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

2023-08-24 18:07江洁丽
高考·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乡土地理主题式教学

江洁丽

摘 要:本文对广西巴马喀斯特地貌这一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挖掘,以巴马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主题,围绕主题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通过层层深入和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乡土地理;主题式教学;真实情境;喀斯特地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为了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高度重视复杂、开放性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即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中”[1]。在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主题式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真实、复杂情境下的地理問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提升地理实践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地协调观,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3]。其中,行为条件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野外考察或利用图像、视频和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行为动词“识别”“描述”属于理解层次水平,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特点;认知内容为“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识别喀斯特地貌类型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喀斯特地貌》,承接前面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的内容,学生对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有了基本认识,为本节学习溶蚀地貌和沉积地貌奠定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类型;二是喀斯特地貌形态特点;三是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教材中没有涉及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应补充该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具备基本地形划分的基础知识,本节课要求学生对喀斯特的地貌类型进行识别和特征描述,要求学生跨学科学习,融合地理、化学学科知识进行提升式的学习。

思维方式: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第二节流水地貌、风成地貌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学生在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思维、跨学科的综合思维及深层次的思维方面能力还较薄弱。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图像,识别常见的地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能够根据景观图片或示意图,描述常见地貌的景观特点,并了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通过小组探究,能够简单分析常见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通过乡土地理、科学探索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教学难点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本节课的教法为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节课的学法为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思路及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课前对巴马喀斯特地貌进行了解和学习,上课时以巴马喀斯特地貌为主题,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在真实情境中展开观察、实践、小组探究等活动,学习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点、分布,并探究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学习,初步体验

课前分小组活动,教师给学生布置“巴马喀斯特之我见”的任务,学生先用百度地图了解广西巴马的地理位置,再通过网络、书籍等信息途径,进行网络游览、学习,对广西巴马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初步感知和体验。

(二)情境创设、导入课堂

【教师活动】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广西有个神奇的长寿之乡,你们知道是哪里吗?对了,这就是被称为人瑞圣地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有同学们熟悉的巴马丽琅矿泉水,还有很多美丽和神奇的景点,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感受长寿乡的美景(教师展示巴马在广西的位置、播放巴马旅游形象宣传片片段)。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巴马的地理位置,感悟巴马喀斯特之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巴马进行区域认知,通过图文并茂、清新唯美的视频,让学生对巴马的喀斯特地貌有个初步的感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本节课勾画主题情境——喀斯特地貌。

(三)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教师活动】展示巴马盘阳河(“命河”)附近山清水秀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及水晶宫实景图。

提问:这些美丽的风景都跟一个名词有关,这就是——喀斯特地貌。那么,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呢?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镜头由巴马的宏观喀斯特转向微观的景点,增强视觉对比,感受景观特点,启发思维。

(四)概念学习,构建新知

【教师活动】开展问题式教学,教师提问: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2.喀斯特地貌从成因和空间分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其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和课件,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动画、化学方程式和思维导图及模拟真实情境的动画讲解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重要信息;用具体真实情境及学科融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核心概念和地理事象,突破教学难点,完善学科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五)活动探究,启发思维

【探究1】地上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类型及其成因。

【教师活动】把彩色打印的喀斯特地貌图片、平板电脑分到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学生展示答案后,进行小组互评,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利用实景图、动画、微课等方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分类,突破重点。

【学生活动】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进行成果互评。

要求:1.自学课本内容,小组讨论,填写箭头位置的地貌单元的名称;

2.思考、讨论三幅实景图对应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

第一小组任务内容:溶沟、石牙、石牙群(石林)的形态特点和形成过程。

第二小组任务:峰丛、峰林、孤峰的形态特点和形成过程。

要求:

1.在彩印的巴马喀斯特实景图中找出并标记:峰丛、峰林、孤峰,并思考、讨论形成过程;

2.描述峰丛、峰林、孤峰的形态特征并手绘简图。

第三小组任务:天坑的形态特点和形成过程;

要求:1.在720云平台找到巴马交乐天坑,多角度观察天坑的形态特征,并向同学展示和说明;

2.思考、讨论天坑的形成过程。

第四小组任务:钙华的形态和形成过程。

要求:1.利用平板电脑进行网络搜索,找出典型的钙华图片,向同学们展示并描述其特征;

2.通过思考、讨论和网络查找,分析钙华的形成过程。

【探究1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和720云平台等信息工具和途径进行相关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素养及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2.通过手绘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易混淆的地貌类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3.通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和成果互评,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精神。

【探究2】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类型及其成因。

【教师活动】展示巴马水晶宫实景图,让学生找出石笋、石钟乳、石柱,并分别描述其特征。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辨别,讨论,回答问题。

【探究2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参与真实情境的体验和地貌辨别,完成对关键知识的学习和必备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身边地理事象的观察识别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探究3】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教师活动】

1.提问:除了巴马,我们还可以到广西和区外哪些地区欣赏喀斯特地貌美景?

2.學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展示喀斯特地貌在广西、中国喀斯特分布图,及广西桂林、广西环江、贵州荔波、重庆金佛山等喀斯特景观图片,介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加深学生印象,巩固学生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喀斯特地貌形成和分布。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开展乡土地理教学,通过广西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对身边地理事物的关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地理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

能力;

2.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空间尺度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六)深化巩固,落实素养

【教师活动】展示巴马石漠化和巴马石头缝里种玉米等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喀斯特地貌对于巴马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改造和治理?学生回答问题后总结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展示巴马政府和人民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治理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学生活动】思考、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引发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生产和生活的关注及运用知识改造自然的意识,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七)家国情怀,课堂升华

【教师活动】播放短视频:广西喀斯特地貌的美景及人类对喀斯特的生态改造。教师讲述:喀斯特地貌确实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是,喀斯特地貌本身蕴含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我们可以灵活利用,趋利避害,让它为我们创造更大的价值!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共情,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的伟大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家国、爱党情怀和为家乡服务的责任感和意识,落实人地协调的学科核心素养。

(八)小结提升,延伸拓展

【教师活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并布置课后针对训练;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喀斯特典型分布区进行研学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及时梳理和强化知识脉络,构建思维框架;完成课堂针对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课后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和思维导图,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课后针对训练和研学实践作业巩固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点

1.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开展主题式地理情境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乡土地理案例,进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论证,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真实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和建设家乡的意识,促进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提升。

2.开展问题式教学,提出由浅到深、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说出结果及原因,通过讨论、比较、分析等各种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分小组探究学习、成果展示和成果互评,利用百度地图、平板电脑、720云平台等信息工具和平台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二)反思

1.本节课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如何把活动设计得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如何对小组任务进行合理安排,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参与度,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评价,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生生互评,是一个值得优化的问题。

2.本节课借助平板电脑、百度地图、720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工具和途径开展教学,如何在课前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如何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课堂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和落实核心素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乡土地理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容易出現不够典型和深刻的问题,所以,在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时,要注意筛选,紧扣教学,与课本案例充分融合和互补,注意乡土地理素材的科学性和生活化,切实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落实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挖掘,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开展主题式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会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家乡的乡土地理中增强对家乡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培养学生长大后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佩瑶.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乡土地理的情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编号:2021B225)、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跨学科视角下高中学段乡土研学资源开发与课程设计研究——以南宁市为例”(编号:2022B14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喀斯特地貌乡土地理主题式教学
旋挖灌注桩施工工艺在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应用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钻孔灌注桩溶蚀地质施工技术措施
贵州地区牧草养殖水平初探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方法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