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技术受惠与农村产业现代化*

2023-08-28 00:42杜红梅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

王 染,杜红梅

(1.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2.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004)

一、引言

我国已迈入解决和发展“三农”问题的新阶段(蔡昉等,2016),而“三农”问题核心在农业,2015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可见,新阶段新形势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农村产业单一和维持农民增收动力,重点在于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与现代化发展,摆脱传统的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融入工业和服务业要素,促进农村农业和其他产业结构升级。目前学术上关于如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较多(刘明辉等,2021;李晓龙等,2020;张岳等,2021;韩家彬等,2021;王定祥等,2022),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辛岭等(2021)通过选用省级数据研究得出城乡差距、农业污染、乡村治理失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影响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显著因素。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分析财政支出、农村教育、农村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然而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提升,不仅需要财政与金融支持,更重要的是为其建立持续提升的制度与机制,包括城市对农村发展的有效反哺和农村创新体系的驱动(于伟等,2019)。与传统发展方式不同,现代化农业首先需要通过转变物资能量循环的方式打破农业的能量和物资循环封闭圈,使外来的能源和物资进入循环中,促进其他产业融入到农业农村中,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需要受惠于外部先进技术溢出,现代化产业决定了农村产业要彻底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变到现代生产方式,这离不开先进现代农业和加工业、服务业技术的支持,农村缺乏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受益于外部技术溢出越明显的农村,越有利于推进产业现代化。因此本文以农村交通设施和教育水平作为城市反哺农村的两条路径分析农村基础建设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外部技术溢出所形成的农村技术受惠的调节效应。

本文从省级角度考察农村基础设施与外部技术受惠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第一,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和农村服务业现代化三个维度构建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测量指标体系;第二,从农村基础设施的新视角展开对农业现代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丰富了驱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第三,在研究角度上考虑了技术受惠的调节效应。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一)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元素,近些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取得重要突破,全国农村面貌得到巨大改善。然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在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是否显著提升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尚未有明确的结论。李慧泉等(2019)分析表明农村生产性、生活性和网络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存在抑制作用。郝二虎等(2015)研究发现农村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作用,而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无显著影响。张亦弛等(2018)分析表明农村水利、信息、卫生环境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正效应。郭楚月等(2021)研究发现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同。这些研究表明两点,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存在明显的基础设施类型异质性,二是,目前尚未有学者考察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能强化各种政策资源、信息技术的效率,并提高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效率。按郝二虎等(2015)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农村电力燃气类供应设施、交通运输仓储类设施、水利环境类设施、教育业设施、卫生社会保障类设施。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是农村三次产业现代化,而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仅与农村生活相关,因此最终选择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教育基础设施(见图1)。

图1 农村交通与教育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机制

农村交通设施水平上升理论上能提高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首先,农村交通设施水平上升一方面能加快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包括种子、农机等)流进农村,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农村交通发达程度上升能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其次,农村交通设施水平上升在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物品流通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城镇资本进入农村投资设厂以及政府创办农业现代化园区(张延龙等,2022),大大促进农村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最后,农村交通设施水平改善了农村地区物流体系,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便捷,能大大促进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刘刚等(2019)研究表明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国省道的对接能显著促进农产品流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此外农村交通改善也能让有资源条件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丰富农村经济业态。近几年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带动了乡村旅游业(民宿、田园观光)蓬勃发展,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积聚乡村发展新动能。

农村教育设施上升理论上能提高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于伟等,2019)。首先,农村教育设施带动农村劳动力素质上升,能提高农业生产人员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学习、接受和应用能力,提高有机农作物、新品种农作物的栽培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刘晗等,2016)。其次,农村教育设施投入和职业化教育深入,能促进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产品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创业等,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在农村创建食品加工企业,能缩减企业生产成本,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技能不娴熟,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培训成本,而政府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能提高企业家在农村建厂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企业家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骆永民等(2020)分析发现增加农村教育能缩小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从而促进非农就业以及农民创业。最后,农村教育能加快农产品相关服务业和农村电商发展。我国农业规模大但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薄弱,有迫切的发展需求,农村教育设施改善能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耕种灌溉、农机操作、病虫害防治、良种繁殖等提供辅助性活动,营造农林牧渔服务业生态。同时,电子商务对应用者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要求,教育水平提高帮助更多农民学会互联网操作,加快农村电商的普及率,还能借助于经济知识发展农村旅游业、休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乡村振兴。

