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再设计在老旧建筑活化再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04 10:51陈榆沅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适应性利用

陈榆沅

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老旧建筑更新和活化的挑战。老旧建筑通常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然而,由于功能落后、设施陈旧和环境恶劣等问题,再利用面临诸多困难。在此背景下,空间再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方法,逐渐成为了城市更新和老旧建筑活化再利用的重要手段。空间再设计关注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功能适应性、可持续性策略以及社区参与等多个层面,旨在通过对老旧建筑的空间、功能和结构进行综合性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1 空间再设计理论基础

1.1 空间再设计的定义及核心概念

空间再设计是指在对现有建筑和空间进行审慎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结构、功能和形式进行重新规划和优化,以满足新的需求和目标的设计方法[1]。它强调在保留建筑原有特征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可持续性,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核心概念包括:

(1)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在空间再设计过程中,尊重和传承建筑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避免对其产生不必要的破坏。

(2)功能适应性:针对新的使用需求和目标,重新规划和优化建筑的功能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3)可持续性策略:在空间再设计过程中,关注建筑的能源效率、环境友好性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社区参与: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确保空间再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和期望。

1.2 老旧建筑活化再利用的意义

(1)历史文化传承:活化再利用有助于保护老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城市记忆和地域特色,强化城市文化认同感。

(2)资源节约:通过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避免大量新建,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可持续发展:活化再利用有助于提升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社区振兴:通过改善老旧建筑的居住条件和公共设施,提升社区环境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5)创新产业发展:活化再利用为创新产业提供了独特的空间资源,有助于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1.3 空间再设计与可持续性发展

空间再设计与可持续性发展紧密相连,因为空间再设计关注在保护老旧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提高其功能适应性、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2]。通过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空间再设计有助于实现资源节约和减少环境破坏。此外,空间再设计强调社区参与,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社区环境品质和凝聚力。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活化再利用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空间再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1 空间功能重新规划

空间功能重新规划是空间再设计的关键环节,涉及对老旧建筑原有功能进行重新分析、梳理和优化,以满足新的使用需求和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需充分调查和分析建筑现状,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周边环境和使用需求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对现有空间的评估结果,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在市场需求,对建筑的功能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和规划。图1所示某城区空间设计前后对比。空间功能重新规划应注重功能间的协调与互动,使各功能空间既能独立运行,又能相互支持。此外,设计师还需关注空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确保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下,建筑功能布局可以进行有效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提高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效益。

图1 从封闭绿化变开放公共空间

2.2 历史文化价值保护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旧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在改造过程中尊重和传承其原有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征,确保在实现建筑功能更新的同时,保持其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沿革、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在设计过程中确保对原有建筑特征的保护和传承。其次,设计人员应在改造方案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避免对建筑原有风貌和结构产生不必要的破坏。例如,可以通过保留原有的建筑元素、采用与历史风格相适应的新材料和技术等方式,实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3]。同时,空间再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这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展示空间、利用新技术进行文化传播等方式实现。设计人员还需关注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使改造后的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形成互补关系,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

2.3 适应性再利用

适应性再利用是指将原有建筑空间在保留其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实现新的功能需求和使用目标。在老旧建筑的空间再设计过程中,适应性再利用成为一种有效的实践策略,旨在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功能的有机结合。在进行适应性再利用时,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结构、设施、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基于评估结果,设计人员应结合市场需求和可行性分析,为建筑确定新的功能定位和使用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需注意保持建筑原有特征和风貌,避免对历史文化价值产生破坏。适应性再利用关注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适应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引入可移动隔断、采用模块化设计等方式,实现空间布局的灵活调整。此外,适应性再利用还需关注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优化环境性能等方面的改进。

2.4 可持续性策略

在老旧建筑的空间再设计过程中,可持续性策略是实现建筑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包括对建筑的能源效率、环境友好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有机统一[4]。可持续性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例如采用高效的建筑材料、绿色能源技术以及节能设计,降低建筑能耗。其次,优化建筑的环境性能,如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采用环保材料以及减少建筑废弃物产生。此外,关注建筑的生态环境,例如采用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和生态景观设计,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实施可持续性策略,空间再设计有助于实现老旧建筑的环境友好和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人居生活水平。

