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指数与实证

2023-08-31 02:26王晰巍罗然乌吉斯古楞
现代情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指数

王晰巍 罗然 乌吉斯古楞

关键词: 新型研究型大学; 国际开放能力; 国际影响力; 指数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3.09.0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 (2023) 09-0137-17

2021 年3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新型研究大学的创立关系到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2022 年2 月14 日, 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 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1] 。这为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学术治理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了行动纲领。同时, 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变暖等复杂全球危机已演变为单个国家(地区)、机构难以独立解决的世界难题, 亟待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开放协同的科学合作提出共同行动方案。对我国新型研究大学的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进行评估, 是我国高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构建科学、全面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评估机制的重要议题[2] 。

国内外学者围绕高校的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评价开展了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高校国际化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 依据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背景, 利用德尔菲和层次分析法等构建中国大学全球影响力指数[3] 和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4] 等, 以量化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建设成效。还有研究基于多维数据统计, 对比高校国际化和影响力建设情况[5] ; 回顾我国高校国际化成就,为高校当前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6] 。国外研究多重视高校绩效评估在方法上的创新。通过构建数学模型[7] 与新指标[8] 提出高校绩效评估框架, 并利用结构方程或优化绩效得分计算方法[9] 以提升高校绩效量化的真实性。还有一些国外学者通过文献计量[10] 或混合研究[11] 的方法调查高校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地位。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研究多聚焦于高校综合国际化能力的定量评价研究, 且相关评价指标比较类似, 国外研究多聚焦于高校绩效评估方法的客观性与有用性, 但针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开放能力和影响力的评价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3个研究问题: ①如何构建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②如何根据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③如何应用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评价指标, 更好地指导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 本研究以36 所“985工程” 高校为例, 对科研对外引领力、办学对外开放力、国际社会引导力3 个维度一级指标和21 个二级指标进行实证分析, 综合主观赋权网络分析法和客观赋权的标准间冲突性相关性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 简称CRIT?IC 赋权法), 构建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为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在实践层面可更好地指导我国高校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有助于引导我国高校不断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师资结构、学科结构、课程结构和生源结构, 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1文献综述

1.1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及特征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产生源于国家战略、国家科技创新、“双一流” 大学建设发展阶段和与国际接轨的需求等[12] 。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凭借知識创造和技术转移推进高校、政府、产业和其他社会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 并成为地方、区域和国家创新网络的枢纽, 还要成为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排头兵。面向社会需求进行有组织的科研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特征。在新一轮“双一流” 建设的背景下, 瞄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深化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 主要在4 个方面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一是学科发展模式新, 强调面向基础研究、面向科学与技术问题, 加强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建设;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新, 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 三是科技创新模式新,探索“聚集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任务、催生大成果”, 攻克“卡脖子” 的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社会服务模式新, 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己任,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知识溢出和成果转化[13] 。

1.2高校的国际开放能力及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 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的总体要求, 优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布局, 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14] 。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能力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相辅相成[15]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于高校在各个领域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积极推进国际优质成果“走出去”, 打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互动链条和资源网络。进而在对外开放中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向国际共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提升中国高校的国际声量, 增强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在全球形成交流合作资源“引进来” 的强大吸引力[16] 。通过对外开放提供的窗口和通道推动教育出口、组建科研平台、打造高校教育品牌、增进中国教育国际传播, 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具有较高国际开放能力的高校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从而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进而增强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因此, 在高校的评价工作中, 国际开放能力与国际影响力两个概念将融入整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维度中, 以衡量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17] 。

1.3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开放能力及国际影响力

新型研究型大学瞄准国际科技前沿, 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战略需求做出迅速变革。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国际环境和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 高校的国际开放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更强调提质增效和主动引领, 构建更全方位、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国际开放格局[18]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开放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内涵也随时代背景不断发展并深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型大学的国内外数据统计或对外开放政策性文件的文本分析[19] , 总结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优势和挑战[20] ,并提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提升路径[21] 。近年来, 虽然我国高校的世界排名不断攀升, 但其实际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水平与相应排名并不对应, 可见当前对于我国创新型大学国际化评价工作并不充分。一方面, 由于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原则会将复杂现象简单化, 导致现实情况被评价指标“变形”[22-23] ;另一方面, 由于广为人知的QS、THES、USNEWS等排行榜存在一些地域偏向, 学校学科评价不全面,部分重要指标权重较低[24] 。因此, 推动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评价工作能够从各个层次反映出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的优势和不足, 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借鉴。对于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而言, 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服务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的使命要求[25-26] 。

