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曲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
——以广东汉剧为例

2023-09-05 19:41徐国莉
戏剧之家 2023年17期
关键词:汉剧剧种戏曲

徐国莉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地方戏曲本身是体现丰富多彩地域文化的窗口。长期以来,戏曲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挥着知识传播、伦理教化、娱乐社交的功能和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品德和习俗,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戏曲非遗如何创新保护传承与传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激发其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戏曲非遗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年来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传统戏曲发展迎来了新的政策良机。

当前有不少剧种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单,例如京剧、粤剧、皮影戏、藏戏等同时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黄梅戏、徽剧、评剧、豫剧、川剧、秦腔、汉剧等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剧种的分布和影响力以及在民间的活跃程度来看,京剧、豫剧、越剧、评剧、昆曲被称为“五大剧种”,其中京剧影响力最大,是“三大国粹”之一,成为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地方剧种中,越剧流传较广,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豫剧被西方人称赞为“东方咏叹调”。但其他地方剧种的影响力相对较弱,有的甚至成为濒危剧种。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文化厅组织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发现目前仍活跃在本省的剧种共有11 个,除粤剧、潮剧情况相对良好,其他剧种的生存处境则较为艰难,尤其是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花朝戏已成为“四大稀有剧种”。“稀有”二字,表明其具有珍稀价值,同时更表明其濒危状态。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着300多年发展历史,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于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但情况也不容乐观,“流传区域小、观众少”,演出团体仅存3 个,远不及粤剧和潮剧。

传统戏曲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艺人传承技艺和观众欣赏表演都依赖舞台现场。在舞台表演过程中,观众能够直接感受舞台的气息,与演员直接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并对演出及时作出反馈。“这种传播形式是戏曲艺术始终存活于世并得以发展的源泉,也是戏曲传播的根本形式。”戏曲在繁荣发展时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堪称“大众情人”。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剧场时空的局限性使戏曲传播在广度、深度上严重受限。丁罗罗(2021)指出,当前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批量复制性、消费娱乐性、时尚流行性、平民世俗性、对媒体的依赖性”五个方面。地方戏曲植根于乡土,而当代青年对美的内涵理解不同,代际差异明显。“戏曲需要慢慢品味,情感的‘生态圈’由演员、观众、剧本和剧场共同构成。”同时戏曲艺术的现场性特征对观众的要求较高,愿意走进剧院“看戏”的观众群体日益缩小。甚至有观点认为戏曲早于近代已经“终结”,戏曲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仅作为一种“活化石”勉强存在。卢昂(2021)认为当代“文化产品的多样使戏曲艺术不再可能是唯一的选择”。戏曲艺术在当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传媒时代对戏曲艺术的冲击,现代人生存方式对戏曲艺术的挑战,西方强势文化对戏曲艺术的侵蚀以及国家文化战略对戏曲艺术的影响,“中国戏曲进行现代化转型势在必行”。本文认为,观众群体锐减、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正是传统戏曲的审美特征、鉴赏方式和传播方式与当前文化传播方式、大众娱乐方式及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

2021 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中国。传统戏曲非遗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保护传承与传播手段、渠道与方式,突破时空局限以及推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广东汉剧保护传承与传播的创新思考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徐青(2017)剖析了广东汉剧的“四次繁荣”,第一次是因为乾隆年间广州“一口通商”,各商帮云集,产生了对“外江戏”的消遣需求,“是官员、商人等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次飞跃发展是咸丰年间汕头开埠,粤东的外籍官员崇尚“外江戏”,职业戏班趋利的特性使当地外江梨园得以繁盛;第三次飞跃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粤东各地陆续恢复和成立汉剧团,广东汉剧迎来新发展;第四次飞跃发展是改革开放初期,为广东汉剧再次复兴时期。该文进一步指出,从1984 年开始,广东汉剧渐趋低潮,主要表现为经费困难、观众锐减、人才缺乏、保护不力、宣传不够五个方面。我们细察广东汉剧史上几次“飞跃”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观众需求的刺激和政府官方的重视。

当代广东汉剧的繁荣复兴,首先离不开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解决经费不足、保护不够、人才欠缺等问题。广东汉剧“享有省级和市级财政资助,从经费投入、剧目排演、演出人员等多方面考虑,广东汉剧还会继续保留并发展”。以此为保障,广东汉剧自身应在以下方面创新发展。

一是戏曲自身的改革创新。戏曲史上有过“花雅之争”,同样在现代传媒日新月异的今天,观众人文意识的提升、审美趣味的转变,不断对传统戏曲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其自我革新,紧抓时代脉搏,“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既保留自身特色,又与时俱进适应当代审美需求,抓住时代的“痛点”,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打造充满现代艺术活力的优秀剧种。