2.5 社区参与与利益相关者协同

在老旧建筑的空间再设计过程中,社区参与和利益相关者协同强调充分调动社区居民、产权方、设计人员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共同推动设计方案的实施和管理。社区参与可以确保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期望,提高社区环境品质和凝聚力。通过举办座谈会、征集意见、开展调查等方式,设计人员可以深入了解居民对改造项目的看法和建议,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此外,还可邀请企业和专家参与协同,共同推动项目的成功实施。

3 空间再设计在老旧建筑活化再利用中的实践策略

3.1 设计策略

整体性:整体性设计策略强调从宏观层面考虑建筑改造和空间再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和分析建筑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功能需求和周边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在设计过程中,要关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协调性,实现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同时,设计人员还需关注与周边环境的整合,确保改造后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提升城市品质。

灵活性:灵活性设计策略注重空间的多功能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下的使用要求。设计人员应在方案中充分考虑空间布局、设施配置和建筑结构的可调整性,以便在不同使用场景下进行有效调整。这可以通过引入可移动隔断、采用模块化设计等方式实现。灵活性策略有助于提高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效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创新性:创新性设计策略鼓励设计人员在传统设计方法和理念的基础上,尝试新的设计手法、材料和技术。例如,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绿色建筑材料和智能建筑系统等,提升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创新性策略有助于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实现建筑改造和空间再设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2 技术策略

结构改造:针对老旧建筑的结构问题,设计人员需要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造,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5]。这可能包括对结构加固、扩建、拆除等操作。在此过程中,设计师需在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设施升级:设施升级策略旨在提高建筑的使用舒适度和功能性。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新的使用需求,对建筑内的设施和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如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更新供暖、通风和照明系统等,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策略关注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人应运用节能、环保和可再生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例如,采用太阳能光伏板、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负担的降低。

3.3 管理策略

利益相关者协作: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协作。设计师、产权方、社区居民等各方需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营等阶段进行紧密合作,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运营模式创新:为了实现老旧建筑的长期运营和发展,设计人员和项目运营方需要探索创新的运营模式。这可能包括发挥建筑空间的多功能性,实施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或者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空间再设计评估体系

4.1 空间品质评估

空间品质评估可以为设计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指导后续的设计调整和改进。空间品质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功能性、舒适性、美学价值和可持续性。功能性评估主要关注空间再设计后的功能布局、使用效率和实用性。通过调查和分析用户的使用体验,了解空间是否能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的使用要求。舒适性评估主要针对室内环境质量,包括采光、通风、温度和噪音等因素,以确保空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美学价值评估则关注空间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以及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可持续性评估则着眼于建筑的能源效率、环境友好性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评估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4.2 功能适应性评估

功能适应性评估主要关注空间再设计后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设施配置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以判断设计成果是否能适应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和需求。评估过程中,需要通过用户调查、现场观察等手段,了解空间再设计后的实际使用情况。这包括用户在新空间中的活动流线、使用频率、满意度等因素。此外,还需关注空间的可调整性和可扩展性,评估其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适应能力。功能适应性评估的目的在于揭示空间再设计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后续设计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通过功能适应性评估,设计人员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空间的使用价值和效益,为老旧建筑的活化再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4.3 可持续性评估

可持续性评估是衡量老旧建筑空间再设计成果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该评估方法关注空间再设计项目对资源利用、环境负担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表现,以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环境维度主要评估建筑的能源效率、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表现,包括节能措施的实施、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生态景观的改善等。经济维度关注项目的投资回报、运营成本和长期发展潜力等方面,以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社会维度则着眼于项目对周边社区的影响,包括文化传承、就业创造和社区参与等方面,以确保项目符合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通过全面开展可持续性评估,设计人员和决策者可以在多个维度上全面了解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后续的优化调整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可持续性评估有助于引导老旧建筑空间再设计项目朝着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城市更新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 结语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空间再设计在老旧建筑活化再利用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空间再设计的核心概念、意义以及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设计、技术和管理策略。同时,本文强调了评估方法在项目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以确保空间再设计能够满足功能适应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要求。总之,空间再设计在老旧建筑活化再利用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实现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运用有效的策略和评估方法,设计人员和决策者可以为老旧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力,提高城市的品质和活力。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适应性利用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