2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指数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基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意见及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 依据以下3 个原则构建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響力评价指标体系: ①理论支撑与价值导向相结合, 指标体系构建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撑, 也要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从评价工作的诉求出发;②优势识别与开放能力建设相结合, 通过识别各高校在不同层面的优势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以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和高水平的国际开放格局; ③理论合理与数据可获得相结合, 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确定明确和可靠的数据。

基于上述原则, 本文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为4 个部分, 如图1 所示。第一步, 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立足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不同于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从国际开放能力与国际影响力之间互相促进的角度出发, 确定评价指标的维度。第二步, 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梳理高校评价相关学术成果、高校科研评价方法以及已有世界知名大学的评价指标, 通过对指标进行筛选和提炼, 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用德尔菲法面向专家发放多轮问卷, 对指标进行扩充、删减和修改, 通过迭代来优化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步, 确定指标体系。确定指标体系构建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以及数据源。第四步,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邀请专家使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对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做出准确判断, 以专家返回的调查数值为数据, 利用主观赋权的ANP 与客观赋权的CRITIC组合赋权法数据确定最终指标权重。

2.2评价指标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肩负着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 国际开放能力与国际影响力体现在科研、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协同之中。基于此,为进一步细化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评价, 在依据上述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及参考相关国内外高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3,27] , 本文从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出发, 构建了科研对外引领力指数、办学对外开放力指数以及国际社会引导力指数, 构建的指标体系以及指标参考依据如表1 所示。

1) 科研对外引领力

按照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和定位, 其以科技创新为主要任务, 在建设中更加强调面向基础研究、面向科学与技术问题, 探索科学规律, 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并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科研对外引领力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包括科研影响力(Influe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R)、平台影响力(Influence of Platform, IOP) 和社会引领力(Social Leadership Force, SIF), 分别用来衡量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能力, 以及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在国际社会的领先度和影响力。科研影响力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论文产出数量与水平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 下设的三级指标包括CNCI(ISR1)、高被引论文百分比(ISR2)和H 指数(ISR3)。平台影响力是指新型研究型大学主导的国际合作平台及科研项目的国际开放程度, 下设的三级指标包括国际教学与科研平台数(IOP1)、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IOP2)和科研产出转化水平(IOP3)。社会引领力是指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网络和媒体对社会舆论产生的影响, 进而推动潜在的社会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 下设的三级指标包括媒体吸引力(SIF1)、社交影响力(SIF2)和社会影响力(SIF3)。

2) 办学对外开放力

人才是新型研究型大学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重要力量, 人才包括精英化的师资队伍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术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和学术竞争力的快速增长提供保障。办学对外开放力一级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是教学影响力(Influ?ence of Teaching, IOT)、教师影响力(Influence ofFaculty, IOF)和学生影响力(Influence of Student,IOS)。教学影响力是指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国际化水平, 下设三级指标为教学声誉(IOT1)、师生比(IOT2)和留学生的吸纳(IOT3)。教师影响力是指新型研究型大学任职教师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社会影响力, 下设的三级指标为高被引学者总数(IOF1)、境外专任教师引入度(IOF2)和专任教师海外影响力(IOF3)。学生影响力是指新型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生, 其个人能力及社会声誉, 下设的三级指标为学位授予情况(IOS1)和雇主声誉(IOS2)。

3) 国际社会引领力

国际社会引领力, 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与国际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 在社会人群心目中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情感反应。国际社会引领力一级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为国际传播与服务(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Services, ICS) 和国际交流与合作(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EC)。国际传播与服务是指新型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开放能力, 下设的三级指标为国际技术服务(ICS1)和学术成果的国际开放(ICS2)。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指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 下设三级指标为国际合著率(IEC1)和国际合作网络(IEC2)。

2.3评价方法

1) 基于主客观赋权结合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并分析定量数据, 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通过具体数值表现出来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通常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3 类。主观赋权法是指通过专家(或决策者)根据自身经验与知识储备判断各指标的重视程度, 常见的方法有专家评定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常应用于高校管理绩效、科研绩效和人才培养绩效等评价研究[43] 。

