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研究

2023-09-01 18:25徐涵琪
设计 2023年16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美丽乡村景观设计

徐涵琪

摘要:为打造别具一格、富于地域特色、人文气息、整体和谐、绿色生态的村口景观,展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形象。文章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结合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及景观现状,探寻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提升策略。力求在展现地域文化的同时,营造独具魅力的标志性景观。该方法可以为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标志性景观 村口景观 美丽乡村 景观设计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6-0028-04

Abstract:In order to create a unique,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rong humanistic atmosphere,overall harmony,and green ecology of the village entrance landscape,showing a good imag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background,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landscape status of the rural village cultural landmark landscape design,explor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village cultural landmark landscape. On this bas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village cultural iconic landscape of the village entrance. Strive to create a unique and charming iconic landscape while show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cultural landmark landscapes in rural villages.

Keywords:Iconic landscape Rural entrance landscape Beautiful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and culture

引言

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观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优秀的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不仅是展示乡村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更能在无形中提升乡村的建设品质。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在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综合景观美学、发展定位等方面要求,努力营造独具特色的村口景观,从而为农村风貌添彩,实现“美丽乡村”的复归。

一、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内涵及设置建设的作用

(一)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内涵

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是指位于农村入口、形象突出、内容别致的景观,其往往带有所在乡村独特的文化印记,是彰显乡村历史文化底蕴和承载村民情感的重要方式。根据要素的形态特性,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可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主要指富于动态性、可变性较大的植物和水体景观;硬质景观主要指外在形态不易改变的人工设施,如墙体、围栏、雕塑等。

(二)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置建设的主要作用

1.增强乡村标识识别度:作为农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在空间上实现了分割和界定,并通过特有形式展示其标志作用:面向外部区域的标志作用,向外界传达出本村庄与其他村庄的差异;面向内部区域的标志作用,给予村民“家”的归属感。

2.指引交通:农村村口是沟通村庄内外生活的重要枢纽,也是村民与外来人员出入村庄的必经之地。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昔日闭塞的乡村大多实现了村口景观的改造和完善,辅以平整宽阔的乡村道路,使其交通引导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3.表达乡村个性文化,展现良好村容形象:农村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文化氛围,而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是最直白的乡村名片。适宜而具美感的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不仅能使外界公众留下良好印象,也有助于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激发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因此,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需要融情于景,让人们借助于景感受风土人情,置身于景谛听农村故事。

二、农村村口文化景观建设现存问题

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建设神形个性各显,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主要有:

一是盲目性建设。部分景观设计者对“美丽乡村”的理解停留于主观想象,在设计上忽略了农村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生搬硬套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致使入口景观不伦不类。这种生搬硬套、模仿城市的做法不仅与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反而破坏了农村原有的质朴之美,增加了后期维护成本。

二是同质化较严重。基于现状而言,不少景观建设者缺乏对乡村的实地考察,仅依据自身的主观经验进行设计,甚至是对其他范本的胡乱拼凑和照搬照抄,致使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陷入“千村一面”的窘境。“整齐划一”的标志性景观,不仅不利于凸显当地特色,更难以实现农村文化的传承。而对于以旅游为主要产业的乡村,同质化会导致自身在乡村旅游市场竞争中失去吸引力[1]。

三是协调性尚不足。一些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在协调性上主要存在“尺度风格不匹配”与“层次单一”两大问题。首先,部分农村在建设中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排面,采用尺度过大、风格不匹配的标志性景观,如大牌坊、大原石等,不仅未能照应农村风貌,更显得突兀而厚重。其次,部分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太过单一,层次感缺乏,空间感薄弱,未能营造全方面的感官体验。

四是人文感有所匮乏。文化标识在乡村景观表达中应得到重视,以形成特定的地方文化景观风貌[2]。现如今,部分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在设计上并未考虑到地方特有的文化与风土人情,未与农村自然景观相融合,无法彰显其人文内涵。这就使得原有的乡土文化日渐式微。

五是有的甚至造成环境破坏性。在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建设中,部分农村的古树、古建筑被破坏,河流水塘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农村自然纯朴的特色日趋消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原则与提升策略

