌浸润的土壤中,诗歌都是我们必须坚持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学诗,可以晓时代兴衰,丰富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古典诗歌的学习与教学蕴含着强大的现实意义。

一.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一)发散思维,激发想象

诗歌是“言简意丰”这个词最杰出的文体代表,寥寥数语,零星几段,就能传达出作者无穷无尽的缕缕情思。或悲或喜,或爱或恨,诗人以文字道出内心的百感交集,杰出的诗人妙笔生花,甚至能达到一语八重悲的高度。正如诗圣的《登高》一诗,颈联两句,就被世人道出了八重悲意,更有甚者,对其反复研磨,认为其诗富有十八重悲意。只有对诗歌反复钻研,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分散型思维去涵咏诗意,品味意象,赏析形象,才能深层次的把握主旨,做出对诗歌的完整解读。阅读好诗好文,就是要体会好诗好词所营造出来的美好境界。文学作品在想像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境界,为作品添上了神韵美、景物美和诗情画意美。而学习鉴赏诗歌的过程,正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分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1]如庄子的《逍遥游》,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力,想象巨鲲、蜩与学鸠之间的唇舌之战,从而透过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理解庄子想要摆脱羁绊寻求解脱的夙愿。

(二)培养审美,陶冶情操

古典诗歌音律和谐,平仄工整,既有整齐对仗的,又有错落有致的,研读、朗诵古典诗歌是一种精神享受,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本身就涵盖了作者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每一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背后常常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由千变万化的意象构成,或者以意味深长的典故来明示。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将其中的审美因素呈现出来,如语言之美,文气之美,意境之美,格律之美,情感之美等等。這些美的元素,学生可以在吟诵中品读出来,在炼字炼句中体会出来,在改写诗句或者改变文体中赏析出来。如《牡丹亭·游园·皂罗袍》,用词法构曲意,写景抒情,“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美好的事物让行文无不透露出雅致的韵律美感。全文浓艳绚丽,蕴意丰富,姹紫嫣红的春景与断井颓垣的残景构成反差,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其中传达出的个性解放精神也是极具人性美的。学习此文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三)应对高考,提升素养

古典诗歌鉴赏题是语文高考卷的常驻嘉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注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诗歌文化,汲取文人智慧,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并增强文化自信。而高考是中学生走入人生转折的第一道独木桥,可见古典诗歌的学习对于中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们也跟随新课改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实践,特别注重高考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衔接。学生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所学的知人论世、诵读明情、炼字炼句、赏析意象以及提炼主旨等能力,只要学的精深,能实现学法的迁移,那么遇到试题中的古诗鉴赏题就会下笔如有神。此外,古典诗歌中有很多精妙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值得学习,如比喻、拟人、夸张、白描、用典、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等,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大有脾益,学习古典诗歌,会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过程过于模式化

小说、散文、诗歌和文言文,这几个语文教材中的巨头,是一线教师需要重点研究和备课的。而教材中选编的诗歌,每一篇都是别具特色的。不同时代、不同格律、不同语言风格、不同题材内容的诗歌,教学设计不应该是相同的,应当是各有侧重。而古典诗歌的教学,在高中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流程基本是固定的。介绍作者简介——讲述创作背景——解题划分结构——范读、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分析意象、修辞、手法——总结中心句、易考句——概括文章主旨——课后练习和作业。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表面上达到了许多教学目标,学生似乎学到了鉴赏诗歌的技巧。实际上那都是“听”来的,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呈现。模式化的教学过程中,每一首都从固定的意象、手法、感情来学习,肢解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将诗句碎片化的过分解读。[2]学生能学到的只有程式化的答题技巧,如炼句题要先翻译这句话,然后说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效果,最后是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和传递了怎样的思想。这种模式让学生无法与作者沟通,难以与作者共情,不能从美的角度去赏析语言风格和精彩的意象,严重缺乏对诗歌的审美体验。

(二)教学目的存在功利化

在高考的大背景下,高中课堂的教学都普遍倾向于应试教育,诗歌教学也不例外。在面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压力和家长提出的成绩要求时,许多教师都选择了屈服。写在教案中的提高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呈现在课堂中就换了一副模样,即“一切以高考为准,一切以提高成绩为准,一切以掌握答题技巧为准。”课标强调语文应该注重朗读,然而因为考试不考如何朗读,所以在教学中很少将诗歌的平仄、节奏、押韵、对仗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尽管也有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等多样的诵读方法,但是流于形式的诵读,难以让学生独立领会到到诗歌本身的韵律美、格式美,不能对其内化,也就远离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真谛。

又如高考中不考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生平,教师的处理方式往往是点到为止,很少对其进行充分的延申拓展。然而学生对于诗歌产生兴趣的大部分原因都源自于对作者的兴趣。

如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可以以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来导入,“有一个小伙,20岁出头,非常想为国效力,驰骋沙场。于是领着一和尚去投奔起义军。这和尚不满意自己的官职小,就偷了帅印跑去投靠敌军。事情败露后,大家就拿这个无辜小伙开刀。这小伙又气又恼,于是他发挥聪明才智成功追踪到这个叛徒和尚,追到后二话不说就砍了和尚的项上人头。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觉得这个小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自主归纳出这个小伙爱国、有勇气、聪明、果断。教师再继续引入本篇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将所归纳出的人物形象特色带入词中,一个鲜活的辛弃疾就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与词人的对话也就正式开始了。

