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学互进 思维升级:论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2023-09-01 07:48刘昱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

刘昱均

摘  要  在互联网和新时代双重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承担人才素质素养培养方面任务艰巨。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核心在树人立德,重点在说理通透,关键在教学方法突破。思维认知模型工作原理与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一致性,导、学、用、教、创五个环节实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八个相统一。

关键词  思政课;德学互进;思维升级;思维认知模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3-0099-05

0  引言

在互联网和新时代双重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一直是学界努力的方向。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该要求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特征,是指引思政课改革的统领性要求。

1  互联网和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时代带来的挑战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从时间线上看,我们身处21世纪20年代,互联网信息时代,从空间上讲,我们身处世界的东方,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大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提高自身思想理论、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这个时代对大学生群体提出的迫切要求,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

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广泛应用,多行业多领域出现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全球化不可逆转,世界范围资源调配,人力资源逐渐全球化,现代人面临全新的挑战,必须全面提升各方面素质素养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同时代有各自解决问题的工具抓手,农耕时代以种地收粮满足吃饭生存问题为主,使用的是农业工具;工业时代以工厂机器大生产满足物资短缺问题为主,使用的是各类机器;互联网时代,物资短缺基本得到解决,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满足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要求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重点[2]。解决这个时代的重点需求应该用什么工具呢?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用思维认知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空间线上看,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变,从“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体现了人民从单纯对物质满足的需求转变为对物质及精神产品多方面满足的需要,而精神生活品质的满足需要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有崇高理想信念、扎实学识、高尚品格。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重要任务,提升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素养无疑要在提升其思维上下功夫。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类独有的品质,是主导人自身意志和行为的关键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承担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法治素养等精神品质的重要责任,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势在必行。

2  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思政课教学契合其“德学互进”改革创新要求

思维本质上是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是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认知是一种能力,人的认知能力由学习方法、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构成。思维认知,即思维在认知层面的升级。思维认知模型(认知工具)[3]的工作原理是人对已知信息的加工活动,即人脑接受外界信息后,进行头脑加工和心理活动,升级思维进一步支配行为。人脑通过学习已知知识、信息等,用写下来的方式记录个体在认知中的感受、体会、理解、分析、思考、设想和想象等,有学者称之为思维可视化[4]。

人类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有高级与低级之分,比如,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思维水平的变化,现代人的思维水平远远高出原始人的思维水平,因此,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教学的核心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思维认知体现一个人的格局,也决定着一个人的高度,体现了“德随量进,量由识长”的德学互进要求。

思维认知模型借助人的认知过程提升思维。人的认知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在被动认知情况下,认知主体往往被动消极,不利于学习成效和思维的升级。反之,如果认知主体是主动积极学习、思考,那么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可见调动学习者内在驱动力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所在,有学者在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促进学习,这就是问题链的驱动作用 [5]。

思维认知模型以改善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现思维认知的规律性,其结果可以形成技术方法,技术方法经凝练提升为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这就是思维认知模型产生的原理[6]。思维认知模型标准化,包含数理和模型兩部分,模型由九乘九,81个空格呈现,结构包括主题、标题刻度、流水、单列总结、一句话总结和九行金句。模型为空白表格,留白是模型的最大特征,教学中教师是模型主题和标题的设计者,因主题不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同,流水的主题亦不尽相同。模型的重点是设计标题,标题的核心作用在于启动学习者的内驱力。

模型原理遵循意识流的自然流淌特性,学习者在写下来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消化理解、理清脉络、概括总结、深度思考、提炼共性、转化创新。模型中的“标题和流水”驱动学习者学习知识、消化理解;“单列总结”帮助使用者理清脉络、概括总结;“一句总结”是深度思考,提炼共性;“九行金句”是转化创新。整个过程包括导、学、用、教、创五个环节,有助于思维提升。

2.1  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思政课教学,将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落到了实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模型的主题和标题,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学生在使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师设计的问题链标题中,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发挥意识主体,学习效果因此不同。《辞海》中关于内驱力的解释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并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减弱,常与“动机”一词同义[7]。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Woodworth)最早提出“内驱力”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机制包括内驱力和机制两种心理成分,内驱力是激发机制的内在条件,机制是内驱力得以满足的外在行为方式[8]。模型中的问题链标题发挥内驱力作用,即内在动因,模型中的空白发挥机制作用,即外在辅助模式。另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充分肯定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9]。这里所说的自我教育正是在教师主导性引导和学生主体性学习相统一过程中达成的。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准确表达内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方式丰富多样,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以上教学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无论哪种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容要求。

