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8-28 11:44张玉鲁洋静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张玉 鲁洋静

摘  要:我国已进入高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重点。空中乘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文章指出了当前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并深入研究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提升路径,旨在培养契合民航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希望能为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高质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037-04

为开创民航业发展新格局,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应秉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教学、科研、服务、发展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做好顶层设计,走“产学研创”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具有较强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有效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

一、空中乘务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内涵

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依托于民航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行业指向性,民航行业的属性与职业要求决定了该专业以培养典型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民航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民航企业更青睐职业道德高尚、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岗位适应能力强、具备创造能力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在新发展阶段,空中乘务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内涵应界定为具有坚定的政治追求和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突出的民航岗位实践和发展能力;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满足民航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我国民航旅客运输规模全球领先,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二位。根据民航局统计数据:2020年,全民航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798.5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达41777.82万人次;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64家,运输飞机3903架[1]。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持续发展,航空公司、地方机场对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外语交流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以及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空中乘务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教育事业带有鲜明的“域”特征。以海南地区为例,航空运输是全球出入海南岛的主要渠道,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自贸港建设步伐的推进,海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不断上升。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省不遗余力地推動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实施扩建新建机场、扶持本地航空公司、启动航空旅游总部项目、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等举措。中国民航业的海南蓝图已经开启,高水平空乘人员缺口较大,现已被列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紧缺型人才[2]。基于此,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人才培养应面向产业与地方民航一线服务岗位,以满足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需要。

三、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瓶颈

(一)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不明确

空中乘务专业尚未纳入本科专业目录[3],我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立空中乘务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相互兼容[4]。近年来,本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结合民航服务业特点及需求,从招生到专业归属多纳入艺术类学科,如舞蹈学、表演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其学科分类体系复杂多样。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偏向“艺术化”,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合理定位。

(二)人才培养规格缺乏普遍适用性

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各大航空公司以及各地方机场。然而,目前民航行业规范层面缺乏统一标准,各大航和分支子航也有其各自相对独立的培训单元和培训惯例,地方机场亦是如此。由于航空公司、地方机场的发展目标不同,导致其招收人才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应用型高校作为民航服务人才培养的前置单元,往往难以确定标准,致使人才培养规格缺乏普遍适用性。

(三)专业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才培养需求

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师资以及与行业岗位有关的实训、实习、教学设施设备,如航前协作室、形象与形体训练室、全真客舱实训室、离港DCS实训室等。这些教育教学资源,不仅需要引进有飞行经验的乘务员或教员,还需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来购置与维护教学设施设备[5]。目前,除了中国民航总局直属的民航院校外,大部分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应用型高校并不完全具备专业师资能力和相关硬件储备。

(四)毕业生专业特色优势不凸显

现阶段,各大航空公司的乘务员岗位招聘尚没有实施专业对口限制,非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人员亦可参加。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航空公司招收的乘务员只有不足近三成为专业对口毕业生[6]。空中乘务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其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在专业建设中缺乏“专业+特色”的求同存异互补优势。在与非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岗位竞争时,毕业生专业优势不凸显,加之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综合能力欠佳等共性问题,使其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存在一定的劣势[7]。

四、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一)精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1. 树立“应用技能+服务管理”并重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专业设立归属方面,国外高校普遍将空中乘务专业设立在商学院或旅游管理学院。民航运输属于旅游要素中的“行”,按照专业性质及行业特点,空中乘务专业应归属于“大旅游”范畴,是旅游管理一级学科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相交叉的专业,是一门服务管理活动的科学,是空乘人员在特定环境下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方位展现。对此应用型高校应将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定位到应用技能与服务管理并重的高度,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突出对高质量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2. 强化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

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方面应着重强化专业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技能素养”,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将民航服务人才必备的“服务的政治与伦理、服务的心理素质、服务的技术水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优良作风和健全人格为重点,加强对通用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二)有机衔接职业标准规范与人才培养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的普遍适用性

民航业属于资格准入制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具有相对标准性与统一性。应用型高校可对这些岗位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通过专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的调研以及能力结构的分析,细化对从业人员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通用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进行有机衔接,提升专业培养规格的普遍适用性。

还可对地方的基地航空公司、机场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订的《客舱乘务员手册》《客舱服务规范》《民航客运员手册》等进行细致归类分析,研究民航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找出标准化规范与差异化规范,编写教学使用的航空公司服务手册和机场公司服务手册。在人才培养中重点强化标准化规范,辅助差异化规范,以提升专业培养规格的地方适用性。

(三)构建“三家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整合、利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

