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艺术的变迁与前景展望

2023-09-05 23:27于雪晴
艺术评鉴 2023年14期
关键词:前景展望年画变迁

于雪晴

【摘   要】中国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纵观年画发展史,从传统民间习俗承载的民间艺术到近代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后的新年画,其中华文化的底色不曾改变。无论是传统年画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上面临的社会议题,还是年画艺术新应用的未来前景争论,都值得艺术领域深刻关注。传统年画工艺要想摆脱失传的困境,需要艺术从业者与爱好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传统年画的美学风格流传至近代后,发生了颠覆式的變化,其制作工艺经历了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冲击,传统年画随着变体年画的传播逐渐式微。当下,传统年画虽大多不再被人们应用于节日和日常生活环境,但其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的应用早已适应时代的全新面貌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实现了由传统到“新传统”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年画  变迁  前景展望  国潮文化

年画作为传统节日孕育出的特色民间美术体裁,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中国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年画的产生

年画的最早形式在夏商时期就已经产生,宋代开始形成艺术体系与民间文化风潮,清代时已经在全国各地区发展出了风格独特且具有主题性的地方流派。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民间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较为知名的地方特色年画有河南朱仙镇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这些地区之所以成为年画的生产和发源地,是因为它们作为雕版印刷上佳木料的产地,拥有特殊属性。安徽徽州、浙江象山竹产品的生产,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内蒙古、宁夏、甘肃地毯的生产,基本上都是通过高效利用当地物产资源实现本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清代前,年画艺术的广泛传播多归功于雕版印刷的发展。木版年画的可复制性促成了商用年画的产生,使年画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艺术。其刻印方式多为水印木刻,按照传统,以木炭、水墨等工具作稿,先于纸上勾勒草图,后以刀做笔,采用阳刻的方式刻画。印制过程考验功力,需对木板进行套色套印,反复印刷后得到成品,有些还需手绘增添细节。刻印需要细致、耐心、经验,缺一不可。如今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版年画,严格恪守传统工艺规则,力求还原百年前传统年画的原始风貌,延续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

二、年画的艺术特征

各地方年画,因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的不同,在工艺技法和用料上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在造型特征上,各地方年画虽在用线与用色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体现中国民间传统审美情感方面呈现统一化特征。以现今的艺术评价视角来看,这种特征,一为背景与物象的平面化构图,二为人物形象的概括。这些年画的面部五官均以简练的几何线描刻画,四肢曲度与长度往往不符合实际比例。这种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造型习惯,在其他民间美术形式如皮影戏与剪纸中同样明显,是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中大道至简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绘画的“真”不是借助客观的、可见的“实”去表现,也不是依靠可见的“幻”去显示,而是借助不可见的“虚”去呈现。其形象思维在“去真实化”过程中,有异于西方绘画的抽象思维。简练、平面化的造型不但没有使年画显得生硬,反而增加了年画的民族特色和生命力。这种民间艺术的造型特征与近代后产生的漫画等画种有着相同内核。近当代有漫画、连环画以及动画作品从民间美术各艺术形式中获取灵感的现象,创作者常采用传统艺术中的造型方式来创作人物形象。这种现象一方面印证了年画艺术等民间美术形式经久不衰的高超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体系的根基之厚重。

年画具备较高艺术性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具备与抽象的造型平衡的条件,即传统民间美术的用色方式。在色彩上,与文人绘画偏爱素雅的色彩基调不同,民间美术的色彩往往热烈醒目。在传统年画中,高明度的正红、明黄常与靛青处于同一画面中,而柳黄、紫菀则常与翠绿相映。冷色与暖色的对比冲突,加上朴拙线描的衬托使画面明丽鲜活、妙趣横生,营造出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传统年画在色彩上的审美情感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藻井、画栋亦有共通之处。在用线上,与宫廷画院的细腻机巧、重视构图不同,民间美术常具粗粝之美,具有洒脱天真的艺术风格。年画创作采用传统中国画范式,单就绘画技法来讲,应该被归为中国画。然而,自宋代以来,民间年画不被宫廷画院认可,文人画流派也将其排斥在外,这就导致近代以前民间年画一直未被主流绘画界认可为中国画。这种不认可,其关键问题并不在年画表象上的绘画语言。以文人画为首的主流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笔墨精神,而年画则更注重笔墨趣味。事实上,在当下,类似的审美争议在中国画领域依然存在。作为新文人画重要代表人物的朱新建和黄永玉,在新文人画坛中饱受争议。画坛中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影响新文人画被大众接受的破坏性因素就是他们,认为他二者的画作是“俗”的;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存在使新文人画得到更好地发展、传承。其中,黄永玉的绘画就是笔墨趣味用意高于传统笔墨精神的典型。而对其作品“俗”的评价也与古代文人画对年画的态度如出一辙。然而历史证明,固有观念和社会偏见并不足以说明年画在艺术造诣上与常规中国画有高下之分。近代以后,年画不再受限于与文人画的雅俗之争,而是以放眼世界的高度在中西方艺术的争锋与融合中顺势而为,完成了自身的革新以及跨时代发展。