鉴于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不足和问题,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部署出发,在村口标志性景观建设中应坚持五大设计原则,并精心策划,提升景观建设水准。

(一)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原则

1.地域性原则

一方水土养一方,一方人铸就一方文化。美丽乡村的实施意义不是造就整齐划一的美,而是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景观。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遵循地域性原则:一方面要在把握住农村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构建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标志性景观,实现最优化造景:景观的规模应与当地的经济实力相匹配,景观的布局要与当地的地形地势相融合。另一方面,应注重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要素,选取带有当地特色的材料、植物进行设计建造,以诠释地域特色。

2.独特性原则

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独特性,是衡量农村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筛选,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加以重组融合,构建村民和游客心中的“认知地图”,以实现标志性景观的差异化设计。独特的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既可以增强农村感召力,也有助于打造“一村一品、千村千面”,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复归。

3.整体性原则

农村村口景观是由不同景观要素组合而成的,整体协调的村口景观设计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美妙的视觉享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时,要从系统的、全面的角度来考虑:一方面,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设计不仅要着眼于美观和谐,更要考虑到建设成本、交通条件和村民意愿等多方面现实条件,构建内容和功能上相互交织的文化标志性景观;另一方面,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村口景观要与村内景观相协调。这种协调不是风格、色彩的复制粘贴,而是通过整体布局实现视觉上的统一。以“小型文化墙”为例,在设计时不应局限于书名的题写,还可斟酌墙体材质和文字风格,依托花木绿植引导视线,从而提升标志性景观的美学价值。

4.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3]。即在设计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过程中,要以人为出发点挖掘地域特色,充分考虑其物质需求和心理诉求,使景观真正地服务于人。文化特色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而是对当地农村原始材料、人文、技术等进行适度策略[4]。因而,人文性并不是将所有乡土符号的杂糅表达,而是综合历史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人体工程理论等来进行景观设计,使景观在兼具美感与持久生命力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力求实现人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5.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村口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原则。在进行物质形式的设计时,应当以“适应”为标准,通过“适应性”的设计达到物质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而“不适应”将会激化矛盾[5]。这就要求在营造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时,秉承“先生态、后美观”的原则设计建造:一方面,要以最大程度保留自然植被和生物群落为前提,并将其尽可能地融入到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建设中。另一方面,要以永续化利用现有资源为目标,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实现长远规划,使其能够经过时间的洗礼,让景观可以持续发展[6],真正实现景观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提升。

(二)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建设提升策略

1.营造乡土意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总书记对美丽乡村的美好期许。作为“乡愁”的重要载体,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其在设计与建构方面不仅要与当地的“乡愁文化”相契合,更应在努力营造乡土意境的基础上,让村民和游客感受到文化归属感、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7]。

第一,点缀乡土植物。乡土植物是形成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素材。利用乡土植物来点缀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景观的种类与层次,实现植物色彩上的变化,使其更具觀赏性;另一方面也有益于生态系统恢复和谐稳定。因此,在构建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时,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尤其在植物配比时,要注意以当地常绿树种为基调,并以观赏季节不同的树种与花卉作点缀,从而营造出四季轮转变化的美景。此外,村口附近若有农田、水区等此类景观,便可以在保留原生环境的基础上,在农田上种植农作物,在水区种荷、植菱、养鱼等,从而维护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诸暨市十四都村(如图1)便根植“爱莲说”的文化渊源,建设百亩荷塘,打造以“荷文化”特色为主题的村口景观,配以水墨风的江南建筑,在保留原始生态美景的基础上,实现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第二,选用乡土建材。乡土建材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拥有外来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环境适应力,能最大限度上契合传统农村的风格与肌理。乡土建材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生土、砂等天然材料,也包括瓦片、砖块等人工材料。借助此类材料建构村口标志性景观不仅能保留地域特色的可识别性,提升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地域魅力,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宁波市后畈村(如图2)是著名的缸瓦艺术村。其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是匠人利用废弃缸瓦雕琢而成的,可谓“小桥流水观鱼跃,荷花木桶漂弥勒”,在提升乡村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又重现了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

