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思政”格局厚植工匠精神

2023-08-26 05:08廖俊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思政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廖俊

摘  要:“制造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相辅相成,以“大思政”格局厚植工匠精神,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学生工作等有机结合,开展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把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培养适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大思政”;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157-0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更多的创新、资金转向实体经济,走更多依靠人力资本集约投入、科技创新拉动的发展路径。要努力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涵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而思政教育则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职业院校需做到“德技并修、以德率技、以技养德”,以“大思政”格局厚植工匠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教育人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大思政”格局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2]其中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大思政”是指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格局。“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是构建深化课程思政、推进专业思政、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有效路径,立德树人成为整个教育流程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大思政”格局致力于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工匠精神是热爱并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和价值。它是人们在长期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积淀,体现了技术尖兵的优秀品质。劳动者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用心做好本职工作,敬业认真、踏实肯干,在此基础上依靠创新去推动和引领发展。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在平凡岗位上也可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航天飞船等一系列伟大成就,一代代具有精湛技艺的工匠是缔造这些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需要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承载着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统领意义。在工匠精神发展过程中,衍生与扩充了许多契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创新创造精神。

将培育工匠精神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充分融合,在工匠精神中挖掘優良思想品德,用优良思想道德资源延伸浸润、升华拓展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视野,以“大思政”格局厚植工匠精神,有利于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宗旨。

二、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爱岗敬业精神欠缺

在教育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大部分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浅显,认为思政课堂以理论教育为主,并未贴近实际生活。甚至有高职生对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存疑,相比思想教育更看重职业技能。部分高职生毕业后,因不满薪资待遇,好高骛远等原因,出现频繁跳槽,工作生活中懈怠懒散等现象。在“舍”与“得”“甜”与“苦”“成”与“败”等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缺乏正确理性的评判。究其原因,除了这些高职生群体自身性格特征外,还与他们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培育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高职教育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高职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精益求精精神弱化

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因没了升学的压力,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重新设定新的奋斗目标,在学习上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仅满足于不挂科得过且过,甚至懒于上课思考,幻想着混日子拿文凭。还有部分学生没形成良好学习习惯,高分低能,或缺乏信心与耐力,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更谈不上专注和精益求精。这些学生的思想疑惑,大部分可由思政课的有效实施助力解决,但由于思政课经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虽利于教师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讲授,但不利于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可能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加强。

(三)创新创造精神匮乏

受传统教育影响,大学生在“聚合思维”方面受训练比较多,在“发散思维”方面训练不足,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局限,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创造意识。部分学生认为创造是大学者们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没有创新愿望。当然,大学生中也有意愿创新创业的,但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正像马云总结当代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一句话:“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有的学生以创新创业成功率极低,害怕挫折与失败,抵触创新创业教育或相关实践活动。有的学生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不敢接受新鲜事物,有畏难情绪,做事常三分钟热度,难以持之以恒地创新创造。还有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或比赛,不是为了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精神素养,而是为了加学分等。这种风气在各类大学中的广泛传播,使创新创业活动远离初衷,流于形式化、功利化[3],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工匠精神整体教育的发展,从长远看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以“大思政”格局厚植工匠精神的途径

目前,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4]。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民族复兴提供着有力的人才技能支撑。以“大思政”格局厚植工匠精神,不仅要掌握一定技艺,更重要的是培养匠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等职业精神,从而为学生提早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只有坚持“道技合一”优秀人才培养目标,才有可能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大国工匠”[5]。

(一)结合专业教育实践,倡导爱岗敬业美德

爱岗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入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新鲜血液,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基于两者培育目标上的契合,在一定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可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培育价值显著提升。

如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可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先进典型,倡导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对于自身职业的正确理解,干一行爱一行,在干中增长技艺与才能。教师自身要为学生树立良好学习榜样,善于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具体工作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以达到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目的。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营造学习工匠精神的氛围,如学校的宣传栏目、人文景观、校园广播、系列讲座等都可以进行主题宣传,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体会到浓郁的工匠精神文化,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价值所在。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品质中。工匠精神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匠心”,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爱岗敬业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能积极体验到其中乐趣,并通过主动赋予意义,获得工作动力。“大思政”格局坚持以人为本,与专业教育形成合力,培养艺德双馨的高品质职业人才,使这些人才都能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情,用苦练所得本领,服务奉献社会,更好地达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重视培养良好习惯,强化精益求精行为

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工匠从细处见大,在细节上把控严格。将责任感贯穿做事全过程,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向好”的思维,通过反思自我不断改进行动。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国工匠》纪录片,讲述了24位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这些大国工匠令人感动的地方之一,就是他们对精度的要求。如彭祥华能把装填爆破药量的配置控制在远远小于规定的最小误差之内;高凤林能把火箭发动机焊接误差控制在0.16毫米之内,并将焊接停留时间从0.1秒缩短到0.01秒等等[6]。将对细节和精确度的把握培养成为习惯和品格,是长期工艺实践与刻苦训练的结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都能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高质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在小事上培养出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和品质,才能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中始终保持这种做事习惯。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对“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协调实施进行探索,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向学生自我教育的转化,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联合学生工作,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按照制度规定严肃处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遵守相关制度时,也会摒弃“差不多”思想,逐步对自身严格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嵌入式教学改革,不再单一讲理论、教技能,适时将重点放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学生能更有兴趣、有意志、有目的地学习知识技能。高校思政教育还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练习以理解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更好地将执着专注、追求卓越内化为工匠行为。

(三)打造高效思政课堂,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创造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创造性仅意味着“提出创意”,创新还意味着“把创意转变为现实、实现商业化”。没有创意就没有创新。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化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难度和精度要求,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娴熟技能与创新技艺的参与。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但如前所述,目前有些高校创新创业训练因侧重形式还未能达到应有效果。思政课要坚持唯实以求,唯效是图,杜绝形式主义。所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方面,高校应积极引导、创造条件使学生广泛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创新创业的乐趣和价值,在学习钻研中化被动为主动。

对此,高职院校应用“匠心”打磨思政课。从职业性和专业性两方面构建师资队伍,多提供培训学习机会,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教师以理论视野解读时代需求、把握发展脉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更好地推进思政教学的深度,不断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多样化创设情境思政课堂。如改变传统说教式的固定模式,将课堂搬进社区、人文景点、教育基地,结合人文历史、红色文化探寻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身临其境,追寻历史记忆、聆听红色故事,感悟先辈精神。善于运用“互联网+”特色地方文化涵养学生,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大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导入教学实践全过程,将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做大国工匠”的理念厚植学生心田。鼓励学生加强团队协作,提高及时发现问题、辩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课堂内外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互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夯实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上,拥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常学常新,常变常新,激发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走突破陈规、开拓进取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以“大思政”格局厚植工匠精神,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融合,使非思政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互促互进的协同效应和更强大的育人合力,使职业教育的功能价值得到更好地发挥,就能培养出越来越多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19(0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2019-03-18).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3] 弘扬工匠精神,为实体经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践行嘱托十年间)[N]. 人民日报,2022-06-24(03).

[4] 彭佩林. “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J]. 经济师,2020(05):179+181.

[5] 丛婵娟. “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 辽宁高职学报,2019,21(01):100-104.

[6]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N]. 光明日报,2021-01-18(15).

(荐稿人:辜桃,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邵秋露)

猜你喜欢
大思政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