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进课堂”的教学思考

2023-09-01 09:11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中心小学陈春华
天津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长方体教师应核心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中心小学 陈春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中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运算能力、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并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认知特点融入趣味性因素,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互动中,使核心素养真正“进课堂”,促进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文章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进课堂”的基本原则,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简要参考。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进课堂”的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改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完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为切入点,不断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将其融入实践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后,可以自主学习部分教学内容,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学生具有学习能动性,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灵活调整思维模式,主动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将其顺利解决。第三,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实践者,需在丰富的活动中内化数学知识,构建全新的学习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辅助学生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导作用,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进步。

(二)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秉持目标性原则优化教学设计,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研读课程标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学目标也发生一定转变,教师需正确解读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及时关注新课标的发展与变化,随之调整数学教学目标。第二,领悟教材内容。教师应深入挖掘小学数学课本知识,根据教学大纲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明确具体的授课方法,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化、细致化。第三,分析学生学情。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需对班级同学的基本学情有全面了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问题性原则

为了让学科核心素养“进课堂”,教师应遵循问题性原则,提高对课堂互动的重视程度,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针对性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并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充分锻炼其创造力和能动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将教材的主要矛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全体同学的课堂参与度,并适时给予指引。比如,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会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容易出现盲目猜测的情况,无法保证解题准确率。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给予科学指导,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合理猜测,适时调控学习进程,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进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概念教学,发展数学抽象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数学抽象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指从数量关系、图形结构中抽象得出具体的概念知识,总结课程内容的规律和结构,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在概念教学中总结具体的思想方法,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做铺垫。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数形结合、等价转换、分类讨论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厘清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灵活应对考试中的例题以及生活中遇到的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要想在概念教学中抽象得出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必须对概念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将其运用于实际中,促进数学抽象能力的提升。因此,讲解概念知识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保证问题顺利解决的必要前提。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为例,重点内容是理解公顷、平方千米的概念。为了让学生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代表的具体范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图片,引导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很快便有学生回答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即100×100=10000 平方米。”其次,教师可以顺利引出10000 平方米=1 公顷,采用等价转换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1 公顷的含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进率,有的学生说100,因为1 公 顷=10000 平方米,1 平 方 千 米=1000000 平方米,所以1 平方千米=100 公顷;有的学生说因为1 公顷是边长为100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推断出1平方千米=100公顷。教师通过等价转换的方法介绍概念知识,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强化抽象能力,取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优化问题设计,培养逻辑思维

课堂提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问题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与应用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优化问题设计,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课程标准灵活制定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

推理指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反复推敲与思考得出全新的、符合逻辑要求的结论的过程。逻辑推理的基础是逻辑思维,逻辑推理的载体是问题的引领。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多元化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积极加入互动中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思维的灵活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旧知,在黑板上写出37+23、0+123两道例题,要求学生口算得出最终答案,并知道在等式37+23=60中,37、23叫作加数,60叫作和。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一道应用题:小王酷爱骑行,他准备骑自行车进行短途旅行,上午骑了43千米,下午骑了54千米,问小王一共骑了多少米?学生列举两个算式,分别是43+54和54+43,经过计算发现它们的结果相同,都等于97。然后,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上面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自由讨论中总结加法交换律定义,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最后,教师出示几道练习题:65+142=____+____;157+39=____+____;b+____=____+____,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推理,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教师在不同类型问题的辅助下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在推理中拓宽思维的广度,切实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三)创设生活情境,锻炼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每一名小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运算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据较大比重,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关键,尤其体现在中低年级的教学中,其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教师应重点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感知力。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常见的授课模式,主要指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真实的学习场景,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是熟悉的事物引出课程主题,激发兴趣的同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踊跃参与活动,积极与同伴或教师分享独特的想法,在愉快的班级氛围中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切实保证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首先,在讲解连乘、乘加、乘减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校图书室平面图,告知学生它的面积是85平方米,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图书室的亲身体验,思考要想在室内全部铺上地板砖,还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抢答道:“需要知道地板砖的长度和具体的块数。”其次,教师需提供相关数据:地板砖为正方形,边长为0.9 米,学校购买110 块能铺满图书室吗?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总结得出两种方案,即方案一:0.9×0.9×110=0.81×110=89.1平方米;方案二:0.9×0.9×10+0.9×0.9×100=0.81×10+0.81×100=89.1平方米。此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充分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律,还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最后,教师出示专项练习,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和最终结果:(1)

12×3×6;(2)50×7+92;(3)120×6=100;(4)1.2×0.7×40;(5)70×0.5+5.6;(6)2.3×7-0.4在一系列的习题作用下强化学生的运算水平。

(四)借助信息技术,增强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利用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受事物的变化,将数字与图形结合,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较为复杂的知识点难以透彻理解其中内涵。为了保证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用动态的方式呈现抽象的文字语言,将其转化为图形,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将单调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动图、视频等形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使其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下对所学内容形成直观了解,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深对图形知识的理解,能在数字与图形的结合中简化问题,达到增强学生直观想象的教学目的。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墨水瓶盒等教具,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顺利引出本课主题。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动态展示长方体,包括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并出示相应的思考问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与长短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使学生在flash动画全方位展示中加深对长方体的了解。最后,在大屏幕上出示长方体,如图1所示:

图1 长方体flash动画演示图

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转动长方体,便于学生观察与计算,使其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直观想象能力。

(五)组织实践活动,强化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指运用数学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推论与汇总。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数据分析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应重点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使其在不同场景下进行科学探索,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积极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数据收集、提取、建模与推论,让数学课堂从校内转移至校外,拉近数学学科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实现强化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统计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爱好的人数制作成扇形统计图,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班级同学划分为5 人一组,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采用调查问卷、口头询问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制作扇形统计图。学生经过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最终版本的数据,将其整理成扇形统计图,图2 是其中一组的合作成果。图2 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爱好,能直观地显示喜欢各项活动的人数差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方法,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图2 兴趣爱好扇形统计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指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需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制定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应重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加快核心素养“进课堂”进程,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猜你喜欢
长方体教师应核心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