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2023-09-01 18:25张寅李锋
设计 2023年16期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寅 李锋

摘要:信息可视化是一种技术工具,也是一种拉近人与信息之间距离的媒介,将其应用于非遗信息的展示传播,可以带给人们全新的非遗知识获取体验。文章以浙江“龙泉青瓷”为例,通过对该非遗的调研与考察,从器型、纹样、工艺流程、窑址分布等显性、隐性信息传播和展示平台搭建等多维度,提炼出基于信息可视化设计下非遗的展示与传播策略。用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展现龙泉青瓷信息,有助于提升信息的辨识度和传播速度,帮助龙泉青瓷走出原生地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有效传承,也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相关设计思路和参考形式。

关键词:龙泉青瓷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设计 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6-0016-04

Abstract: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s a technical tool and a medium to bring people closer to information. Applying it to the display and dissemination of nonlegacy information can bring people a new experience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bout it. The article takes the Longquan Celadon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and through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non-legacy,it refines the display and dissemination strategy of non-legacy based on information visualisation design from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display platform construction,such as the shape of the vessel,pattern,process flow and kiln site distributio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visualisation to present Longquan celadon information helps to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and dissemination speed of the information,helps Longquan celadon to go beyond its native region and to be effectively inherited in a wider space,and also provides relevant design ideas and reference forms for the digital conservation of non-legacy.

Keywords:Longquan celad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Visual design Digital preservation

引言

我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1]。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新型传播方式的普及,人类的体验模式逐渐转向基于视觉和图像的模式,传统媒体在传播非遗方面存在着显著劣势。信息可视化是一种处理、分类信息的方法,使信息不受限于语言文字的传递形式,让观者更轻松地理解信息,为其带来更高的参与度和更强的愉悦感,将其应用在非遗文化上,可以使非遗信息更加直观易懂、引人入胜,有利于非遗从原始地域进入公众视野,延展到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广泛的共享,并使其传承更具艺术性、交流性、教育性。

一、信息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双重困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而得以延续[3]。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随着国家决策的公布,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的重视。

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是密不可分的。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非遗也早已不再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特定的民族,它随时代一同呈现出文化的“流动”特质[4]。非遗要实现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其必须能够被不同层面的受众人群接受,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非遗信息的传播方法和传播形式则是影响人们对非遗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非遗传播的基本方法包括传统的物理方式和新兴的数字化方式,物理方式是以博物馆、“非遗”景观、民族手工艺品、印刷品等实物为载体进行传播,数字化方式主要在电子媒体上传播非遗信息[5]。因为非遗信息的内容是复杂多元的,所以对于非遗的信息传播形式也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首先,非遗信息的传播形式较为单一,效率不高。无论是物理方式还是数字化方式,目前非遗信息的传播形式主要基于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两大传播符号。一方面,非遗文化的深奥、庄重的感知特点依赖于文字和图片;另一方面,文字印刷物自身所具备的公信力也符合非遗文化的传播特征。但实际上,大众对于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文字信息的接受度并不高,这就制约了非遗文化高效、广泛的传播。

其次,随着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来临,大众对非遗传统文化的洞察力和接受度有所减弱。为适应受众在零碎时间里的快速式、兴趣化阅读需求,新媒体传播内容呈现出精简化、多样化的特点,以满足受众“大量信息简单摄入”的需要[5]。在这种背景下,非遗信息文字加配图的传播形式在新媒体传播中不占优势,它降低了人们深入了解非遗的兴趣,也限制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知。

二、非遗保护视域下的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是可视化技术在非空間数据领域的应用,它可以增强数据呈现效果,让用户以直观交互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的观察和浏览,从而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特征、关系和模式[6]。烦冗、复杂的数据或信息难以快速并准确地被理解,信息可视化可以将其以视觉化的方法转变为浅显易读的信息图形,用一种形象化的、准确的、客观的、直观的方式表现信息[7],提高人们浏览信息、理解信息的速度,降低人们的认知负荷。

