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过程风险及控制措施浅析

2023-08-29 13:58李祖文席英伟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体监测

王 楠,刘 昱,吴 欢,李祖文,席英伟

(1.四川劳研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攀枝花 617000;2.四川爱欧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3.四川清蓝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4.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川 成都 610091)

在生态环境监测作业中,物理性风险、化学性风险、生物性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因素,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同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也存在突出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监测作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监测手段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及LIMS系统水平普遍不高,达不到监测作业的专业要求。相关部门还须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和安全管理漏洞采取适用的风险控制策略,有效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等级,防止发生恶性事故。

1 风险控制的意义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内容中,最基础的是环境监测作业,它的贯彻落实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根据环境监测采集到的真实数据,对环境质量以及污染治理做出客观公正的效果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决策,有效开展环境管理。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必须做好风险控制才能够切实提升监测工作的安全性。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前要做好风险预估,并针对各环节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开展针对性风险防控工作[1]。

2 生态环境监测风险

生态环境监测作业过程涉及多种技术应用,包括生物类、化学类以及物理类等,目的是监测区域环境质量,研究预判环境的动态变化走向,从各个维度评价环境质量,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1 物理性危害

区域环境中存在的一些物理方面的影响因素,可能给作业人员造成安全威胁。其中最常见物理性危害包括噪声以及辐射等,相关人员还须加强监测过程的个人防护。(1)噪声。人体长时间处于噪声污染环境中,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然而,生态环境监测必须和噪声污染近距离接触,作业人员必须深入监测一线的厂矿、企业、施工现场以及监测敏感区域,由作业人员走进噪声环境通过声级计开展监测。同时,实验室检测期间部分样品要提前预处理,也是噪声污染的源头之一。举例来说,土壤样品的预处理就包括粗磨、粉碎以及消解,作业期间的仪器设备会发出不同程度的噪声,作业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完成作业,容易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听觉造成功能性损伤,而且长期处于此类环境的监测人员容易出现心理负担过重等问题,工作效率会随之下降,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侵害[2];(2)辐射。较之噪声污染危害,辐射的危害程度更高。它是一种持续时间很长且具有一定潜伏期的危害,如果人体长时间受到辐射危害,患癌概率会大幅增加,同时危害程度较重的还有人的生殖系统,心脑血管以及视觉系统等。检测人员的辐射风险有3类:监测辐射源期间遭受核辐射侵害;专业实验过程所用分析仪器有电离辐射产生,会侵害人体;非电离辐射中的阳光长时间照射的红外线以及紫外线辐射。(3)高空坠落。由于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的布设位置不同,可能带来的物理伤害也可能不同,高空坠落会导致人身体的摔伤及碰撞伤害。(4)高温。在生态监测工作中,由于部分测点布设区域的温度可能导致监测操作人员高温损伤,进而使人发生热射病、脱水症、躯体组织高温烧伤等问题。

2.2 化学性危害

环境监测期间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化学因素,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元凶之一。样品检测需要用到种类繁多且量很大的化学试剂,它们经由皮肤侵害人体,如果时间过长会加重毒性,给人体结构造成致命伤害,需要严加提防。(1)有机物危害。生态环境监测需要进行大量实验室分析工作,其间接触到的化学品几乎都对人体有毒性,此类化学品中含有透明形态的种类,人很难第一时间发觉,一旦吸入或通过接触的方式进入人体,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毒性已经侵入人体,导致以呼吸系统为主的身心健康受损。因为环境监测中的实验室工序必须与有机类化学试剂打交道,它们多数毒性很强且危险等级极高,举例来说,乙醇以及乙烯是易爆化学品,苯类以及四氯化碳等一旦渗透到人体当中,产生的是直接且明显的伤害。同时有机类化学品可能会损伤人体的皮肤和呼吸道,而且致癌性很强;(2)强酸强碱。此类化学品包括氢氧化钠,硫酸,氢氧化钾以及盐酸等,共同特点是腐蚀性风险极高。如果实验室需要长期大量接触此类化学品,一旦溅到人体上就会损伤皮肤。而且此类化学品能够经由呼吸道侵入人体,不但呼吸道黏膜会受损,严重时生命安全都会有极大危险。如果包括氢氧化钠等在内的强碱类化学品进入人眼,相关人员就有失明危险。对样品进行灰化消化期间,产生的浓烟不仅量大,而且刺激性以及腐蚀性风险非常高,如果作业人员防护措施不到位,受伤概率会大幅上升;(3)重金属危害。实验室的作业人员接触包括铅、铬以及水银等在内的重金属率很大且持续时间长,身体受损概率也高,一旦此类重金属侵入人体,会破坏人体内部的特定酶活性导致中毒。举例来说,铅以及水银等类重金属有很高毒性,侵入人体后不断积累,时间一长就会侵害血液,人体肾脏以及体力都会严重受损。