(三)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固定模式的教学不仅淹没了每一首诗歌的独特魅力,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于诗歌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即每一首诗歌都是大同小异,不需要以不同的心境和态度来对待。长而久之,诗歌教学就成了学生最不愿意上的或者说认为最没有价值的课,以致于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尽管在教学中教师已经向学生灌输了很多诗歌鉴赏的方法,但是临到考场,面对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学生们却难以下笔,头脑一片空白。或者一顿操作猛如虎,按照老师教的“独门秘方”(公式)答题后,得到的分数却不理想,老师的一番“付出”也覆水东流了。评讲试卷时,教师仍然按照老方法讲解诗歌,讲试题时重新搬出自己的模板,又苦又脑的询问一句“我不是说按照公式来吗?怎么还是不会?”或许学生也想知道缘由。其实,十年如一日的“讲授法”,很难让学生对于文本再产生什么学习阅读兴趣,更多情况的是师云亦云、昏昏欲睡、模板满天飞。多次强调的模板,学生必然会记住,但是拿什么内容去填充呢?诗歌教学没有万千意象的思索与探讨,没有如诗如画的意境享受,没有情感共鸣的朗朗书声。学生怎么能学会鉴赏呢?教学效果又怎么会好呢?

三.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突围

(一)稳固基础,做好教学准备

如果想给学生一颗树的种子,教师要先有一片森林,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首先知人论世,教师应该通过各种资料以及自身知识储备,对作者生平以及创作背景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甚至要扩充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文学知识和作者事例,这样的诗歌教学课堂准备不仅能让学生感兴趣,也能为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或者新鲜的人物背景。其次,教师应当具备充足的古典诗歌鉴赏技巧以及教学理论,灵活应用教材所编订的诗歌,引导学生牢牢抓住“体味意境”及“感知情感”的主线,辅以学习鉴赏“艺术形象”“体裁题材”“写作技巧”“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等等。不但让学生丰富了情感体验,与诗歌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也让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技巧。除此之外,教师应当要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关注新的诗歌教学理念以及发展方向,通过各平台资源、观摩优秀课或交流访学等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科学学习方法。[3]

(二)脚踏实地,制定合理目标

一堂优秀的课,应该具有明确的、合理的、可操作以及可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太高远或太浅显、太功利或太理想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目标不但难以实现甚至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如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教学目标,要从课标和新课改理念出发,立足于文本地位与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和教师自身素养。古典诗歌教学中,每一篇诗歌的教学目标应当都是各具特色的。倘若将目标一概而论,如将“家国情怀诗”的教学目标统一设置为“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单一的,那么就很难发生教学的生成。如《登高》一文,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了解杜甫生平及其沉郁顿挫的作品风格,结合注释,反复诵读品味,理解诗意。

②运用想象力,赏析诗歌中“风、天、猿、渚、沙”等意象,体会景中之情,把握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③体会杜甫身世之悲,忧国之切,理解其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发挥匠心,创新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型的教学过程,也许能转变学生对于程式化的老套诗歌教学的印象。多媒体时代可以为诗歌教学带来一定的转变。原本离学生很远,学生难以接触到的诗歌中的画面,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手段,将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带进课堂中来。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中去。如《无衣》,撰写了一首同仇敌忾、慷慨激烈、情绪激昂的一首战歌。秦国子民在兵临城下,大敌当前之际,内心惶恐紧张家国命运,但只要“王于兴师”的战歌唱起,他们就精神抖擞,毫不畏惧的听从指令,保家卫国,赴战场杀敌。单看诗句,学生可能无法体会到子民们纷纷自愿捐躯赴国难的场面之震撼。可以先播放秦国子民上战场之前首领演讲宣誓和秦人沙场抵御外侮时的影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VR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进而受到震撼。接着播放《无衣》的背景音乐,学生结合教师所教授的朗诵以及停连技巧,假想自己是秦国子民,大声的朗读甚至吟唱诗句。然后开始本首诗歌的文本学习,相信学生会获得非常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四)及时反馈,监测教学效果

在任意科目的教学中,及时反馈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趁热打铁,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得到评价或反馈,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在诗歌教学中,可以体现为对于学生朗读效果的及时评价,如学生朗读《短歌行》后,教师的评语可以是“你真的读出了曹操想要收揽贤才的渴望,如果我是贤才,我也想归顺于你!”相信学生会大大增加朗读的兴趣,在以后的课堂上会注重准确揣摩作者的情感。另外,及时反馈还可以体现在一些课堂作业上,如改写诗句为现代诗歌或者抒情散文。学生如果能将晦涩深奥的诗句用浅显、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相信他已经掌握了诗歌的内涵以及作者想想要传递的情感,改写的方式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文这一科目承载着学校、社会、家庭育人的共同期望,而其中的古典詩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之一,任重道远,意义重大。教师应当给予诗歌教学万分的重视,教师怎么教学,学生就怎么学习。因此教师要尤其注重精准的制定教学目标,灵活的应用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改进教学过程,时刻注重学生的反馈结果进而调整教学策略。而教师自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素养和坚守职业道德,才能设计出不模板化、不功利化、效果良好的注重情感性与知识性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学的有趣、学的明白、学的灵活,不是套用公式,一头雾水,而是以自信昂扬的态度去迎接考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让诗情画意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在诗歌教学中长出想象力和审美力的枝干,结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冯雅.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01):46.

[2]谢斌.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2(02):49.

[3]向翠珠.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06):56.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