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与突破

2023-08-23 03:48吴杰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社区教育

[摘要]共生理论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范式。阐释共生理论与社区教育及其资源整合的耦合性和可行性,剖析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以及共生界面,可以构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框架。基于共生理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存在共生单元协作不深、共生理念不强、共生环境不佳、共生界面不畅等问题。未来,应从树立共生发展理念、提高共生协作效能、优化共生共享环境、畅通共生流通界面等方面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

[关键词]社区教育;共生理论;教育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吴杰(1981-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协同创新基地,副教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专项重点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江苏城市社区教育资源精准供给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XTA-39,项目主持人:吴杰)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73-07

社区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关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区教育已经基本形成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运作机制和格局。政府、社区、居民及社会各界既是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的多元主体,也是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相互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呈现出“共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共生理论已被广泛运用到教育学领域,用来解释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构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共生过程。因此,共生理论可阐释社区教育发展及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问题,并用于指导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操作。本文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梳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关键要素,构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理论框架,阐释资源整合的现实和困境,厘清供给主体的利益诉求,提出资源整合的实现路径,以期推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从独立分散走向共建共享。

一、应然逻辑:共生理论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契合性

(一)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分析

社区教育资源是各种资源的储备和配置,能够为社区所掌握、支配、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整体而言,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方案,资源审核门槛低,对资源建设需要什么内容和媒介及如何衔接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标准,没有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和方法。因此,需要社区教育管理者遵循一定的理论原则和基本依据,合理分布、有效整合、充分使用这些教育资源,这就涉及如何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问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在厘清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社区教育多元主体的不同立场,构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主体,形成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格局。当前社区教育存在主体多元、各主体条块分割、资源整合开发阻碍、资源建设水平不高、缺乏有效指导标准等问题。因此,要整合协调隶属不同主体的各类资源,通过建立政策保障、行政整合、社会资本、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等各种有效机制,建立资源建设指导标准,不断提高资源建设质量,形成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新生态。

(二)共生理论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契合性

当前,共生理论在教育学中已得到广泛运用,成为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社区教育存在主体多元、覆盖面广、对象复杂、内容庞杂等多维特征。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依靠多元主体协同推动,有效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难点在于统筹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构建资源建设的共生关系,推动各主体共建共享资源,以达到互利共生的目标。这与共生理论所提倡的形成良好共生关系、构建畅通共生界面、实现一体化共生发展等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共生理论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此外,由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需要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这就需要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尽量满足多方参与主体的诉求,形成一条能够高效稳定地推进资源整合工作的专业化路径。共生理论恰好为资源整合路径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即共生发展过程是从单利共生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差异化的共生阶段,最终发展至均衡互利的一体化共生阶段。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应遵循共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从不同主体的单利共生发展到协调差异的共生发展,最终形成一体化共生发展。

(三)共生理论视角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框架

本文提出共生理论视域下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资源整合共生单元、资源整合共生关系、资源整合共生界面以及资源整合共生环境。具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一是资源整合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的基本单位,其主要特征有共生度、同质度、关联度。共生度是共生单元变化的关联度,同质度描述同类共生单元的关系,关联度描述异类单元之间的关系。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单元有政府及有关部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基于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可用共生度描述政府与社区的关系,用同质度描述社区机构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用关联度描述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是政府联系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教育是教育与社区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社区教育的根本在于运用教育手段探索社区发展的方式,为居民提高生活品质提供有效途径。社区机构和社区之间的同质性表现为:社区机构依托社区,通过统筹协调各种资源,策划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便捷教育服务。因此,社会组织与居民的关联性体现在:通过参与社区各类公共服务项目,为居民生活和社区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二是资源整合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按照主体行为差异,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以及对称互惠共生等类型;按照主体运行方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以及一体化共生等类型。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中,不同主体在不同共生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共生模式,每一种模式都会不断深化主体的共生关系,也不断促进资源整合。在偏利共生阶段,共生关系偏向政府一方,政府通过公布资源清单、开放公共服务设施、设立资源建设项目等方式,完成資源开放任务。进入对称互惠的共生阶段,资源整合朝着互惠双方的方向发展,政府积极统筹协调不同部门的资源,居民免费享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社会组织也以项目化方式参与社区教育从而获得激励和奖励。