思政课学习中,将价值观寓于课程知识性之中,一方面,教师在主导教学中,设计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导向标题,将价值观的确立寓于知识性的学习中;另一方面,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将注意力从网络世界转回到课程中,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和探究,消化吸收相关知识,知识转化为价值观,思维得到升级,素质素养得到提升。

2.2  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教学中体现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首先,学生使用教师设计好的模型自主学习,即预习,学生根据模型给出的问题链标题进行流水学习、分析思考,在自主探究中寻找正确解答,在反思中得到启发,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其次,当学生借助课本等学习资料完成标题学习后,特别期待教师的讲解和评判,这时教师的讲解虽然是灌输式的,但学生高度重视,积极性高涨,吸收能力显著提高,此种灌输方式不同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是融启发性与灌输性于一体的启发中有灌输,灌输中有启发,二者的统一在模型使用中得到落实。

必然存在于偶然中,偶然体现着必然。思政课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必然性也体现在集灌输性与启发性于一体的思维认知模型教学中。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基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在“培养人”问题上以学理性论证政治性,以政治性证明学理性,二者互动统一,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然结果。学生在启发中思考,在灌输中接受给养,将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贯穿课程教学始终,达到政治站位与理论贯通的德学互进教学效果。

2.3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思政课教学实现了显性教育的教学效果,即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模型标题,进行已知知识学习,达到学习消化吸收的目的;在模型导引下,学生思维升级,实现了隐性教育这一根本教学目的。“隐性教育”这个概念发端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W Jackson)的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一书中提到的学校“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以及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之后,又出现了“隐性德育”的概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对隐性教育的探讨和研究。普遍认同隐性教育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比如,曹刚教授认为,隐性知识没有特定的载体,难以演绎推理,需要言传身教,并通过受众的直觉、感悟和效仿而获得,这类知识更多地包含人文知识,尤其是道德知识。如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从环境熏陶的角度肯定了隐性教育的合理价值。其实还有一种可以达成隐性教育目的的途径,即学生在内驱力作用下,对教师提供的各类现实案例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隐性思考中实现思维升级,达到育人目的。在内驱力作用下,更有利于自我教育实现,隐性教育目的达成。

进入成人阶段的大学生,他们的认知逐渐成熟,认知范围和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思维结构发生转换,认知得到相应的拓展变化;另一方面,成年期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时期,知识增长对信息加工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10]。因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大学阶段进行大量知识储备,既是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和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课堂授课一方面落实显性教育,在思想建设上进行正面引导,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模型用于教学落实了隐性教育,为批判性思维建设提供条件,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课堂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标题,对已知知识流水式学习,逻辑梳理和归纳总结后,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全部囊括在模型流水表中,知识结构、重点、共性和创新思考均一目了然,达成高效的显性教育目的。流水表中呈现的相关知识内容,经过大脑思考,即大脑黑箱原理工作后,学习主体思维升级,隐性教育目的得到落实,整个教学即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过程。

2.4  理論性和实践性教学相统一,实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教学要求

马克思主义德育论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也是教育的结果,即教育的最高点是自我教育。教育者应积极为受教育者提供自我教育机会,确保自我教育的顺利进行。比如让受教育者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解读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受教育者在交流讨论、搜集资料、制作PPT和讲解的过程中,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吸收、理解和再加工,等同于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自我教育,实现了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参与教学的转变[11]。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12]认为,“不同于西方从静态出发、以普遍适用性为追求的科学思维,中国是以人或事出发、强调个性的人文思维”,因为它是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随机的、综合的。”

思政课学习,表现为在学习主体的认知学习中,逐渐达到人文思维的提升,正如楼宇烈所说,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联系、整体、综合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链接,发生动态的联系,实现整体综合的學习,达到学习的既定目标,这个桥梁应当符合思维提升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涵,使用思维认知模型教学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具有极大的内驱力,驱动使用者主动寻找答案和结果,这时教师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学理性讲解剖析,突出政治性说理,就会使学生的吸收和内化变得更有效,从而帮助学生坚定地力行自愿、自觉、自律和自主的思维升级,从而实现教学的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该模型教学的一大特征,教师讲解以理论教授为主,学生预习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为主,二者有效融合,实现了教师讲授理论与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统一。任何教育都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的教学目标一致、教材一致、课程设计一致、教学管理等要求统一,体现了教学的统一性。然而不同学习主体使用模型学习、消化、吸收,总结后所作的创新结果不尽相同,输出的金句呈现多样性。整个过程实现了教学输入的统一性和教学输出的多样性,二者相互统一。输出金句是模型使用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一环,总结创新的金句很多时候连学习者本人也出乎意料,使用模型的完整过程也是对似懂非懂的思政课学习重塑的过程,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德,树互联网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之人。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多样性源自统一性,二者对立统一。

