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融合,四环齐驱

2023-09-03 13:55林丽娥
师道·教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课本教材

林丽娥

一、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就配套的教科书展开的,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包括课本阅读和拓展阅读。在课内阅读材料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把“教材阅读”当成“首次开发”,把“拓展阅读”做为“再次开发”。“再次开发”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教材内容,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发展思维能力。

(一)课本阅读

对于我们粤东地区的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阅读内容大多源于所使用的数学课本,源于课堂上老师所提供的教学素材。我们立足课堂,重点研究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對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阅读。平常我们的做法是:先研读教材教参,弄清知识脉络,领略编排意图,创设生活情境,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1.实境真情,激发兴趣。明确呈现每一节课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等。每一道解决问题的例题,解题过程都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阅读与理解”,是单一内容的主题图,或特定生活情境的主题,或是大信息量的主题图等等。再通过深入研读教学参考书,领悟教材意图。教学时以“读图”为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既能读懂图意,读出关键信息,又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从中学会有层次地思考,有条理地表达,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问题引领,习得方法。根据平常观察,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阅读时,根本不知道怎样读,如果没用心培养,就算上到三、四年级,也是走马观花,快速浏览而已。“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教学中,我们适时设计合适问题,让学生带着一个或一串问题,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对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进行“简单加工”或“组合设计”,加深对内容的深入阅读与思考。

3.循序渐进,养成习惯。给足课内外阅读的时间,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课内阅读,我们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在课堂中进行,或在早读、午练时段进行,每周共4次,每次20分钟。课外的主题阅读与自主阅读,我们以周为单位交替进行。学生上课期间每周打卡三次,时间自主安排,假期每天打卡。这样定时间、定内容,有计划地进行的数学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是对课本阅读的充实,课外的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悟数学之美。我们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手之所触,都蕴含着数学知识。拓展阅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好奇心。

1.配套图书,广泛阅读。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准备课》,是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起始课,它关系着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单元安排了“数一数”“比多少”两个学习内容。课本的第2-3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在“课本阅读”环节,我们先结合图中丰富的数数资源情境,创编故事,通过数数活动让学生感知10以内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生活中的数。

2.数学文化,深度阅读。人教版数学的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有“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学习内容,我们都会围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主题来进行教学。我们通过深究教材,拓展资源,安排自主阅读、问题导读、主动探索、课外延伸等方面,丰富学生对中外数学史的了解,领悟数学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熠熠生辉的数学思想。

二、课外阅读

(一)主题阅读

小学数学有“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我们根据四个学习领域,结合各阶段课程内容,统一挑选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上传至APP,让学生在家打卡阅读,并根据个人阅读情况,在APP上分享阅读感受。开展对应的主题阅读,实现课内外阅读融合促进。我们还结合区域文化开展特色主题数学阅读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自主阅读

我们结合小学生天真、好奇的特性,提供了大量的阅读书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我们还结合学生课内外阅读情况,评选出每期阅读活动的“阅读明星”和“优秀阅读者”。学生定期自我总结数学阅读成果,撰写读后感、制作阅读手抄报、好书推荐卡、数学故事展演、用思维导图整理单元知识点,通过形式丰富的读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读书质量,开阔视野、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课本教材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