通常情况下,人的认知过程分为信息导入、信息理解、信息转化三个阶段,信息导入的方式大大影响着人们理解信息的效率。大部分非遗是较为抽象的文化、技能和活动,其信息涉及诸多层面,仅用文字、数据、图片的形式还不足以让观者轻松准确地获取信息,进而感受非遗文化。为了辅助观者在与非遗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内化与转化,可将信息可视化运用于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将非遗信息加以选择、重构、图式化变形,转化为更加匹配的、易于理解的视觉形式。一方面,经过可视化设计的非遗信息,包含了对信息之间联系的呈现,也包含了对信息特性的展示。这不仅有益于展示非遗文化更广阔的范围,以及难以发现的规律和模式,而且可以帮助受众短时间内在脑海中建立形象,更直观地体会非遗的各方面属性以及内在关系,理解非遗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人们对非遗了解的深度,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将非遗的数据信息整合、简化,可以将其更有效地传播,有助于非遗从原生地域进入更广泛的视野,得到更大的群体关注,从而反向激发其传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带动其原生地内部的传承。

三、信息可视化设计下龙泉青瓷的传承策略

(一)龙泉青瓷概述及保护现状

龙泉青瓷,因其窑址发现于浙江龙泉而得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广阔、产量巨大的青瓷体系。龙泉青瓷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本土工艺文化特定的精神气韵,是我们在当下了解过往传统文化、经济、科技与艺术的重要媒介。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8]。三年后,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

龙泉青瓷被誉为是青瓷的集大成者,在一代又一代制瓷人的传承下,龙泉青瓷的窑火延续至今。但仅靠相关传承人的发扬,龙泉青瓷无法真正走出原生地域。加之龙泉青瓷非遗文化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不够丰富,外地人民对龙泉青瓷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均不高。倘若固守于原生地域,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亡的风险,这也是许多非遗传承的困境。因此,传承龙泉青瓷,不仅使特定地域的人民能够感知和欣赏,而且要将其打造成为一种流动的公共文化资源,让不同的社区和民族群体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目前,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龙泉青瓷的文本和图片资料,但是仅通过这些数据,还将其有效地传播和共享。一方面,现有资料仅是对龙泉青瓷相关信息的整合与分类,内容集中在文字和实物图片。虽然这些资料可实现信息的低成本和快速传播,但人们对于理解分析信息的联系仍然存在困扰;另一方面,限于文字的表现力,对于龙泉青瓷造型种类之间的关系、烧制技术,以及各朝代釉色、纹饰的特点和变化等,人们并不能直观地感受它们。当下,人类已经步入视觉时代,信息的表达形式愈发丰富多样,许多信息借助更为简单易懂、清晰明了,以及符合人们认知思维的方式来帮助人们理解,在这种背景下,龙泉青瓷非遗的呈现和传播形式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龙泉青瓷非遗信息的可视化设计原则

传承与传播龙泉青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便是传播非遗信息。而非遗整体可分为显性信息与隐形信息。显性信息多指造型、图案、文字、符号等能通过观者视觉感观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信息,其更容易被识别和理解。而隐性信息相较于显性信息而言,更难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直观地让观者认知,如工艺品制作的流程、历史变迁、手工艺人的经验传递等。

龙泉青瓷经过长久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艺术特征,蕴含着历史、文化、审美等诸多信息,如何用单纯简洁且富有美感的图形来传递龙泉青瓷丰富内涵,是设计的关键。针对龙泉青瓷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设计原则如下。

1.显性信息:龙泉青瓷的显性信息指器型、纹饰、釉色等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接触而理解的信息。针对显性信息,首先筛选出适合图式化处理的龙泉青瓷非遗信息,进行分类,然后重点考虑颜色、大小、形状、风格等设计要素和不同视觉表征所带来的用户感知,将筛选出的龙泉青瓷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以此降低观者的认知负荷。