三、年画艺术的变迁

清代以后,印刷技术的发展使手绘刻印年画逐渐被取代,能够大量复制生产的印刷制品占据主流市场。最初外国厂商由于其依照西方文化思维理念推出的西洋广告在中国水土不服,出于消解民族文化差异的目的,聘请了中国本土画师,绘制出中国普遍流行的带有农历节气的“历画”式年画,与商品广告同步发布,并随出售商品免费赠予顾客。年画的创作形式和风格逐渐融入历画、广告画的生产,民间习俗也逐渐从过节张贴年画变为张贴新年日历、广告图画。至此,张贴画的功能性已经替代了部分传统习俗。同时,西洋画已经开始传入中国,年画的绘画方式从传统范式转变为西画思想影响下的立体造型与写实风格。

一方面,新式年画吸收了西方绘画思想的优点。自然科学和理性哲学的发展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西方艺术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写实主义,其艺术实践活动是围绕着对自然客体深入观察与剖析展开的。新式年画可以使观者的代入感更强,即来源于西方艺术思想中用科学视角下的摹写方式。戏出年画中,传统戏曲表演者“亮相”画面,新式年画表现人物神态时将写实手法在此作为充分体现细节的手段,使人物形态相比传统年画更加具象和生动。另一方面,新式年画强调西画思想中形体光影的同时,对传统中国画中风骨气韵的表现并未丢失。虽然新式年画在融入西方绘画风格的过程中,东方传统艺术性与民族性格不可避免地被削减了,但中国画的特有魅力与核心精神并未受到损害。在西方油画的造型与质感下,新式年画的中华文化底色依旧显于色彩的运用,依然保留色彩上鲜明的特色。鲜明的色彩在民间传统中是吉庆、祥和的象征,人们看到高饱和度的、协调的用色会自然地理解色彩所传达的喜悦情绪。至此,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优势在新式年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形成富有时代特点的风格。

在这一艺术的变革时期,年画的改变折射出了媒体业中的美术从业者在同一时期下深受西方艺术思想体系的影响。时至民国时期,如报刊、插画、广告等反映大众审美的纸质媒体中的绘画都与新式年画一样产生了类似倾向的转变。可以想象,当时的群众对于绘画与图式的品位和观念已经发生巨变,年画作为反映民间审美情感的载体成为这种变化的引领者在客观上有着它的合理性,虽然在彼时严格意义上的传統年画绘画方式依然普遍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工业生产水平的发展,新式年画得到广泛传播,其风格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一系列构图上的范式。与之相对的是传统年画及其工艺全面衰落的开始。然而,与其说传统年画走向衰落,不如说年画在以淘汰旧有规范的方法来适应新的时代,究其根本,这只是一个定义和归类的问题。艺术各门类手段的融合是世界性艺术发展的趋向。传统中国画与现代绘画在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方面相互影响,艺术各门类手段的融合与界限消失成为必然。这一时期,典型的新式年画,如故事画、戏出年画,相比传统年画在情境上更加逼真。西方绘画思想体系的融入,使新式年画对人们现代居住环境的装饰性作用大大增强。同时,西画技巧对细节的把控清晰反映了新时代朝气蓬勃的社会精神氛围。该时期新式年画的绘画风格对于同一时期甚至直至20世纪末的中国连环画、插画的用色和构图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传统年画工艺技法的缺失影响了新式年画在意境上的深厚表现力,留给人们的丰富想象空间减少了。从年画的变迁可以看出,创新永远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取舍。

四、年画艺术的新应用

除印刷方式与艺术审美理念的变化,近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古代的生活环境中,根据所装饰环境的需要,年画会被分为不同的面幅和种类。近代后,炕头画、纸马等年画种类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成了旧时代的文化遗产。相对的,门神年画、财神年画靠天然民俗文化的沿袭得以从题材构图到张贴习俗都比较完好地保留下来。然而在数字化的今天,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也在受到挤压,这样的大环境似乎使人预见到传统年画走向衰落的时代从另一个版本再次开始。保护传统固然重要,但求新求变方能找到出路。即使是古旧的文艺作品,只要选对了媒体载体,依然可以以适应时代的新面貌呈现。就像新式年画曾成功适应工业化时代一样,在未来,年画的艺术风格以及文化符号也不应止步于纸质媒体时代的框架中。

