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新探

2023-09-01 09:11福建省厦门市演武第二小学
天津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柳树古诗词诗词

■福建省厦门市演武第二小学 陈 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活动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建立文化自信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认为:“语码”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长久使用,能引起同一文化系统内的人固定联想的语言符号。中国古诗词正是文化语码的典型载体和代表。诗词中聚集着大量经典的意象、典故、主题等,都可以称为语码。

其中,意象作为较为常见的语码,记录了历代先民的文化心理、生存环境、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意象理解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既是一个关键点,也是学生眼中的难点,只有当学生深刻理解了诗词中的意象,才能更准确、轻松地掌握诗词的风格与意境,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能够让学生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感悟诗词的具体意境及诗人背后的情感,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文化语码这个新的视角,带领学生探究意象之韵,感受古诗词之美。

一、意象的概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历史的集成体现,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象征。“意象”二字可以拆开来理解,“意”即为心意、情感,主要是指作者的情绪感受与内心独白,而“象”则指的是物象,如事物、景色等。意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结合呼应而成的具体形象,寓“意”之“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是客观事物经过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因此,意象理解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击诗歌的灵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实现教学效率与成果双重提高。

二、意象教学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在小学阶段,教材中所精选出来的古诗词有着极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古诗词常常存在畏难情绪,不少学生都是“硬着头皮”在学。为什么如此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的学习如此“痛苦”呢?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而意象教学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营造学习意境,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投射到诗歌中的具体事物上,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从而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显著提升,让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实在实践中。

(二)促进学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责任的关键路径。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凝结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通过意象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联想和感知等方式,将自己的心灵与诗词相融合,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体验不仅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增强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意象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感知诗人笔下的美丽画卷。古诗词中描绘的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社会场景,通过意象教学,可以使学生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深入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学生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意象,想象自己置身于其中,感受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同时促进其对文化的传承以及理解能力的显著提高。

三、小学语文意象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还原意象内涵,探寻诗词奥秘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比起抽象的诗词意象,他们更容易对具象的视觉情境形成直观感受,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作品多善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将作者的情感投射到某个事物上,因此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困难。基于此,教师应当通过还原意象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柳,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特征,在诗歌中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和主题。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积累与拓展”专题中的《采薇》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中都有“柳”,为此,教师将《采薇》《送元二使安西》《折杨柳》和《春夜洛城闻笛》组成古诗群进行教学,通过对“柳”的意象进行还原,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诵诗想象,然后抓关键词,抛出问题:春天的景物这么多,可诗人为什么偏偏只写“柳”呢?从而品悟“柳”的意象。如《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达了边疆征战生活的艰苦,同时传达了强烈的思乡情绪。柳树与战争、边疆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轻摇姿态让人联想到士兵的奋斗和艰辛。柳枝随风飘摇的画面犹如士兵在艰苦环境中奋勇前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所蕴含的思乡情绪更是让人心生共鸣。柳树的形态与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相互映衬,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渴望。每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采薇》中的“杨柳依依”,柳树的意象显现出更深刻的内涵。

《送元二使安西》中从音律的角度看,“柳”与“留”发音相似,故古人借“柳”描写了作者与好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对友人真挚的关切之情。柳树的折断象征着离别的痛苦和分离的悲伤,在离别时刻,柳树成为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它的折断象征着离别的痛楚,同时透露出作者对友人的真挚关切。柳树在诗中扮演了情感的承载者,传递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信息。而通过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祝福,柳树作为送别的象征,与作者内心的感受相契合,传递出对友情的珍视与关怀。柳树的形象成为作者情感的象征,通过它的折断,能够感受到离别时的心痛和不舍。柳树的柔韧性与脆弱性的对比,凸显了离别的苦楚以及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总的来说,柳树作为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承载着思乡、离别等情感主题,成为诗人表达情感、思考人生和社会的强有力的符号。柳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界的存在,它的柔软、轻盈的外表以及在风中摇曳的样子,赋予了柳树一种灵动和婉约的气质,这种特质使柳树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理想选择。通过还原意象内涵,学生领悟诗意,增强了对意象的把握能力以及对诗歌的学习与领悟。

