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组词与欧阳修心态的内在转向

2023-08-24 19:48张洁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颍州采桑子组词

张洁

欧阳修于皇祐元年(1049)调任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知州后,与颍州自此结缘;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致仕归颍且终老于此,与颍州形成了“颍州西湖情结”。周必大主持编辑的《欧阳文忠公集》收近体乐府三卷,首列《乐语》七篇,次为词,以《采桑子》十三首冠首。欧阳修的《采桑子》十三首,其前十首就是描写颍州西湖的“联章体”词作。本文通过对《采桑子》的解读,探究欧阳修在内在心态转向的表现,分析其转向之因,并简析这种转变对宋词和颍州的影响。

一、从《采桑子》组词看欧公内在心态

转向的表现

欧阳修在隐居颍州前,自号“醉翁居士”,其将退隐颍州之时,更号为“六一居士”,“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六一居士传》)。从欧阳修更改号这一举动,足可以看出他对退隐颍州一事的郑重,可以说充满仪式感,也是他对颍州闲居生活的向往。

《六一居士传》这篇传记也是欧阳修退隐颍州的生活写照,集中反映了他晚年的心态,流露了他内心对退隐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在他归隐意识发展变化过程中,颍州西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把颍州西湖湖畔定作卜居之所,正契合他对归隐山水恬静淡泊的向往。此后,颍州西湖便成了他思隐之心具体的现实物质承载。

苏轼在廉州居住时,为了答谢欧阳晦夫送给他的琴枕,作了一首《欧阳晦夫遗接?琴枕戏作此诗谢之》,其中有对恩师欧阳修的描绘:“我怀汝阴六一老,眉宇秀发如春峦。羽衣鹤氅古仙伯,岌岌两柱扶霜纨。”在苏轼的妙笔下,欧阳修仙风道骨、欲化羽成仙的形象呼之欲出。从这样一种仙家形象可以看出欧阳修远离官场、退隐之后徜徉山水的怡然自得。

(一)超然世俗的退隐心态

欧阳修的《采桑子》组词里依稀展现出一位遗世独立的孤独者形象。这里没有了早期欧词中的美艳女子,也没有了“挥毫万字”的“文章太守”,只有一位孤独游于颍州西湖之上的居士。

熙宁二年(1069),欧阳修曾经的好友,如今的“政敌”王安石主导的变法拉开了序幕。欧阳修不赞成变法,也不想参与任何政争,在他多次请求下,终于被获准致仕。隐居颍州,是他勘破、厌倦政争并多次努力请求隐退的结果,因此可知在此之前他退意之强烈。欧阳修后期的很多诗文都表现出他隐世避居于颍州的思想,如“鹿车终自(何日)驾,归去颍东田”(《秋怀》),“野老但欣南亩伴,岂知名籍在蓬莱”(《叔平少师去后会老堂独坐偶成》)等。

欧阳修退隐于熙宁四年(1071)春,去世于熙宁五年(1072),终年六十五岁。去世前,曾经与他同游、唱和的文友,如谢绛、尹洙、梅尧臣等人都已离世,他没有了可以一起游山赏水、吟咏诗词的友人。官场的互相倾轧、斗争,甚至诽谤,让他筋疲力尽,曾经的政坛、文坛领袖,此时渐渐被时代和后起新秀所抛弃。

(二)沉浸山水的不俗追求

《采桑子》整体风格清淡娴雅,处处折射出作者徜徉、沉浸于山水间,并乐在其中的情感,如“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等句,“闲凭”“野岸”“闲眠”词意缱绻,一如欧阳修此时慵懒、闲适的心态。

