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规模化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2023-08-30 12:03曹长东陆骏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4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黄山市对策建议

曹长东 陆骏

摘要 本文介绍了黄山市规模化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了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黄山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7731(2023)14-0030-04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33.5 m2。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缺乏优势。近年来,黄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1 黄山市规模化粮食生产现状

黄山市粮食生产以秋粮为主,粮食种植结构基本稳定,“以水稻种植为主、玉米种植为辅,豆类和薯类作为补充”的种植结构基本未变。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平稳,“十三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由2016年的4.88 万hm2稳步增长到2022年的5.13 万hm2,增加5.1%。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由2016年的25.9 万t增长到2022年的29.2 万t,增加12.7%。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稳步提升,从2016年的5 400 kg/hm2增长到2022年的5 685 kg/hm2,增加5.3%[1]。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

1.1 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一是强化种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深入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全市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05 万hm2,占可建耕地69.4%。二是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严格执行种粮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有力地保障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2022年,全市共落实各项政策性补贴9 714万元。三是强化农业基础性服务。推进烘干、脱粒、耕种现代化,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加强粮食病虫害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应急防治,确保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0%以内,提升单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扩大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以黟县有农公司等一批粮食生产龙头企业为依托,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组建粮食产业联合体,建立优质专用水稻生产基地2.33万hm2,较任务面积增加5.7%,落实订单生产1.86万hm2,增长3.6%。建成333.30 hm2以上单品种种植片8个,面积达0.49万hm2。二是加强新品种示范应用,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20个,引导种植户优化品种结构,优质高产品种覆盖率达95.0%以上。三是组织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配方施肥、侧深施肥机插技术、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技术和机割机收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等集成技术展示示范,提高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到位率达95.0%以上。

1.3 有序推进绿色高效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建设一批化肥减量技术服务示范基地,打造了一批全程绿色防控示范样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60.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均稳定在42.0%以上。二是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新肥料、新技术、新机具集成应用示范片,优化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2.0%,耕地质量等级达5.387等,与2021年相比提升了0.063。三是因地制宜发挥黄山生态绿色优势,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扩大再生稻生产面积362.1 hm2,较上年增44.3%;2季单产约10 740 kg/hm2,较2021年增12.8%。开展大豆生产示范创建,3.33 hm2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面积达66.70 hm2。结合生态旅游发展,打造“田园徽州”绿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一批地方特色山泉稻米品牌,培育农山泉米、状元家米、莫闲田、灵山贡米等稻米三品一标17个。

1.4 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自2014年以来,黄山市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财政奖补,截至2021年8月,市县两级财政累计奖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86家,涉及土地流转0.71万hm2,拨付奖补资金1 227万元,提升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益,促进了粮食及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发展。2022年,全市新增家庭农场284个,累计达到2 005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2 000个。流转耕地面积3.29 万hm2,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56.3%,20.00 hm2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39.2%。大力推广“有农”模式,扶持代耕代种、代育代插、联耕联种等农业生产托管组织686个。发展水稻种植规模3.33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含家庭农场、合作社)332户。其中,20.00 hm2以上种粮大户87户,较上年增加18户。水稻种植面积0.56万hm2(户均约16.80 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9.3%。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返聘当地农民就地就业,既解决了一家一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土地抛荒的问题,又促进了当地村民就地就业增收。

1.5 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2022年全市补贴机具14 876台,带动社会投资6 064.4万元,其中新增插秧机18台,同比提升16.5%、联合收割机29台,同比提升5.0%。建成主要作物生产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各1个。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个,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30名、农机手800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8.5%,同比增长1.2百分点。二是初步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生产服务体系组织。同时利用自身农机设备,为周边种粮户提供托管式社会化服务,节本增收约5 400 元/hm2,不仅满足了规模化专业化服务的自身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优势,也较好地带动了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了山区耕地抛荒问题。2022年开展水稻、玉米、油菜等实施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试点0.73万hm2,中央扶持资金1 069万元,完成服务面积0.61 万hm2(综合系数折算),带动小农户1.5万户,较2021年明显增加。

2 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

山区粮食生产总体上存在耕地成片规模小而散[2],规模化、机械化推广难度大,与山区其他作物比,种粮效益偏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成本高、欠账多,以及山区时常发生野兽损害粮食生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山区规模化粮食生产乃至整个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2.1 现行政策激励和约束有缺失

一方面,在村干部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奖励政策上没有明文规定,使一些村干部未获得应有的奖励,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村集体或种粮大户在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时,遇到农户举家外出务工、耕地撂荒而又不愿意流转的状况,往往束手无策,因为依据法律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即使有的农户勉强同意流转,但因为要保留承包地地垄清晰,无法进行平整改造来满足机械化耕作的需要,致使一些有志于规模种植的能人望而却步,从而制约了规模化粮食生产的发展。

2.2 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有缺失

近年来,由于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和乡村公路建设,对原有灌溉水系管网难免有所破坏,尽管已做了一些修复,但多数修复工程未经正常粮食播种过程的考验,往往存在修复状态难以满足粮食生产需要的窘境。加之近些年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河道领域,对水稻种植影响较大的田间地头水利“末梢”设施投入不够,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不畅,导致水利设施作用发挥不明显。此外,受山区地理环境限制和基本农田承包到户的影响,多数基本农田片区规模不大,缺乏规划并实行行之有效的小流域粮食生产集约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难以实现将耕地、水库(塘)一体打包流转,导致农户流转耕地后仍需在農田水利基础设施上花费资金和精力。