2.隐性信息:龙泉青瓷的隐性信息指历史发展、制作工艺、烧制经验等包含逻辑关系,需要思考理解的信息。针对隐性信息,首先整理、归纳重要信息,剔除多余信息,然后用可以直观理解的图像、文字描述抽象或复杂的信息点,再通过标准化图形(箭头、圆、直线、曲线等)来阐明信息之间的关系,以此更简洁清晰地呈现信息,提高观者的信息获取效率。

(三)龙泉青瓷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流程

为深入探索龙泉青瓷非遗可行的可视化方向和内容,首先需要对龙泉青瓷的历史渊源、功能价值、造型纹样、窑址等方面进行资料调查、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来获取相关资料作为设计依据,明确设计定位。其次,对所获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找到设计构想的切入点,归纳出可视化方向为:龙泉青瓷的器型发展、工艺流程、纹样类型和地域分布,并着重从信息关系、色彩样式、呈现效果方面进行可视化设计。

龙泉青瓷信息可视化的设计流程如图1。第一步,收集并整理龙泉青瓷器型发展、工艺流程、纹样特征、窑址分布方面的相关数据。第二步,根据不同主题数据的特点,选择折线图、流程图、树状图等不同的数据统计图来表现。第三步,将每个数据统计图中的重要信息进行视觉映射、视觉转换,采用经过设计的图形、图像、文字、色彩、形态等视觉语言对统计图中的元素进行图形化、符号化表达,使其更容易被感知、理解、记忆,实现更广范围内的有效传播。

(四)龙泉青瓷信息可视化内容

1. 基于器型种类的信息可视化:龙泉青瓷,起源于三国两晋,到南宋发展至鼎盛,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具有1600年制瓷史的龙泉青瓷,可分为开创、发展、鼎盛、衰落和振兴5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的器型各有特点[9]。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观者能直观地了解龙泉青瓷的盛衰演变,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器型种类,进而体会其深厚意蕴。

图2为龙泉青瓷开创、发展、鼎盛、衰落4个阶段的器型种类和关注度的可视化图片。将龙泉青瓷器型和关注度曲线进行图形化表达,图中横轴表示历史时期,纵轴表示关注度。用关注度曲线在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峰值高低和颜色深浅来表示该时期龙泉青瓷发展的盛衰状况,历史时期与器型的叠加则展示了该时期的典型器型。

2. 基于工藝流程的信息可视化:几百年来,龙泉青瓷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都能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其独特的胎土和釉料的配方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精细的制作流程[10]。龙泉青瓷的工艺流程十分复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通过文献研读和资料整理,将制作流程归纳为:制备原料、成型、晾干和修坯、装饰、素烧、施釉、烧制7个阶段,多数阶段对应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将原本较难认知的工艺流程进行可视化设计,增强了信息的易读性,可以使观者更深刻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迸发的智慧火光和创造力。

图3为龙泉青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可视化图片。整个工艺流程图用文字,以及圆框、箭头等几何图形来分类、串联信息,以期使信息精简、易懂。该图展示了龙泉青瓷制作的7个阶段,以及龙泉青瓷由原料逐步演变为青瓷成品的过程。每个制作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文字说明、不同方法的操作图示和该阶段龙泉青瓷的呈现状态图示。

3. 基于纹样特征的信息可视化:龙泉青瓷的纹饰种类多样,有宗教、动物、植物、人物等。纹饰或具象或抽象,内容生动且寓意深刻,反映出不同时期人民的社会心理和人文情怀。其纹样信息经可视化设计后,易于让观者一目了然地识别出龙泉青瓷具体的纹样图案,了解纹样信息。

图4为龙泉青瓷纹样类型的可视化图片。将龙泉青瓷纹样分为宗教、植物、人物、动物、文字5个类别,为每个类别作简要介绍,并列举出了该类别的常见纹饰。

4. 基于窑址分布的信息可视化:龙泉青瓷遗址主要分布在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境内群山耸峙,水运畅通,瓷土资源蕴藏丰富,燃料充足[1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龙泉青瓷提供了优越的生产条件。目前已发现龙泉窑系遗址500多处,龙泉境内即有370余处,通过信息可视化可以将这些窑址的地域分布情况更清晰地呈现。

