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培育探析

2023-08-24 20:58卓玥孟笑飞
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时代

卓玥,孟笑飞

(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历史自信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党领导人民在谋求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承担强国使命的重要力量,其是否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关乎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必须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发生逻辑,以历史认知、历史认同、历史责任为核心要点,多管齐下、协同发力,构建立体多维的历史自信培育格局。

一、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发生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只有有自信的政党、有自信的国家、有自信的民族才能培养出有自信的大学生。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成长在祖国繁荣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和奋斗精神不仅给予了新时代大学生“平视世界”的充足底气,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生成的逻辑必然。

1.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自信来源于历史成就。历史自信既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从头脑中自然生成的,历史自信的确立离不开历史实践以及自历史实践中所积淀的历史成就。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自信首先来源于党和国家在长期的奋斗中所创造的历史成就。新中国成立70 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已经由温饱不足达到全面小康。新时代以来,我国更是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38.6%[3],中国经济书写了人类发展史的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国际地位日益上升,话语权、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改革开放40 周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以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使得新时代大学生高度认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2.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孕育于奋斗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就流传着“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蕴含着奋斗精神的神话传说。中华民族从诞生以来历经五千年的奋斗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改造自然方面,“中国人民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4],郑国渠、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至今都是泽被子孙的千秋工程;在治国理政方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得道多助,创业者不恃宠助”“欲当大任,须是笃实”,这些都体现了基于躬行践履和自信自立的传统奋斗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代代相传,渗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化作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肩负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以现代意蕴,形成了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这一精神谱系的鼓舞和激励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是兴党和兴国的精神宝库,还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的生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滋养。

3.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自信生成于人民力量。“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5],作为社会历史的中心,“现实的个人”是创造一切的主体力量,因此,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剧中人”,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四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力量的集聚和发挥离不开组织和动员,只有真正把人民组织和发动起来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鸦片战争以来,在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中,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没有一个政治力量能够把人民群众真正组织起来。“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把人民的愿望当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了党的事业和人民事业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党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也使中国人民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出整体的力量。“中国人民一旦认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曾改变过”[7],中国人民的自信和中国共产党的自信由此完美结合,并在百年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唤起自信、凝聚自信、坚定自信和升华自信。青年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有赖于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生产生活资料,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有赖于人民群众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既要有“人民立场”的认识自觉,形成正确的人民利益观,心中时刻装有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评判的最高标准;又要有“人民立场”的实践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命运,以创造历史的方式坚定历史自信。

二、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培育的核心要点

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在形成正确历史认知和强化历史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发挥个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主动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在实践中坚定历史信心。培塑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核心要点。

1.夯实大学生的历史认知是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前提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8]自信是一种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精神状态,没有科学认识作为基础的历史自信就是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历史认知的建构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基于“真实的历史”;二是要有正确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就要从“历史资料”和“历史观”两个方面来夯实大学生的历史认知。一方面,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客观再现。历史认知的形成必须要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和支撑。因此,要想夯实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就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另一方面,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大学生虽然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其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还有所欠缺,如果不加以引导,一些青年大学生可能会陷入历史的“细枝末节”和“逸闻趣事”中难以自拔,进而不自觉地落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潭之中。因此,要夯实大学生的历史认知,仅仅注重历史史料和历史知识的学习远远不够,还必须要对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正如列宁所言:“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9],唯物史观正是可以“从整体上”和“联系中”把握历史史料的理论棱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框架来把握历史史料可以剔除历史的偶然因素,摆脱历史的形式,透视历史的本质,更加符合“历史真实”。

2.强化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是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的重要环节。历史认同是基本认同之一,只有对自身历史的价值有着高度的认同,人们才能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充满自信,因此,没有高度的历史认同就不可能有坚定的历史自信。一方面,要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叙事中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和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坚定继承者,历经百年奋斗的历史考验拥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武器、开辟实践道路和汇聚人民力量。另一方面,要在新时代十年里程碑意义中强化大学生对“两个确立”的认同。新时代十年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因为“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0]。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新时代十年是承接历史、塑造现实、开辟未来的十年,也是“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11]的十年。因此,将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新时代十年里程碑意义相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在增强历史代入感中树牢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

