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气象观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

2023-08-28 07:55李浩刘凤温雅婷邢保书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职业教育

李浩 刘凤 温雅婷 邢保书

摘  要:文章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和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职业教育气象观测课程的特点,重组、优化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授课与线上练习、课后线上复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配套建设了知识点全覆盖的教材体系、校内外互补和课内外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多门在线开放课程群等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创新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气象观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099-04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开展军事职业教育气象观测专业人才培养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为适应岗位任职的需求牵引、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等时代要求,教学团队创新吸收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成果[1]。军事职业教育气象观测课程具有知识体系更新快、任职岗位要求高、技能鉴定标准严等特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军事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正当其时。

一、职业教育气象观测课程简介

(一)教学目标

气象观测是指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系统或个别的、连续的观察与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方法与过程[2],为气候分析、天气预报、国民经济与国防安全以及科学研究提供完整的、准确的气象资料。职业教育气象观测专业职业教育人才要求掌握气象观探测员岗位任职必需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好的气象观测业务工作能力,达到职业技能鉴定中级技能水平。具体而言,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理解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温、空气温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原理和方法,掌握气象要素的目测、人工器测和自动观测的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气象保障背景知识,满足气象观测岗位需要;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气象观测员必备的工匠素养,具有一体化保障思维、强烈的气象保障意识,胜任部队气象观测岗位的职业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要求具有爱岗敬业和求真务实的作风,适应气象观测经年累月重复作业、观测资料质量要求高、部队气象台站工作强度大等岗位任职条件。

(二)课程特点

职业教育气象观测课程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课程教学内容与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气电一体、以气为本,理工结合、落实到工”的特点,观测技术包括机械、电子、信息技术,观测方式包括人工、自动和综合观测;课程教学要求与职业制度调整改革密切相关,观测员具备技能型人才的特点,针对层级、年龄、文化程度和情感态度等,课程教学必须紧贴保障任务、岗位履职和职业发展;课程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密切相关,课程面向高职专科院校等层次,包含职业技能鉴定气象观测工种的主要内容,课程效果要求学生达到气象观测中级技能水平。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时代要求

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健全军队院校、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部署,军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军事职业教育要顺应“教育+网络”的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现代化学习,从坚持加强过程管理、分类分级施教、实施多维考核评价、激发学习动力、开展灵活多样学习等方面,规范军事职业教育学习管理。军事职业教育的任务规划、总体设计、课程建设、专业设置等必须符合职业岗位需要。军事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要聚焦备战打仗和部队岗位急需,要肩负起建设学习型军队、培育学习型军人的使命[3]。

(二)存在的问题

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是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以战领教,为战而研,课程教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关键在于树牢问题意识,用问题牵引课程教学。

当前,职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岗位任职人员专业能力偏弱,课程教学目标在于着力提升学员的专业投入度;其次,扎根基层、敢于担当的能力不足,岗位任职人员职业稳定性不强,课程教学目标在于着力提升学员的职业认可度;最后,创新创业、争创一流的干劲不足,岗位任职人员敬业动力不足,课程教学目标在于着力提升学员的敬业动力度。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若干典型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4]:教学内容方面,部分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无法及时根据前沿的新知识或新的案例更新教材;在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听课情况了解不多,只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随机进行互动交流;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基层单位缺乏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在理论考核方面,大部分基础理论课程采取的是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卷面的答题情况,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表现无法做出客观评价,考核结果难以反馈教学效果,进而无法改进教学。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践

(一)构建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将网络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取二者之长处,使受教者更加方便、深入地学习。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提供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完成网上讨论、答疑、作业提交等教学活动,线下教师针对线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混合教学模式的本质、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使用网络平台、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而是有效地拓展大部分学习者的学习深度。混合教学要解决单纯网络教学和单纯课堂教学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最終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为此,教师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进展流程、师生互动环节、学习过程评价、课程考核评价等[5]。针对气象观测课程,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了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在内的“线上三习+线下授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对全体学生学习情况精准实时掌握、教学方法动态改进以及教学质量优化提升。混合教学模式依托教学团队建设的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中国大学 MOOC等开放运行平台的在线课程资源。因此,气象观测课程混合教学模式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授课与线上练习、课后线上复习三个主要阶段[4]的具体表现。

课前线上预习阶段,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提前一周将课程的预习内容发布到教学平台,并对具体知识点的内容和学习要求进行说明,如了解、理解、掌握等。知识点涉及的动画、视频等学习资源同步发送,前沿的新知识也可发布单独的学习任务,以弥补无法及时更新教材的不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按照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课前线上预习。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的数据,可以在课前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方式[6]。

课中线下授课线上练习阶段,教师在课堂讲解前可随机提问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回答情况较好的学生可予以加分作为平时成绩奖励;回答情况欠佳的给予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线上教学平台不仅可以统计学生学习状态,也可以通过自动批改作业功能将全体学生的作答结果统计显示,作答结果不理想的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查漏补缺,争取下次正确。教学平台的实时反馈功能增加了教师在课堂与学生的互动频次,督促学生必须时刻集中注意力,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积极性。

