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结合路径

2023-09-01 09:11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光德中学吴汉宗
天津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光德中学 吴汉宗

立足于生活实施教育教学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与关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深层次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方便学生记忆,彰显学生的学科核心思维,提升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吸收及应用,达成学生的有效发展。这样一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极大提升,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让其能够将各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素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学科核心素养,以此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结合路径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结合价值分析

道德与法治科目的知识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主要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抽取、提炼出来的一种理论体系,反映了社会的思想追求。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教师有必要贯彻落实生活化教学原则和理念,将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融合,以生活为媒介,帮助学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的理解。其具体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道德与法治知识本质上是偏向于理论层面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将知识内容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能够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让整个教学更生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动性。

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内容。道德与法治知识本身就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就能够加深感知,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其更深层次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思想内涵,从而提升综合学习效率。

最后,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熏陶思想和情感。道德与法治是诠释文化底蕴和社会约束力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展开深层次思考。所以学生会凭着自身的生活经验丰富思想认知,然后立足生活实际,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样便能有效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帮助其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二、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结合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尚未有效落实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理念和态度对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有着直接影响。在现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树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和理念,他们受固有经验的限制,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的落实,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和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常常忽视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生活化教学理念很难得到真正落实,不利于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也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渗透不够全面,教学效果不强

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顺利地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明确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布置教学任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时,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列举相应的生活案例,却并没有将这些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也没有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中得到拓展和体现。这样一来,很容易让整个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很难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所学知识,自然也无法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结合路径分析

(一)借助生活化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将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及行为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品质引导、鼓励学生具备追求真善美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入更多的生活化素材,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元且丰富的认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充实理论知识,让其更深入且全面地解析所学的理论知识,让整个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借此实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教学《揭开情绪的面纱》时,其中涉及学生对青春期情绪特点的认知以及对调节和管理情绪方法的理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加深其感悟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本节知识内容,教师应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丰富学生的感知,可以借助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情绪问题,如写作业时,有一道题总是做不出来,很多学生会产生暴躁、失落的情绪;与朋友闹矛盾时,也会出现抑郁、难过等情况。总之,教师借助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让学生获得深刻感悟和体会,从微课视频中看到自己的缩影,从而认识到情绪对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的影响。

教师为学生呈现常见的生活化素材,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经历,而后再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从这些典型的生活素材中真正地理解环境对情绪的影响,体会情绪对人的行为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就会对情绪的产生、影响及平复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立足于生活经验去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以此提升课程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管理和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尊重并关注他人的感受,学会以恰当的情绪去安慰他人,从而体现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二)借助生活化情境加深知识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借助情境衬托知识,使学生在生活场景或实际生活问题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促进知识内涵的吸收及内化。这样一来,教师才能将具体的学习内容转换为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知,让学生在更丰富且深刻的生活化体验中加深印象,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彰显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引领学生获得更积极且丰富的感悟和体验。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时,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有关故宫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情境的影响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通过传统技艺修缮紫禁城古建筑的故 事,以此形成的系列微视频《八大作》,呈现了土作、石作、搭材作、木作、瓦作、油作、彩西作、裱糊作等“八大作”。借助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延续故宫文化的重要性。

在创设丰富教学情境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具体的素材,引导学生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以及中华文化的构成体系,利用生活素材帮助学生逐渐内化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并通过相应的解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包容力等特征,使学生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生活化感知,让学生在体验中全面了解相关知识,更透彻且合理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及应用能力,彰显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借助生活化实践形成良好品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借助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充分彰显学生思想与行为熏陶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品德与认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积极实践自身的想法和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快速地吸收知识、理解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获得积极、向善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教学《积极奉献社会》时,其中就涉及“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两个部分的知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展开社会实践,从对他人、对社会及对个人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关爱”的意义,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先进人物事迹等方式展开社会实践,如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发现社区中温暖人心的瞬间,以拍照或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中人们互相帮助的情景,以此作为生活化实践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从生活实践层面加深理解,形成关爱他人的意识和理念,传递正能量。

再如,在学生学习完“服务社会”这一小节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组建成学习小组,去社区展开志愿者服务,比如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社区卫生、维护社区秩序、为社区成员普法等。以各种方式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经历和体验,感受自己的行为为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学生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责任感,在小事中实施大奉献,积少成多,形成良好的道德与行为能力,获得丰富且深刻的认知,从而培养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四)借助生活化练习强化应用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专注于生活化练习题的设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应的生活化练习题,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联结,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效迁移与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在生活化的练习题中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增强自我认知,让课程教学目标得以真正落实。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教学《守望精神家园》时,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具有生活化特色的练习题。

1.传统的特色文化有哪些呢?请结合身边常见的文化列出一部分。

2.你所熟知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呢?请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加以阐述。

3.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呢?请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3 道十分富有生活化气息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立足于现实生活,展开分析与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挖掘现实生活中蕴藏的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生活角度入手,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获得丰富的认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练习过程中更准确地掌握所学内容,深入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及道德观,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及思维品质,提升综合素养。总之,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生活化练习题引导学生串联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强化知识的应用,从而有效贯彻并落实预期教学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该有所创新和优化。教师必须实现生活化教学,立足于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更具体且全面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领悟更深层次的内涵,凸显学生的思维认知。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获得丰富认知与感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理念,规范并约束自身的言行与思想,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认知,最终达到全面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