客观权重法是基于数据理论与方法对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以确定权重, 常见方法有熵权法、Topsis 和BP 神经网络等, 常应用于高校土地利用、实验室评价等硬件环境的评价[44] 。主观赋权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反映指标重要性, 但评价的主观随意性较强。客观赋权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主观赋权法的弊端, 但对原始数据要求严格且存在一定的误差。目前, 高校的评价多采用单一赋权方法, 难以满足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需求。因此, 将主客观赋权法进行组合运用能够兼顾两种方法的优点。基于此, 本文利用主观赋权的网络分析法反映指标的现实重要程度, 并利用客观赋权CRITIC 权重法对网络分析法的主观影响进行修正, 最终确定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评价的最终权重。

2)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网络分析法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是一种在层次分析法(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AHP)基础上改进的一种能够适应复杂结构的新决策方法, 属于主观赋权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决策问题构建成有隶属关系的递阶层次网络结构, 对网络结构进行层次化分析并将因素两两比较, 确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作用程度的强弱, 进而计算每个因素的权重。ANP 更适用于解决无结构或半结构、非对称、模糊性等不确定问题, 改善了AHP 在理论与应用中的灵活性和表达能力, 增强了对决策指标关联性特征的分析, 更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决策过程, 在确定内部结構复杂的指标权重中更具优势[45] 。ANP 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评价, 如科技项目、学术期刊排名、高校影响力和科研团队等评价[46] , 也适用于城市规划领域, 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等方面确定最优的规划决策[47] 等场景。

ANP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力及影响力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支配的复杂网络结构关系, 单纯的层次化分析无法反映现实情况。基于此, 本文选择ANP 方法构建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力及影响力评价指标, 并确定各级指标的主观权重。

3)基于CRITIC 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标准间冲突性相关性法( Criteria Importance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 简称CRITIC 赋权法), 融合了数据波动和指标相关关系的两类客观赋权法, 可利用数据自身的客观属性进行科学评价[48] , 是一种客观赋权法。CRITIC 赋权法通过对比强度和指标间冲突性来确定指标所含信息量大小。对比强度主要由数据波动程度体现, 以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同一个指标各个评价对象之间取值差距的大小; 指标间冲突性主要由指标相关关系体现,通过相关系数来进行衡量。设C为第j 个指标所含信息量, 如式(1) 所示, σ表示第j 个指标的标准差, γij表示第i 个评价指标与第j 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C计算第j 个指标的客观权重, 如式(2) 所示。

3实证分析

3.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双一流” 高校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排头兵, 代表了我国高校科研实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最高水平, 因此提升“双一流” 高校在国际舞台上的开放能力及影响力, 对推动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截至2022 年9 月末, 教育部共批准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 其中有20 个前沿科学中心依托于“双一流” 建设A 类高校。“双一流” 高校作为A 类建设高校承载着“高水平” 研究型大学与“新型” 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使命。基于此, 本文以我国“双一流” 建设A 类的36 所高校作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 从科研对外引领力、办学对外开放力和国际社会引导力3 个维度对比分析我国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开放能力与影响力。

本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来自文献计量的科研评价工具、业内关注度和认可度相对较高的世界大学排名以及高校官方的公开数据, 并以2021 年各高校公开数据为依据, 对36 校2021 年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表现进行排名及分析。在科研对外引领力一级指标中, 利用InCites 平台、SciVal 平台、软科2021 中国大学排名、TIMES2021 世界大学排名、A 类36 所高校官方公布数据和替代计量软件Webo?metric Analyst 中的公开数据作为数据源。在办学对外开放力一级指标中, 采用THE2021 世界大学排名、QS 世界大学排名2021、ARWU2021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以及A 类高校36 所高校官方公布等渠道的公开数据。在国际社会引导力一级指标中, 利用InCites 平台和软科2021 中国大学排名作为数据来源, 最终将36 所高校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无量纲化的指标测评值并代入表2 所得权重值中, 获得各高校的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的综合得分及各三级指标得分。

3.2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确定过程如下: ①确定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与重要性。邀请16 位在高校任职或领域内专家, 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经验或相关知识对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判, 并进行指标间重要性评分, 使用两两比较法构建调查问卷并采用1~9 标度法制定评分规则, 最终形成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 ②构建评价指标的ANP 网络结构。通过多次咨询专家确定指标间的影响关系, 构建各级指标之间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评价网络结构; ③调查问卷数据一致性检验。经Super Decision 计算,所有指标判断矩阵一致性系数均小于0 1 阈值; ④计算各级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Super Decision 软件求解各级指标的未加权超矩阵与加权超矩阵, 最终得到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力及影响力二级、三级评价指标的局部权重及全局权重; ⑤计算各级指标的客观权重。利用CRITIC 赋权法通过式(1)和式(2) 计算各级指标的客观权重; ⑥计算各级指标组合权重。通过式(3) 计算各级指标的最终权重, 得到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力及影响力评价权重如表2 所示。