课后线上复习阶段,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任务和课后作业,由教师根据课堂学习的平台数据发布。课后作业按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为简单、中等、拓展三类,所有学生均需完成简单和中等作业,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实施课后线上辅导,帮助学生梳理掌握每个知识点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引导其将重点放在拓展部分,教师还可视完成情况酌情给予加分奖励,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为避免课堂知识遗忘,还应要求学生当天必须上交课后作业,复习任务则在两三天内完成,这样的时间间隔有利于学生将课堂短时记忆转化为更有效的长时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线上三习+线下授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学、自愿学、个性化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7]。

(二)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托和基础条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前提在于建设一流的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为了推进气象观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近年来教学团队重点建设了教材体系、实践条件、在线课程和信息化教学资源。

围绕气象观测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坚持贴近部队、贴近岗位,建设了体系完整,层次清晰的教材体系,包括《气象观测规范》《气象观测手册》《气象观测教程》《气象观测错情控制》等多层次的教材体系,科学回答了“观测什么”“怎么观测”“为什么这样观测”“观测错了怎么办”等多个环节的教学问题。教材均有纸质版和电子版,学生可根据学情有机组合和灵活选用,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奠定扎实基础,在业务中得到广泛使用。

围绕气象观测课程实践条件建设,教学团队坚持重实践、重业务,打造了校内校外互动、线上线下互补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实践学时多、实践条件建设难度大的课程提供了参考方案。教学团队开辟了校外联教联训点实施线下实践教学,探索形成了实战化气象观测案例和业务流程进课堂的模式。建设了校内气象观测场和学生队模拟气象台实施线下实践教学,有效实现课内和课外实践的融合。开发了线上资源并开展装备模拟的实践教学,对接了气象观测岗位实装操作。

围绕气象观测课程线上资源建设,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线上教学需求,重点建设了三门在线课程,包括“气象观测原理”“气象装备使用”“大气探测学”。其中,“气象观测原理”和“气象装备使用”开放上传于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前者侧重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后者侧重于课程的实践教学。“大气探测学”开放上传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侧重以更宽广的视野介绍气象观探测的理论与技术[8]。

(三)统筹线上线下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是教学的核心,而知识点体系又和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统筹好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的有机衔接。

理论教学首先围绕气象观测要素“是什么”展开,主要包括气象观测的军事需求、意义、种类和发展,阐释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要素的气象学定义、天气学意义和时空分布特征等。然后围绕气象要素“怎么测”展开,观测技术分解为地面气象传感器的原理、观测仪器的组成、观测装备的结构以及观测实施的过程,观测结果包括资料处理、质量控制和数据格式三个模块。实践教学紧紧围绕理论教学知识的“落地见效”和气象观测业务的“崗位任职”需求,按照遂行气象观测的流程,围绕观测准备和观测实施两个环节设置实践内容。观测准备环节包括建站和提升观测技能,建站包括站点建设和装备展开,提升观测技能重点加强目测天气、人工器测和自动观测的熟练程度。观测实施环节包括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两种方式,在校内和校外两种环境开展,校内全要素演练多样化气象观测保障,校外现场参与观测岗位值班,以及新装备研发和新业务模式的提前预置。重组、序化课程知识体系,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具体教学内容及方式如表1所示。

气象观测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兼具的线上教学资源,分别依托“气象观测原理”“气象装备使用”“大气探测学”三门在线课程开展,三门课程相互支持、有机融合。总体坚持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支援线下的思路,配置如图1所示的学时分配方案。线上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线上讨论、答疑和测试等手段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线下则在学生交流反馈线上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基于已经发现和关注的问题推动教学进展,达到强化和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四、结语

根据职业教育气象观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新时期军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要求,针对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和气象观测课程特点,构建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统筹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表明,气象观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有力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也为气象类军事职业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以此为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维护线上教学资源、促进课内课外师生互动、强化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气象观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龚雪文,葛建坤. 气象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137-139.

[2] 孙学金,王晓蕾,李浩,等. 大气探测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2-9.

[3] 宋阔益,赵希庆. 加强军事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牵引军事职业教育发展[J]. 继续教育,2017(05):75-76.

[4] 温雅婷,何明元,王毅. 军事职业教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 现代职业教育,2020(45):42-43.

[5] 王善勤,张延义. 疫情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73-76.

[6] 王永锋,李慧欣,罗雪玲. 高空气象观测网络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3):54-57.

[7] 张为娜. 基于慕课的军事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1(01):179-180.

[8] 魏波,李娜.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初探——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考试周刊,2016(92):167-168.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校级精品课程“地面气象观测”(校发2022〔294〕号)。

作者简介:李浩(1973—),男,硕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刘凤(1983—),女,硕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气象装备保障;温雅婷(1981—),女,硕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普通气象学;邢保书(1986—),男,硕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气象信息工程。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英语口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和思考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运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