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路径探析

2023-08-26 23:47段严葛学彬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教育

段严 葛学彬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遵循“三全育人”总方针有序进行,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实际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但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未能充分体现出“三全育人”的理念,具体表现在缺乏全员育人的共识、未贯彻落实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存在薄弱环节这三个方面。鉴于此,文章立足于“三全育人”的角度,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目的是让“三全育人”理念有效落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021-04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育人新目标,这也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培育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其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提出的创新理论,回答的是新时代“应培育什么人”的根本问题[1]。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原则的基础上,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发挥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与突出政治优势,强化思政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使其成为国家建设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就现状来看,高等学校在思政育人时,必须要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时代思政育人的新路径。具体来说,在培育原则上,高校应始终坚持主体性、导向性、实践性等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在培育方式中,应贯穿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一、“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进行明确,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何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是人的全面能力的发展,即个人素质。只有这样,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劳动与社会实践的需求,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二是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只有实现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个性自由,马克思并不认同私有制中的将个体与社会割裂开来,他认为强调自我性的同时,不应忽视社会性,人的自由发展应成为其他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结合这一理论学说,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既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重视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知的来源,是认知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知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项实践活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在正确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动员校内外一切有利资源,推动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在开展过程中及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真知灼见,让思政教育工作向更大层面、更深层次推进,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生活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有机体”。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构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也具有与自然界同样的属性,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2]。

基于这一理论思想,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紧随时代发展的趋势,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培养出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三全育人”理念强调了各类资源的整合,重视新的教育内容和平台应用,这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理论相契合。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三全育人”理念非常有必要。

二、“三全育人” 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要围绕学生这一核心,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形成全员育人的意识,整合各方力量,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由于长期受到科研、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影响,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主要是由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负责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缺少其他主体的参与,如非思政课教师、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加之部分高校领导对“三全育人”重要性认识和宣传力度不够,也导致这部分人员缺乏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热情,进而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

(二)未能贯彻落实全过程育人

“三全育人”理念也强调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贯彻落實全程育人。所谓全程育人,就是要求高校各个职能部门人员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均应肩负起教育的责任义务。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针对学生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引导[3]。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重点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能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对于大二和大三阶段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提升以及敬业精神培育上,由此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可度;对于大四的学生,在教育形式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更好地适应社会。从现状来看,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未能充分落实全过程育人的思想,通常只是在大一开学时和大四毕业时才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两头紧、中间松”的现象普遍存在,与“三全育人”强调的全过程教育并不符。

(三)全方位育人存在薄弱环节

“三全育人”理念也强调要实现全方位育人,即高校各个领域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均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才是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高校应积极发挥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育人作用,建立健全“十大”育人体系,以实现全方位育人。从现状来看,许多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难以做到全方位育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育人机制未体现协调联动,校内各部门机构往往各自为政,各部门机构互动性、联动性不强,育人内容单一化、育人形式重复化,实际的育人效果并不理想;二是在育人手段上,更重视显性教育,对隐性教育有所忽视,在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时,目光聚焦于思政课、专业课、德育基地等主渠道,而对于学生使用频率高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及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应用较少,难以取得预期的育人效果。

三、“三全育人”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路径

(一)促进全员育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充分践行“三全育人”的理念。要想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就要促进全员参与到育人工作中。第一,高校应在注重提升全体教职工对“三全育人”理念的认识,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全体教职工均能正确认识“三全育人”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第二,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提高全体教职工思想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及个人道德素质,在具体措施上,可以建立完善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等,从而发挥表率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4]。第三,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联动,共同开展联系学生、关爱学生、培育学生的育人工作,将学生的价值培育与素质提升纳入教师考核中,建立完善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思政水平,并营造出浓厚的全员育人氛围。第四,动员校内外资源,打造协同育人格局,如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学生自发性组织的群体,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补充,在助力学生学业提高、提升学生思政水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应结合专业特色,打造让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如文学社的诗歌创作朗诵大赛、法律协会的普法知识竞赛、大学生礼仪社团的礼仪大赛等,通过将专业与活动有机结合,为初入大学校园的广大学子走近他们的梦想搭台铺路,激发他们拼搏的斗志。还可通过组织“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每年寒暑假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带领学生到边远山区进行实地参观、调研、考察,促进农科研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第五,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认清时代的责任使命,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实现全程精准育人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全过程精准育人,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第一,摒弃以往思政教育中唱高调、不接地气的做法,在实际教育中,注重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存在的各种困惑,有效协调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认可,积极参与并配合育人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育人的效果。第二,优化育人内容,贯穿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为主线,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指导中,建立完善的实践训练体系,定期举办职业竞赛、职业发展大讲堂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此外,建立健全咨询辅导体系,有效解决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三,创新工作方式。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紧贴时代,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优良的校风与学风,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让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时代紧密贴合。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社会重大时节,创新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重大活动庆典中,如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运动会、校庆等重要活动,组织开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抓住各种思想教育契机,及时介入,运用时事热点,特别是善于利用国内外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媚洋外,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第四,思政教育与文化育人融合,充分发挥文化引导作用,通过创建美丽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等方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以红色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色调,通过打造“乡土红色资源长廊”“英雄足迹”等文化展区的形式,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文化资源的育人功效,潜移默化地推进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升师生的文明素养。加强校园媒体平台建设,将党的核心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送作为校园媒体平台宣传的重点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红色文化思想,唤醒学生的思政教育意识,使其能在精神方面受到鼓舞,不断追求自我的人生价值。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可引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离散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内容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课程转化,形成如互动交流类、情景体验类的多样化课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凝练出蕴含的精神内涵,形成富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学生在学习后,能够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提高文化认同。将理想信念教育、行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通过定期开展“礼仪之星”“感恩之星”“学习之星”评选活动,让学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濡染家国情怀、传承精神信仰。

(三)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

新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要体现开放性,应动员全系统、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形成育人合力。第一,加强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互动,建立长效协同的育人机制,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均能积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全面促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第二,高校要发挥自身“主阵地”作用,积极引导教师、学生回归课堂,在增强思想政治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等方面下足功夫,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工作同行上下,将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推动线上与线下联合,除了要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以外,也应积极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积极开发推广精品网课、微课、党课,通过正能量视频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供给,发挥互联网优势的一面,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5]。第三,联通校内与校外,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学校方面,发挥主阵地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家庭方面,注重言传身教,教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品德,通过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扣子”。社会方面,加大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思政教育网络,以良好的家庭氛围与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曹铭,汪韵迪. 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推进路径分析[J]. 品位·经典,2022(16):135-137.

[2] 陆明烨. 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方法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6):150-151.

[3] 周文军,李怡萱.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4):4-6.

[4] 徐德斌,刘夕语.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吉林教育,2022(23):27-30.

[5] 曾芸芸. 高校思政教育合力育人体系的构建[J]. 学园,2022,15(22):1-3.

(荐稿人:赵永新,河北金融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思政教育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