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023-08-29 13:58付百林胡婷婷宗亚乐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底泥护岸河流

付百林,赵 钰,胡婷婷,宗亚乐

(1.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闸管理中心,北京 102200;2.北京市昌平区河湖生态环境服务中心,北京 102218;3.北京市昌平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北京 102200;4.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地区水务服务中心,北京 1022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最易受到污染的自然资源之一,因此,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益严重,这给河流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以保证水资源的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河道环境的修复及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源头上对河道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来改善河道污染情况,提升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1 水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动植物、微生物和其他原生动物可以共同构建出一个稳定的水生态系统。在使用水生态修复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或放养水生动物等措施,来消除或分解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改善水体环境,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1]。这一技术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效果十分明显。有关研究表明,在对河道水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源头着手,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使水体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2 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经常出现的河流污染问题和水体恶臭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水生态修复技术由于见效快速、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已成为保持河流洁净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工程处理上,相关人员应坚持“环境修复”的理念,通过恢复水体功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增强水体的自愈能力[2]。同时也要求大家保持河流清洁,不乱丢垃圾;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要以周围的环境状况为依据,对水系进行治理。要想完善区域生态系统,保证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首先要对河道的总体状况做出判断,并对水量分布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培养的水体中的微生物的分解运动,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和降解,进而改善河流的天然生态环境。另外,我们还要从污染源头入手,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要求企业和个人不再排放污水,并对污染行为予以处罚。综上所述,在进行城市河道环境工程建设时,相关人员应该首先从截污入手,运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如微生物处理技术、修建生态岸坡、人工湿地等,选择合适的植物,构建出多种多样的河流,从而解决水体营养化、水质总磷超标等问题,维持城市河道环境的绿色生态,营造自然美景。

3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技术应用水平未达到预期

在近几年的河道治理中,人们把生活污水的治理、河岸的建设、河床的规划,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作为治理重点[3],但目前我国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还不理想,相关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方法只在一小部分河流治理中应用,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到全国各地。

3.2 缺乏科学的治理方案

有关研究显示,大多数区域在河道整治与景观营造中,都遵循“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修复河流生态环境,提升河流的自净能力。但在具体执行时,作业规划的引导功能没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作业规划的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因此治理方案的内容还需进一步优化与改进。

3.3 对水生态修复认识不足

水生态修复是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它采用了多种技术,旨在恢复和改善水环境,达到水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这种技术的流程非常复杂繁琐,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如何在修复过程中避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另外,在实施水生态修复时,部分工作人员只以美化河流景观为目标,忽略了对河流情况与功能的深入了解,这也导致部分水生态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

4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 生态护岸技术

在河道治理工作中,生态护岸技术主要是指在对河道进行治理时,相关人员将植被和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在一起,以此促进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在河道治理工作中,应用生态护岸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河道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提升河道环境质量。然而,在具体应用时,相关人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和河道治理需求,合理选择应用方式。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植被型护岸技术,将植被型护岸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应用,以此改善河道水质。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来改善河流水质,通常情况下,在选择水生植物时应当结合河流水质情况以及水生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抵抗能力进行科学选择。

4.2 河道清淤技术

河道清淤技术是对河道进行清淤处理,从而改善河道水体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结合河道的实际情况,明确河道清淤技术的应用要求,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应用河道清淤技术。在实施河道清淤工作时,需要结合淤泥的特性进行合理规划,从而通过科学的方式对淤泥进行处理,并保障其能够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另外,在开展河道清淤工作时,相关人员还需要关注细节问题,例如需要明确清淤范围、施工条件以及相关要求等内容;还需要确保施工人员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对施工区域进行清理和整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淤泥处置工作,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合理开展清理和整理工作。

4.3 水质改善技术

在河道治理工作中,水质改善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河道治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水质改善技术是指通过在河道治理工作中应用一些先进技术,从而有效改善河道污染问题,提升河道治理效果。例如在对河水进行净化时,可以通过生物、化学等方法,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微生物技术、曝气技术等进行河道治理工作,以改善水质,相关部门可以将一些微生物接种到水体中,并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从而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4.4 底泥处理技术

在河道治理中,需要针对底泥进行处理。底泥是指悬浮于水体中的沉积物,主要成分为有机质、氮、磷、钾等物质,且具有一定的毒性。河道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底泥,在对其进行处理时,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以此保障河道治理的成效。常见的底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

