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2023-08-29 13:02王露瑶盛方富
老区建设 2023年6期
关键词:革命老区中国式现代化

王露瑶 盛方富

[摘 要]不同于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逻辑为根本的全民全域全面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军队的根,因历史原因、现实条件、资源禀赋等综合影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区域。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革命老区应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聚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以改革创新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现代化,以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生态共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走出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现代化新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3)06-0022-10

[作者简介]王露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盛方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江西林业资源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研究”(21SKJD24)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舍此,没有其他任何选择余地(吴忠民,2022)。纵观全球发展史,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多种多样。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探索并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吃水不忘掘井人”,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军队的根,革命老区是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并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重点区域。革命老区因地理位置、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等各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因地制宜探索推进路径,以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享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文献综述

与本文主旨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模式与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与现代化发展等内容展开。

(一)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

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和主旋律(孙代尧,2021)。现代化源自西方,是学界的普遍共识。西方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不同的理论流派对现代化有不同的界定,但多数学者将其视为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一次巨大、全面和深刻的社会变革(马敏,2016),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动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变革过程(布莱克,1989;罗兹曼,1995;胡鞍钢、鄢一龙、唐啸、刘生龙,2017)。伴随现代化浪潮的日益高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现代化理论”正式命名的理论(曹方俊,2007),该理论对“传统”与“现代”进行简单划分,将西欧现代化道路作为现代化标准等。“现代化理论”,特别是“汇流论”,无异相信西欧的经验不止是现代性的“第一个个案”,而且也是现代性普世化的“典范”。面对东亚等国家不同于西欧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20世纪60年代末,现代化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抨击。针对这些批评和指责,现代化理论家不再坚持“单线进化”的发展模式,不再忽视外部环境的作用,并在继承与修正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现代化理论。新的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再度兴起。罗荣渠等国内较早系统研究现代化理论的学者,按照不同特点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权力结构形式,区分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混合式”三大现代化类型。

(二)现代化模式与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的模式和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但有学者出于研究与推介视角,尝试性总结了不同的模式。无论是西方现代化还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样板,都是致力于打造一种唯一性的现代化秩序体系(张新平、荆玉杰,2022)。近代以来,中国在探寻现代化道路上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现代化模式,亦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条化运用,而是基于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探索,体现了生产方式变革与中国社会发展能动因素的结合(臧峰宇,2022)。从中西比较视域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从属—支配”的世界秩序向“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转变,推动现代化道路从“唯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张志恒,2022)。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现代化,这条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以资本利益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有所不同。

(三)革命老区与现代化发展

革命老区,是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圣地(蔡有清、罗伟刚、李凤玉,2016)。根据1995年的统计,革命老区遍布中国的28个省(区、市)的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65.6%(曾雪玫,2011)。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革命老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特殊历史地位(苟护生、童章舜,2022)。由于中国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大多数革命老区都处在边远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即使是一些内陆革命老区,也多是经济欠发达、发展比较封闭的地区。近年来,国家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一方面,这是平衡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对革命老区为支持国家创建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而进行补偿的客观需要(张明林、曾令铭,2020)。尽管建国后的革命老区取得较快发展,但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滞后,导致革命老区的民生和贫困问题的凸显(程名望、李礼连、张家平,2020)。革命老区发展是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张明林、孔晓莹2022)。在率先实现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革命老区是重点(梁保华,2010)。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民全域全面的现代化

对一种现代化模式的最好评价,不是学理的论证,而是发展成果的证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探索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正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中国因素、社会主义因素、现代化因素。为此,所谓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全体人民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现代化为实践路径,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关系得到高水平共生互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安全的人类社会发展新形态的过程。

(二)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鲜明指出了其内含的基本要件,即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属性,易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民、全域、全面的现代化,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尺度,即以全体人民为核心的人民尺度、以全域范畴为取向的区域尺度、以全面跃升为指向的领域尺度。

人民尺度:全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与以资本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所有奋斗的主题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这个复兴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共同享受的“中国梦”。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区域尺度:全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域的现代化,而不是少数区域的现代化,这与中国共产党作为整体利益党的根本特质有关。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寻求全中国的解放、建设和发展,虽然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有所差异,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战略考量、战略谋划、战略举措一以贯之,其实施的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最好体现。共同富裕的“共”与“同”本质上也就是全域共同的理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全国各地均实现现代化。