宋朝是一个充满争议、充满矛盾的朝代,积贫积弱与文明辉煌并存。面对国家的弊政和困境,朝中的有识之士怀抱“以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纷纷倡导改革。欧阳修作为文坛巨擘和政坛领袖,在革新运动中自是中流砥柱,正因如此,欧阳修在政治旋涡中几经沉浮,动荡不定。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在被贬三年后,升扬州知州;皇祐元年(1049),在欧阳修的多次请求下,调任颍州知州。此时起,欧阳修与这个风景优美的颍州结缘。在经历了宦海沉浮后,熙宁四年(1071)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并居于颍州。仕途的起伏让欧阳修内心渴望隐居闲暇的生活,他曾作“老来难勉强,思此但长叹。决计不宜晚,归耕颍尾田”(《偶书》),以此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意。其他如“豪横当年气吐虹,萧条晚节鬓如蓬”(《答资政邵谏议见寄二首》其一),“相如旧苦中痟渴,陶令犹能一醉眠。材薄力殚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答资政邵谏议见寄二首》其二),也可见他离开了官场,摆脱了世俗之后的心境。

(三)达观的人生态度

唐代“詩豪”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后,咏出千古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二首》其一),可见其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刘禹锡一样,欧阳修晚年一反悲春伤秋,词境中透着达观积极。袁行霈认为,以《采桑子》组词为代表,形成了其(欧阳修)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采桑子》一反伤感的主题,每一首都由里到外地透着一种参透人生的快乐。在欧阳修的眼里,即使是过了丛花盛开的春朝,颍州西湖依然绝美,“群芳过后西湖好”。无独有偶,苏轼也的确把颍州西湖看成西子,并有“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之句。颍州西湖的美其实与欧苏的心境、情怀不无关联。在欧阳修的笔端,颍州西湖四季皆美,是足以避世的理想境地,可以说主要是表达了欧阳修的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一种阅透人生的意味。

欧阳修在诗词中展示出的豁达、兀傲,与其所处的时代和自身性格、经历有很大关系。“蔼然为仁人之言,粹然为治世之音”(罗大经《鹤林玉露》),罗大经形容欧阳修的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其心境,“仁人之言”“治世之音”移于在词端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和谐韵味,由词传递出的又是一种阅透人生的快乐。

二、探析欧公内在心态转向之因

前已论及,欧阳修是文坛巨擘、政坛领袖,他改革并引领了一代诗风和文风,提携培养了一批政坛中坚力量。综观他的作品,诗文“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苏轼《居士集叙》),体现了“救时行道”的责任感;而在词中,尤其是晚年的作品,则着意表现相思离情、寄情山水的超然态度。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究其原因,出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审美品位与社会文化氛围

欧阳修作《采桑子》组词,既与其个人审美品位相关,又与宋朝的社会政治文化、个人的境遇分不开。

政治上,宋朝重文轻武,建立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氛围,通过科举制度,下层知识分子实现了阶层的突破而成为士大夫。文化上,宋朝儒学开始复兴,倡导“重道”和“崇雅”,且诗词、散文承担了“载道”的重任。个人境遇方面,欧阳修一生起伏跌宕,却位极人臣。他以朝廷重臣和一代文宗的身份作小词,必然会以自己的文化品位来改造艳体小词,将溺于尘俗的词引向文人士大夫所欣赏的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二)复杂的人生经历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人,却在致仕后隐居颍州,卒于颍州西湖之畔,这颇不符合古代文人士大夫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有人对欧阳修的这些做法看法不一,如洪迈对他的告老不还乡颇有微词,在《容斋续笔》卷十六中谈道:“公次年致仕,又一年而薨,其逍遥于颍……”罗大经对欧阳修终老颍州更是不满,《鹤林玉露》甲编卷一云:“公自葬郑夫人之后,不复归故乡……乐颍昌山水,作思颍诗,退休竟卜居焉。”

另外,欧阳修一生仕宦所及之处,如夷陵、滁州、扬州、颍州都在淮楚以南,南方极富诗意的山水为欧阳修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成为其创作灵感的触发点。欧阳修以此背景进入词体,自然能掌握其唯美绮丽的格调。

欧阳修虽位极人臣,但也出身寒门,且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这样的家庭出身,使他身上具有高层文化与底层文化的共同特征,文与野并存;母亲陪伴多,使他性格具有细腻丰富,且富有感知力的一面。叶嘉莹先生认为,欧阳修的词作有“在其赏爱之深情与沉重之悲慨两种情绪相摩荡之中,所产生出来的要想以遣玩之意兴挣脱沉痛之悲慨的一种既豪宕又沉着的力量”。而他的三次婚姻情感体验,使他对感情表达有着特殊方式。所以,欧阳修对每种景都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表现。欧阳修自身所富有的充沛感情和底层文化的出身,使他有机会了解底层民众创作的民歌俚曲,并细心地吸收、发展,运用并融入词曲创作。