综合以上分析,农村交通与教育基础设施水平上升能促进农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现代化,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a: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农村产业现代化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H1b: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对农村产业现代化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二)外部技术溢出的调节效应机制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同样农村工业化和农村服务业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早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出要加快农村科技创新,党的十九大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及要利用科技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然而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异巨大,各种创新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普遍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工业服务业转型中主要依赖于外部先进技术的溢出(王定祥等,2022)。如对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主要通过农科专家的指导、农业部门的农业机械操作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则需要城市和拥有更先进技术地区的溢出,如近几年在广大农村地区快速兴起的电子商务和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模式,主要受惠于东部沿海地区新兴产业的技术外溢,为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朱肖峰,2019)。可见智慧农业、农村现代加工业和农村新型服务业均需要技术支持,而哪个农村地区对外部技术溢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越强,就越能在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中发挥更高的转换效率,进而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基于此,本文认为在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外部技术溢出下的技术受惠将会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正向作用。

H2:由外部技术溢出的农村综合技术水平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相关存在同向调节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选取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分析。文章各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和Wind数据库。部分省份的部分年份缺失指标采用前后年份均值或上一年度增长率插补得到。

(二)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农村交通与教育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二是探讨外部技术溢出下的农村地区技术受惠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关系的调节效应。因此,分两步建立计量模型:

方程(1)中mriit是i省份t年度的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infrastructureit表示地区农村基础设施,Xj,it表示第j个控制变量。

进一步分析农村地区技术受惠的调节作用,在方程(1)的基础上引入农村基础设施与技术受惠代理指标的乘积项:

方程(2)中tech为农村技术受惠水平,infrastructure×tech是农村基础设施与技术受惠的乘积交叉项,δ系数用于判断农村地区技术受惠对二者关系是否存在调节效应。

(三)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对于农村产业现代化,在参考覃诚等(2021)的基础上,以数据可得性、指标合理性(能反馈现代化的内涵)原则,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和农村服务业现代化三个维度选取合适的10项指标衡量农村产业现代化,具体见表1。在表1基础上通过熵权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加权得到各地区的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表1 农村产业现代化测量指标体系

2.解释变量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教育基础设施,其中交通基础设施采用农村地区公路里程数衡量,目前相关统计年鉴并未直接给出农村地区公路里程数据,按等级公路的定义,本文将四级以外的公路界定为农村公路,四级以外的公路里程数等于等外公路里程数,为消除地区面积因素,采用等外公路里程数除以省内非城区面积表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由于缺少公开数据,同时考虑到教育培育的人力资本只有留在农村地区才能作出贡献,因此,采用农村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代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水平。

3.调节变量

农村技术受惠。结合本文的定义,农村地区技术受惠是指由于自身缺乏创新能力,而受益于外部先进技术溢出采用这一技术的一种方式。近几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电子商务是最为明显的外部技术溢出表现,根据统计2010~2020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规模从484亿元增至3508亿元,淘宝村数量从1个增至5425个,在全国31个省市区均有分布。因此理论上农村电商销售额是代理外部技术溢出较为理想的指标,但是由于表1农村服务业现代化中已包含了农村电商规模,技术受惠水平用农村电商销售额代理会造成多重共线性问题。此外,也有学者基于辐射理论以地理距离代理技术溢出,认为地理位置上越靠近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的创新水平最高)的地区技术受惠越明显。但是这些学者忽略了技术溢出不受地理影响的事实,因此也不合理。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是接收外部信息及应用先进技术的重要媒介,包括农村电子商务、直播带货、购买物资、培训学习、数字金融贷款等,因此以农村当前计算机拥有量密度代替技术受惠比较合理,具体采用每百户农村家庭年末计算机拥有量(台)表示。

4.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选取原则是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存在理论经济关系,同时又与农村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不存在相关性。由于较多指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所以为减少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控制变量的选取以相对指标为主,具体包括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人均财政支农、对农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贷款比重三个变量(见表2)。

表2 变量定义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

表3显示了各个变量的简单描述统计,农村产业现代化指标均值为0.172,分产业看,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其次是工业现代化,最低的是服务业现代化。两个农村基础设施变量中,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均值为0.110,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均值为7.9年,两个变量均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以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的计算机数量衡量外部技术外溢的均值为24,说明农村地区在样本期间每百户家庭有计算机24户。三个控制变量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均值为10%,人均财政支出为1.268万元,对农贷款余额占总体贷款余额比重为28.9%。

