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3-08-25 16:21苗慧慧
南北桥 2023年16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苗慧慧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属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必须直面融入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师队伍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欠缺及学生学习热情不够的问题。通过对接思政课整合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政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校内外联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手段,打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堵点”,改进融入成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担负的文化使命,发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创造性强的优势。2019 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建设,系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也是增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根植于历史之中,承载着特定的价值选择。令其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与光彩,需摒弃其落后的、不良的价值元素,根据时代和社会环境的要求进行新的阐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的价值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有利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又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更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可见,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的责任。但是,在信息化洪流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尚未被充分理解和认识。尤其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掌握不够、践行不力。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需要构建符合当代价值遵循的话语体系,与思政课的融合正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再阐释的重要选择,也必将增强其传播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引導学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担当。

1.2 高校思政课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力支撑

“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3]要想以思政课打动学生,必须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偏好相衔接,在教学形式上要与学生的思维模式相匹配,在情感互动上要与学生的内心体悟相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还具有多元的呈现形式。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延展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历史逻辑,增强理论说服力,减轻学生理论学习的压力;有利于发现多元载体创造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在形式上创设更契合学生学习偏好的情境,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1.3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然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下,新时代的文化自信面临诸多挑战和考验:一是在文化多元互动过程中,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冲击着部分学生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二是市场经济模式下,一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被破坏。要想破解文化自信面临的困境,高校必须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贯穿教材、融注课堂、内化于学生内心。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蕴含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体现,有利于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质,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守住底线。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挑战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内容体系有待整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广泛,在为教学展开提供足量素材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从浩瀚的资源中精准选取要素以更好地支撑教学内容的难题。面对内容庞杂的优秀传统文化,选出精准契合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内容并加以设计实属不易,甚至存在因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足而内容选取不匹配、不契合的问题。在内容的选取上,部分教师将经典语句、历史故事僵硬地纳入思政教学,一方面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析和挖掘,融入仅停留于形而未落于实;另一方面,未根据时代要求和教学目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加工,缺乏与时代的有效衔接,融入徒有其表而未深入其理。此外,不同的思政课程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育人侧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衔接中,尚未形成针对不同课程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架构,使得融入程度不一,难以实现全过程有效协同。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方式方法亟须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多样性,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带来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但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何种形式融入思政课尚需进一步探索。在课堂教学上,现有的融入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思维,仍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既无法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难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在实践教学中,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实践选题,但在具体实践形式上多以调研和收集资料为主,在实践成果呈现上多以PPT展示、简单叙述为主,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2.3 思政教师队伍的融通教学能力尚需提升

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及运用和转化能力直接影响融入效果。目前,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构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从知识构成来看,大部分思政教师更偏重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知识,对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均较为有限。因此,在融入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一方面不易精准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内容的契合点,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再阐释难度更大,对于将优秀傳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缺乏更多的主动性,更倾向选择原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融入的过程中,无法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不善于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难以让学生同频共振,在教学过程中陷于被动。

2.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有待唤醒

学生作为思政课的主体,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直接关系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效果。当前一些大学生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欠缺。

第一,受信息爆炸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接触不够。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从网上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其更倾向关注自己感兴趣或者社会关注度高的内容,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足,缺乏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设备使阅读便捷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识获取的碎片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往往是缺乏计划、被动接受式的“浅阅读”,仅仅是获得了信息,思考深度和理解程度都有待提升。

第二,实用主义倾向诱使学生更注重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疏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必须直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着手破解。

3.1 对接思政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整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要解决好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梳理、再阐释与运用等问题。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梳理与再阐释需秉持一定的原则:一是符合思政课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二是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导向;三是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组织专家编写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意见;二是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内容的契合度,分门别类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这既要关注其与每门思政课内容的契合,又要关注其与不同思政课程的衔接,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双向互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全过程、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三是完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诠释的内容,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让两者各有进益,所以在融入过程中应避免简单堆砌、误读和浅读,坚持返本与开新同进、守正与创新并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能否达成,方式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一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更多呈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转换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形式,运用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借助承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教具如非遗作品等开展融入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投入度。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新传播手段,提高融入过程的可视性和可读性。借助VR展馆、视频、直播连线等方式,加强学生沉浸式体验感,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三是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传统礼仪展示、器乐展演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和汇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3.3 提升教师素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驱动力

思政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效果。切实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的实效,务必采用多种方式提升思政教师传统文化涵养,培育有扎实文化知识基础、浓厚文化情怀的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一是在思政教师培训中纳入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培训,提高思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理解力和运用能力。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进行示范课展示等,在提升思政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同时,帮助其掌握科学融合的方式方法。二是整合多种资源,为思政教师学习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提供便利,如通过优化图书馆数据库、整合各种网络公开课资源等建立专门学习平台。三是纳入课题选题指南,支持思政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四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思政教师开展融入教学的实践活动,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或者教学竞赛等,推动思政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升融合教学能力。

3.4 营造文化氛围,调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热情

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改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需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下功夫。从营造文化氛围入手,在内外联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是培育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学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依托传统节日组织主题活动、开展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诵读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在文化浸润中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二是推进社会联动,发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体验活动等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地区独特的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如常州的青果巷、留青竹刻等,通过建设实践基地等把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利用起来,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厚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感,实现从“我要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1 (02).

[3]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2016-07-02 (2).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