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行政事业单位深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23-09-04 16:28秦雯懿东莞市财政局长安分局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14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

秦雯懿 东莞市财政局长安分局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处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关键时期,需通过深化与优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增强自身的“财政效率”及“资金效益”。推动民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已成为当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责与使命担当,在增强经济活动效率性的同时,需平衡好社会发展与民众愿景实现之间的矛盾。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需在动态运行中获得科学合理的优化,即在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等维度不断的纵深化发展。通过增强预算及方案实施的透明度与规范性,最大程度地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果与价值潜能。行政事业单位需自觉和勇于突破长期形成的既定管理思想与思维惯性,需在新形势下创新和扎实的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化改革,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对各项紧密关联的控制活动内容与实施方式等,进一步优化与深化,催生更加全面和完善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一、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深化的理论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优化和创新过程中,透彻了解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公共产品管理理论等基本理论,可进一步强化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知与关注,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为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蓄力。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创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需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探寻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形成动态化发展体系,借助动静结合的管理模式,增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影响力及辐射力。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行政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业不同,属于企业化政府,既要考量国计民生问题,还需采用科学方法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市场为导向,设计的管理内容与模式,需高度契合政府整体的战略部署。需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找寻正确的理论依据,在既定规则与制度框架下,深层次创新与全面改革。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平衡管理及发展中公共行政与市场化的关系。作为公共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需对传统的模式化管理全面转型,理性与适度的融入市场竞争机制,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形成新的模式。

(二)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管理质量与效率,关乎行政事业单位各种决议决策及重点工作部署的落实效果。围绕既定项目进行财政预算时,需对战略目标理性与科学分解,采用正确与适合的绩效评估手段,将预算结果的应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对于在新形势下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深化改革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以绩效管理理论为思想引擎,科学地设定工作目标,合理地设计绩效指标体系,确保绩效评价指标的稳定性和适用性,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执行监控,推进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持续深化和优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闭环管理。

(三)公共产品理论

随着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更加具有指导性的公共产品理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以公共产品理论为依据,进一步深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即在以新的理念和模式推动各项行政管理活动时,应着重于公共事务处理与剖析,继而明确公共行政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与管理的既定情境中,需明确公共产品理论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所具备的非盈利性特质。从政府职能视角出发,行政事业单位属于特殊的公共产品,即同样具有一定的非盈利性特质,需面向公众和相关单位,提供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公共服务。而面向服务对象提供公共产品时,行政事业单位需始终坚持供求均衡与匹配的基本原则。而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深化,需注重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导向,优化与完善工作内容及流程。

二、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深化的四个维度

透彻剖析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基于预算绩效目标设定、工作过程质量控制、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优化、问责机制创新等相关角度,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持续性优化和创新,在转型阶段生成立体化工作格局,实现控制环境的优化与改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预算绩效目标设定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核心要点是目标体系的深化和优化,不仅以既定的绩效目标为工作导向,还需考虑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个性化需求。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有机结合的产物,为此在设定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时,既要考虑政府事务管理,还要体现自身的社会公益目的。基于国有资产实现社会公益目标,需全面和全过程体现透明度和公正性。新形势下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需以多元的目标体系为依托,规范化和高效化的实现多个工作目标,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目标、社会公益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目标。

(二)工作过程的质量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需根据时间节点要求,监督和监测绩效运行的质量性与安全性,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监管的目的和效果,但控制环境在技术要素的作用下产生变化后,就大大弱化了既有的作用与功能。因此,需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多视角和全方位进行工作过程的质量控制。在绩效运行的整个过程和不同阶段,需在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组织发展力提升、国有资产利用等维度全面监督和质量监测。不局限于财务管理维度的绩效运行过程监控,需秉承及时纠错纠偏的原则,对预算绩效管理过程全面的控制与监督。绩效监控的各个环节,着重于总目标和小目标实现质量的监测,从而合理与及时纠正绩效目标。在预算结果应用阶段,需通过过程管理来加强预算执行,即全面监测政策变化,以及影响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正确地进行规定程序的优化与完善。

(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

预算执行与结果应用的质量,是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功能发挥与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对工作内容与模式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评价体系的优化上。行政事业单位需形成契合新形势的绩效观念,全方位和多维度的评价绩效运行与执行过程。基于国有资产开展公共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以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为大前提,在实际深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时,需着重于编制、执行、预决算、内部控制等活动过程的质量评价。通过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优化,实现全面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科学转型与升级。