事实上,比年历年画、广告年画更新的年画形式已经存在于当下时代。在娃娃戏类年画中,常见孩童抱鱼持莲花莲蓬的图式,象征连年有余、多子多福。图1为清代年画。图2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式年画。图3是以年画图案制作的文创手机壳产品效果图。年画艺术虽然在造型思维以及绘制技法上发生了改变,但题材和创作模式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从手工印制到机械印刷,从纸制载体到新材料呈现的图像喷绘技术,年画的艺术美感没有改变,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特色,并在此前提下存在于当下人们的生活中。由此可见,年画艺术能够改变自身形式从而成为蕴含着美好寓意的大众消费品、一种民族精神符号。中华文化浸染下的民众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并使它在新的时代被继承。

客观上,传统艺术的传承很难建立在现代生活环境的土壤下,但这并不能因此否认传统艺术文化传承者与爱好者主观上宣传和发扬的重要作用。例如,传统戏曲本由于去大众化而走向衰落,但文化政策与资源的投入使传统戏曲开始随着媒体与经济的发展得到传播推广和教育普及。戏曲艺术被更多人欣赏,甚至被运用到一些文创设计中,成为大众喜爱的商品。年画中的戏出年画等题材,可以参照类似模式进行推广和发展。就月份牌广告风格来说,月份牌广告怀旧的风格通过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又以一种装饰性的语言体现在现代平面设计上。

五、年画艺术发展前景

年轻一代的文化态度和精神追求,是构建未来社会精神文明与民族意识的基石。在走向大众化的道路上,如何使年画艺术充分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是成功的关键。没有接触过年画习俗的年轻人,对于年画广泛存在的时代以及当时的人们拥有怎样的审美观与艺术观缺乏详实参照,也很难将其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产生联系。在这样的条件下,推广发扬年画艺术的过程中,把还原传统艺术原貌的重要性放在大众化之上,很可能导致年画艺术发展路径的窄化。人的发展受到时代与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面对历史中的文化艺术,站在自己的角度品鉴解读,不可避免会受到当下审美与观念的影响。因此,对年画艺术产生兴趣的当代年轻人,往往会以新时代的视角去审视年画艺术,并带着主观上的偏好与解读。从反面看,这种现象可能会影响传承的正统性;但从正面看,创新思维往往引领未来,参考年画演变过程,这种新视角可能使年画艺术再次赢得大众,而僵化、教条主义的守旧则可能使年画艺术失去未来。同时,年轻人的时代诉求,以及新生文化艺术观念、传统艺术观念有平等被尊重的权利。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引导他们了解、热爱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立足于当下的现实,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待。

年轻人对于年画的了解往往止于课堂或博物馆之内。用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更喜爱的方式去展现传统艺术应该被深刻探讨。首先,在媒介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新兴的、在未来有可能蓬勃发展并普及到每个人身上的新媒体作为载体。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数字媒体艺术产生了多个分支,同时也诞生了类型多样的艺术形式。例如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形式有着无尽的潜力,有传统艺术形式不具备的有利属性,非常适合用它对年画艺术进行再创作,并以新的艺术形式来展现传统风貌。年轻一代往往对于新生事物有着极大兴趣,发展与年画相关的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有效吸引新生力量对于传统艺术的关注。

普遍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的媒介同样是发扬传统艺术的好载体。例如在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以及工业设计等各设计领域,都可以使用年画艺术或年画元素进行发挥创造,设计出贴近人们生活的年画新形式。当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商业消费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年轻群体作为大众消费的主力军,商业性设计即成为引导年轻群体追求传统艺术之美最高效的途径。因此,设计领域中的艺术载体要发挥使年画走向大众化的作用。

