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的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实践与探讨#

2023-08-23 17:00贾蔓张婷易婧妍代荣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本科生医学生创新能力

贾蔓 张婷 易婧妍 代荣阳

(1.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四川 泸州 646000)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3]。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培养本科生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逐步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势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推动力[4-6]。医学本科教育是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在本科阶段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医学高等院校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医学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7-10]。目前,医学院校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模式和方案尚不成熟。就我校而言,尚无规范化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长期以来主要是学生通过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或者成立科研兴趣小组从而培养其科研能力。然而,通过上述途径只能使部分同学对科学研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尚不能达到有效培养广大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基于此,我校基础医学院的科研团队开设了一门基于项目化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1 基于项目化的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训课程

1.1 课程理念

基于项目化的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训课程旨在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本课程以科研团队成果(主要是发表的文章)为载体,课程系统介绍该科研成果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课程从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两方面入手,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基础,由浅入深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设计和创新科研课题的设计,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课程建设

1.2.1 课程队伍建设及课程准备

本课程队伍由科研为主型的博士中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以及对科研好奇的本科生共同组成。课程项目素材选取团队新近发表的SCI 科研论文,结合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将其设计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模块,再根据文章的故事脉络和逻辑结构结合实践课程的需求详细地将文章的关键结果进行逐一拆分,并制定教案讲义和教学方案;课题组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根据该文章中涉及的科研方法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通过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解读等几个板块使本科生在观摩学习教学视频时对该科研方法有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认知。作为课程主体的医学本科生行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文章进行研读,并提出科学问题,为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做好铺垫。

1.2.2 课程实施

理论联系实践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本课程实施的一个重点策略。课程第一阶段首先由本团队的老师从该科研成果的背景入手,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随后,重点介绍该文章的研究思路并且通过不同的科研方法解决该科学问题得到文章的关键结果,最终形成一个逻辑完整且脉络清晰的科研成果。项目化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除了对医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外,科研方法的选取和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解读也尤为重要。因而结合课程准备阶段拍摄的教学视频,重点介绍文章中涉及的科研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解读方法,使同学们在正式进行实践之前从理论上有一个系统且完整的认知,以便于后续更好地进行科研实践。课程第二阶段是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程,按照文章的研究思路选取文章中关键的实验结果在老师和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在前期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复现该项目载体的关键研究成果,并且系统地整理主体项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形成完整的故事线。课程第三阶段,为了巩固医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后续通过组织团队科研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培训讲座,就如何撰写创新项目申请书进行培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也通过组织校外资深科研专家开展科研培训讲座,讲授科学研究前沿相关进展和最新技术,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此外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团队通过指导医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将课程上习得的知识通过该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输出,从而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

1.2.3 课程评价

基于项目化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通过以科研成果为载体,抽丝剥茧的拆分该项目的研究思路,系统地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因而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及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我们团队将传统的 “教师打分-学生评教”模式转化为多元评价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重点突出创新能力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地位,探索多元化的重能力的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因素,通过小组汇报学习心得和拓展性实验设计方案综合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创新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反馈、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主讲教师互相听课评价、领导专家听课评价等多个要素,并通过课程评价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调整。

2 讨论

基于项目化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最大的优点是该课程具有创新性与系统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素材的选用、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等几方面。本课程没有选用固定的理论教材,而是灵活选用团队科研成果为教学载体,辅以一定的参考教材,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相较于传统的科研方法培训课程而言,项目化的科研成果的故事脉络更为清晰,结构逻辑更为严谨,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以科研项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为主线,团队成员分别详细讲授同一研究项目所涉及的不同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及在相关项目中的应用,发挥团队优势,取长补短,经验共享,有效减少教学思维固化、授课模式固化的现象,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知行并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单独的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科研的内涵,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而没有理论教学的支持,学生盲目的进行科研实践,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难有新意和突破点,深度和广度上也普遍存在不足,缺乏横向联系。两者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正好可以优势互补,有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本课程设计以同一项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为主线,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具有关联性和延续性,使得医学生能够得到系统的锻炼。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增强医学生英文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能力,增强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医学生自主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效果。不过该课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我校在校医学生基数大,仅仅以学院的师资和平台无法承担全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目前我们主要针对卓越医师班和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始该课程;其次就是该课程是基于一个项目的关键结果进行再现,尚不能实现全文再现的一个教学效果。基于上述两点不足,后续可以通过加大对该课程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经费保障、扩大教师团队、完善平台搭建,力争为面向全校医学生开设基于项目化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本科生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