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职业能力培育和优化路径

2023-09-01 05:58张元钱美玲
知与行 2023年3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高等学校职业能力

张元 钱美玲

[摘要]新时代赋予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高校应多途径提升网络思政工作者信息甄别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协同疏导能力,具体包括:提升网络自觉意识,增强网络咨询辅导、询问解答、交流沟通等服务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信息收集和数据整合建设能力;加强网络舆情风险信息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危机管控工作,提升网络舆情风险危机应急治理能力;多渠道强化对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行为规范的学习,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提升对学生学风的引导能力,以及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网络辅导员;职业能力;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3-0022-12

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充斥着良莠混杂、真伪难辨、侵害上网大学生的不良信息,极易诱发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形构关键期的青年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甚至可能酿成校园网络舆情危机。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崛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这一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而教育客体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客体本身较强的可塑性,以及他们对新思想、新观念的好奇心,决定了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一、培育优化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职业能力的价值意蕴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国根本、兴邦大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1],“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2]。总书记既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指向。促进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都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一支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具备智能技术素养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网络思政工作新实践、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保驾护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报告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总方向和总目标,将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培育和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有利于“解決好‘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给谁这5个根本问题”[3],有利于培育有理想信仰、有改革创新精神、有强健体魄、德才兼备、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又称高校网络辅导员,一般指高校中“能够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优势而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其“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应选拔、培养一批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熟练使用各种教育软件,思想敏锐、业务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和管理人才,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网络管理员和评论员队伍,形成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4]

可以说,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维系和促进大学生人际化、社会化的一个中心纽带。网络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背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现实生活行为和网络交往行为时刻发挥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和建立一支既具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具有计算机网络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队伍,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当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所必需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在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工作手段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网络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应用、聆听讨论、询问解答、网上和网下的沟通服务、信息收集整理。网络应用职能包括网络自觉意识、网络技术水平、信息甄别能力和网上沟通意识。网络辅导咨询和网络舆论危机管控的职能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网络辅导和咨询、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提高处理突发与紧急事务工作、加强基于网络舆论危机的管控职能。”[5]73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二、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职业能力优化路径

当前,大批200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开始作为新鲜血液注入高校大学生群体。他们生长在我国改革浪潮如火如荼之际,受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多元文化思潮迸发、网络社会崛起以及全球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不同于以往任何“年代群体”的独特思想意识。他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独特的样态,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的复合性、不稳定性、自带网络基因、拥有独特个性需求等。这就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网络咨询育人的职业能力

互联网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最直接的工作平台,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认清高校育人环境发生的新变化,研究和把握信息网络条件下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特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正确看待网络技术的应用价值,不仅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还要善于将负面信息转化为“反面教材”予以昭示,从而充实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实践经验,就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大学生网络主体在网络生活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强化自身的网络自觉意识,关注大学生网络主体反映在网络中的思想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网络自觉意识,是指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能够自觉地加以收集、甄别、归纳和整理,形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进行传播和应用的意识。建基于网络自觉意识之上的网络咨询育人职业能力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它包括网络咨询辅导、询问解答等服务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1.网络咨询辅导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网上应当是一个有耐心的聆听者。网络的匿名性和隐秘性使得大学生网络主体在网上比在现实社会中更容易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网络空间为大学生网络主体表达个人情感、学习需求和利益诉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和场域,网络博客、论坛等实际上也成为大学生表达个人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留言簿”。因此,网络思政工作者只要关注博客、微博、微信、BBS等网络信息辐射载体,就会了解大学生网络主体真实的所思所想所感。

然而,“常常会有一些网民借社会热点话题之机发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并因此引发跨情境、跨群体的情感共鸣,使消极的情感宣泄成为一时主流的网络社会生态。消极的网络社会情感是由社会冲突的情感伤害、新媒体的情感动员、群体过程的情感传染、网络亚文化的感性激发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些负能量的消极网络社会情感极具传播性和破坏性,对实现网络社会的绿色生态环境和网络社会的美好生活形成了严峻挑战”[6]。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网上又是讨论者,他们应当就大学生网络主体最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地参与网络讨论,在大学生网络主体汇聚的集群社区中主动热情地参与话题、发表意见,积极运用大众传媒的优势特质,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舆情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众传媒具有许多优势特点,诸如能够进行大批量的体制化生产,能够有效地分离生产、传播与接收,能够有效地拓展接收的时空覆盖面,以及能够促进其所负载和表达的价值理念实现公共流通和有效传播等。这就需要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批判性地继承传统的主流媒体话语宣传模式,并加以创新,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采用文本话语传播和非文本话语(即图片、音视频等)传播相结合的方法,将宣传内容、宣传模式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变革传统主流媒体话语刻板的理论宣传模式,采用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宣传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的话语权和引导权”[7]。