领域尺度:全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全面现代化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其中要不断巩固经济现代化、强化政治现代化、推动文化现代化、发展社会现代化、筑牢生态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三、革命老区的比较优势与主要短板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的重点难点在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革命老区推进现代化具有诸多比较优势,也存有不少短板弱项。

(一)比较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备。2021年2月,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意见》”)为标志,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开始进入“1+N+X”政策体系为统领的新阶段,“1”即《新时代意见》;“N”即支持革命老区振兴的“N”项实施方案,包括《“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X”即支持革命老区振兴的“X”项专项政策,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及各部委牵头实施的专项支持方案。二是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全面。相较于“1258”政策体系,“1+N+X”政策体系的覆盖面更广,在赣闽粤、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的基础上,将海陆丰、湘鄂渝黔、太行、沂蒙、浙西南、琼崖、湘赣边等其他革命老区也纳入政策框架并由國家顶层设计、重点支持。

2.特色资源优势

一是特色农产品发展优势。多数革命老区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肥沃、生物种类繁多,是优质农产品的良好提供地。如,陕甘宁革命老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极大促进了百姓就业和农民收入提升。二是特色矿产资源优势。革命老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聚集地,如,素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美誉的江西省赣州市,每年产出全球70%的中重稀土、60%的黑钨,稀土产业成为赣南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红色资源优势明显。作为革命老区最特色的优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凸显。在老区振兴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这一比较优势,使得红色旅游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引擎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福建省龙岩市古田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红色艺术和红色文创等串联起来,推进“红色资源+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条完整的红色旅游产业链。

3.绿色生态优势

一是生态资源禀赋优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是生态资源富集区,如,福建省森林覆盖率为66.8%,连续43年保持全国第一。二是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老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建设“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江西省积极做好“治山理水”和“显山露水”两篇文章,以国家试点和省级试点双轮驱动,由点扩面,以绿色金融创新、赋能发展,有效推动“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努力探索“两山”双向转化有效路径。特别是赣州市寻乌县废弃矿山治理“生态修复+N”模式成为全国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

(二)主要短板

1.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一是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在发展水平上,革命老区与全国,乃至本地区的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4528.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228.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5%,分别低于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1.2和1.8个百分点;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的8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8.9%。二是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革命老区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解决相对贫困支撑不足等限制,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仍旧十分艰巨。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例,有相当一部分脱贫户的政策性收入占比较大,脱贫的稳定性不够强,防返贫监测对象占全江西省的61.2%。三是产业层次仍然较低、规模较小。多数革命老区农产品加工业存在产业链条不长、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农业多功能拓展不够等问题。现代制造业也主要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如,赣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产业处于中低端,现代家居产业全球竞争力还不强,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红色文化产业存在种类少、结构单一等问题,亟待对红色文化产业链条进行强链、延链、补链。例如,浙江丽水的红色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等传统领域,红色文化创意、情景演艺、信息服务等新业态不多,将红色与动漫、游戏、广告等的结合更是屈指可数。

2.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如大别山革命老区尚未形成内外互联的路网交通,河南老区南部缺少高速公路间的串联,安徽霍山、岳西、望江、枞阳等县还未通铁路。广西百色还未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铁路、公路里程和网络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远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水利基础设施、能源体系、信息化设备等不完善,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城乡防洪排涝等历史欠账较多。能源短缺和自给率低、获得能源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都是制约革命老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水运发展缓慢。老区的内河航道资源未有效开发,淮河干流航道通航里程短、等级低。如,赣江虽已基本具备三级通航条件,但由于水运大通道能级不高、码头等配套设施不足,通航保证率容易受到气象条件影响。