国潮文化的兴起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创新和推广。这些品牌依托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设计理念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认同。加入传统艺术元素的设计已经成为营销的手段,设计者和品牌商家也通过对优秀民族艺术的支持展现其社会责任感,增加消费者的好感度。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传统艺术元素一举多得。顺应时代发展,是应该被市场看好并迎合的趋势。尤其在平面设计如商标设计、广告设计、海报设计中,局限性少,可发挥空间大,可以借助这样的优势,大胆探索年画艺术元素与变式的全新可能。在设计中,将传统民间工藝融入手工产品中是较为容易的。但将传统民间美术融入机械化生产的工业品中,是比较困难的,需要高水平的创意与设计,同时机械化工业设计产品比手工产品更难产生艺术化效果。然而,这样的结合也并非不可实现。随着技术的发展,不乏高端与传统并行的优秀工业设计品。加入复古元素的包装,或者充满创意的结构设计逐渐开始引导潮流,其图形以中国传统的民间纹饰或传统造型为主调,相应地加入现代潮流元素,使产品包装既富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又有灵动的外在表现。在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的新中式风格与年画艺术风格相契合。年画非常适合被加入新中式设计中,它能在整体中更好地展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传统工艺美术有着厚重的发展历史,展现着中国人民集体的审美情趣,当代设计师将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既可以对室内设计风格进行创新,也可以打造一个符合人们艺术审美需求的宜居空间。年画艺术可以以壁饰、壁画、雕刻彩绘等方式成为室内设计的点睛之笔。在服装设计中,虽然传统服饰在小部分年轻人中形成流行趋势,且将年画元素融入传统服饰也比日常时装更容易,但是传统服饰受众过少,且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被长期穿着。对于传统服饰,应选择将年画元素融入戏服、剧服,间接利用媒体或新媒体使其艺术价值得到更有效的传播。艺术文化的大众化须是常态化的、普适的。大部分人的日常穿着依然是符合社会属性的服装。因此,更应聚焦年画艺术融入现代时装设计的可能。

在各设计领域展现新年画艺术的过程中,艺术风格的选择应着重体现趣味性、娱乐性,以增加商业价值。这一点在传统年画转变为年历式年画的过程中就有着明显的体现,可以说是艺术大众化的一种规律与经验。在具体造型上,可以参考漫画、动画创作者从民间艺术造型中汲取灵感的例子,选择同样的艺术风格。这样的风格可以给对艺术了解不深的大众以简明、轻松的欣赏条件,以鲜明的意象使其加深记忆。在绘画语言上,也可以沿用年历式年画的表现特点,形成具有时代性的独特风格。当然,在革新的过程中,传统年画中的某些定式是不可以任意改变的,否则不仅内涵寓意会受到影响,发扬传承的本意也会失去。年轻人作为文化的接力者,只有了解令他们感兴趣的商业美术传统元素背后真正的历史和渊源,年画利用商业性走向大众化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以兴趣爱好做引导只是路径,构建新一代人的优质艺术认知体系才是根本。因此,正统传统艺术的科普与公众教育同样重要。只有先对一部分学生或年轻人重塑历史文化记忆,让他们主动接受传统民俗文化,才能够为之后的生产性保护打下一定的基础。

六、结语

年画艺术风格与功能形式的转变早在近代就被成功探索,它适应了新中国时代背景下的新审美。年画的内容分别承载于以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匠心上、年画的张贴习俗上以及年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上。就工艺传承来看,文化政策与民间文化力量对年画非遗传承的重视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可见传统年画工艺传承发展状况良好。对于年画艺术如何以新形式进行全方位发展问题,应把年画的大众化放在第一位,提高年画艺术的商业性。目前在商业艺术领域,年画的市场几乎空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将年画艺术的风格以打破传统的新形式发扬,在符合当下潮流的新载体中将传统艺术的血脉继承,一些国潮文化、新中式设计以及文创设计展现出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徐瑛姞.木版年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39.

[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76.

[3]詹冬华,姚耀飞.山水画空间的形式构成及其思想渊源[J].美术研究,2022(02):103-108.

[4]余彦沁.新文人画之“俗”——以黄永玉与朱新建为例[J].美与时代(中),2022(07):69-72.

[5]王剑飞,孙昕.民国月份牌广告对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的生成及影响探析——基于印刷技术的视角[J].印刷文化(中英文),2022(02):97-107.

[6]王大勇.绘画中现实的美与艺术的真实[J].美术教育研究,2023(02):40-42.

[7]黄守营.当代绘画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艺术家,2023(05):37-39.

[8]钟砚涛,周倩.民国月份牌广告画在当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J].百科知识,2022(24):70-71.

[9]黎梦茹,喻晨薇,黄如民.“入画”:李可染中国画新媒体艺术互动设计[J].艺术家,2023(04):10-12.

[10]李睿,裴朝军.基于“国潮新青年设计大赛”的北京老字号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2):3-6.

[11]廖韵仪.新零售时代下国潮化妆品品牌包装个性化设计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12):21-23.

[12]张阳.新中式室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J].天工,2023(11):27-29.

[13]刘宇庭,孙浩楠.关于朱仙镇木板年画传承发展困境的思考[J].艺术研究,2022(05):151-153.

猜你喜欢
前景展望年画变迁
牛年画牛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网络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