2.询问解答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网上应当是一个亲切的询问者和解答者。“由于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多重化,无论哪一种道德评价标准似乎都有一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任何一种行为选择似乎都可以获取某种价值观的支援、肯定和赞扬,同时又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批评,导致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变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网络道德评价活动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8]因此,高校網络思政工作者需要通过网络公共平台捕捉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比较、鉴别和过滤,及时发现网络主体的思想动态及其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就现实中大学生网络主体所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网上进行询问,展开讨论,及时提出想法,给出意见。要鼓励大学生网络主体围绕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期更加清楚明确地了解情况。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知识文化积累和学生工作经验都比较丰富,与学生群体交往联系也比较密切,对学生的情绪、意见和利益诉求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掌握,故可通过在网络空间中扮演多重角色,变换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和工作方法,利用网络交往的即时性、隐匿性等特点,采取原创评论、评论跟帖、对话等多种交流方式,便捷快速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学生思想和网络行为的有效引导。在此意义上,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既是一个询问者,又是一个解答者。

(二)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网络交流沟通的职业能力

网络空间中多元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使得各种思想碰撞交融,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而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导致各种风险因素通过网络加速辐射传播,非常容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产生不良影响,使得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发生思想变化,产生情绪波动,甚至可能酿成校园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成为一个尊重差异的交流者和服务者,在工作中灵活面对不同情况,或以情动人,或理性分析,或谆谆教导。

1.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的自觉意识和工作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德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不仅要拥有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必要的网络技能和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才能够在虚拟性的网络世界中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首先,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是一个在虚拟性的网络世界中与现实社会的校园生活主体进行交流沟通的特殊角色,是联系现实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纽带。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不仅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心中,做到严谨、专业、客观和公正,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从而保障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还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要将网络作为自己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重视、形成并强化自觉运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要准确掌握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设计和优化线上线下多层次的交流沟通渠道,以便在网络交流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其次,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在虚拟性的网络社会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信息,它们并非全部都是真实、可靠、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必要的网络技能,了解网络规则、上网常识和网络安全知识,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保障学生获得真实、准确、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掌握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一些常用的网络通信工具,如微信、QQ、电子邮件、博客等,以便灵活运用多种网络交流工具来与学生进行多元化的交流、沟通,为学生服务。

最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的交流沟通思维方式。要由传统的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向开放型思维方式,由静态型思维方式转向动态型思维方式,由趋同型思维方式转向求异型思维方式,由单向型思维方式转向多向型思维方式,由保守型思维方式转向创新型思维方式。“高校网络辅导员要灵活掌握和运用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提升网络辅导和咨询等工作艺术。因此,高校网络辅导员必须充分尊重大學生群体的差异性,采用多样的交流方式,或谆谆教导,或理性分析,或以情动人,来增强师生感情互动。只有注重和掌握思政工作的艺术性,才能说透道理和排除疑惑。”[5]74如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才能适应网络时代开放型、动态型、求异型、多向型和创新型交流沟通思维方式的要求,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2.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用网络服务学生的能力

网络平台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网络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在这种相对自由、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大学生网络主体敢于敞开心扉、倾诉衷肠,其信息表达的真实性得以增强,有利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动态。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职业特点、角色定位以及工作岗位的重心、任务都要求他们必须安排和保证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关注、了解和处理大学生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反映的各种现实问题。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网上、网下的沟通工作至为重要,他们要把大学生网络主体在网上反映的信息和意见及时地向上级组织汇报,并传达给其他辅导员,以便及时快捷地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网络舆论动态调研和疏导工作。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重视提升自觉应用网络来服务学生的意识和协作能力。这就需要优化整合高校内部资源和社会各方资源,促进多元的高校治理主体的协同合作、信息共享,积极促进开放型、动态型、求异型、多向型、创新型思维方式的生成和发展,注重和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服务性、导向性和渗透性。如前所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准确掌握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设计和优化线上线下多层次的交流沟通渠道。这样,才能保证在网上及时为大学生网络主体答疑解惑,为他们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所急需的信息,甚至用远程协助来帮他们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问题;也才能够通过多种手段、途径和方法处理大学生网络主体在网络世界中出现的网恋、网瘾等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情绪矛盾。

