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路径研究

2023-08-25 16:00唐雪琴
南北桥 2023年16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课程思政互联网+

唐雪琴

[摘 要]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互联网+”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愈加深入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已被提升至更为突出的位置。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基于“互联网+”思维,进行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路径研究。通过对经济法基础课程中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关注点进行分析,提出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经济法基础教学路径,以期为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相结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理念。经济法基础不仅涵盖了基础会计的基本知识,还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等息息相关。因此经济法基础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经济法基础课程中的思政目标及着力点

1.1 经济法基础课程概述

经济法基础是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在财务与审计工作实践中涉经济法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对《经济法基础》的学习,懂法用法,进而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为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经济法基础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才能实现立德与树人目标,才能培养出既有才又有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经济法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建设目标

1.2.1 培育学生遵纪守法的爱国思想

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念。学生要明确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利益,应该以全局和大局为重,增强爱国意识和法治观念[1]。通过思政教育,导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2.2 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

经济法基础课程中涉及许多法律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同时,经济法基础课程还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强调职业道德、商业道德、法律道德等多种道德价值观念。在思政建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念,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更好地适应现实的职业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1.2.3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业务素质

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判断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复杂性。

1.2.4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通过学生社团、校外实习和企业合作等方式,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職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履行职业职责,发挥个人优势,推动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1.3 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1.3.1 依托会计行业精神内核是思政建设方向

经济法基础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应重视借鉴会计行业的精神内核,强调诚信、专业、独立、可靠等核心价值观念,力求构建具有行业特征的思想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应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监管意识、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担当等能力。同时,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为此,教师应该注重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法律实务,提高会计从业时的涉法事务处理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战经验,增强其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国内外法律政策的变化,掌握国际化贸易规则和国际商业惯例,掌握与财务会计相关法律的变化,激励学生提高语言、文化和国际交流能力。

1.3.2 突出思政元素融入度是思政建设的重点

首先,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需要强调法律精神元素的融入度,包括宪法精神、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效力等。强化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使学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减少产生违法行为的风险。其次,教育者应该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现状,并加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社会、热爱生命。第三,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国家的关系,并在自己的工作中体现出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追求国家的发展舞台上的成功。最后,强调国家的独立自主,促进国家和人民的奋斗意识。

1.3.3 确定育人育才建设目标是思政建设根本

第一,学生通过学习经济法基础课程,可以深刻理解法律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加深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尊重。同时,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价值观,注重公正、廉洁、诚实的法律精神,从而自觉遵纪守法并积极维护法律的权威性。第二,通过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育,学生应当了解企业和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同时还应注重环保、公益和慈善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并将法律意识转化为会计从业实践行动。第三,通过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第四,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市场的发展、创新和变化,深入了解企业管理及其法律风险,加深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2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经济法基础教学路径

2.1 凝练法学四观教育做好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

法学四观教育是指法律观、法治观、法制观和法律道德观。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凝练法学四观教育的内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纪守法、尊重法律。而“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应以IT技术为基础,采用新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使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者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与时俱进、互动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兴趣。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应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法律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际分析案例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法律实践,掌握实践技能,选取一些实际经济案例,介绍其法律背景、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等内容,让学生掌握法律实质和实践意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

2.2 运用外铄内生相结合方法优化会计职业精神内容

外铄是一种通过外部教育和培养来启迪个体内在潜能的方法,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会计师法以及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等方式,重点向学生介绍会计职业职责、主体关系、社会责任等内容。此外,还需要关注会计师行业科技化的变化,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所带来的理论与技术变革,从而应对客观环境的变化,并在课程教学中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以适应行业发展。内生则是指个体自身的潜能,包括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内在要素。在这方面的培养,需要将关注点放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内部关键课程要素。例如,学生需要了解自身职业发展的长期目标、职业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规划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同时,还需要开展职业规划能力培育等课程教育,以加强对学生个体内部潜能的培养。外铄和内生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课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会计职业精神,更加准确地把握职业技能和道德要求,并且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目标。

2.3 丰富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教学

2.3.1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通过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来推动教学进程的一种方法。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任务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任务的形式可以包括案例分析、项目实践、模拟演练等,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组织线上讨论和合作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程实际效能。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逐步提升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实践学习,并在任务中引入一些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能够通过分析问题,获得思政素养的提升。这样,就能够打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经济法基础中劳动合同订立的相关内容为例,教师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规划阶段:

明确任务目标:教学任务目标是在学生中建立起对于劳动合同的概念,并使学生熟悉合同订立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文书写作能力。

确定任务情境:以某知名大型企业的实际招聘为案例,设计任务情境为学生以公司HR工作人员的身份,设计一份招聘广告,并根据招聘需求,编写一份劳动合同,同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劳动合同进行分析和讨论。

分析任务要求:任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招聘设计和劳动合同的写作方法,能够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第二,实施阶段:

引导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劳动合同的法律法规、内容和注意事项等。教师介绍合同中的主要条款,如薪酬、工作时间、双方权利与义务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实例分析。

实践操作:让学生练习撰写招聘广告和劳动合同,并针对学生文案的内容和形式等进行指导和修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给予帮助,并提供相关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分享汇报:进行汇报时,让学生展示他们编写的招聘广告和劳动合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意见交流。这有助于巩固学生对任务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第三,评价阶段:

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分和点评。学生可以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自我评估,如内容是否合理、形式是否规范等。

教师评价: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任务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反馈。教师在评价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在任务目标上的表现和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同学评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表现给出评分和点评,为同学提供指导和建议。

2.3.2 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构建思政教育新模式。具体来说,开展案例分析教學的教学路径可以包括三个阶段:案例筛选、案例分析和案例评价。

首先,在案例筛选阶段,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对应的思政元素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与经济法基础相关、生动鲜活、具有启示性、现实意义的案例。为了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案例分享,采用“选出一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参与案例选择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参与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

其次,在案例分析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关联法律法规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减轻学习负担,增加案例研究教材的实用性[3]。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案例中的法律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现思政教育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

最后,在案例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完善自身学习、提高学习效益。评价也可以重点关注学生践行课程思政的成效,如学生对案例中的社会、经济和法律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等。还可以以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卡为例,融入课程思政。个人银行卡应为自用,不应提供他人使用,以防被用于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个人的经济利益应以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前提,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更应熟悉银行卡的作用,不应为了一点经济利益而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3 结语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而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则可以发挥出思政教育在专业知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经济法基础教学目标,教师应凝练法学四观教育做好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运用外铄内生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会计职业精神内容,丰富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教学。其中可以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及模式。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荣明宇. 高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微课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微课“保守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为例[J]. 甘肃教育研究,2023(3):130-132.

[2]覃丹. 对《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实施的思考[J]. 法制博览,2023(4):166-168.

[3]付裕. 立德树人视域下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融入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4):98-100.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课程思政互联网+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