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调查研究

2023-09-01 15:28中共界首市委党校刘晓宇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全党改革开放调研

文/中共界首市委党校 刘晓宇

一、调查研究助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1920年3月14日,放弃去法国留学机会的毛泽东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周世钊写信:“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他指出,在彼时的中国,有两项当务之急的工作:其一,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加以系统地整理与批判,也就是总结过去。其二,是做实地的调查研究,也就是了解现在。所以从那时起,毛泽东便坚定了“留在国内,研究中国”的信念。如今,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已接续百余年,我们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行之有效的科学路径,本文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调查研究进行回顾,以求启示当下,汲取力量。

(一)改革开放方针的确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伴随着思想领域的大讨论大解放,还有大规模高密集的调研活动。国际上,据统计,在1978年,上至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0余次出访,遍及50多个国家,下至中央组织500多批次出国调研活动,共计3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在国内,邓小平同志围绕“改革开放”开展的一系列重要调研活动。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调研(又称“北方谈话”),邓小平听取吉林省委的汇报后指出:“要避免思想僵化,必须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在这次调研中,邓小平首次提出“全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就此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政治基础;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杭州、上海等经济发展较好较快的地方进行调研,调研中发现这些地方的发展对国内很多城市具有样板意义,坚定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信心;1984年,邓小平到深圳调研,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推动温饱、小康、富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出台;1992年,邓小平再到深圳开展调查研究,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所以此次调查研究成为我党历史上一次里程碑意义的调研活动。

(二)改革开放的试验与探索。除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调研外,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一大批曾被打倒、批判的老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开始惯性地拾起调查研究的“传家宝”来开展工作。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我们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步伐,这背后,是调查研究在助力发力。1978年4月,习仲勋同志被安排到广东任省委书记,主政广东。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正属于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他到了广东之后,发现广东的发展不尽人意,方方面面和对面的香港、澳门差距比较大。调研中他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年广东的“逃港潮”现象比较突出,不少老百姓想跨过深圳河,到香港那边去。经调研发现,两边老百姓的收入差距比较大,当时广东的老百姓辛辛苦苦干一年,收入是100多块钱,而香港的人均收入在1978年已经是13000港币了。所以广东当年就流行一句话:“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岸寄来的8分钱”,这个8分钱就是指内地老百姓寄信到香港,叫亲戚汇款回来所用的一张邮票钱。所以不少老百姓都想着从宝安(现深圳)到香港去,怎么去?走水路!横渡深圳河!所以当时在广东游泳培训班是特别火爆的,大家都想着学会游泳后可以游到香港去。习仲勋同志通过调研发现,正是因为两边的经济政策差距大,广东的经济发展不上来,所以才造成“逃港”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他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向前来参会的中央领导人提出“广东是否可以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办一些出口加工区,尽快地把广东发展起来?”习仲勋同志的建议得到福建同志的积极响应。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领导非常重视,派了以谷牧副总理为首的考察团到广东福建去调查研究,调查了一段时间之后给中央写报告,支持习仲勋同志的建议。到了1980年,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我们通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明确了要在中国大地上建4个经济特区——也就是今天大家比较熟悉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是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典型案例。

二、调查研究坚定党的建设总目标与总任务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全球两极格局被打破,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干涉与渗透。在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下,国内开始出现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担忧,提出“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更有甚者,出现了动摇党的基本路线的声音。

为解决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专题研究部署“党的建设”工作。中央为起草会议报告,成立18个调研组,赴22个省、市并到相关部委办局进行调研,此次大调研活动中,共计4000多人参与会议座谈,最终形成3个调研报告,找准了党的建设问题,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

进入新世纪,全党需要聚焦“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2000年2月21日至25日,江泽民同志到广东进行调查研究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当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到江苏、浙江、上海进行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主持召开党建专题座谈会,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调查研究擘画科学发展蓝图

进入新时期,全党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围绕这一问题,全党上下进行调研、探索。最终,以“科学发展观”作出了理论回答。