同时,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社会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来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相关能力,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成长。

(三)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信息收集和数据整合建设的职业能力

在当今智能化时代,数据是一种富有战略价值的宝贵资源。对广大“数字公民”而言,算法推荐技术有效地促成了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和针对性推送,使得信息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数据的传输更加精准。这也就使得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社交媒体、智能网络平台、网络社区、移动智能终端等传统的、现代的媒介和工具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对最新的政策、时政新闻、社会评论、国际时事等诸类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与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群体相比,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技术工具快速获取最新信息资源的优势颇为明显。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尊重大学生的信息主体地位,同时努力提升自身在信息收集、数据整合建设方面的职业能力。

1.尊重大学生的信息主体地位,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信息收集能力

网络社会是由人类创造的、从现实物质社会空间延伸出来的另一个生存空间。人作为网络社会的发明创造主体,无疑是网络社会的当然主体,由物质社会延伸生发出来的网络社会反映和体现着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但问题是,当前网络社会业已成为意识形态激烈交锋和长期斗争的前沿阵地。由于深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以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脱现代化”社会思潮的影响,我国部分青年大学生呈现出向“后现代价值观”变动的趋势。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种种价值观被挤压和浓缩到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之中,这样的多重价值观形塑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复合性。在这种复合性中,尽管当前主流表现为对西方价值观的反思、批判和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融合,但也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杂音”。

同时,当代青年大学生总体上可谓“含着网线出生”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辨别信息的能力。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价值认知不够稳定,信息辨别能力较差,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丛林”中容易迷失自我。青年大学生搜索、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具有鲜明的自觉性,对所获取的信息既不全部接受,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借助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来取舍。他们善于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新鲜事物,在价值观层面表现出鲜明的分化性特征,如开放性、情绪化、不稳定性和批判性等,这些都与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复合性密切相关。

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网络环境中的主体性地位,不仅要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载体和网络生态环境,还要发挥好载体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开展青年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工作之前牢固树立精细化的工作理念,积极主动地与大学生网络主体进行平等对话,从细节着手,在互动交流、积极沟通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从而精准把控交流对象的思想状况、实际问题、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动态,切实搞清楚大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真正把握大学生网络主体实际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研究设置讨论议题。

同时,提升信息收集能力也是优化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为网络思政工作者隐蔽了真实身份,为他们在网络思政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提供了便利和保护,使得网络思政工作者可以自觉地融入网上氛围,利用网络技术工具具有的信息收集范围广、效率高、统计准等优势,精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群体真实的学习生活需求和思想心理状况,及时将重要信息分类传递给上级组织机构,并在精准获取和分析研判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精细化的工作理念拟定应急治理对策,实现对大学生网络兴趣和网络行为的有效规范和正确引导。

2.增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数据整合与建设的职业能力,提升其数字素养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既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者,更是一个网络数据的整合者与建设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着力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努力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和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数字素养是指在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学习和社交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和知识,包括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创新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网络主体数字素养的提升合格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主体能够合理地分配和选择使用数字媒介的时间;二是主体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媒介的架构和信息;三是主体能够通过数字媒介的技术架构和信息分析,挖掘出隐藏在传媒表层框架之内的数字媒介信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者和网络数据建设者,其数字素养的提高对于思政工作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方面,优良的数字素养可以帮助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高效率地进行信息检索和评估,帮助他们挑选出真实的、可信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提炼出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另一方面,全面的数字素养可以帮助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科学地管理和维护网络信息,及时发布和更新信息,以保证网站内容的丰富性和正确性。

为了提升数字素养,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和新闻传播专业知识。首先,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熟练使用各种搜索引擎和数据库,以便快速精准地检索到有价值的信息。其次,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了解信息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便筛选出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最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还需要掌握信息加工和信息管理建设的基本方法,以便将信息分类、处理成适合学生阅读和接受的形式,并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如此,才能在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网络主体积极讨论社会焦点和国际热点问题而繁荣校园网站版面,也才能配合各版面的版主或与他们相协调,为校园网站的版面建设和版面管理出谋划策,使网站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此外,受网络用户权限的限制,一般网络用户无法对网站版面上出现的敏感信息、负面信息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创造机会,积极担任网站版主,了解和参与网络社区、社群的活动,定期发布和更新网站信息,对学生参与的时政热点、国际形势、社会民生等议题讨论进行正面引导,及时制止恶性争论,增强网络议题讨论的主导权、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治理效能。