三是资源整合共生环境。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环境主要包括场地、设施、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有形环境,以及政策法规、道德观念、社区文化等无形环境。按照影响方式,共生环境分为直接、间接共生环境。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直接环境包括社区场地、设备、人员、各类场馆等,间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社会观念、社会文化等。按照作用程度,共生环境分为主要、次要共生环境。主要共生环境有政策法规、社区环境、社区人员等。次要共生环境有社会观念、社会发展程度、行业协会、各类基地等。共生环境的整体优化有助于整合优质的资源,吸引优质的共生单元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对共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是资源整合共生界面。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和运行机制。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共生界面指共生单元之间的资源接触方式和运行机制,包括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传递通道。物质流是指社区教育资源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信息流是指通过搭建社区教育学习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促使社区教育信息及时流通。能量流是指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生成与传播,包括历史价值、理论价值、政策价值、实践价值等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渠道。通过塑造社区教育资源价值理念,畅通社区教育资源运行机制,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构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界面,在不同主体之间形成资源传递通道,破除资源信息孤岛现象,对资源进行重组、汇集,以形成资源集合,进而建立资源传递的长效机制。

二、实然状态: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

(一)资源整合共生理念不强

共生理念不强主要表现为共生单元对共生概念的认知不深刻。首先,社区教育的受关注度不高,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缺乏认识。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经历了服务青少年校外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等不同发展阶段,在促进社区发展、提升居民综合素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但由于社区教育面对社区所有居民,服务对象广泛,涵盖内容丰富,导致社区教育边界比较模糊,难以精准把握社区教育内涵,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取得的成就缺乏认知度和认同度。其次,社区教育共生单元缺乏共生理念。尽管社区教育多主体协同运作机制已基本形成,但各主体共生发展的理念还不深刻,社区教育的发展仍旧依赖于政府主导,其他主体参与程度较低。社区居民缺乏以社区主人的姿态积极贡献的意识和行动。社会组织能够有效弥补政府资源供给单一的问题,但由于政策激励和保障不够而未能向社区输出更多资源。

(二)资源整合共生关系不密切

政府及有关部门、社区、居民以及社会组织是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的主体。从主体的行为差异来看,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在性质、职权以及功能等方面都有差异。政府是社区教育的发动者和主导者,通过制定规划、设置项目、进行监督等措施来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社区依靠街道开展环境建设,社区教育依托社区开展各类服务居民的教育活动。社会组织要通过投标政府发布的各类公共服务项目,参与社区教育建设活动。从不同主体职权范围上看,政府拥有绝对主导权,但在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仍要兼顾居民需求和社区发展需要。从主体运行方式来看,不同主体的推进程度不同。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从宏观层面影响资源投放总量和未来发展规划,但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还需要得到其他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帮助,特别是在建立政府—社区—居民三级协同合作的运行机制上需要充分发挥社区上传下达的信息纽带作用。评估资源使用情况和建设质量工作也需要引入各种社会组织及专业团体,加以辅助。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的学习主体直接受益者,居民对社区教育资源投放的意见也是制定未来社区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合作程度相对松散,这使得社区教育资源在开发、利用、评估等环节上无法形成高效共建、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

(三)資源整合共生环境薄弱

共生环境建设的薄弱性主要表现为资源整合的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尚待优化。在有形环境方面,辖区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基于安全问题、运行成本、设施维护等多方面考虑,并没有向社区居民完全开放;很多社区硬件设施不完善,难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尤为匮乏,部分偏远的农村社区甚至缺乏基本的图书室和活动室。在无形环境方面,现有关于社区教育的国家政策法规比较宽泛笼统,硬性条文较少,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但未明确说明资源开发整合的标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标准、资源的保障机制。此外,社会传统观念中蕴含丰富的社会教育思想,有待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塑造现代公民的精神资源,又是居民形成积极生活观念的有力引导,但这些优秀资源并未完全惠及社区教育,只有不到1/3的社区教育机构关注社会教育理论并在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需求。

