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之实践研究

2023-09-01 09:11福建省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许清妹
天津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数学能力课堂

■福建省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 许清妹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学生认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数学观念、探究能力等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占据主体地位,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与能力,在问题的探究中形成数学学习思维。教师要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具体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其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数学素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现状

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来看,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二者地位已经趋于平等,但存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教师引导过多讲解过细等情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思考的机会变少。所以,即使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看法,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但采取的方法欠科学,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只是在问题引导下倾听教师的解题思路,无法表达自己的学习想法。由此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缺乏、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构建系统性的数学知识体系,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然不会有所提高。

基于此,教师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反馈明晰今后的教学方向,在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与反思的基础上构建有效课堂,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避免学生统一做“好学生”,而不敢对教师、课本等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深度有所拓展,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考虑问题本身与数学学习的相关性,结合生动活泼的情境和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到问题的相关信息,为学生解题埋下伏笔。此外,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循序渐进,以趣味性问题为伊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想主动解决问题。问题本身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质疑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以“认识更大的数”教学为例,学生在生活中不常接触一些较大的数,首先,教师可以安排数数活动,看看谁能数出更大的数,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出示这样的例题,即:1辆山地自行车的售价为2000元,1辆汽车的售价为100000 元,1 套房的售价为1000000 元,3 辆山地自行车的价格是多少?5辆汽车的价格为多少?10套房的价格又是多少?利用整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其中涉及的“万”“十万”“百万”“千万”等大数概念,可以让学生在数数时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十进制特点总结学习经验。最后,在学生都可以念对相应数据后,问题可以从写数着手设计。教师:“这些数读起来麻烦吗?怎样才能读得又快又准呢?在书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后,鼓励学生提问,如有的学生质疑道:“就算这样写,多来几个0,我也可以读得很准确。我觉得不用改写计数单位。”从学生的质疑出发,教师可以设计几组不同的计数单位数字,让学生互相比拼读数的速度,利用实际情境加深学生理解,在观察与比较中认识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二)赏识激励学生,提高学生提问的勇气

首先,学生的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部分学生积极活跃,而部分学生不愿意开口表达,不愿意提问。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可以采取赏识教育法,激励并鼓舞学生,让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眼神交流与示意转变为语言沟通,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勇气。面对怕同学嘲笑的学生,教师先要确定其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再用激励的语言表明其并非学习能力有问题,而是思维方式不同,最后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在课堂中提问的习惯。

以“相交与垂直”概念教学为例,为了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讲解概念性问题时特意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观察学生在课堂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并总结道:“老师已经发现相交与垂直没有关系,因为垂直都有直角。”这是一个伪命题,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得知,垂直的前提是建立在两条直线相交的基础上。学生质疑:“这样说不对吧?两条直线如果不相交,又怎么会呈现直角呢?”教师:“我们来试一试,看看可以画两条不相交但垂直的线吗?”从反向证明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质疑中不断探索,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概念。

其次,教师可以围绕问题设计一系列的激励方案,在学生提出疑问或不同想法后给予肯定,如学生言之有理,有自己思考问题的完整方式,则可以忽略学生提问的正确性。

以“小数乘法的计算”为例,学生在列竖式计算3.97×2.5 时,错误地把两个小数点对齐,导致后续的计算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其他学生说出得数时,有的学生对答案表示质疑,认为自己的答案才正确。此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计算方法,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制止学生,先肯定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再根据学生竖式计算过程分析、探究到底谁的答案正确。教师还可以复盘学生的计算过程,让所有学生观察并思考哪里有问题。当教师把2 写在3 的下方后,学生立刻质疑:“2 应该写在最右边。”教师:“为什么?”学生联想自己的计算过程,幡然醒悟。因此,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勇气,即使所有人都与学生的答案不同,但他仍然可以质疑所有人的计算结果,因为这是学习数学所必需的质疑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为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数学思想支撑,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提供助力。作为数学知识的精华,数学思想产生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并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讲解、应用与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进而在循序渐进中锤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锤炼中养成应用数学思想分析数学问题的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思想是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在渗透数学思想时要找好媒介,为学生营造形象性的课堂氛围,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以“工程问题”教学为例,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采取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归纳到建模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首先,出示题目:现有一项工程要由甲、乙工程队合作完成,由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要12 天,乙工程队单独工作需要18 天。若甲、乙工程队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工程项目?

其次,组织学生在课堂中根据题目提取其中的数据,如甲工程队单独完成的用时、乙工程队单独完成的用时,由这些数据得出甲、乙工程队的效率,再根据两队的工作效率总和求两队的工作用时。问题体现了函数对应思想,需要学生先把工程整体认作“1”,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计算。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工程中抽象出来的“1”,以及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和工作目标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学生可以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模仿例题出示甲乙两车相遇问题。甲乙两车同时相向而行而后相遇,与例题中甲乙工程队同时开始工作并完成工程项目的问题有类似的解决思路。此举目的并非要求学生解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组织学生根据甲乙两车相遇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如“甲乙两车的速度不同可以相加吗?”“甲乙两车相遇时路程相同吗?”“能把甲乙两辆车的距离看作工程问题里的‘1’吗?”等,让学生从问题分析中说出自己的疑问,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形成建模思想的过程。

(四)组织小组讨论,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观察并分析问题。小组讨论可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攻克学生因个人能力而无法完成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难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活动天地。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借助学生之间的讨论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具体问题的多角度思考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具备思辨性并逐步成为可以全面思考问题的人。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或提出的教学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与探究性,以确保小组讨论的价值性。

以“图形的旋转(一)”教学为例,教师根据图形旋转的特征,用数学语言清楚地向学生描述了图形在旋转运动时的过程,然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学生是否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图形的运动,这些问题还需要观察学生对物体运动的具体描述情况。为此,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为:根据黑板上展示的等腰三角形,画出以三角形三个顶点为端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并说说具体的旋转过程以及旋转后ABC三点的位置变化。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还给旋转后的三角形顶点标注了A'B'C'以区分原三角形。根据小组上交结果显示,同一小组内给出了不同的三角形,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证明自己的答案,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旋转过程。在小组讨论中,错误的思维方式得到纠正,单一的思维方式得到发散,促使学生在思考图形旋转时更加全面,不仅会关注旋转中心、旋转角度,还会注意旋转的方向,如顺时针、逆时针等。

(五)设计专项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把问题进行专项化分类与优化,可以避免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数学专项训练,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训练中,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兴趣所在,如有的学生喜欢几何图形,在面积求解、图形旋转与对称、体积表面积求解等问题上学习能力更好,有的学生喜欢计算题目,列出算式后很少出现计算失误。专项训练恰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向,开发学生的潜力或弥补相应不足等,符合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专题训练包,如“小数乘法训练”“分数加减法训练”“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面积的变形训练”等,其中每个训练有三个不同的难度等级,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便于学生练习,教师可以将课程资源整合为微课资源,让学生利用网络自由下载,从而针对性地完成强化训练。不止如此,学生在练习后要有反思的习惯,总结并整理错题集,以总结失误的原因。教师则需要根据错题集再开展专项训练,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后,学生总是容易记混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专项训练后,以模块化的训练方式加强学生对平面图形常见题型的认识,促进学生在探究题目的过程中找到图形的本质化特征,进而把单纯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作为重点科目,可以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质疑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组织小组讨论、设计专项训练等,调动学生解题的主动性,提升实践与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能力课堂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