3.3评价结果

1) 指数的综合评价结果

“双一流” 建设A 类36 所高校的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得分和排名如表3 所示, 总体上反映了各校的国际化水平与各一级指标层面的情况。数据结果显示,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的国际开放能力与影响力总分位列前三, 分别为3.69 分、3.52 分和3.25 分。这一排名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四大知名大学排名2021 年的结果略有不同。清华大学在本研究中在几个排名中均位列榜首, 北京大学的国际声誉与国际认可度较高、在四大榜中位列第二, 相对其国际化能力与开放能力稍逊色于浙江大学。同时, 从表3 可见, 排名前十位的高校多位于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城市辐射能力强和名校聚集效应强的一线城市。36 所高校的一级指标得分也存在较大差异, 如图2 所示, 高校各层面的优劣势点、发展平衡程度、国际化战略呈现多样化特征。在科研对外引领力中,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表现较为突出; 在办学对外开放力中, 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比更为出色; 在国际社会引导力中,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得分远高于其他高校。

对36所“双一流” 高校的一级指标得分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一级指标均呈现出近似“反J 型” 分布, 如图3 所示。各校一级指标均值附近的高校分值差距较小且分布集中, 而得分明显较高与较低的高校相对较少。从数据统计的整体特征来看, 科研对外引领力得分均值远高于办学对外开放力和国际社会引领力, 办学对外開放力得分最低。由此可见, 我国“双一流” 36 所高校的国际开放能力与影响力发展水平相近, 整体取得较好成效。但国际化能力顶尖高校相对较少, 具备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影响力实力的高校相对较少, 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开放程度与影响力主要由几所顶尖高校进行带动。由图3 可知, 在3 个一级指标中有多于一半的高校未达到平均线。因此, 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开放能力及影响力的发展将仍由头部高校牵引, 并从科研、办学和国际社会等多方面进行部署。对于尾端的高校, 则需要在劣势维度上加大力度并寻找突破困境的建设手段, 同时保持现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

2) 科研对外引领力评价结果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数据库与第三方指数数据,对科研对外引领力下的科研影响力、平台影响力、社会引领力3 个二级指标进行对比。以一级和二级指标排名前十的高校为例, 科研对外引领力指数的平均数为3.33, 标准差为0.4。科研影响力是衡量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术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29] ,利用InCites 数据库中的引文分析指标对比该二级指标排名前十位的研究型高校, 数据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 其中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位列前三。平台影响力是评价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重要科研项目的责任单位与科学中心依托单位的国际化程度与影响力, 这一指标的数据测算主要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与高校官网查询, 数据结果如表5 所示, 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排名前三。社会引领力能够衡量国际社会公众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成果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程度[50] , 本文通过替代计量学的多维评价视角全方位衡量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术成果在国际社交网络平台中的社会影响力, 如表6 和图4 所示, 其中排名前三位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从平均数来看, 平台影响力与社会引领力指数的头部高校带动作用尤为突出。从数据离散程度来看, 社会引领力指数标准差最高并且只有前三位高于平均值, 表明高校的社会声誉表现差异较大, 长尾特征明显, 图4 直观地展示了前十位高校社会引领力指数的数值分布, 可见有的高校社会评价结果较为统一, 有的高校在不同高校评估指数下评价差异较大。

3) 办学对外开放力评价结果

办学对外开放力这一维度得分前十位的高校,二三级指标具体得分如表7 所示, 该指数平均值为2.58, 标准差为0.38。其中, 前十位高校各项指标的对比如图5 所示。这一维度的三级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公开的世界大学排行榜第三方指数评价及官方公开的数据[51] , 其中教学影响力是衡量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 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影响力有利于提升高校对外开放程度和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 学生影响力的评估主要从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社会声誉两方面入手。由图5 可见, 留学生吸纳、高被引学者总数和雇主声誉指标得分对办学对外开放力指数排名的贡献程度是一致的, 教学声誉和境外专任教师引入度两个指标波动较大并与该一级指标走势有差异, 师生比、专任教师海外影响力、学位授予情况指标走势平稳并与该一级指标趋势相关度较弱。这些数据结果表明, 由于权值的差异, 各高校的国际化战略部署存在一定的差异, 并表现在区域上的差异。同时, 各三级指标对办学对外开放力指数的作用也存在一定差别。