(四)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危机管控的职业能力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全球化特征使得网络社会中隐藏的利益冲突、突发事件等不稳定因素都可能通过网络加速传播。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智能化网络信息技术,精准发力,做好对那些基于网络而产生的舆情危机信息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危机管控工作,提升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危机应急治理能力。

1.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确立监测预警的机制目标

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能够采集到风险监测预警所需要的信息。这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其一,需要建立广泛的信息来源网络,包括社交媒体、新闻媒体、专业网站、行业论坛等。其二,需要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缩小范围来对信息进行精准的采集、分析和挖掘。其三,需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搜索引擎、网络爬虫等技术,来进行自动化的采集和处理,从而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其四,需要建立专业团队,包括舆情分析师、数据分析师等,来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其五,通过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采集,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信息支持。

二是风险预警信号要准确。在信息监测和风险预警研判过程中,既不能发布不实的、错误的预警信号,也不能轻视、忽视任何风险因子的征兆而导致预警延误、疏漏。首先,需要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与当前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潜在的风险信号和预警征兆。其次,如前所述,需要采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学习等技术,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自动化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数据,发现一些非常规的风险信号和预警征兆,减少人工处理的误差和主观因素。最后,要确保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学校、政府等诸方提供有效的预警信息和决策依据。

三是预警信号要简单明了、即时发布。这需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发布机制和信息传递网络,并做到预警信号简单明了,能被接受者理解和认同。具体来说,需要建立全国性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整合各种数据源和信息渠道,采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同时,还需要建立专业的预警发布团队,负责信息的核实、整理和发布,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增强危机应对能力,保障校园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2.坚持分级监测预警

分级监测预警是指根据风险等级、影响程度和应对能力等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主体舆情风险危机的涉及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的分级、监测和预警。分级监测预警是一种针对性强、应对效果好的危机预防和应急处理方式。通过科学分级,可以使监测预警的精细度和准确度更高,并可根据不同的危机等级和影响程度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提高危机应对的效果和效率。分级监测预警的实施需要进行以下工作:

首先,科学划分危机等级。针对大学生网络主体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根据舆情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可能后果等因素,将舆情事件分为不同的危机等级,如“红色”“橙色”“黄色”等。不同等级的危机,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其次,建立分级监测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等级的危机,需要制定相应的监测预警机制和预案,建立相应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高等级的危机,需要建立24小时不间断监测和预警的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危机。

最后,增强应对措施和应对能力。针对不同等级的危机,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包括风险防范、应急处理和后期管理等。同时,需要加强危机应对团队的业务培训等能力建设工作,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水平,确保在发生危机时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应对。

总之,分级监测预警是大学生网络主体舆情风险危机预防和应急处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分级,制定不同等级的预案,建立分级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危机应对能力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分级预防、危机应对和应急处理的能力与效果。

3.坚持监测预警指标的适配性和稳定性

建立健全具有适配性和可持续性特质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是保障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需要充分考虑指标的适配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指标信息可以持续获取;同时,也要确保建基于各种具体指标信息之上的风险危机监测和预警系统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

一方面,要坚持监测预警指标的适配性。指标的适配性主要是指指标与所监测的对象、事件和背景环境之间的匹配度。监测预警指标应该与所监测的风险事件密切相关,能够充分反映出风险事件的本质和实质。同时,指标也需要与监测对象的特点相适应,能够精确反映监测对象的状态和变化。只有确保指标的适配性,才能够充分利用指标的信息价值,实现有效的监测预警。

另一方面,要确保监测预警指标的稳定性。指标的稳定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指标的持续可靠性。监测预警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指标不宜随意更改或替换。否则,将会导致指标体系不连续,可靠性下降,进而影响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指标信息的获取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监测预警指标的信息应该能够持续全面获取,而不是间断获取或者部分获取,以确保指标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此外,在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时,不仅需要考虑指标的适配性和稳定性,还要确保指标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并配套相应的指标评估和更新机制,确保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科学、完备和可持续性,保障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的精细度和准确度,为有效预防和应对舆情风险危机事件提供有力支撑。