2.3 生物性危害

如果环境监测人员需要进行现场采样,就可能受到细菌以及病毒等生物性毒害。医疗废水含有大量病原体,它们很可能引发潜伏性以及急性传染,身处此类境地的作业人员实际上是冒着极大风险开展监测,一旦毒物侵害严重就会感染传染病,进而造成大量传播[6]。实验室的作业人员研究分析期间肯定要接触病原微生物,如果没有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在操作失误情况下感染概率相当高。

2.4 其他危害

实际上,生态环境监测作业的风险非常高,不仅包括以上类型的风险,采样期间的其他风险还有很多。举例来说,噪声监测期间存在交通安全风险,高空作业期间失足坠地风险极高,水样采集时很可能发生溺水事故。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会引发严重危害,以地震监测为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恶劣天气条件下作业,而且地震灾区道路毁坏,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等级极高;再比如实验室研究分析期间的化学实验,如果环境通风不良,实验过程又产生大量毒害性气体,对人体的毒害性非常高。

3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生态环境监测要取得预期的质量且安全平稳持续下去,需要一套健全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保障。纵观目前国内生态环境监测作业中的安全管理,其管理体系仍然很不健全,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并未落到实处。多数监测机构没有在内部形成良性氛围,思想认识存在错误倾向,有的过于偏重监测业务,监测质量则抛诸脑后,即使环境监测机构内部也问题重重,质量监管形同虚设。部分监测机构虽然也有相关管理制度出台,但是没有覆盖到环境监测的所有内容,遗漏了室外监测及实验室研究分析期间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事宜,亟待更新完善。

3.2 缺少足够的监测资金支持

从2020年开始,国内的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很多企事业单位出现了资金缺口,有的政府项目给财政收入带来多种限制因素,生态环境监测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专门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的企业没有拿到应得款项,欠账问题呈现出日趋严重态势,烂账死账多有发生。一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勉力支撑,为确保日常监测能够继续下去,不得不拖欠员工工资,大量技术人员选择出走另谋高就。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专业设施以及人力资源做后盾,如果专项资金不能按时拨付,机构不可能维持运转,致使监测质量和水平每况愈下[5]。同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同样面临严酷的市场竞争,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导致接单成交价只降不增,相关部门的价格监管严重失位,导致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不能保障正常的费用开支。

3.3 自动化、信息化和实验室LIMS系统水平达不到专业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的作业流程包括样品采集、导入信息、样品的运输、交接、储存、前处理和研究分析,以及提交报告等,这个过程主要作业方式是人工手工进行,作业流程及专用设施自动化程度很低。同时,生态环境监测的专用信息网和平台还处于初期开发阶段,深入开发和普遍应用尚需时日,环境监测目前仍然缺乏信息化建设条件[3]。而且当前国内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实验室构建的LIMS系统普遍水平不高,检测流程,质量等控制内容以及数据溯源成效过低。举例来说,实验室仍然沿用老旧设备,多数实验仪器没有数据接口,数据采集仅限于少量仪器。有时一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不得已采取两套程序,一套管理程序负责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及管理,另一套程序负责管理手工数据,导致实验室作业难上加难,质量控制无法实施。