2.增强景观层次

第一,构建景观特色空间布局。独具特色的空间层次关系是景观视觉的核心,因此在营造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时,要以“点”提升景观的中心感,以“线”勾勒村口景观轮廓,以“面”引导景观动态发展,从而营造点、线、面相协调的景观。此外,也可利用远借、近借、仰借、俯借等手法,利用人们观赏习惯,巧妙运用尺度的对比关系,丰富空间层次,产生空间联想。金华市蔡宅村(如图3)的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做到了植物与建筑巧妙结合,文化墙与远景中的民居相呼应,把地域文化扎根于自然景观里,实现“情景交融”,构建出远景、中景、近景相协调的布局。一幅古朴怡然的浙中人民传统农村之景尽收眼底。

第二,制造多维感官体验。人类的信息感知有80%来源于视觉系统,一般的景观设计都优先考虑视觉效果的呈现,而忽视了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的营造。多维感官体验可以加强景观的层次感和代入感,让游客和村民置身于历史长河中感受村落发展的文化历程,易于产生共鸣,从而提升村落的文化感染力。因此,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要讲求动静结合,制造多维感官体验。动态体验可以依托水流、鸟叫、花香等自然元素来营造,也可借助磨盘、水井等生产工具让游客参与简单的农事以感受乡村的生活气息。宁波市张家村(如图4)临近横山水库,是山清水秀的生态养生村落,其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用小型文化墙勾勒村庄建设风格,并于一旁建设传统型水车,带给游客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体验,以营造四明山余脉独特的山乡之景。

3.发掘文化符号

设计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尤其不能忽视发掘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具象要素传达情感趋向与社会观念,以实现文化与景观的完美融合。

第一,挖掘地域名人。古往今来,地方乡村或多或少的都涌现过一些杰出人物,他们的历史事迹、人格魅力、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都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展示。将景观设计与地域名人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引导村民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更好地提升乡村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的知名度,从而带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名人”为出发点设计标志性景观时,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塑立雕像,可多着眼于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从耳熟能详的人文典故入手,挖掘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在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建造意向明确的情境性景观。绍兴是鲁迅的故乡。绍兴市安桥头村(如图5),即鲁迅在《社戏》一文所提到的外祖母家所在的平桥村。该村以“外婆桥”为意象,设计建造了以乌篷船、外婆家为主要元素的村口标志性景观,在打造“鲁迅外婆家”文化品牌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二,契合特色产业。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为当地发展而服务。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与农村定位相契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形状设计上,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其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除了发挥基础的标识作用外,应采取横卧式、直立式等较为简单大方的设计,以直观突出视觉形象来体现乡村特色。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标志性景观设计要契合其旅游景观的宣传定位,充分挖掘当地的山水特色和动植物元素,激发游客的观光热情,其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应注重对名人、古迹、民俗等乡土文化的发掘与展示。以文化保护和传承为特点的农村,其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可采取文化墙、廊桥等形式,对其历史文化进行叙述性演绎。东阳市罗峰村以竹业种植和加工为主要产业,其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如图6)以竹文化为出发点,构建竹片编织而成的村口景观,配以“梅兰竹菊”的诗歌木牌,打造了属于罗峰村的“竹画美景”。

第三,融合特色名景。乡村名景包括古树群、溪流、田地等自然美景及人文景观,不仅是赋予农村生机感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现乡村历史的生动教材。因此,在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的设计中,要注意多融合自然人文美景,以延续历史文脉。余姚市横坎头村是四明山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的所在地。抗战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在这片土地上抛洒热血。因此,其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如图7)刻画了视死如归的形象,试图重现新四军顽强遇敌的烽火历史,以唤醒人们的红色记忆。