3  思维认知模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证运用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思政课堂,教学过程贯穿导、学、用、教、创五个环节,符合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实践性不仅要在实践课中落实,也要在理论课中落实,基于理论的实操学习是实践的升华。在大学阶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遵守道德规范,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落实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一体化教学目标。

主观统一于客观,认识统一于实践。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思政课教学,实现了从事到理,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列宁[13]曾指出,某些程度上,“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4]。引发主体主动思考探究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是思维提升,深度学习理论的过程。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以“树立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这一专题为例。首先,教师备课。教师设计上课用模型,包括主题、标题等。为了启动学生内驱力,模型主题以问题形式呈现:“青年如何树立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模型的标题同样以问题链的形式分别设计为:

1)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为什么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4)为什么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如何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

6)怎样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

7)为实现中国梦,你要怎么做?

8)思考你的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如何结合?

9)为实现个人理想你要做怎样的准备?

标题设计的原则是,覆盖本专题的重点、难点内容,最好能体现该主题所包含知识点的规律性,模型如图1所示。

其次,课堂上,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当次课程模型的主题和标题,这一环节落实课程导入,学生对照主题和标题进行重点难点的预习,并把重要难点内容记录在提前准备好的空白模型表格中,进行单列总结和一句话总结,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到15分钟。这一步落实“学、用”的环节。

再次,教师按照课程标题,即设计好的问题链顺序进行重点、难点讲授,这个环节类似于传统授课,讲授可以是情境教学、思想理论讲授,史实现实案例分析等,由教师自主确定,其核心是帮助正带着问题探求答案的学生弄懂其中的原理和内涵。如该专题中“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什么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什么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是重点和难点,教师针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讲清楚信仰、理想、信念和信心,从解除学生心中的疑问到明白、理解、认同、赞赏到信服,达到思想上、政治上、科学上、理论上的高度认同。这一环节在帮助学生学懂、弄通、理解重点、难点方面非常重要,为学生建立思想、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系统思维,将学生逐渐带入自我反思,寻找内容共性,转化创新提供根基养分。这一步落实教师“教”的过程。

最后,教师讲授后,学生补充个人标题流水的内容,并完成九行金句输出。这次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理解到位,课上踊跃分享,总结的金句能量满满。这一步落实学生“创”的过程。比如某同学输出的金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坚定理想和信念,时刻信仰马克思,

中国特色很重要,增强复兴的信心,

把握理想与现实,结合个人与社会,

坚持努力与奋斗,努力实现中国梦。

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坚定的信仰、信念和信心溢于言表,在德学互进中,思维升级,充分落实思政课教学创新要求。

价值性和知识性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角色升级中落到实处,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政治性和学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升级,以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强大力量;建设性和批判性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中体现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上,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自觉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统一性和多样性在理论课堂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了多样性创新结果。

4  结束语

基于对思维认知提升原理的深度思考形成标准化模型,运用于思政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学习主体在思维认知模型的工具作用下,沿着导、学、用、教、创的过程,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知识有了思维认知上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灌输式教学浮于表面的问题,符合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

思维认知模型用于教学不应局限于思政课,全学科、全专业、全部年级段均可尝试使用。标准化模型是一个基础模板,不同使用者、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可根据需要进行多样性设计,有巨大的灵活性,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普遍性终身学习需求。

不可否认,思维认知转变有循序渐进和个体性差异,初入大学的新生首先需要转变传统思维,认为上大学后就不需要刻苦学习了,只要听听课就可以,不需要、也不愿意做太多的知识储备积累是要不得的,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必须转变思维,升级思维,最终要以知行合一为落脚点。

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2-08-19].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Gov.

[2]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 马玲芳,孟青泉.认知工具在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2):61-68.

[4] 马玲芳,孟青泉.思维可视化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4):152-156.

[5] 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22-24.

[6] 张荣.工业锅炉行业应对变局的创新思维和实践[J].绿色环保建材,2021(8):64-65.

[7] 张雨晴,韩优莉,李军.医务人员内驱力及其模型构建[J].中國医药导报,2021,18(20):184-187.

[8]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2.

[10] 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青年到老年[M].4版.陈会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1] 高琦.论“知行合一”在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实现路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0):56-58,81.

[12] 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3.

[14] 赵曜,王伟光,鲁从明,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思政课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作用与途径
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