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社区理论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023-08-26 05:40张雪琪陈世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20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张雪琪 陈世国

关键词:探究社区理论;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认知存在感;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20-0177-04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当中应用的逐渐增加,网络学习的优势日益明显,教与学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度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随着在线教育和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探究社区(Community of Inquiry) 理论作为一种支持在线与混合学习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框架,为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探究社区理论开展研究。杨洁,白雪梅等[1]研究了理论中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方力勇[2]等总结了探究社区理论近二十年发展历程;王靖等[3]构建了网络学习社区中认知存在的影响因素模型;兰国帅[4]对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分析。尽管前人对探究社区理论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大部分仍局限在高等教育领域,其在中职教育当中的相关研究十分有限。而中职学生所存在的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依赖性强、理解力差等问题与探究社区理论的优势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从探究社区理论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基于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认知存在感这三个维度,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基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教学实践,培养中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体验。

1 探究社区理论内涵

探究社区理论最早可追溯至1997年。1997年,在加拿大政府的支持下,一个以“以教育为目的的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会议的特征和质量研究”的人文社科项目就此启动[5]。2001年,在该项目核心成果的推动下,以加里森和安德森为主的几位成员共同创建了探究社区框架。该框架是基于“社区和探究”理念,以杜威的批判反思理论为基础,面向高等教育领域所提出的。该理论框架最初用于网络社区的开发,后因在线学习的引入而广泛受到关注。探究社区理论为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切入点,也对后续混合式教学和混合式学习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探究社区理论主要包含认知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教学存在感这三个维度。加里森等人认为,学习在社区当中的发生就是这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重叠、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结果[6]。

教学存在感是指为了让学习者实现个人意义、达成教育目标,教育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直接指导、促进对话、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对教学社区的创建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维护起到关键作用。具体包括:在平台创建课程;合理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学术对话;检查学习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社会存在感是学生在可信任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建立联系,获得群体认同,帮助学生建立情感、培养能力的过程。主要分为情感表达、开放交流、团队凝聚力这三个方面。具体包括: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获得认同从而建立自信;在可信任的环境中交流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分组合作中为达成同一目标努力而形成团队凝聚力。

认知存在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不断批判性的反思与对话建构知识获得理解的过程。主要包含触发事件、探究、整合、解决四个阶段。具体包括:教师提出问题触发事件;学生讨论探究问题;将他人理解整合到一起建构知识;得到最终答案解决问题。

2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2.1 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早已成为了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平时生活中的网络购物、线上外卖、远程教育、电子病历等,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进入计算机领域的第一步,为步入计算机领域提供桥梁,也为今后升入高等教育领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2.2 课程目标

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的学习,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了解网络常见设备、理解网络的基本架构、对网络技术形成系统概念,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对网络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应用,具备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产生联系的能力。

2.3 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是掌握这门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与技巧,而实践培训内容是学生提升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书内涉及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內容如表1所示[7]。

3 探究社区理论教学模式建构

探究社区理论强调过程,通过对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调整与优化来培养能力。通过对探究社区理论的混合式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将实践课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结合探究社区理论的三个要素依次展开,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每一部分所对应的教学要点如图1所示。

4 探究社区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

该部分选取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第3版)》中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这一部分,进行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包含前期分析和教学活动设计两部分。

4.1 前期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探究社区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中职生源大多来自中考失利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学习基础差,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其次,中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上课时很难参与到师生互动中,课堂参与度不高。且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易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当中,但是他们大多数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且希望得到别人认可。本研究选取了贵阳市某中职学校21级计算机网络1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该班有学生52人。从生源类型上看,其中有36人来自农村,剩余16人来自城镇。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对电脑有一些基本了解,但只是局限于上网和打游戏,部分基础差的同学分不清硬件和软件[8]。

2)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分析

探究社区理论主张教学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学习任务难免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一整个教学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分解教学重难点并带领学生逐个击破。以“计算机网络概述”这一部分为例,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如表2所示。

3) 教学条件分析

探究社区理论认为教学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教师构建的情境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入手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中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因此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如在线上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可以选用超星学习通这个平台,还可以通过建立QQ或者微信群创建学习社区,课上则选用学校的机房作为授课环境。

4.2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具体教学活动分别如表3、表4、表5所示。

1) 课前阶段

5 总结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意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而批判性思维与合作学习能力恰恰是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探究社区理论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张通过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来实现有意义学习。本文尝试将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探究社区理论与中职教学相融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探究小组的团队凝聚力对小组任务的完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课程学习后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度远高于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表明社会存在感对学生的學习主动性发挥着较大作用;教学存在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直接影响。在探究社区理论中,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在学术对话的开展与教学活动的完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存在感的实现在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合作式的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自我学习的能力,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学习的依赖性有所下降,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养成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
基于发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设计思辨性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