4 生态环境监测风险控制策略

4.1 控制流程

生态环境监测的管理机构要对监测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要为风险控制配置足够且适用的资源,出台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对策[4],通过过程方法完成管理体系建设,排查内部外部的影响因素,利用质量监管、内部审核、实验室监管、能力测试、管理评价、岗前考核、人员持续能力评定以及外部检测等方式排查风险信息,开展针对性风险管理。

4.2 风险评估

监测机构就风险评估实施年度一次以上检测,由专业团队审核风险评估报告,如果在此期间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内部环境以及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变化,出现风险事故要对风险实施二次评估。

4.3 风险评估等级

(1)以监测风险排查出来后,须立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包括发生可能性P和潜在影响程度S,对风险进行重要性水平测定;(2)风险发生可能性。发生的现实条件及频率,包括经常,偶尔以及几乎没有几个类别[4],按照从不可能发生到肯定发生次序分成3级;(3)风险严重性。涵盖给客户以及机构自身带来的影响程度、人体伤害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给社会及环境带来的影响等,包括3个等级划分,即轻微、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4)风险度评估。具体计算公式是R=S×P,具体可参看详细列表;(5)风险分级。结合风险研究及评估得出的结论,风险分级如下:轻微风险,又叫可接受风险;一般风险,也叫有条件接受风险;严重风险,也叫不希望发生风险;不允许风险,也叫不可接受风险。以上4个风险分级可以参看详细列表。

4.4 风险控制方法

风险控制的首要目标是如何完全排除风险,其次才是怎样降低风险危害,最下策是万不得已落实应急预案。如果处于轻微风险等级,直接纠错或者落实纠错方案即可[5];如果处于一般风险等级,要提前对风险预防进行成本考量,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出台控制方法,要求相关责任方限期整改;如果处于严重以及不允许风险等级,还要严格落实行业规范,就风险控制出台管控目标和落实方法,确认风险等级下降再继续处理,如有需要及时落实应急预案。

4.5 风险跟踪监控

监测机构在落实风险控制方法期间要强化跟踪监管,结合风险分类的级别出台对应的跟踪监管方法和次数,通常属于严重以及不允许级别的风险,跟踪监管要落实季度一次,一般风险等级的跟踪监管半年一次。

4.6 风险控制策略

(1)保证资金来源。生态环境监测作业的关键节点之一是资金管理,要结合资金来源深化生态环境监测落实情况,确保资金足量支持。同时资金利用要提前编制规划方案,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达到预期目的。第一,优化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方案中要涵盖重点环境建设项目,资金预算要保证生态环境监测正常开支;第二,环境监测要一步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和覆盖区域,为生态环境监测注入足量资金,吸引社会力量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举例来说,排污企业要自己落实污染源监测,企业要向相关单位下达污染源自动监测指令,给予自主调查权限;(2)大力培养生态环境监测后备人才,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环境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态势,生态环境监测也要在与时俱进中走向未来,相关机构对此应有清醒预判,积极引进对生态环境监测有热情有能力的技术人才,构建能征善战的人才队伍。要大力培养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养成体系,为生态环境监测储备更多后备人才,而且要重点培训排污企业负责监测的专职人员,保证每个方面的生态环境监测人员都具备应有的综合素质[6]。(3)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可用的智能化监测工具也越来越多,举例来说包括物联网技术、高性能传感器技术等,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可以积极运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提升监测工作的质量,优化监测效率。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监测作业过程中,经常需要面对复杂多变且种类繁多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等级不同,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共同特点就是会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消除和控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作业安全落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明确风险控制流程。对监测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等级划分,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对风险控制进行跟踪监控,落实合理的控制策略,保障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健康稳定地持续运作。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人体监测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