4.监测预警指标要与时俱进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危机监测预警指标要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更新。网络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舆情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指标,才能适应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内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及时反映在监测预警指标中。例如,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消费习惯、价值观念等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监测预警指标也就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指标产生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发展变化,都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和演变发生影响,因此,监测预警指标也需要适时针对这些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此外,科技进步和新兴技术应用也会对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指标产生影响。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因此,监测预警指标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总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指标需要与时俱进,只有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优化完善监测预警指标,才能够保持其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也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风险危机。同时,高校需要健全和优化网络舆情危机的信息监测收集、风险危机识别预警、风险危机预测研判、协商决策、协同处理五个环节,促进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危机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才能真正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对校园突发网络舆情风险危机的监测能力、预警能力、分析研判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五)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职业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和道德品质成型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随着“触网”时间越来越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网络行为难免会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和载体,轉变和升华思想观念,强化对大学生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的规范。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坚持学习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行为规范,强化网络法规学习,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以利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增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实践能力。

1.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带头学习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法律制度的非理性行为,均可称为“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这种非理性行为的恶性程度有轻有重,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网络犯罪。在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之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比较容易陷入一种“失重”状态,进而使得他们在对网络行为的认知和伦理道德判断上产生严重的偏差,“网络虚拟空间的二元性易致主体道德认知弱化,网络虚拟生存的非实体性易致主体道德情感淡漠,网络虚拟交往的匿名分散性易致主体道德责任缺失,网络虚拟活动的超现实性易致主体道德人格分裂”[10]。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弘扬主旋律,激發正能量,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的正确引导、有效引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高校要努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丰富网络社会的道德实践,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道德环境。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带头系统地学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原则、网络法律法规规章、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强化自己应对大学生网络失范事件以及校园网络舆情风险危机的反应能力和应急工作能力。要积极建设和推广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等专题课程,以期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推动大学生主体在网络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存在状态,不断地获得更高层次的存在意义和主体价值。

2.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职业能力

当前高校学风和学术道德方面的失范现象相当严重,其最突出的表现包括:网络环境中的科研论文低水平重复;网络剽窃、抄袭、拼凑;网络环境中变造、篡改他人成果,或者进行数据造假;网络环境中的“伪注”;网络学术交易。网络环境中的这些学术失范现象对高校的学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包括:导致学术论文原创性受损甚至丧失,制约了科技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贬损了学术声誉,降低了“科学”的可信度;践踏了学术评价的公正性,进一步败坏学风。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期间,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职人员是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对大学生学风的养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辅导员,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必须多渠道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能,才能有效地获取、组织和利用相关信息,加强网络环境管理,遏制学术失范,培育高校优良学风。

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网络应用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做好网络学术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准则,防范和制止学术失范问题。

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大学生重视原创性,强调学术诚信,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和学术道德观。在指导大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避免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而应当以教育引导为主,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增强大学生的学术主体意识和学术责任感。此外,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辅导,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术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如此,才能够在智能网络时代有效地防范和制止大学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全面发展。

3.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的实践能力

网络的开放性和网上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得大学生网络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获取任何公开性的信息资料。这也就引发了大量的网络侵权、网络窥私等问题,此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网络上复制、抄袭他人的思想性、文字性或数据资源性的学术成果,严重侵害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在网络空间中发布不良信息;利用黑客软件侵入他人电脑或邮箱去窥探私密信息;盗取他人密码、冒用他人身份进行非法登录、网络侵权、网络窥私等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对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来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缺乏对大学生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的实践能力,就会导致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只有将思政知识以及网络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引导等实践活动中,才算真正掌握了对大学生网络主体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的职业能力。这种规范和引导的实践活动能够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其对大学生网络主体的积极影响比那些有意识、有目的的灌输教育的作用更大。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只有在吸收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理念,强化网络自觉意识,反复实践,总结创新,才能够在教育的方法、手段、载体上有所创新,掌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够说透道理,释疑解惑,使自己解决网上网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也才能够真正掌握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领导权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09-11(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176-177.

[3]教育部.加强法治人才培养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陈宝生调研安徽教育工作[EB/OL].(2017-05-09)[2023-04-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05/t20170509_304115.html.

[4]张元.和谐网络文化建设依据、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6):88.

[5]金芙蓉,张元.高校网络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上).

[6]唐魁玉,王德新.网络社会的情感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2019(3):94.

[7]张元,丁三青,李晓宁.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4(4):107.

[8]张元,丁三青,李晓宁.网络道德异化与和谐网络文化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4):2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10]张元.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困境与规范建构[J].理论月刊,2017(9):158.

〔责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高等学校职业能力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