第四,渲染文化氛圍。许多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大多依托于名人题词等来实现其标志与界定作用。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可在装饰排版与题字内容上精雕细琢,以渲染文化意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装饰形式主要有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等。木雕质地古朴,精致柔润;石雕质地坚硬,易于营造大气粗犷之感;砖雕风格浑厚,刚毅而又平滑。匾额、石刻、楹联等题字是文化标志性景观不可或缺的点缀品。可以通过对文字样式、颜色、材质等方面的斟酌,打造与整体风格相呼应的标识,在点明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彰显中华汉字书法之美。宁波市走马塘村(如图8)的村口标志性景观为石牌坊,其匾额上刻有“中国进士第一村”,两旁刻有楹联“地方青史乡音,天下文人冠陈”,描绘了陈氏望族“直声震赵宋,忠节耀朱明”的辉煌历史。楹联中所蕴含的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

除此之外,也可借助本村的图腾、象征,以及宗族姓氏和村名来发掘地域文化符号,以延续乡村的人文情感。丽水市梧桐村(如图9)是畲族自治县下辖村,其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为仿牌坊石雕,立柱饰以艺术浮雕,顶端以畲族传统文化图腾“凤凰”为点缀,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畲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

4.契合经济水平及旅游发展定位

第一,标志性景观的物料选择要契合当地的经济水平。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要兼顾经济性与美观性,选材与用料要依农村经济水平而定。经济实力雄厚的农村,在建设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时,可酌情选择用料上佳且观赏性高的建材,但要以展现农村的历史文化为导向,不可一味追求气派,避免铺张浪费,进行不必要的支出。经济不够宽裕的农村,应避免使用天然大理石、花梨木等价格昂贵且后期维护修复费用较高的建材,尽可能使用本土性强的材料,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此类村庄不应建设尺度过大、富丽堂皇的标志性景观,而应在景观的细节上下功夫,借助雕刻、诗歌、色彩等元素的综合运用,以小见大,向村民和游客展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金华市屠店村(如图10)的村口景观,采用当地本土石料制作而成,石碑上刻有《油扁担碑记》,记录了“屠店人巧用工具榨油”的故事,在实现经济性的同时,又传达出屠店人的智慧底蕴。

第二,契合大众审美观感,是设计标志性景观的另一重要原则。村民和游客作为农村文化的主要受众,是标志性景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整体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传达好文化内涵、彰显乡村特色,还必须充分考虑村民与游客的心理诉求,实现人与景的交互性。经济较为宽裕的农村,可以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标志性景观设计。例如将现代电子屏嵌入到标志性景观中,以此实现互动,也可采取虚拟人物互动、虚拟景观合影等方式来增强趣味性。而经济上较为拮据的农村,则可以采用传统方式实现人景交互。例如具有剪纸、泥塑、绘画等民间艺术特色的农村,可以设置文化墙、文化屋等方式,在传达地方特色的同时给予游客与村民互动式体验,并将其所制作的手工制品保存下来,以此彰显其文化意蕴。

总体而言,设计村口文化标志性建筑,在文化层面上,应营造乡村意境和挖掘文化符号,融合名景、挖掘名人,与乡愁文化相结合,营造文化归属感。同时,在具体景观设计上,要注重契合特色产业,符合当地的旅游发展定位与受众需求;在空间布局层面,除了利用点线面来丰富空间层次、实现情景交融以外,增强多维感官体验,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互动式体验。

结论

美丽乡村是我国建设美丽强国的迫切需求。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是乡村人文特色的重要体现,在乡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土文化是乡村岁月积淀下的瑰宝,因此农村村口文化标志性景观设计应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要素,构筑独具匠心、结构合理、生态可持续的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波城市文明研究院年度课题“宁波区域形象塑造现状与进一步提升研究”(项目编号432204242)成果。

参考文献

[1]要博文,黄志红.乡村入口景观设计探究[J].山西建筑,2022,48(01):34-36.

[2]叶洁楠,王浩,杲恬恬.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存续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19-25.

[3]刘丽丽,赵立勋.乡土元素在乡村入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9,16(15):139-140.

[4]张伟,苏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田园乡村景观构建——以张家港凤凰镇双塘村肖家巷为例[J].设计,2020,33(16):148-151.

[5]孙学浩,张晓燕.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景观适应性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09):158-160.

[6]朱彤,叶洁楠.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互动性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市塘西村为例[J].设計,2021,34(05):50-52.

[7]张羽清,周武忠,周之澄.基于东方设计学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12):32-38.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美丽乡村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