图5为龙泉青瓷窑址分布图。图中青瓷图标大小表示该地出产的龙泉青瓷数量的多少。该可视化设计通过结合浙江省地图来展示龙泉青瓷窑址分布信息,

5.构建龙泉青瓷数字化展示平台:信息可视化的表现更多在意的是信息本体方面的体验设计,而传播侧重观众体验信息的行为方面的设计[12]。总体来说,表现方式和传播方法是互相影响的。在信息可视化的表达方面,进行龙泉青瓷属性数据的采集,再通过整合、加工、再生、演绎等技术处理,建立信息可视化设计范式[13],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数字展示平台,把经过可视化设计后的信息置于更有带入感的空间,从而提升观者对信息的体验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展示平台可包括龙泉青瓷属性分类和体验空间两部分。龙泉青瓷属性的可视化分别展示器型、纹饰、工艺流程、窑址等方面,点击则进入相应的详细页面。体验厅部分展示龙泉青瓷经典代表作的图片,点击图片可进入该龙泉青瓷的立体可视化展示界面。在此界面中可以使用鼠标进行三维旋转,多角度、立体化地查看展品。 网页上方设置搜索栏,可通过搜索关键字快速跳转到包含关键字的内容界面。

结语

龙泉青瓷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瑰宝,龙泉青瓷艺术中的许多美学元素和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代表性的精粹,其价值难以估量。有效传递龙泉青瓷信息的过程也是传递其内涵和价值的过程。随着信息可视化传递信息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快速、高效与直观[14]。通过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对龙泉青瓷的可设计因素进行可视化设计,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出龙泉青瓷非遗文化,进一步降低观者的认知成本,提高观者的参与度、认同感。

文化遗产是我们过去继承来的遗产、我们现在承认的东西以及我们要世世代代传下去的东西[15]。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让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在新的时代被更多人认识和认同,是其走出原生地域,拓展生存空间,在新时代延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利.新时代非遗的传承和传播途径研究[DB/OL].(2020-06-11)[2022-03-17].http://www.fx361. com/page/2020/0611/6772784.shtml

[2]杨丽英.基于设计创新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江苏大学艺术设计教学为例[J].设计,2018,(13):98-100.

[3]張文,崔晋.非遗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探讨——以太平泥叫叫为例 [J]. 设计,2016(21):92-93

[4]陈昊炜,吴余青.现代审美视角下非遗文创品牌的视觉设计及包装插画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01):49-51+63.

[5]蔡梦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以数字出版为视角[J].中国传媒科技,2017(03):86-90.

[6]杨彦波,刘滨,祁明月.信息可视化研究综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35(01):91-102.

[7]王雪乃,张强.探究信息可视化的内在规律[J].设计,2016(02):122-123.

[8]龙泉青瓷艺人群像[DB/OL].(2020-12-30)[2022-03-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4895 65913650397&wfr=spider&for=pc

[9]张旭,张婧婧.龙泉青瓷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研究[J].陶瓷研究,2018,33(01):108-111.

[10]林云峰,金逸林,金建锋.龙泉青瓷烧制工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46-47.

[11]徐朝兴.龙泉青瓷的古今发展[J].中国陶艺家,2008(02):22-29.

[12]何修传,孙岚.规划馆信息的可视化生成与传播体验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2020,41(22):297-300.

[13]陈铭峥,吴勇.基于WebGIS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43(10):68-71+76.

[14]袁浩,胡士磊,徐彦等.运动类 APP 的信息可视化界 面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8):236-241.

[15]顾犇.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指导方针[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1):40-44.

猜你喜欢
信息可视化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信息可视化设计在个人简历中的应用
标签的可视化进程初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图形动画设计与制作研究
浅谈信息可视化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