1. “三家联合”人才培养的优势

(1)高校。高校作为空中乘务人才培养的主体,要重点对学生进行政治与伦理、基础知识、通用服务技能、服务形象、服务意识与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2)有资质的民航相关组织与机构。受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工作改革影响,2020年开始将一些资格认定改由企业或第三方机构来评定,如海口美兰机场已经申报了民航客运员、民航货运员等职业资格的认定,海口美兰机场培训学院获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认定的考核鉴定资格。有资质的民航相关组织与机构,其培训教员师资大多来自一线岗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硬件设施设备也相对齐全且能做到更新及时,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相关资源保障。

(3)以航空公司和地方机场为代表的民航企业。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岗位培训、实践、实习等机会,是空中乘务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岗位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在航空公司进行初始培训半年。

2. “三家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在“三家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民航企业鼓励支持岗位技术与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交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指导高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优先与地方高校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共建见习实习基地、提供岗位就业机会。有资质的民航相关组织与机构,应及时将应用型人才岗位职业技能的新要求、新标准、新动态引入到专项技能的培训、考核与认证中;提供师资培训,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地方高校联合地方有资质的第三方培训鉴定机构以及当地航空公司、地方机场,将行业规范、人才需求标准等对接到人才培养中;优先为区域内的民航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推动“三家联合”,充分整合、利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建立人才协同培养长效机制,深度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与体系,以推动地方经济与民航业的发展。

3. “三家联合”人才培养的实施

三阶段分段培养模式,即“高校培养阶段”+“高校、第三方机构联合培养阶段”+“民航企业培养阶段”,如图1所示。三阶段培养可灵活多样实施,本研究创新采用“2+1.2+0.8”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期2年,从第一学期开始至第四学期结束,是“高校培养阶段”,即学生在校完成专业通识教育模塊、基础素养模块、专业模块的学习;第二阶段为期1年零两个月,从第五学期开始,到第七学期上半学期结束,是“高校与第三方机构联合培养阶段”,旨在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特色模块,为第三阶段选择民航企业打下基础;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下半学期开始,至学业结束,是“民航企业培养阶段”,学生需参加相关岗位实习,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四)突出专业竞争优势,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 创新“一精、一特”专业特色,形成就业竞争力

基于空中乘务应用型人才需求规格,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为应对毕业生就业瓶颈问题,空中乘务专业的就业竞争优势可确立为“一精、一特”,即“专业要精通,特色要凸显”。在培养学生精通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同时,增加特色技能,如“空乘+小语种”“空乘+播音”“空乘+营销”“空乘+地面服务”等。有能力的学生还可考取小语种语言能力测试、播音员资格证、客运员资格证、货运员资格证、民航安检员资格证等,以增强专业竞争优势。

高校要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空中乘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索实现“专业+特色”的培养措施,将通用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能力、特色知识与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夯实学科基础,发展特色专长,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 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拓宽就业口径

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一专多能”,即“专业精、能力强”的培养目标,包括行业认知、空地服务与管理、公关沟通、外语交流、创新创业等多种专项能力,具备综合迁移能力,以胜任多个岗位工作,实现跨岗位交换的过渡。加强学科交叉,根据商务、旅游、会展等行业与民航行业融合趋势,探索建立横向与纵向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综合模块化课程体系。此外,还应结合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展开“全方位”教育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课外素质拓展环节实施“民航热点调查”“民航企业见习”“专业岗位调研”“客舱服务质量与调研”等项目;技能大赛环节举办“空乘形象大赛”“客舱服务大赛”“民航安检大赛”等赛事;专业集中实践环节设计“专业实训周”实践成果汇报。通过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外素质拓展项目,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以实现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拓宽就业口径。

五、结语

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高质量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科与地域优势,以专业契合行业,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根据行业特点,实施灵活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强化“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综合性人才应用能力”的双能力培养,从跨学科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满足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民航服务人才的需求,为建设人才强国、民航强国培养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2020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1-06-10). http://www.caac.gov.cn/XXGK/XXGK/TJSJ/202106/t20210610_

207915.html.

[2] 海南新闻.海南自由贸易港行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2020年版)[DB/OL]. (2021-01-21)[2021-05-08]. http://www.sanyarb.com.cn/content/2021-01/21/content_530670.htm.

[3] 路紫,雷平化,陈滟梅. 空中乘务专业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苏劭忆. 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育的研究与实践——基于职业素养[J]. 科教文汇,2020(26):105-106.

[5] 曹頔,王哲. 国内高校空中乘务类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 长江丛刊,2018(09):183.

[6] 张潇潇. 基于就业形势谈空中乘务服务[J]. 广东蚕业,2019(12):87-88.

(责任编辑:汪旦旦)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措施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1-107)。

作者简介:张玉(1982—),女,硕士,海口经济学院时代旅航管理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鲁洋静(1978—),女,博士在读,海口经济学院时代旅航管理学院空中乘务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空中乘务专业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改革道路探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