3.城乡融合水平不高

一是城镇化率较低。部分革命老区的人口整体处于净流出状态。2022年,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黄冈市和随州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49.43%、58.32%,分别低于湖北全省平均水平15.24、6.35个百分点,与全国65.22%的城镇化水平相差更大。二是城乡双向要素流动不足。城乡融合水平不高,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传导存在堵点。城市对乡村的带动力还较弱,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乡村的延伸度不足,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2022年,赣州市、吉安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231元、4496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900元、1958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三是民生事业差距明显。革命老区由于缺少具有辐射带动性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加之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使得本就举步维艰的财政难以支撑保障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民生事业。

4.对外开放活力不够

一方面,开放经济规模偏小。2018—2022年,三明市、赣州市、梅州市的进出口总额占比均小于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仅有赣州市2022年的比重略有超过),特别是三明市和梅州市的进出口情况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对外开放发展水平亟需提升(见表1)。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平台基础偏弱。如赣州、龙南、瑞金3個经开区和赣州高新区等国家级平台基础差、水平低、体量小,均居于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后列;赣州综保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等平台发挥作用不够。

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路径建议

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革命老区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很多刚刚实现全面脱贫,走出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现代化新路,需要进一步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

(一)以改革创新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山区阻隔等种种原因,革命老区显得与现代化理念、现代化方式、现代化行为等不够融入,伴随我国现代交通体系的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等,革命老区迎来由改革开放的“末梢”向“前沿”转变的重要契机,进而带来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机遇。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营商环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变量,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因市场化发展氛围不够浓厚,革命老区的营商环境亟待优化。在营商环境越来越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关键指标的当下,革命老区应将优化升级营商环境作为倒逼综合改革的“头号抓手”“一号工程”,对标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营商环境高标准评价体系,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的改革举措,积极创建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推动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二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夯实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革命老区资金、技术等现代要素相对贫乏,需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立足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聚焦几个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贯通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有限资源发挥最大化成效,增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内在驱动力。三是积极参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革命老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势。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革命老区的资源禀赋、消费潜力、市场空间、产业拓展等具有广泛比较优势,并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区域,为此,革命老区应充分发挥区域集中连片、生态资源禀赋优厚、绿色农业生产聚集等综合优势,推动革命老区集中连片一体化发展以及革命老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动发展机制,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革命老区路径,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高地,以提升革命老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二)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脱离城镇化而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对革命老区而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紧密结合,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一是完善城乡同框发展推进体系。革命老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将城与乡放在一个空间框架内进行思考和谋划,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等在规划方案上有机衔接。二是畅通城乡融合发展软硬通道。无论是新型基础设施还是旧式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革命老区的短板弱项,农业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为此,革命老区应加快城乡供水、城乡垃圾、城乡物流、城乡污水、城乡公路、城乡新型基础设施等硬通道建设,加密加固城乡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强化城乡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软通道建设,全力推进城市功能与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构建全域发展共同体。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数字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构建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以数字化赋能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城乡共同体。三是健全城乡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革命老区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完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建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机制,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强化城乡产业协同平台载体建设,积极打造以工促农发展示范区、以文促旅发展示范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平台,探索盘活存量的“资源入股”模式、做强优势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突出项目带动的“辐射引领”模式、遵循人本逻辑的“产居共生”模式,打造“城乡共享社会”;探索城乡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搭建以市、县(市、区)、乡镇、村级立体衔接的集体资产市场化平台,统筹整合资源,构建城乡组织集成、资源集聚、政策集中的发展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现代化

伴随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人民对优质精神文化需求将日益增多,革命老区应固底板、锻长板、补短板。一是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基,革命老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聚区域,应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管理、用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工程,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抖音、直播等渠道,融合“线上+线下”营销方式,强化营销策划、文化创意、内容创作等,因地制宜推出具有各地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产品新业态,推动革命老区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二是锻造革命文化的长板。革命文化是革命老区的特色优势文化,需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弘扬与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革命老区尤其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为此,革命老区应系统保护本地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全面梳理烽火战争年代的革命故事,科学阐释永不过时的革命精神,将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让革命元素成为点缀城市和乡村、激发人民奋发进取的文化力量。三是补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短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等全过程各环节,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贯穿其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注重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的覆盖面,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的功能,增强其实效性,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倡导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文明新风尚。