二是推进活态传承和发展。重视培养非遗传承人,将核心技艺传承下去。戏曲表演技艺非一朝一夕可练成的,传承十分重视“童子功”,在中小学校深入开展普及性传承很有必要,发现和培养好苗子有利于解决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三是培育良好的观众市场。戏曲传承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剧作家、演员和观众,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而观众群体、演艺市场是需要培育的。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加上各行各业受到2020 年以来的“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倒逼传统戏曲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广东汉剧应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的改革创新、活态传承与市场培育。

三、广东汉剧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实践

传统戏曲要努力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媒体载体和互联网技术,使戏曲艺术的创意、审美、情感交流等突破舞台现场时空的局限,形成现代戏曲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形态、新文化。

(一)保护传承与传播内容数字化

利用数字技术抢救珍贵资源。当前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已开展了一些保护工作,收集、整理、挖掘广东汉剧资料,包括出版相关CD、VCD,编撰各类型的纪念画册、图文专辑,将老剧本、老艺人的表演(唱腔)、服装、道具等,以图片、视频等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存。下一步还要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还原戏曲现场的音乐感觉离不开数字化技术。

利用数字技术创建立体图书。笔者及团队在广东汉剧史上第一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传统戏舞台音韵,归纳了声韵调系统,揭示了音韵性质特点,并按传统“十三辙”制作韵谱、归纳上口字,建构了广东汉剧舞台音韵规范,成书《广东汉剧传统戏的舞台音韵》,整理了传统戏经典剧目的唱词及注音,同时采用数字技术,将有关唱段、字音以二维码的形式随文附上,读者可“扫码识字,听音学唱”,使传统的纸质书从静态转为动态,转变为可看、可听、便于欣赏和模仿的“立体图书”,指导读者规范唱念,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得以转化为实践成果。

(二)保护传承与传播渠道数字化

打造数字化宣传网络。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国内外影响方面,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已迈出了一大步,其运营的“广东汉剧”公众号比较活跃,栏目包括“节目”“剧院动态”“走进汉剧”等,定期推送相关内容。“广东汉剧”公众号一级栏目“节目”中的二级栏目包括“经典剧目”,收录了《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闹严府》《花灯案》《蝴蝶梦》《尘埃落定》《秦香莲》《金莲》等传统戏以及《一袋麦种》《李坚真》等新编现代戏。“周五有戏视频”栏目则展示戏曲新秀演出的视频,以直播、短视频的形式,帮助观众实现视听升级,在互动和观看的过程里带来美学观念意识的转变。同时,通过新媒体运营手段实现“吸粉”“涨粉”,培育“粉丝”观众群体,尤其是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招募的方式吸引有艺术天赋和愿意从事广东汉剧表演的社会各界人士。

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以广东汉剧“百科全书”数字化资源库为目标,广泛收集相关图文声像资料并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包括剧种简介、发展历史、舞台语言、戏曲名家等,在此基础上建设广东汉剧“两库一宝”:“知识库”“字音库”“掌上宝”等网站、app 软件或手机客户端小程序,作为学习平台和工具,供广大汉剧演员和汉剧爱好者使用,有利于广东汉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三)活态传承与传播方式数字化

一是开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孙佳希(2021)指出戏曲舞台传播的特点包括现场性、活态性、复合性。戏曲的“四功五法”一招一式的传承需要现场的互动。2020 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行各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依赖于舞台现场的传统戏也应创新传承传播方式,打通戏曲“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活态化”传承渠道。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面向大中小学生开展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同时扩大国际影响,2022 年4 月成立了首个海外传承推广中心“广东汉剧海外(毛里求斯)传承推广中心”,开展广东汉剧宣传、教学、交流、演出等活动,并组织“广东汉剧专修班”,通过“空中课堂”开展“网络教学”,实现活态传承的在线化,扩大国际影响力。

二是探索“体验+沉浸”互动式舞台。资源平台通过音视频的形式呈现确实生动形象,但信息输出始终是单向的。缺乏互动的戏曲欣赏过程难以满足观众的多元需求。借鉴这种体验方式,如果戏曲传播能够采用虚拟仿真、VR 等技术在节目策划上创新,打造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沉浸式戏曲舞台,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戏曲传播的群众基础,使“高雅戏曲”走向“草根文化”,推动戏曲从消费者文化转型为参与者文化,进而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四、结语

每一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个性特点,也有共通之处。地方戏曲植根于民族的沃土,不断改革创新方能薪火相传,在全媒体时代,仍可以其独特的衍播方式生存与发展,成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审美形式。同时,传统戏曲保护传承与传播需要全社会关注、政府主动作为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观众、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汉剧剧种戏曲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