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8-26 03:58丁蕊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6期
关键词:经管类毕业生院校

丁蕊

一、前言

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创新驱动优势明显,经济增速较之以往相对放缓。2020年以来,突发应急事件的出现使经济社会呈现新形势:一是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突发应急事件导致要素流动受限,供应链、旅游、餐饮等行业发生断崖式下跌;二是广大大中小学广泛采用线上教学,教学模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发生较大变化;三是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而市场的工作岗位因突发应急事件而压缩,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1]。但同时,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用工需求更加具有针对性,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员工短缺,特别是新技术、新行业人员更加紧缺,各类人员供求出现严重失调的状况。在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已经变成了一种不争的事实,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局势亟待改善,企业用工荒和学生就业难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迫切得到改变。

二、新形势下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现状

(一)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扩展

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其主要目标是适应现代职业市场对高端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劳动者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体系也在进一步扩展。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调整,各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是两者的法律地位相同,支持和鼓励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按照新職教法规定,职业教育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并将本科专业设置在普通高等学校,使得职业教育具备了专科层次。新形势下,国家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需求和定位,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要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紧密对接,使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渠道,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

(二)专业教学目标进一步完善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经管类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实训设备和场所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专业教学需围绕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世界观人生观等培养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各个高校逐渐意识到专业教学必须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以专业技能比赛为抓手,校内成立技能培训中心,提高专业实训室的利用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指导部门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第一线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新形势下高校的新教学目标。

三、新形势下经管类大学生培养特点

(一)学生需求更加多元化

新形势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加复杂的局势和更加多变的环境,因此经管类大学生的受教育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学生受教育的内容需求已经摆脱了原有专业的限制,开始向职业规划、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等多个方向提出更多元化的需求。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由于侧重对理论的研究和对经济社会的分析,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走入社会实习实践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寻求实习实践机会[2]。我国早在1993年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随着三十年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模式也逐渐被广大高校所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逐渐推进教育机制改革,进一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一方面加强了专业课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内容的比重,另一方面积极为大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既为学生创造了实习实践机会,也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3]。

(二)交叉学科逐渐兴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经济学学科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管理学学科的应用环境发生新的变化[4]。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理论经济学带来了新的内涵,创新了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细分学科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形成了大数据审计、金融工程等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兴专业。交叉学科的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从更多元化的视角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社会带来更多创新型成果[5],为新时代贡献更多的活力。部分高校推出了“经管+”学科交叉专业培养模式,建立经管+能源、经管+数字技术、经管+社会学等专业培养计划,经管类大学生完成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加强对能源、数字技术、社会学等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密切相关学科方向的学习,在专业培养方面形成新的突破[6]。

(三)学习模式更加开放

除了全日制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之外,高校学生还有函授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非全日制教育模式可供选择。早在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大学便设立了函授部,开始通过函授自学的方式培养高等人才。数十年来的现代高等教育实践表明,全日制教育是各种高等教育学习模式中效果最好、效率最优的一种。同时,高校在逐渐扩展全日制学习的教学模式,将模拟实践、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内涵。世界第一个相对成熟的MOOC平台于2012年建立,2013年MOOC开始进入中国并得到迅速发展,基于优质教学课程以及现代网络传输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创新教学的主流趋势。经管类专业不需要专业设备和一起开展实验,因此通过线上教学和基于互联网的模拟演示来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可行性更大[7],2020年以来的突发应急事件给线上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为高校探索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空间压缩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升级,创新驱动呈现明显优势,原本相对发达的第二产业逐渐因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而优化产业布局,其用工需求也随之逐渐变化。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约82万人,毕业生数量将再创历史高峰。高职学院毕业生作为特定的就业人群,就业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是评价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指标[8]。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使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面临更严峻的挑战[9]。从表1可以看出,2018-2022年,我国就业人员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尤其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18年的19515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17663万人,减少数量最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企业通过应用科学技术、优化内部管理,减少了人员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进一步压缩。而近年来由于突发应急事件等因素影响,因经济发展而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挑战。

(二)人才市场竞争压力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扩张,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已经由2018年的753万人增加至2022年的967万人(如表2所示),给高校毕业生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在进行择业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城市和大型企业,劳动力市场中员工供给側集中在大型城市和企业,中小城市和企业经常出现“用工荒”现象,尤其是部分中小城市和企业招聘专业性较强的岗位相对困难。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就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为降低运行成本,只有降低岗位编制,缩减员工数量,造成市场中岗位供给萎缩,人才市场供需矛盾逐渐显现。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设置专业课程时,往往呈现滞后性,未能及时考虑到市场形势变化与用人单位的复合型岗位需求。当前,市场大多看重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而高校课程设置与企业单位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往往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的工作训练环境。在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难以针对市场需求培养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的技术人才、企业在优化结构创新发展过程中用人需求减少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竞争力不足而就业相对困难。

