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水平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3-09-01 07:52刘长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刘长灵

摘  要  针对目前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建设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基于高水平专业群,联合政行企校四方参与构建命运共同体,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开展协同育人与创新。构建“德技双馨、产教融合、岗证融通、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置换”制度改革;校企共同建设“1+X”证书制度;共建“六位一体”开放型实践教学基地,以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及进行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目的,推动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3-0146-04

0  引言

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实现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实质性深度融合,在物理空间上建立和优化一批平台载体支撑[1]。方案明确提出进行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一方面,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地方政府、企业要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需要国家、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共同致力于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因此,积极建立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育与当地主打产业深度产教融合,坚持服务行业和服务地方的理念,以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及进行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目的,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1  平台建设总体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当地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供给及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核心,以标准和平台建设为引领,以队伍和资源建设为支撑,聚焦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改革突破,全面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积极融入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适应智能制造产业“高新技术普遍应用、管理信息化、设计数字化、加工精细化、装备智能化”对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

依托产教联盟,完善高水平专业群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命运共同体;构建“德技双馨、产教融合、岗证融通、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置换”制度改革,服务学生多通道成长成才;以行业“三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为导向,校企共同建设“1+X”证书培训资源包。培育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培养南粤优秀教师,引培国家技能大师,引进行业具有影响力的校外兼职专业群带头人,重点培养既能教学又能为企业攻坚克难的高水平骨干教师。多元融合,共建“六位一体”开放型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整合优化专业群基础技能实训平台,搭建共享实训平台;推动打造技术工匠人才创新研究等工作室,持续为社会输送一批批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开展智能制造产业技术服务,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支持区域制造产业持续发展。

2  平台建设思路与内容

2.1  顶层政策引领,多方联动统筹,协同推进工作

教育与产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运行系统,但在顶层政策的引领下,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组建命运共同体,打造协同工作平台。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与政策的推行者,起到共同体的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高校是教育的实施者,可以优化自主选择,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变化,不断调整实施方案;企业是高校的合作伙伴,是平台的互利互惠方,同时也是高校的服务对象,企业要积极参与合作;行业是职业标准、职业规范等的制定和实施者,也是行业趋势的引领者,可以给平台的参与者提供行业的最新信息以及发展动态,把握专业建设方向,进一步衔接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交流。

2.2  构建“德技双馨、产教融合、岗证融通、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德技双馨、产教融合、岗证融通、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等建设。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试行“学分置换”制度和岗证融通的“1+X”证书制度,推动学生多通道成长成才。在专业群内试点学徒制、工匠订单班等多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拟岗学习、跟岗实训、轮岗实践和顶岗实习,同时在专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中,嵌入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见图1)。

2.3  以“四有”为标准,以“三能”为目标,培育宽视野、高水平教师团队

通过开展教师综合能力培训,提升教师思政和管理工作能力,激励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教師。通过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情境再现+”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推行“智能制造+”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培养能教学、能实训实践及能技术开发服务的“三能”教学团队教师。

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认证,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标准;支持教师“下(下到企业产线)、访(访问工程师)、挂(挂职锻炼)”,教师五年内企业顶岗实践累计要达到6个月以上;开展“一师一企”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一名教师对接一个企业,以灵活方式开展持续性的企业技术服务,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和“研发工程师”双师型教师。

2.4  多元融合,共建“六位一体”开放型实践教学基地

依据“德技双馨、产教融合、岗证融通、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以“群共享”“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建设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承办技能竞赛”六位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见图2),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共享[2]。

2.5  平台驱动,区域共享,构建技术创新高地

集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研究所等载体,通过大小平台联动发展,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下的多平台联动运行模式。“多平台”联动是由“大平台+小平台”有效组成,相互配合协作[3]。“大平台”主要依托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主要承担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工作;通过整合现有的各类技术平台,充分发掘平台的技术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分别组建校企共育的众多“小平台”。小平台既是产教融合,技术领先、体制创新的“工匠人才创新研究”,是“智能制造大师”工作室,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也是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等。

3  平台建设预期成效

智能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构建,重点要解决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脱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难的问题;解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解决校企合作共赢利益实体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解决校企合作科技研究转化成果的问题。

3.1  解决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难的问题

高职院校通过“政行企校、四方共建”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每年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参加校企办学合作理事大会。校方通过推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提升校企合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邀请行业、企业的关键岗位人员,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订单人才培养”“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科技特派员”等工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常态化机制,推动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推动团队与产业园区和当地区域科技部门实施“战略合作”,深度服务企业“科技体系建设”“重大项目课题联合攻关”“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技术改造和成果转化”等,助力当地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3.2  解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

加强校企合作,对准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主要环节,接轨国际标准,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三新),升级现有专业课程资源。引培专业群领军人物,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根据学校校企互聘人员管理办法,构建校企互聘人才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互动机制,柔性聘用、项目式聘用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来校任职,实现人才两栖发展。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进地区未来产业领域的平台培育和建设,建立技术工程中心等特色平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

3.3  打造校企合作利益共赢体,推动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联合政企行校四方人员,共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平台承接企业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申报政府行业技术开发项目,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等,通过转化合适的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科教结合,提升平台成员个人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反哺项目,真实生产案例的课程项目开发,很好地提升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解决校企合作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

产教融合平台的校方成员也是科技特派员,具有双重身份。科技特派员服务的企业,同时也是挂职锻炼的企业,经过双方磨合了解,具备了较好的项目开发研究基础。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技术升级及改造需求,整合产教融合平台的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力量优势,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攻坚克难,促成项目成果落地,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校级层面上,要建立完善的激励评价体系,结合国家的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文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配套文件。

3.5  完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运行和保障制度

以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基础,强化机制引擎与质量文化引擎相结合的“双引擎”驱动机制。结合专业群特点,制定专业建设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等质量保证标准和教职工年度考核与聘任、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等内部管理制度。将各项考核与自我诊改深度融合,完善激励制度,充分激发主体内生动力,加快由被动到主动、管理到治理的转变[4]。

4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0):15,1-9.

[2] 杜玉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5):45-50.

[3] 康鹏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平台化运行策略[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3):17-21.

[4] 朱素阳.高水平高职院校现代大学治理水平实现机制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9):103-105.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