4)国际社会引导力评价结果

国际社会引导力维度得分前十位高校的二三级指标具体得分如表8 所示, 平均数为3.03, 标准差为0.64, 与科研对外引领力指标和办学对外开放力指标相比, 国际社会引导力指数数据更为离散, 各高校在国际学术届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差异性更大。其三级指标数据主要来自第三方指数评价、IncoPat 科技创新情报平台以及InCites数据库。国际技术服务与学术成果国际开放, 能够衡量新型研究型高校产出的效用力和公开开放程度, 各校二三级指标得分情况如表8 所示, 来自国内主要城市的学校更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同时, 以哈爾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类领域和学科强势的高校, 具有特定的国际社会重要性和影响力。利用国际合著率与国际合作网络衡量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交流的合作程度, 利用VOSviewer 进行高校合作网络分析, 发现2021 年36所高校之间的国际学术成果合作网络如图6 所示。

图6 可知, 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是学术合作网络中的核心节点, 发文数量较多且与其他高校有一定的合著关系网络, 并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学术合作引领力。机构合作网络中形成了6 个集群, 中国的高校主要集中于#1(深蓝)和#2(浅蓝)机构群中, 而#3(绿)、#4(黄)、#5(紫) 和#6(红) 机构群主要由英国、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地区)的高校构成。#1 和#2机构群的内部合作网络结构非常紧密, 并且与其他4 个机构群存在大量交集, 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是核心节点, 也是整个合作网络的中心, #3、#4、#5和#6 机构群的部分节点与核心节点联系紧密, 总体呈现出密切的合作形态。总体来看, 我国研究型高校的国际合作产出了大量的高影响力学术成果, 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研究团队, 但缺乏与高影响力的国际伙伴之间稳定、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4讨论及结论

4.1新型研究型大学科研对外引领力建设策略

指数分析结果表明, 科研对外引领力维度下排名前列的高校全方面发展与特色发展兼顾。科研影响力指标中, 电子科技大学居于榜首, CNCI 指数为1.6、学术论文高被引百分比为2.65%, 科研论文的影响力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多。清华大学的h 指数为51, 显著高于其他高校, 表明其学术产出的活跃程度与影响程度较高[52] 。第三位西北工业大学的三项三级指标均表现相对稳定。平台影响力指标中, 浙江大学以4.43 分位列榜首, 并与第二位清华大学拉开较大差距。从得分来看, 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拥有的国际教学与科研平台数量较多,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产出的重大项目与重大成果相对丰硕,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产出水平较高。社会引领力指标中, 清华大学总分最高为4.05, Altmetrics Score 与MendeleyReaders 远高于其他高校, 表明清华大学学术成果的受众群较广且知名度高, 这与清华大学国际声誉和地位相一致。

从一级指标的组合权重值来看, 科研对外引领力(GLSR)的权重最高为0.351, 说明在学术国际化方面各校“因校制宜” 和“因地制宜”, 并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本研究与以往研究都发现科研水平是高校在国际学术界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表现[43] 。其中, 二级指标中平台影响力(IOP)的组合权重最高为0.226, 科研影响力(ISR)的权值为0.204, 说明以往研究更关注通过国际论文产出能力衡量顶尖高校的学术影响力, 而本文评价新型研究型大学更侧重于从国家发展需要的关键领域与技术前沿, 在学术论文产出的基础上更注重学术影响力的成效。此外, 越来越多学者关注高校社会层面的影响力评价[53] , 本文也扩展了传统评价高校科研引领力的评价体系, 并引入社会引领力(SIF)这一指标。图4结果可知FWMM 指数[32] 与Mendeley Readers 数值走势与社会引领力排名总体一致, 学术论文的产出量与读者对论文的引用更能提升高校的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影响力[54] 。

因此, 新型研究型大学在科研对外引领力建设路径上应加强优势学科群和创新团队的发展建设,并与世界先进学术机构合作, 加强学科国际之间科研合作网络的构建, 有效整合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力量。同时, 向国际标准靠拢, 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论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承担国际研究课题,向国际社会传递学科优秀科研成果, 激发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自身的国际特色。