表3 描述性统计

(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

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了固定效应估计方法,表4显示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教育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从列(1)、列(4)可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对农村整体产业现代化水平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从系数值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作用力更强。考虑到农村工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指标较少,将二者合并作为农村非农产业现代化。从表4其余四列可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教育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非农产业现代化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强度大于非农业现代化,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对非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强度大于农业现代化。四个控制变量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显著小于0,而财政支农和对农贷款比例显著大于0,说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越小、财政支农和金融助农越强的地区,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越高。

表4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

(三)外部技术溢出的调节效应结果

表5显示了外部技术溢出下农村技术受惠水平的调节效应,可见前三列中rural_trans系数显著为正,同时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技术受惠的乘积项不显著,说明技术受惠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相关不存在调节效应,即在技术受惠强度高与技术受惠强度低的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向促进作用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后三列中rural_edu系数显著为正,且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技术受惠的乘积项显著大于0,说明技术受惠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相关存在同方向的调节效应,即相对于技术受惠强度低的地区,受外部技术溢出受惠强度高的地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明显,这也表明人力资本与外部技术外溢可能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本越高的地区,接收与消化外部技术溢出的能力越强,同时技术吸收能力强的农村地区普遍也是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地区,因此二者协调能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

表5 农村地区技术受惠的调节效应

(四)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上述结论的可靠性,从三个方面展开稳健性分析,一是替换因变量指标,从表1中抽取了劳动生产率(A5)和农村电商规模(C3)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非农业现代化的代理指标;二是考虑农村产业现代化是否会逆向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采用自变量滞后一期进行估计以消除内生性问题;三是现有时空分析表明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因此进一步采用空间面板进行估计(相邻权重)。

表6~8 结果显示,在替换指标、考虑内生性和替换估计方法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非农业现代化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技术受惠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关系存在同向调节作用的结论未变。此外,表8还得出农村产业现代化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W×mri显著为正)且相邻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对本地区农村产业现代化也有正向促进作用(W×rural显著为正)。由此得出前面所得结论稳健。

表6 替换农村产业现代化指标的稳健性分析

表7 自变量采用滞后一期的稳健性检验

表8 基于空间面板的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从农村交通和农村教育两个方面,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存在促进作用,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强度大于对农村非农业现代化;(2)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现代化也存在促进作用,且对农村非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强度大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3)相比较而言,单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公路里程密度每增加1%)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促进强度要高于单位教育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4)外部技术溢出下的农村地区技术受惠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关系不存在明显的调节作用,但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相关存在同向调节效应,即在技术受惠更明显地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更强。

(二)政策建议

农村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交通”和“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农村快速发展和走现代化道路的前提。结合研究结论,为加快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体系。农村交通是发展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硬件设施,当前我国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交通落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较长一段时期内,政府部门在发展“三农”时要优先发展农村交通,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公路网,努力实现村村通、村镇通,实现村庄与县城至少有一条水泥路。同时要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农产品流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能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也能吸引更多城镇物资流入农村,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要增加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国道的对接,节省物流运达时间,提高农产品周转效率,助推农业产销服变革。

第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教育兴农”的关键在于将智力资本应用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上,然而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决定了“教育反哺城市”的现实,导致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缺少智力和技术支持。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业机械化作业、智慧农业栽培、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等,改变农民传统的农产品耕种模式,提高技术知识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另一方面,要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在外大学生、在外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这两类群体知识和就业经验丰富,市场经济意识强,能积极发挥智力资本指导、帮助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第三,成立技术组学习、吸收和消化先进的农村产业发展技术。农村产业现代化变革是特征是技术惠农,但是农村地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此时就需要积极承接外部技术溢出。为此,一方面有条件和有产业基础的农村应该成立技术组,让大学生、农业专家等加入到技术组中,不断学习和研判农村产业发展态势,并向农民传授知识与技能,加快各种先进农业和管理技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融合;另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对缺乏条件的乡村提供技术指导,如聘请农业或其他领域的专家对农户农业种植、非农产业兴办提供技术支持,降低农民在农业农村改革中的盲目性,增加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