4.4.1 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在河道治理中,对底泥进行固化处理时主要包括干化处理、淋洗、混浆处理以及调质等步骤。相关人员在对底泥进行固化处理时,应当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的要求,将固化药剂加入底泥中,以此提升底泥的强度及稳定性。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应当充分结合河道底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化药剂和固化工艺,另外还要对底泥进行及时清理,并做好后续管理工作。

4.4.2 生物修复技术

在河道治理中,对底泥进行生物修复时,相关人员需要对底泥进行充分清理和检测。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水体污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微生物制剂有效去除河道中的污染物。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制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根据河道污染情况以及微生物制剂的毒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

4.5 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河道中种植具有一定净化能力的植物来构建人工湿地系统。这一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河道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河道内的生态环境,从而使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4]。人工湿地技术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并能通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构建,有效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同时,人工湿地技术还能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例如在进行河道治理时,相关人员可以在河道中种植水生植物,以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还可以将水草与芦苇等植物相结合形成人工湿地系统。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5 河道治理环节中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建议

5.1 合理规划河道

合理规划河道是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主要应用措施,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对河道的宽度、深度以及长度等进行合理规划,以此提高河道治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河道治理的工作目标,工作人员应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内的河流进行科学规划。具体而言,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1)相关人员在对河流进行规划之前需要了解河流自身的流量与流速情况。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河底埋置深度进行计算。如果河道的流量较小,应该将埋深控制在10米左右;如果河道流量较大,应该将埋深控制在20米左右。(2)考虑河流自身所具有的深度及宽度。由于河流的宽度固定不变,如果河道两侧都存在障碍物,将会限制河流的宽度及深度。(3)考虑城市存在的大量树木和植被等问题。如果河道两侧都存在树木和植被,将会对河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河道两侧都没有树木和植被,将会使河流受到一定影响。

5.2 构建生态护岸

相关人员可以采用生态护岸的方式进行河道治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治理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注意将生态护岸构建在河道治理的岸坡之上,同时还要注意通过人工搭建生态浮岛、设置亲水平台等方式,有效提升河道治理效果。生态护岸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治理的质量与效率,还能够保证河流岸坡与外界环境的良好接触。通过构建生态护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洪水对岸坡造成的冲击。此外,相关人员还需要注意设置亲水平台以及搭建绿化平台等的方式,以此有效提升河道治理的质量与效果。

5.3 合理配置植物

在河道治理中,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相关人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植物。例如相关人员需要充分考虑河道本身的坡度,选择一些抗冲刷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好固沙能力的植物,以此提升河道治理工作的效率[5]。其次,要注意采用多样物种之间相互配合和补充的方式,来提升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河道治理工作时,相关人员可以考虑利用水生植物、草本植物以及木本植物来共同构建一个复杂多样、完整稳定且具有较高水平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通过多样化物种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可以有效提升河道生态系统物种间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程度,进而有效提升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

5.4 构建水生态系统

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注意构建水生态系统,对河道中的水生态进行优化,以此提升河道的治理效果。首先,相关人员需要注意利用生态浮床技术提升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效果。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浮床对河道中的水环境进行治理与优化。相关人员需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浮床材料对河道中的水体进行净化,以此提升水环境质量[6]。其次,沉水植物是一种非常适合在河道中生长的植物,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且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相关人员可以运用沉水植物净化河道水质,以此减少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5.5 打造多样性生物群落

打造多样性生物群落是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主要应用,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将河道划分成若干区域,然后以各个区域为主体,打造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河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还能有效改善河道治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同时,在打造生物群落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注意根据当地的环境与生态条件选择合适的物种,并尽量将物种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整个群落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5.6 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

完善的监督体系是促进城市河道治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另外,还应该加强对河道治理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另外,还要加强对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督促居民和企业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最后,还要强化对当地政府的监督管理。政府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意识到河道治理工作对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6 结语

综上,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很好地保障水环境质量,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合理运用这一技术,既能为水体中的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又能为水体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保护,是实现水环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底泥护岸河流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联锁式生态护坡砖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
中小型河道新型护岸结构治理规划探讨
底泥吸附水体中可转化态氮研究进展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
牤牛河护岸治理工程拦河泄洪闸稳定计算
德兴铜矿HDS底泥回用的试验研究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