(三)词的抒情属性

词本身具有极强的抒情性,相对诗歌而言,词的形式和定位决定了它更适合表达隐秘的、深层的个人情感。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名家论稿》里认为,以德业文章自命的一代名臣,却也同样都留有一些柔婉缠绵的小词。这种现象,笔者以为乃是作者之心性与词之特质相结合,在时代风气之下的一种自然产物。因为一般说来,在人之禀赋中,原该有一类属于特别锐感多情的心性,而词之为体,则恰好正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特质,何况北宋之风气,又正是词之传唱极为盛行的时代……

欧阳修高雅的审美品位和北宋的政治文化氛围、独特的人生际遇和经历、复杂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与词的柔媚、言私、抒情结合,使其能把西湖美景描绘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欧阳修屡次被贬,因此难免有时寄情于樽前。即使是胸怀大志,面对党同伐异的政局,他也会深感仕途之险恶,从而生发退隐之心。欧阳修纵情声色、游山览水,既是出于对生活本真的热爱,更是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心理失去平衡而采取的自我调节、自我宣泄的手段。

三、欧阳修内在心态转向的影响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与意境

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诗歌领域,他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当时主流诗歌(西昆体)的衰落,使宋代诗歌迅速崛起。在散文领域,欧阳修的影响更大,在欧阳修等人的努力之下,古文再次兴起,而他更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在词史的发展中,欧阳修的贡献也功不可没。宋初,词坛占统治地位的是花间派,题材偏向爱情,词风晦涩、过度矫饰,文人也认为词只是供宴饮娱乐的唱曲。欧阳修的大多数词虽然是“聊佐清欢”(《西湖念语》),但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已经做了很大的尝试和改变,这种尝试和改变可谓是后来宋词发展中兴的先驱。

在词的题材上,欧阳修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使身世感叹、山水自然都可入词,提高了词的格调。《采桑子》十首,詠颍州西湖,将山水入词,一首一景,为“分题联章体”,词境淡雅,别有高格,是对“词为艳科”的一次极大突破。这种“联章体”的写法充分吸收了民间文学。欧阳修亦有两组《渔家傲》词,每组十二首,分咏十二个月的景色物候。

这类词风格疏朗,与宋初绮丽繁复的花间词截然不同,其情感也由伤感忧郁变得更加明快。这样的创作,开拓了词的新局面与境界,为宋词的变革、中兴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推动,包括题材内容的扩大、表现手法的丰富、境界的开阔、风格的多样等,都做了必要的准备,使得词体更加审美化了。在此基础上,苏轼、秦观、周邦彦等词人们沿着这条路径进一步发展开去,并迎来宋词的变革、中兴。

(二)推动了颍州西湖地域文化的发展

欧阳修的颍州西湖情缘及他与颍州的相关创作、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颍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对颍州西湖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欧阳修到颍州后,曾组织一些文学活动,使颍州的文学活动空前活跃。聚星堂燕集赋诗是对诗文革新的力量进行一次重新整合。他带领周围的作家创作出一批体现诗文革新主张的作品,扩大了文学影响。欧阳修在颍州创作的《六一诗话》是中国诗话史上的开山之作。

罗泌编的《欧阳文忠公集·近体乐府·跋》载:“(欧)公性至刚,而与物有情。”这句话是对欧阳修的内在性格心态的精准概括。通过细读欧阳修《采桑子》组词,我们可以发掘出词人心态内在转向之历程。这一心态寄寓于词创作中,使词包含了更丰富的情感厚度与思想深度。

猜你喜欢
颍州采桑子组词
多音字组词
采桑子·春
同音字与多音字练习
得颍意甚奇
怎样正确组词
再至汝阴三绝
采桑子
我会组词
采桑子
令山河动容的美丽:浣溪沙与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