4.2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对外开放力建设策略

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前沿科技的研发中心[55] , 在加快高质量教育水平建设中起到重要的领导作用。浙江大学在对外引领力上以3.10 分排名榜首。在教学影响力方面,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国际教学声誉较高, 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师生比得分最高,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吸纳能力较强。在教师影响力方面, 前十名高校的高被引学者总数得分总体高于后26 名, 我国研究型高校教师的科研队伍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领头作用及规模。境外专任教师引入度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 在“引进来” 国际化师资力量的力度相对较强。在学生影响力方面, 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在学位授予情况的得分较高。各校的雇主声誉得分排名与办学对外开放能力得分的排名分布基本一致, 由图5 可以看出, 毕业生雇主声誉前五位的高校与后五位高校得分差距较大。总体来看, 国际社会对我国顶尖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认可度很高, 这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凭借个人能力在国际社会获得了较好的口碑。

办学对外开放力(IOE) 的组合权值为0.327,仅次于科研对外引领力, 反映出办学对于新兴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程度, 与以往研究办学国际化水平评价研究的观点一致[56] 。二级指标中, 教学影响力(IOT)的权值为0.065, 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面向顶尖科研、未来学科和前沿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近几年随着“四新”教学理念的提出, 正在用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科交叉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影响力(IOF)权值为0.077, 师资力量是衡量办学实力的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 前十名高校在2021 年专任教师海外影响力的得分均为0, 这一结果表明教师在该年度未取得本学科最重要国际奖项, 整体来看, 我国高校中的学者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影响力(IOS)的权值为0.081, QS和THE 等世界知名评价指标中均设置了培养规模和社会认可度等人才培养类指标[30] 。根据各高校得分可见许多高校采用“重引进” “轻培养” 特征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57] 。

因此, 我国要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 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来华工作生活, 提升我国在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地区)不断修订移民法律法规, 放宽对高层次人才的移民政策, 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我国也应落实国际人才的引進与保留策略, 提升关键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 丰富国际人才的吸引策略, 尤其是鼓励更多理工科技术型人才留学归来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同时,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理解深刻化, 立足本土形成中国特色办学路径, 推进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布局[58] 。

4.3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社会引导力建设策略

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国际化开放程度和实用程度中取得了重要成效。浙江大学得分为3.97, 在该维度下排名第一位。在国际传播与服务方面, 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的国际技术服务能力远高于其他高校, 这些高校通过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专利合作条约》, 简称PCT)途径递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规模较大, 通过成果的社会效益提升本校的国际化显示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出版科研成果国际公开获取程度最高。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 由图6 可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发文量较高,并且与其他高校合著网络关系丰富频繁。从合作中心角度分析,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引领的国际合作组织相对较多, 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合作引领力。

国际社会引领力(GLS)权值为0.322, 与办学对外开放力权值较为接近。国际学术交流合作[42]与社会服务[30] 既是高校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 也是融入并引领国际学术社会的重要渠道。国际传播与服务(ICS)的权值为0.140,说明中国高校近几年比较重视通过学术成果在国际社会进行开放获取, 扩大服务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促进知识传播与共享, 促进公共部门与私有企业创新。本文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开放能力与影响力的视角出发, 突出高校在知识传播与生产模式革新方面的贡献度, 突破传统国际社会影响力研究的概念范围[59] 。国际交流与合作(IEC)的权值为0.075, 说明可以通过国际合著率与合作网络来衡量新型研究型大学合作的规模与形式。从图6 可见, 我国研究型高校主导的学术成果中, 国内学术合作呈现出紧密的网络结构, 国内高校的合作次数与规模远高于国际化学术成果合作程度, 虽然与我国研究型大学合著的国外高校较多, 但国际化学术成果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

因此, 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未来建设中应通过新理念和新体制, 推进学科国际化的深度交叉与融合[26] 。积极搭建科技转化平台,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 有效衔接科研成果研发、孵化和产业化三大体系。改革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构建跨学科学术联合体, 组建更加多元的科研团队。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平台为载体, 通过理念更新、科研团队与体制改革、办学模式的创新等方式, 试点探索并凝练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际化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经验, 提升中国高校的国际社会声誉与知名度。

猜你喜欢
指数
化工安全气象指数的研究和思考
六维分数阶Lorenz?duffing系统仿真
中国电影产业的集中度研究
V—Ray for 3dsMax伽马值研究
保险业务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及指数研究
基于弹性系数的“双创”指数构建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