(二)巧借文学常识,丰富诗词背景

古诗词之所以意蕴深长,被历朝历代的人们所传颂,不仅是凭借其出色的文学造诣,也与其所处的历史朝代和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比较含蓄,诗人常常会用意象进行抒情言志,因此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就需要教师对文学常识进行补充,丰富诗词背景,帮助学生形成更具体的认知,感受古诗词意象之精妙、思想内涵之深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从军行》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孤城”的意象值得教师深挖与探索。在这两句诗中,西北边陲的景象跃然纸上,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突厥的地理形势,表现出了戍边将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孤城”孤寂、悲壮的意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文学常识的补充,丰富诗词背景,让学生了解《从军行》写于盛唐时期,当时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而吐蕃、突厥则多次侵扰甘肃一带,于是唐吏部尚书裴行奉命出征,将士们都渴望在这个时代披荆斩棘、崭露头角,将一腔热血洒在沙场、洒在建功立业的征程上。这种伟大的精神感动了诗人,诗人因此谱写了悲壮沉雄的《从军行》。有了丰富的历史背景补充,学生更能够理解“孤城”的意象内涵,从而深刻把握这首诗雄浑悲壮的思想基调。

(三)善用对比欣赏,形成深刻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课都会安排2~3 首诗词,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将这些诗词分开讲解,但同一课的诗词之间往往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这些诗词虽然内容详尽,却在意象表现方面有所不同。有的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象,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而有的诗词则以简练、含蓄的方式,通过一两个形象鲜明的意象,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策略,引导学生在联系与比较中提高意象理解能力,增强对不同诗词中意象的领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宿建德江》以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月夜的景色,也都有“月亮”这一意象,然而所表达的情绪与心境却全然不同。《宿建德江》中“江清月近人”倍显宁静寂寥,意蕴含而不露,在平淡之中写尽了羁旅愁绪。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是一派幽静宜人的景象——月朗星稀、蝉鸣雀惊、稻花飘香、蛙声成片,都展现了诗人心情愉悦的状态。在这两首诗的比较中,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虽然都在写月亮,但是情境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形成的意象也不相同。这种对比欣赏能够避免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且能够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解读,形成深刻的认知。

(四)注重诗词诵读,感受意境之美

古诗词的音韵美也是构成意象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培养语感,才能正确地理解古诗词,体会其中的思想意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诗词诵读,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江南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以帮助其更好地领略诗中描绘的江南美景。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自然的声音、表达诗句的节奏和抑扬顿挫,将诗词娓娓道来。诵读可以通过整体合唱、分组合唱或个别诵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江南春天的生动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诗成画,赏江南美景。学生可以通过诵读在想象中以绘画的方式将诗中的景色表现出来,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出江南的美丽景色,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江南的美景中,感受绿意盎然的春天,通过绘画传达内心的感受和想象。

在诵读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千里江南的风景美,还能够体会到跨越空间的文化美以及诗句背后的蒙蒙烟雨情。江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通过诵读《江南春》,学生可以感受到江南地区特有的气息和情调,了解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诗句背后江南的烟雨情也是诵读中的重要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烟雨笼罩下的江南景色,感受到一种朦胧、柔美的情感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烟雨所带来的情绪和意象,让其通过声音和表演的方式,将这种情感和情景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又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山居秋暝》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空山”这一意象,以“读诗想画,寻空山之景”“读议对比,思空山之空”“赏空山,诵空山之境”等方式,感受诗歌画面之美,领悟王维的空山之韵,根据诗人的情感选择朗诵的语调,感受意境之美,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印象的理解。

可见,学会朗诵古诗词也是意象学习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形象地感受诗词中的画面,体会作者寄托于事物的思想情感,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思维能力的切实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文化语码为教师提供了古诗词教学的新视角和新路径,教师通过还原意象内涵、巧借文学常识、善用对比欣赏以及注重诗词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提高审美运用与构建、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注: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语码视角下的六年级古诗学习任务群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06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柳树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柳树
我和古诗词
会治病的柳树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