(四)资源整合共生界面不畅通

共生界面传递不畅具体表现为社区教育资源能量流的价值生成和传递渠道不畅、物质流的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流的平台建设有待加强。首先,价值生成和传递渠道不畅。从实践层面来看,虽然各地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社区教育的成效,但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而言,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仍然有限。从学术层面来理解,社区教育理论体系至今尚不完善,作为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对社区教育的理论价值、政策价值、历史价值、实践价值等缺少深度探讨。因此,要生成社区教育的价值体系,通过各种新兴媒体传递和弘扬社区教育的价值内涵。其次,基于物质流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管、各部门协同参与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资源的总量、存量、增量有待进一步明晰,现有资源的闲置率较高、使用率较低,不能很好地实现“物尽其用”。最后,信息整合平台亟待优化。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社区教育网站242个,省级社区教育网站实现全覆盖,但仅有上海学习网、江苏学习在线、浙江学习网、西安市全民学习网、青岛市全民学习网等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居民参与率较高、社会影响较大。更多地区的平台由于缺乏专业运营,课程内容陈旧且更新慢,学习交互性低,居民关注度低,部分地区平台甚至出现停更的现象。

三、共生发展: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

(一)优选共生单元,加强资源整合主体协作

一是政府发挥统筹作用,建立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社区为主阵地、各方参与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共同建设、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形成横向相连、纵向相合的相互交叉网络状资源开发模式,盘活社区教育资源存量,激活社区教育资源增量,充分发挥资源开发整合的整体效应。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政策支持、法律法规、保障激励等方面做好一体化顶层设计,协调共生单元的遴选与服务工作,针对资源整合中出现的不同主体利益诉求问题,可依据政策法规对社区教育共生单元的发展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在政策制定、总体布局、整体推进、监督评估、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

二是筛选优质社区教育资源,资源整合的目标是破除碎片化合作的桎梏,明确并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以达到资源整合的最优效能。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应将聚焦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不同主体优势、有效提升服务能力、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等,作为共生单位的资源遴选标准。从数量上看,各地建设大量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如中国社区教育网有10大类5万多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20大类5000多个老年教育课程资源。上海学习网有在线课程2.8万多门,整合各类电子书刊7万多册,有声图书6000多个。江苏学习在线有2800多门课程、4.5万多个学习资源。就质量而言,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应统一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资源建设已形成规范的技术标准,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对资源的素材、微课、录像等进行技术标准规定。其中,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等。微课一般为5~15分钟,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生动的讲解,以适用于居民的碎片化学习方式。视频参数要考虑格式、分辨率、编码、存储大小、时长等内容。录像是课堂实录,要做到教学目标清晰、结构完整、内容合理,并为居民所用。

(二)树立共生理念,培养一体化共生关系

一是深化共生理念,营造良好的共生氛围。社区教育资源共生的实质是不同主体在利益共享、信息互通的基础上,凝聚社区教育主体共识,共同开发社区教育优质资源,分享社区教育资源价值,提高资源开发和使用的效率,形成资源开发使用的增值规律。社区教育共生主体应塑造资源建设共同体意识,构建社区教育资源共生系统,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格局。政府应在共生系统中突出主导意识,发挥好政策资源的主导性和强制性作用。社区教育资源是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的有效整合,要加强对传统社会教育和当代社区教育理论资源的传承,并将理论资源应用到资源的实践层面。此外,数字化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要坚持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树立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理念,不断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形成数字化资源建设新生态。

二是培养一体化共生关系。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中,政府及有关部门、社区、居民、社会各界本着促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居民更美好生活需求的宗旨,形成职责不同、分工不同、行为不同但目标相同的共生关系。从主体行为差异来看,共生主体存在职责、定位、功能、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差异,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应更好地惠及居民、让利社会各界,推动各主体形成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从主体运行方式来看,社区教育表现为不同主体点对点(如政府与社区)共生、不定期合作(如社区与社会组织)共生、持续合作(如政府、社区、居民)共生以及一体化(如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各界)共生关系。共生主体最终在资源整合上形成相互协作、信息互通、互利共享、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

(三)建设共生环境,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一是完善社区教育资源政策。國家颁布了一系列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从基本原则、资源内涵、资源类型、整合路径等方面,对如何开发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做出明确表述。例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教职成厅〔2010〕7号)在一级指标“条件保障”下将“资源开发和服务”列为二级指标,将“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评分设为5分,将社区学校教育资源、社区非教育资源、社区无形资源以及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作为资源开发的评价依据。在此基础上,《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将“坚持统筹协调”作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并要求积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以服务社区居民学习。未来要加强资源政策的顶层设计,明确资源的布局、开放程度、使用情况、考核机制等,完善社区教育资源政策体系。