(四)以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红色是革命老区最鲜明的底色,红色基因是革命老区最独特的内涵,红色资源是革命老区最宝贵的财富(邵革军,2022)。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革命老区应用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努力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一是强化红色教育在学习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打造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神高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全面保护、深入挖掘、系统整理、有效呈现蕴藏在革命老区的丰厚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推出形式各样的文学作品、文艺演出、绘画创作、教育教材等,讲清讲透红色教育史,让广大革命老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国各族人民积蓄力量、勇毅前行、携手前行的“红色动力源”“红色加油站”,将革命老区打造成为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神高地”。二是大力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打造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高地”。革命老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尤需大力传承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宣传和推广新时代革命老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争先精神,在实践中挖掘和讲好革命老区新时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南泥湾、军民团结一家亲等故事,以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和鱼水情深的社会风貌,将革命老区打造成为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高地”。三是壮大红色力量,打造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示范高地”。在视域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革命老区应强化红色阵地建设,加大红色名村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充实壮大红色力量,让党员在一线冲锋、让党旗在一线飘扬、让党徽在一线闪亮,将党员、党徽、党旗成为凝聚壮大社会法治建设力量、平安建设力量等治理力量的“强磁场”,成为革命老区破解社会难题、融洽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金钥匙”,促进“红色”成为革命老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鲜亮“底色”和亮丽“风景”,将革命老区打造成为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示范高地”。

(五)以生态共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革命老区往往与生态功能区重叠交织,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需要积极探索生态共富的有效路径,以增强革命老区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建立健全纵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伴随高质量发展的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要求、标准将逐步提升,革命老区为厚植生态资源优势而放弃的部分发展权益应获得的补偿标准也应稳步提升。为此,在纵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中应构建生态补偿标准稳步提升的长效机制,以提升革命老区巩固拓展提升生态资源优势的动力。二是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快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生态环境市场,大力发展零碳市场,开辟革命老区生态环境市场专区,探索搭建革命老区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库与数字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通生态产品价值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等相关制度之间的联系,使生态产品价值更好实现。大力发展具有革命老区特色的绿色金融,创新性推出转型金融、碳金融等金融产品与服务,使其交易如同股票交易、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一样便捷高效公允,大力推动有机农产品、中草药、林业碳汇等革命老区具有优势的生态产品上市交易,打造革命老区生态环境交易产品谱系和衍生产品谱系,推动革命老区绿水青山加快向金山银山转化。三是强化生态导向的“飞地经济”发展。革命老区单纯依靠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面临较大难度,需要加大革命老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立足革命老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构建“老区+园区”“老区+新区”“老区+湾区”等合作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在革命老区发展生态导向的“飞地经济”,探索形式多样的“山海合作”新模式,在革命老区打造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共同体,以加快革命老区推进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吴忠民.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J].中国社会科学,2022,(7).

[3]孫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4]马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6,(9).

[5]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7]胡鞍钢,鄢一龙,唐啸,刘生龙.2050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5).

[8]曹方俊.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J].齐鲁学刊,2007,(5).

[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张新平,荆玉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审视:困境、生成与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11]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7).

[12]张志恒.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13]卢成观,代金平.“五个必由之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14]张冠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特质与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22-04-13(6).

[15]蔡有清,罗伟刚,李凤玉.“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视野下革命老区经济现代化建设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6,(5).

[16]曾雪玫.生态文明框架下革命老区的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1).

[17]苟护生,童章舜.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J].理论视野,2022,(7).

[18]张明林,曾令铭.国家优先支持革命老区的政策效果及治理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20,(6).

[19]程名望,李礼连,张家平.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与致贫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2).

[20]张明林,孔晓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苏区研究,2022,(1).

[21]梁保华.老区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点[J].中国老区建设,2010,(4).

[22]曹忠祥,王继源,郑国楠.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22,(7).

Research on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ang Luyao, Sheng Fangfu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led by capital logic,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of the whole people based on people's logic and has created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re the cradle of the CPC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army.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realistic conditions,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influences, it became a key and difficult area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develop their strengths and complement their weaknesses, focus on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ecological and other field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wi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omo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mot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with the inheritance of red genes,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moderniz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through ecological prosperity, embark on a new path of modernization for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path

[責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革命老区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革命老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结构问题研究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贵州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研究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