(三)职业适应能力有待提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在全国 50 个城市对2 万户城镇储户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2018—2022年,居民当期就业感受指数和未来就业预期指数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当期就业感受指数由2018年的45.5%下降至2022年的33.1%,未来就业预期指数由2018年的53.3%下降至2022年的43%(如表3所示)。当期就业感受指数和未来就业预期指数是反映居民对当前就业情况感受和未来就业预期的扩散指数,指数在50%以上表明居民对当前的感受或未来预期处于积极状态,指数低于50%表明居民对当前的感受或未来预期处于消极状态,等于50%表明居民对当前的感受或未来预期与上一周期持平。从表3可以看出,2018年以来,居民的当期就业感受均呈现消极状态,而自2021年起,居民对未来的就业预期也呈现消极状态。在突发应急事件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和就业感受均产生较大变化。许多大学生对职业与社会地位的认识呈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将职业前途设想得过于完美或者过于艰难,往往造成期望值过高或面对就业压力畏缩不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呈现被动盲目的状态,就业态度不够积极,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只愿意从事表面光鲜的工作,不愿意深入工农业生产一线,易从众或深受家庭影响,择业标准呈现出功利化、等级化倾向,职业适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情况改善对策

(一)树立科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要态度积极主动,不等不靠,进一步加强知识储备,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充分认识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此外,还应进一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对人岗匹配度,让学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动手实际操作中。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改革阶段的暂时性问题,需要各部门高度重视,正确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不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条件。学生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劳动观念,减少对就业地区、职业待遇、就业类别等方面的设置界限,不断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更加主动地适应当前职业环境中的负面影响,保持积极的职业情绪,做好就业准备。

(二)优化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应以人才市场要求为依据进行培养规划上的适时调整,不断创新教学课程,弱化传统的百分制考试形式,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丰富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建立多样化的学员成绩考评制度,比如增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建设服务创新项目、增强竞技协作等。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与个性加以综合评价,逐步确立学生的个人档案,指导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做好规划,制定合理的就业方案,选择相对短缺且有利于发展自我的工作岗位,并为之做好准备,让学生练就成“金刚钻”之后自然就可以揽得“瓷器活”。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教师需具有更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和更良好的社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育的初衷是技术教育,如果要做好就必须回到现实,回到技术层面,要密切结合企业需求,紧跟社会市场需要,设计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

(三)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需要联系用人单位,积极拓展人才渠道,做好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全面掌握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企业单位都更迫切地希望能够招揽具备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在对学生进行招聘时更加着重于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学校可以积极吸收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参与并开展课程实训,以便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活动中让教师与科技人员共同学习,互相参考。理论联系实践并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知识,丰富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内容。同时,外聘高级的技术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来校给学员讲课,负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与学生开展广泛沟通,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认识和了解到企业的前沿,也可以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不断推动双方人才交流,提高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人才协作效率。

(四)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就业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健全良性的市场就业机制,特别是落实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新西部行动计划等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主动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进社区,解决劳动力供需失配问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政府引导一些区域的高职院校向实际应用型高校转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本地区大型企业、用人单位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匹配的岗位就业。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提高级技工人才的待遇水平,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享受公平的待遇,在技工职称上有最大的上升空间,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最大程度地减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限制,让毕业生能够最大程度灵活地选择就业方向,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岗位。

六、结语

新形勢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单一产业主导向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学生扩招、企业单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滞后、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导致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不少困难。需要各方面高度关注,准确分析面临的不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出发点,结合高校教育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举措,逐步推进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高职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就业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自身、院校、企业单位、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多个维度同频共振推进就业工作稳步迈进,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提高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引用

[1]孙雁冰.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18):190-192.

[2]吴辉.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路径研究——以经管类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22,20(08):247-249.

[3]曾可欣,吴心妍,黄志鹏.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商科、物流、经管类专业为例[J].中国储运,2022(02):94-95.

[4]武旭,武先骐.经管类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1):4-6.

[5]李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校招求职行为分析[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2):119-121.

[6]朱一豪.后疫情时代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中国商论,2021(23):159-161.

[7]梁山.基于职业锚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17):51-52.

[8]卢燕,普胤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建设探索——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04):176-180.

[9]张凡.按应用型专业定位提升高校会展教育质量[J].中国会展,2022(11):62-65.

猜你喜欢
经管类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