二是加强有关资源政策的协同效应。除了教育部门发布社区教育政策,有关部委也发布相关政策,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丰富资源政策体系。例如,民政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民发〔2022〕29号),要求建立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为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发〔2021〕9号)提出,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社区科普大学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大学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务功能。但这些政策在社区教育政策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呼应和系统体现,因此,要加强教育、民政、老龄委、文旅、科技等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强化政策的协同性和系统性,增强政策的硬性指标和执行力,提升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集群效应与辐射效应。

三是构建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社区教育资源整合需要有效的保障机制,以保障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订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开发的计划和方案,建立指导标准,出台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标准,形成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以提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规范化和持续性。此外,还应组建由教育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对各部门政策落实、项目实施、资源开放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乡镇街道要建立社区教育工作督导小组,出台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措施,对资源建设质量和统筹情况进行督查和评估,对社会组织资质、工作成效进行审查和评估,对社区的设施和场所开放情况进行督查,加强社区人文环境和设施条件建设,不断提升各种资源的使用效能。

(四)畅通共生界面,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力度

一是建立资源整合模式。在居民社区,积极统筹整合区域内资源,打造“社区居民学习生活10分钟或15分钟生活圈”,为居民提供方便的学习生活新样态。例如,上海市徐汇区赵巷片区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建立社区食堂、医疗卫生、养老幼教、运动健身、文体活动中心等各种便民设施,还将钟表维修、缝补衣服、管道维修等能工巧匠请进社区,提供特色服务,形成“居民15分钟生活盒子”。在城市区域内,建立资源合作共同体或合作联盟,整合零散、闲置的资源,达到现有资源使用率的最大化。昆山市巴城镇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整合环阳澄湖游学联盟和“一社三园”家校社协同教育团队资源,积极开放昆曲文化体验基地、巴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竹刻艺术馆、昆北民歌馆、东宝笛馆、玉峰古文物展览馆等,打造区域社区教育街镇资源共同体。在城市区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建跨区域资源合作共同体,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市、常熟市联合建立社区教育区域发展共同體,由各市教育局牵头,建立跨地区合作平台,通过共建公益游学项目建设,发布优质社区教育资源清单,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育政府主导下的区域间“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市场”。

二是建立资源整合运行机制。社区教育多元主体虽然具有不同的诉求和运作方式,但基于社区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功能耦合,有必要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运行机制。社区教育共同体要通过某种机制的维系与目标的认同,成为组织、开发、调配与共享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主体。它既是所有成员共同分享文化特质、维护集体利益的系统,也是彼此交融、互相影响的系统。通过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一体化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协同、社区教育中心实施、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区教育资源管理、开发协调机构,强化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协同开发,真正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共享落到实处。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资源开发方案,积极开放相关公共文化设施,提供资源项目服务清单,不断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能性和可及性。社区教育机构依托社区,加强社区活动室、资料室、图书室的建设,强化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社区自组织参与资源开发。社会组织发挥其策划、组织、实施各类活动的专业优势和经验,有效利用社区闲置的场地和设施,提高社区资源的使用率。

三是畅通资源信息传递渠道。构建纵横交错的社区教育资源信息传递渠道,纵向政府间信息传递完全,横向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协同。由宣传部门、新闻办、网信办、教育部门等机构组成社区教育资源信息传播链,负责社区教育信息发布与传递工作。社区教育资源信息传播链既有官方网站、电视台、报纸,也有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使社区教育资源信息传递更加全面、立体、高效。各地要充分利用新兴信息科学技术,搭建优质便捷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集政策发布、活动开展、项目建设、课程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认证等为一体的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此外,还要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资源互通、利益融通、相互宣传的社区教育融媒体资源开发系统。通过多元化共建、可视化推送、定制化服务的方式,形成社区教育资源信息联动的新格局,提升社区教育资源的信息可及性。

[参考文献]

[1]高卫东.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简析[J].职教论坛,2016(3):58-63.

[2]肖甜,李劲松,李梦琦.中国社区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当代教育论坛,2021(1):59-66.

[3]李珺,杜君英.上海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33):62-66.

[4]李可.智慧学习环境下社区学习资源整合模式探析[J].成人教育,2019(12):36-41.

[5]张竹英.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论坛,2013(12):52-59.

[6]宋其辉.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构的生态学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48-151.

[7]饶冠俊.公众参与、数字赋能: 构建高质量的未来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新生态[J].成人教育,2022(3):26-31.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社区教育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