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 开创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优化分析与实践路径

2023-09-01 09:11福建省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
天津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课堂

■福建省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 胡 笳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保障。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平等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所在。然而,受应试思想的影响,“一言堂”的模式根深蒂固,部分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呈现随意、零散、无效的状态,导致课堂提问有效性不高,甚至阻碍了教学进程。为了让课堂提问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奇效,教师就应当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推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构建师生互动、和谐平等的高效课堂。

一、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数学学科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的理解与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正因如此,很多学生难以在整堂数学课中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最终导致教学成果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而课堂提问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个无声的“提醒”,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打起学习精神。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经常呈现“教师积极讲,学生被动听”的状态,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而高效率与高频率的课堂提问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营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想”的状态,时刻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绪跟着教师的步伐前进,最终推动教学成效不断提升。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则能够推动学生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让数学课堂绽放出别样的精彩。启迪性的课堂提问设计能够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创新性的课堂提问设计能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真正从知识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最终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身的实践经验,并进行灵活运用,推动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可以说,优秀的课堂提问设计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催化剂”,更是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

(三)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

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来不应“想当然”,而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立足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调整,实现教学效率与成果不断优化。而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师生之间互动频率低、效果不理想,导致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无法对教学进度与策略进行及时调整。而高效的课堂提问设计势必会换来高成果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及时有效地提问,既能够让学生精准地捕捉教学内容的重点,也能够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落实情况及时传递给教师,让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难点以及当前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速度,优化教学效率,让教学成果得到最大化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当面临课堂提问时,绝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是恐惧而抗拒的。一方面,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过于生硬枯燥;另一方面,学生担心因为回答错误而遭到教师批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课堂设计难以发挥活跃学生思维和优化学习成效的意义与作用,导致课堂提问流于形式,难以产生深入的效果。为消除学生对课堂提问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当在问题设计时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有兴趣,也让课堂提问有深入思考的价值。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元素,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问题设计,还可以将生活中有趣的事件与数学学习相结合。总之,课堂提问设计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动性的发展,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提问的乐趣所在。

(二)简练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理解能力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很多时候学生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不知所措,究其根本,可能并不是对某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到位,而是对教师的表达不甚理解,导致课堂提问效果不佳。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问题设计随意,想到哪里就问到哪里,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方式不确切,导致提问成效不佳。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用“是不是”“会不会”“行不行”等低效重复的一问一答模式展开课堂提问,导致课堂提问不仅难以发挥其本来的作用,还有可能会让课堂呈现混乱、零散的状态,干扰学生的学习思维。基于此,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就应当遵循简练性原则,首先是语言要简练清晰,使学生明白教师究竟想要提问哪些方面的内容;其次是问题设计形式要简练,要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理解教师的提问内容。

(三)深入性原则

在课堂提问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提问形式,只是就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础知识展开提问,让学生照本宣科地回答,并没有任何创新性与灵活性的体现,导致课堂提问设计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学习的深入发展。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当在课堂提问设计中遵循深入性原则,让课堂提问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提升,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主动探究中找到正确答案,优化学习成果。

(四)清晰性原则

随着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思维发展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课堂提问朝着开放性的方向发展,而这也导致了新问题的产生——课堂提问的指向性不清晰,学生不知道应该关注什么,更不知道应该回答什么。例如,在讲解“旋转”这一知识点时,一位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旋转而成的画作,这时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这张图里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指向性就不明显,有的学生将关注点放在组成图片的图形上,有的学生将关注点放在图片的色彩上,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关注与思考,还很有可能让课堂呈现尴尬的状态。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立足于生活实践,设计灵活提问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要想让问题设计脱离僵化枯燥的状态,教师就应当立足于具体的生活事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元素,灵活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从具体情境出发,激发其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之间的内在关联,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问题思考有重要的立足基点。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涉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要点,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如果换成其他图形可不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快便想出相机三脚架、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以及起重机三角形吊臂等,同时进一步思考如果将这些三角形换成其他图形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立足于生活实践设计课堂提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闭环,帮助学生感知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了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不断提升。

(二)构建问题层次性,优化学习成果

学生的思维发展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而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当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具体的思维情况展开。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工作中就应当顺应由易到难的顺序,体现课堂问题的层次性,帮助学生从低阶认知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高阶认知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提问构建工作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对应问题串的创建,从而保障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匹配,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讲的是“圆的周长”相关知识,这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困难,基于此,教师应当重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课堂提问形成具体的系统。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圆环的图像,并提出第一个问题:“圆的周长该用什么方式进行测量呢?”正当学生一筹莫展之际,圆环图像给了学生启发,学生立刻想到将圆环剪开伸直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有了这一问题的铺垫,教师就可以深入地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大小两个圆环的图像,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探究,学生由此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系!而圆的直径与圆的大小成正比!”基于此,教师可以用第三个问题引发更深入的学习探究:“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呈现怎样的关系呢?”有了前两个问题做铺垫,第三个问题也能顺利地展开。

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设计降低了问题难度,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地看待问题,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科学合理地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注重新旧知识衔接,推动思维发展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在于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死板,而应当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让学生主动思考、自觉探究、合理推测,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是设置课堂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否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经过一番思考与探究,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分析思考错误回答,彰显问题的针对性

在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回答错误是常有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都会让学生先坐下,再选择其他学生回答。其实,学生的错误回答往往代表着一种典型性的错误,可以成为课堂提问设计的新起点。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思考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自行修正答案,对症下药地运用课堂提问进行引导。

以“年、月、日”教学为例,教师出示问题:“小红的奶奶至今过了15个生日,小红过了8个生日,请问小红的奶奶比小红大几岁”?不少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大7岁。”这时教师不要立刻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应当继续发问:“你们觉得这个结果合理吗?”学生纷纷回答不合理。教师进一步引发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红的奶奶只能过15个生日呢?”学生经过讨论,纷纷想到奶奶的生日是在闰年,自行改正了错误,同时深刻地意识到解决问题后应当检查所得结果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所在,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提问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趣味性原则、简练性原则、深入性原则以及清晰性原则,通过立足生活实践、构建问题层次、新旧知识衔接以及分析错误回答等策略,推动教学成果不断优化与发展。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