比如晋江的科学发展经验。在改革开放前,晋江被称为“地瓜县”,土地贫瘠,又没有工业支撑,非常贫穷,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地瓜是群众果腹的主要农产品。改革开放的开启,对于晋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革新,从一个贫困农业县蜕变成为全国百强县。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冲击,晋江陷入发展瓶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针对新问题,多次下到企业、基层、社区、农村开展专项调研,寻求破解之法。在充分调研晋江改革前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晋江经验”,并发表理论文章《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引起巨大反响。“晋江经验”的提出,对于福建省的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有重大的指引、借鉴作用,也是全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航向标。

2003年春,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胡锦涛围绕疫情后经济发展,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在广东省调研期间,胡锦涛要求大家要抓机遇,创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这是首次提出全面发展观,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四、必须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我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调查研究突出特点是:举全党之力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事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调查研究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只有当全党上下以调研开局来做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决策部署符合具体实际的要求,往往错误的决策都是源于调查研究的缺失,主观主义盛行,其结果必将给我们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标志着延安整风的正式开始。报告并没有单纯就学习谈学习,全文贯穿着大力提倡调查研究。文章围绕“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个论点,通过列举党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不足,进而指出“只有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学习,才能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自此拉开了全党规模的调查研究。为了对调查研究活动进行规范,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两份文件,同时还专门设立主管调查研究的机构:中央调查研究局,这一重要举措使得调查研究成为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制度。这个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规格是非常高的,由毛泽东同志任主任,主管这项工作,任弼时同志任副主任,这足以说明党中央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视。所以,在当时的延安,党员干部“凡事先做调查研究”蔚然成风。

1958年前后,全国上下都迫切希望改变我国各方面落后的现状,但由于各级党组织缺乏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不熟悉,所以导致“浮夸风、瞎指挥”盛行,并酿成了一系列严重问题,给刚刚起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解决系列严重的问题,1961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要求“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了响应要求,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纷纷下沉。1961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湖南蹲点调查44天。当刘少奇一行来到东湖塘王家湾公社的时候,远远就看到了公社路口挂着“万头猪场”的牌子,非常大气,于是他走下吉普车到猪场查看,但到了猪场,却发现只有几头干瘪瘦小的猪,为弄清情况,刘少奇临时作出决定,要在猪场的饲料房里住下,这一住就是6天6夜,最终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摸清了万头猪场背后的“浮夸风”是怎么刮起来的。再比如,在公社的山林调研农业种植情况时,刘少奇边走边看,过程中发现路边的沙地上有一堆风干了的人的粪便,他蹲下靠近,仔细翻看,过程中竟然伸手拾起地上的棍子,拨弄开那堆粪便。他发现粪便里都是一些糠和粗糙的纤维物组成。农村出身的人都知道,只有吃糠的猪,粪便才是这样。他痛惜地说:“假如有粮食,老百姓怎么会去吃糠啊!农民吃饭已经成了大问题!”正是因为刘少奇同志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科学准确的调查方法,使得其获得大量农村的一手资料,为我们党调整制定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政策,服务农民积极生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进入新时代,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作为一种全党上下的工作制度和惯例被广泛使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凡是出台重大决策,都是建立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熟知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重要文件和决定,都是建立在广泛调研基础之上的。

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这样一份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如何起草的?众所周知,党的二十大是我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关于二十大,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三个“事关”强调大会的重要性: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么重要的党代会,他的报告是如何起草的呢?可以说“调研、起草,再调研、再起草”,把调查研究贯穿起草工作始终。而二十大报告起草工作的一大亮点就是网络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2月作出重要指示,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在4月15日至5月16日一个月的时间里,群众可以通过在国家主要媒体开设的专栏以及在各大城市的公众场合宣传中提出意见建议。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共计收到群众建议逾854.2万条。这样大规模、深入群众、内容翔实的网络调研,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有效的参考和启发。所以,在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深入调研、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是贯穿始终的,新时代调研先行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调查研究作为科学民主决策的依据,不仅是领导或个人的事情,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只有在全党形成调研合力,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这对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全党改革开放调研
罗亦农——“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楷模”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加强纪检 强化监察 全党监督 把我们的党建设得更加伟大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