(四)问责机制的深化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体现在监控预算绩效成果的高质量应用,但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成为薄弱的管理环节。诱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问责机制在运行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与价值。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重视问责机制的深化,在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要根据管理工作过程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管理者需全面汇总与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及相关建议,并将最终意见与建议等,完整和及时地反馈到相关的科室与部门,且能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出现问题必须纠正与问责。行政事业单位需聚焦于预算结果的研究与分析,且在预算执行与预算应用的过程中,都要智慧的运用问责机制。

三、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深化改革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其在改革过程中需从多维角度入手,强化对控制环境的优化和创新,提升监测的全程性构,建立相应的公开机制,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助推各部门形成共识,争取在制度完善过程中更好地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保驾护航。

(一)全面推进内部控制环境的改良与优化

内部控制环境是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依托,在对行政手段和预算执行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应是环境改良与优化。首先,需树立适应内外部新环境特点的内控建设意识,这是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基础。单位文化需进一步丰富与强化,这是形成先进思想和正确意识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需合理地引进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且与绩效管理理论理性对比和融合,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上形成更加多元的视角与全面的理论体系,以此树立正确的预算绩效理念。并在开放和正确的内控建设意识支配下,进一步优化与调整组织机构及职能设置。通过合理的层级设置,充分保障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职责权限设计与执行,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中动态的调整人员编制架构。在组织制度设计与执行方面,需充分考虑到预算编制、执行、应用的实际需求与诉求,从而合理的做出制度调整与安排。在结构合理的组织架构之上,行政事业单位应以人大为主体,专门组建监督考核的科室或部门,以财政局为监管和考核对象、以相关的预算部门为主要的实施部门,构建内容多元的纵向组织体系。最后,根据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新目标,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管理队伍。通过科学的队伍建设,培育胜任全面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财务知识与技能,还需掌握必要的公共管理学和法学等理论与应用经验。通过队伍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达到优化与改良内部控制环境的目的,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及深化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全方位和全过程监测控制活动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化改革,需在目标重新审定、工作过程与流程优化两方面精准发力。以满足公共服务个性化需求、高质量实现社会公益目的、推动财务部门管理的全面升级为总体目标,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测与监控绩效编制、绩效执行、结果应用、评价过程等活动。充分保证各种控制活动的科学性,以规范和正确行为推进全面绩效预算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工作内容和模式的深化改革。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控制方面,可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实现。一是注重岗位分离的控制,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所有方面,都要贯彻岗位分离的基本原则。例如,目标的设定与执行、预算方案的编制与审核及执行等工作,都需由不同人员负责。在整个组织内部,形成规范与和谐的相互制衡机制,从而科学和高效的推进与落实绩效目标管理工作。二是设计多种控制手段,主要有升级后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手段。在控制与监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过程质量时,可使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不受时空限制的作业与目标实现。基于多种的信息化手段,可真正实现控制活动的动态监控,在预算编制、目标设计与确认、预算执行、管理质量评价、风险评估等方面,都可合理的介入科技要素。例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风险识别与管理机制、问题智能识别与提醒机制、问题自上而下直接反馈机制,这些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可对相关工作问题进行人工智能化处理。

(三)创新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及对应的公开制度

沟通机制的形成条件与运行保障,实质上反映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管理问题。关联深化改革及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所有信息,若能获得有序和双向流通,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否则会因沟通不畅而诱发不稳定与不和谐因素。为此,需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创新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公开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首要环节是调研绩效部门、预算部门、监督部门、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在数据分析和信息管理上形成清晰的共识。而后,合理分割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内容与目标,以此生成多个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资金拨付进度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过程管理、在线问答及反馈、头脑风暴专区等。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入相关的页面与模块,查看与下载资料与数据。所有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公共服务、改革工作、重点工作清单等相关的信息数据,都应规范的上传到信息管理系统中,这样可不受时空与人为因素限制灵活调取。最后,针对信息管理生成对应的公开制度,明确各种信息数据的安全等级,设置好访问与下载的权限。而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需根据保密程度,合理合规的对内外公布。同时,在信息采集、聚合、分发、管理、处理、共享等方面,都需设计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保证依托虚拟网络开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基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得以有效的价值体现。

四、结语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家发展规划获得升级后,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需通过深化改革,有效控制预算编制与执行,并在结果应用的过程中,推动组织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在优化控制活动后,在公共服务和组织力提升等方面,都能切实彰显作用和意义。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属性与体制,科学和规范的进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等改革,基于制度要素,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形成规范与规矩;基于技术要素,扩大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在相关的工作内容与环节上,都能突破时空障碍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大增强预算运行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
行政学人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