2.3 特色化运营推广工作有缺失

黄山市规模化特色粮食生产的一些示范点虽已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推广上由于缺乏管理人才、专业团队,这些较为成功的规模化经营业主自身实力不足,多数停留在小规模水准,加之在品牌推广上重视程度不高、方法举措不多,尚未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链、利益链,致使最前端的种植环节收益不多。如黟县出台政策扶持“五黑”产业发展,推广黑粮种植,农户积极性提高,但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后端的精深加工环节,农户种植生产环节效益不高。黑玉米产45 000棒/hm2,收购价格0.7~0.8元/棒,收入为31 500~36 000 元/hm2,深加工后市场售价约2.5元/棒,黑玉米增值主要是在加工与销售环节,种植户获利不多,势必影响特色粮食生产推广和规模化运作。

2.4 社会化服务力量培植有缺失

休宁、黟县等地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入股互助”等形式整合农机资源,但专业农机手不足等问题在农忙时节尤为突出。据休宁润田农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反映,其长期聘用农机手8名,按300 元/hm2支付报酬(收割机可收益1 000 元/d左右),尽管收益尚可,但工作较为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学,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特点,农机手全年工作时间大约5个月,工作稳定性不够,也加剧了农机人才匮乏,导致专业化队伍力量不强。

2.5 粮食生长环节保护有缺失

由于山区生态环境适宜,加上近年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导致野兽鸟类破坏粮田等现象时有发生,尽管黄山市有计划开展了野猪捕杀,但力度不够、捕杀无害化成本高等问题突出,效果不尽理想。据黄山区焦村镇某种粮大户反映,2022年其家庭农场种植水稻面积60.00 hm2,遭野猪破坏约6.00 hm2,损失稻谷约3.5 万kg,按最低收购价2.56 元/kg算,损失约9万元,这些损失靠农业保险赔付难以弥补。据祁门县安凌镇反映,2022年全镇捕杀野猪计划仅8头,对粮食生产保护效果微弱。

3 对策建议

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种粮效益和调动种粮积极性的现实需要出发,山区粮食生产只能走特色化、精致化适度规模生产经营之路[3]。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坚持品质与特色优先的品牌化规模经营

一方面,支持发展优质专用水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黄山独特生态资源、小产区地理气候环境等产地优势,提高产品生态价值。另一方面,支持粮食产业延链补链,在粮食精深加工、标准化建设、品牌营销、农产品上行上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培育若干全产业链粮食企业,挖掘谷物、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开发价值,推出具有特色的黑稻、黑玉米、黑豆以及豆制品、山芋粉丝等多元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徽州田园风格的精致粮食生产经营产业链。

3.2 加大符合山区特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积极推广“有农模式”,发挥好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作用,科学调整小农户、村集体、服务组织利益分成占比,以收益为导向进一步带动小农户参与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二是加强服务队伍建设,以科技强农为契机,加快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农技人员对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技术定点帮扶,激发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三是延伸服务领域,支持服务组织创新服务范围,从生产型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链式服务转型,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3.3 大力开展适合山区规模化种植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重点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景区景点周边区域和全市产粮乡镇的农田水利和机耕道路设施建设管护,做好粮食生产综合配套“最后一公里”改造提升[4]。二是注重零散土地的整合,推进“小田变大田”,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三是加强山区“耕地+水库(塘)”小流域治理,改善山坞田种植环境,利用生态优势,打造山泉米基地,在降低抛荒率的同时提升种粮效益。

3.4 完善有利于促进种粮积极性的激励与保护机制

一是细化落实奖励政策,激励村干部因地制宜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根据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量、增量和经营状况综合评定,落实对村集体、村干部的奖补政策。二是针对山区野猪、麻雀等鸟兽对粮食作物造成的破坏,完善农作物被受保护野生动物破坏后的补偿机制,通过涉农资金划拨、农业保险等方式进行补偿理赔,减少农户损失。三是对具备种粮条件而仍然存在抛荒撂荒的行为,要发挥村集体作用,通过引导农户流转、转包提升土地利用率,加大抛荒田整治力度,可探索通过调低补贴、收违约金、纳入不良征信等方式加以约束,解决部分农户具备种粮条件但“不愿种也不流转”的难题。

3.5 做好产业融合这篇现代农业“大文章”

一是积极培育新农人,鼓励粮食种植与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摄影产业、民宿产业融合,通过大会大展、直播平台,加强与外界互动,展示好黄山市休闲农业的优美生态、文化底蕴和绿色产品[5]。二是用好资金项目,在生态种植、农机购置、仓储加工、品牌营销、职业农民培育等环节加大支持力度,为粮食产品向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做好要素保障,通过市场消费附加值的提高来保障农产品价值的提高。三是推动水稻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配备病虫害及野兽检测仪、天气监测仪,使用终端对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进行预警提示,降低种植风险。同时,建立水稻种植、集中加工、品质溯源的完整产业链,为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统计年鉴. 2002(总第14期)[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 许家宏,张卫英,汪敏,等. 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其典型案例、模式与路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12-13,55.

[3] 马天红,袁鹏,潘琤,等. 粮食规模化生产和仓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21,28(4):62-63,67.

[4] 胡冬香. 黄山区种粮大户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种子科技,2022,40(15):136-138.

[5] 朱舜球,张徽秀. 黄山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技服务,2008,25(7):125-12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黄山市对策建议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老年人住区交往实证分析——以黄山市“阳光绿水”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