3.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是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12]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必然要求。其一,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了解为谁担当历史责任。让学生深刻认识为人民谋幸福既是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自觉行动,又是站稳人民立场的必然选择,指引青年将个人成才之路与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坚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选择。其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了解担当什么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13]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救国、兴国、富国的历史大业,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即将实现强国的历史大业,在“救国—兴国—富国”的历史性进程中,党所取得的各项历史成就都离不开不同代际的青年人的接续奋斗。以黄继光、雷锋、向秀丽、张海迪、黄文秀为代表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领域的先进青年,其身上彰显出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等,为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责任提供了榜样引领。

三、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的有效培育,就是要遵循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知”与“行”相结合、“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立体多维的育人格局。

1.“学史增信”和“以信促行”相结合。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结果,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历史本身就包含着实践维度。所以,要培育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就必须要将“学史增信”和“以信促行”相结合。

第一,要“学史增信”。“学史”就是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其一,通过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把握党在四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奋斗精神,突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激发青年大学生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其二,引导大学生学习新中国史,讲清楚新中国70 多年建设创造的伟大奇迹和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程,激发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的信心;其三,引导大学生学习改革开放史,尤其要突出“创新”这一历史主题,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其四,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始终是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五,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明史,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璀璨成就的深刻认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更加先进的文明新形态的信心。

第二,要“以信促行”。历史自信本就不是抽象的自信,历史自信是从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如果脱离了实践,纯“理论”的历史也不可能发挥出“以史为鉴”的强大生命力,纯“书本”的历史自信也无法激励大学生产生历史担当的使命感。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历史知识和历史精神转化为实践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立足新时代新阶段的历史方位,把历史自信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迎接风险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2.历史视界的“纵坐标”和世界眼光的“横坐标”相结合。自信不仅来自“自知”也来自“对比”,要坚定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就必须要用好古今和中外两个坐标,在历史视界的“纵坐标”和世界眼光的“横坐标”中,让大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历史成就来之不易,从而使历史自信更加坚定。

第一,要在历史视界的“纵坐标”上坚定大学生的历史自信。新时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腥风血雨的革命时期和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对党和国家历史成就的取得缺乏切身感受。因此,必须要坚持“大历史观”,引导学生用“长时段”的历史视野来观察今天的中国。1840 年鸦片战争后,在列强侵略下,国家犹如一盘散沙,人民遭受磨难。虽然各种救国方案接踵而至,但终如昙花一现般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社会状况没有改变,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正如恽代英所言:“以为国家自现在以至将来,吾等诚不能自信”[1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彻底扭转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帮助中国人民找回了失落百年的自信力。

第二,要在世界眼光的“横坐标”上坚定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其一,经济发展的对比,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终结历史”的美梦,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经济衰退。与西方“衰落”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问题;其二,国家治理上的对比,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席卷西方,西方国家在政治上急速右转,社会失序,而中国则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中高速发展,“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3.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历史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要素,从时间维度来说包括“历史—现实—未来”的自信,从内容维度来说包括对“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从空间维度来说既包括理论的自信又包括理论的践履。因此,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理论认知与实践锤炼的协同配合。

第一,要将历史自信教育融入“思政小课堂”。其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四史”和历史自信发表了一系列思想深刻的重要论述,思政教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系列重要论述,扩展历史视野,锤炼历史思维,坚定历史自信;其二,坚持“内容为王”,将历史自信教育进一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纲要”课要讲清楚历史自信的历史逻辑、“概论”课和“原理”课要讲清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德法”课要把历史自信同中国精神和大学生的“三观”塑造相结合;其三,创新教学方式。教师要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地赋能历史自信教育,比如,可以利用VR、AR 技术和元宇宙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得以“跨越”时空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景,更好地触发情感共鸣、坚定历史自信。

第二,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其一,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锤炼中坚定历史自信。历史自信在当下的表现就是21 世纪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因此,青年大学生只有真正深入社会实践中才能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其二,引导大学生在艰苦奋斗中坚定历史自信。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在实践的淬炼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才能淬炼意志品质,承担历史责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历史目标的新长征路上攻坚克难;其三,引导大学生在总结经验中坚定历史自信。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善于从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以建立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焕发出的历史主动精神培塑自身,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由自发走向自觉,不断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方式坚定历史自信。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历史时代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