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就业创业行为探讨

2023-09-05 06:00何竞旻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人才大学生发展

何竞旻

(池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地方政府需要将人才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基础。特别是在“五通下乡”政策全面落实的背景下,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代大学生对于到乡村中就业创业并未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很多大学生对乡村就业创业持观望态度, 部分大学生明确表示在择业时不会考虑乡村,由于缺少高素质人才,导致乡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在于很多大学生对于乡村存在偏见,认为深入乡村开展就业创业活动,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缺少在乡村生活的经验,且缺少乡村就业创业相关知识,产生畏难情绪。 想要改变这一局面,高校管理者、地方政府以及社会企业要形成高效的联动机制, 从顶层设计视角出发,制定扶持政策以及长效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大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就业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为乡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就业创业的积极作用

1.1 宏观层面

我国具有悠久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乡村振兴视阈下,“三农” 问题成为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政府从宏观层面出发,通过制定扶持政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详见表1)。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经济框架,成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压舱石”[1]。乡村产业结构需要由传统的以单一农业为支柱产业的模式,转变为多产业齐头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乡村“百业兴旺”。 想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依靠掌握高水平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还要依靠熟悉互联网、文化、旅游等产业的综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为乡村招才引智”口号,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从宏观价值导向视角,纠正部分大学生对于乡村的片面认知,让大学生意识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大有作为。”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学生在择业时选择到乡村中就业创业,立足于乡村,实现自我价值。

表1 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1.2 中观层面

高校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的主战场,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各种专业知识, 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 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相比,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价值引导功能,能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具体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各个地区如火如荼地推行,乡村急需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这种背景下,高校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在培育人才过程中着重向大学生介绍乡村发展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大学生能够真正走出校门,深入田间,了解农村真实的发展情况。 通过长期的思政教育,唤醒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于乡村发展,为乡村经济结构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2]。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发挥桥梁作用, 基于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尝试与乡村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为乡村持续输送“一懂两爱”人才。

1.3 微观层面

站在微观层面来看,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 是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通过乡村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生眼界开阔,思维灵敏,对于机遇有着敏锐的嗅觉,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带领村民发展乡村经济。 根据乡村的资源禀赋, 运用大学阶段掌握的各种知识,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第二,大学生综合素养较高,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乡村居民的传统思维以及行为习惯。 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凭借大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立足于乡村实际情况,并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努力探索全新的致富道路,一方面能够提升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大学生眼界开阔,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在深入乡村开展就业创业活动过程中, 大学生会将新风尚、新思想带入乡村,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帮助乡村居民改掉陋习,继承并发扬优秀乡风,去芜存菁。 第三,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治理效率。 乡村基层组织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些乡村的基层组织干部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在长时间工作中逐渐形成思维定式, 而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基层干部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以新思维、新方法为基础,推动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全面升级。

2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就业创业现实困境

2.1 缺少实践经验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客观标准,只有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理论才是“活理论”,才是有价值的理论。 乡村振兴视阈下,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陈旧的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农村发展新形势。 客观上看,高校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具有一定滞后性,为了确保理论能够成为指导实际工作的思想基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对理论进行完善与补充。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十分教条, 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以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 受这种思维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无法将学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部分大学生会产生沮丧心理, 对自己的能力及思维认知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消极怠工情绪。

2.2 对乡村了解不足

部分大学生对于乡村的认知较为片面,认为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经济收入,城市都要远高于乡村。很多大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农村地区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就业时还是会优先选择在城市中发展。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城市的虹吸效应体现得越发明显, 乡村大量人力资源被吸纳到城市,“进城” 依然是很多乡村居民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 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乡村大学生就业时会刻意避开乡村, 努力将自己留在城市。 此外,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虽然随着“五通下乡”的逐步落实,乡村地区创业环境得到了改善, 但是部分乡村居民对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依然持消极态度, 认为这是“没出息”的表现。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很多大学生对于参与乡村振兴, 在乡村中就业创业持消极态度, 在客观上造成了部分乡村人才储备断层现象。

3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就业创业具体措施

3.1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一是高校要及时转变育人理念,将培养能够帮助乡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作为育人目标。高校不仅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教育基地, 同时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管理者与乡村基层政府密切合作,深入了解乡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为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教学活动要紧跟社会发展目标, 组织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乡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乡村发展的短板以及乡村产业发展总趋势,通过这种方式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度融合。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专业知识,能够应用于乡村经济发展之中,给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开展就业创业活动奠定基础。二是高校要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小组,根据毕业生的特点为其制定就业规划。 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大学生对于乡村的片面认知, 让大学生意识到乡村是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目标的理想平台。 三是针对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要积极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眼界开阔、思维灵敏的优势,敏锐捕捉到乡村中的各种“朝阳产业”,利用政策红利以及专业知识优势,提高乡村创业成功率。 一方面通过乡村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乡村中形成以大学生群体为核心的新产业。另一方面借助大学生创业打破乡村传统产业格局,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是高校管理者要立足于“三农”问题,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指导思想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向大学生普及“三农”知识。很多大学生对于乡村较为陌生,对于“三农”问题只是通过新闻介绍形成笼统的概念,没有意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以及乡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旺盛需求。这种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要立足于乡村实际情况,向大学生讲述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前景。 同时,以“三下乡”的形式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乡村就业创业经验,加深大学生对于乡村发展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学生在择业时能够端正思想态度,以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创业就业与乡村创业就业的区别,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3]。 五是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人才培养策略,通过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方式,缓解大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 微观层面来看,学生创业能力主要由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融资能力等构成。 要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学校要积极与其他院校以及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创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借助这种方式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前感受创业氛围,了解创业活动的各个流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创业实训基地设立在乡村,实现大学生创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积累乡村创业经验,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实现乡村人才引进目标,进而达到多方共赢局面。

3.2 多方合力,形成服务乡村意识

大学生形成服务乡村意识需要漫长的过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个人、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要形成合力,通过实际行动, 帮助大学生摆脱对于乡村的刻板偏见,培养大学生服务乡村的意识。

一是学生家长方面。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行为以及思想对于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子女深入乡村开展就业创业活动持否定态度,那么大学生在择业时就会遇到来自家庭的各种干扰。近几年乡村经济发展迅速,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一些学生家长对于乡村的认知还停留在20 世纪末,其头脑中的乡村与大学生了解的乡村差异巨大。这种情况下,家长要以身作则,借助“乡村旅游”或者“乡村康养”的方式,与大学生一起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真实的发展状态,通过与大学生的积极沟通,及时更新知识,纠正自身对于乡村的片面认知。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在乡村中就业创业,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4]。家长的大力支持,会让大学生以更为坚定的决心参与到乡村就业创业之中。 此外,家长还可以将自己的就业及工作经验分享给大学生,结合大学生成长经历以及综合素养,为大学生深入乡村就业创业提供合理的建议,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就业创业成功率。 二是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就业创业心态,认真选择乡村就业创业路径。 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与其他学生盲目攀比,看到同学在城市中顺利就业,自己的乡村就业创业理想就发生了动摇。 因此,大学生要积极与就业指导老师以及家长进行沟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更为宏观的视角看待乡村经济发展问题, 调整就业心态,以实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作为择业长期目标,确保大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经济发展之中。

3.3 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高校宣传部门需要在校园以及实训基地中宣传与乡村就业创业有关的内容,加强宣传力度,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多媒体宣传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 腾讯微博等大学生熟悉的信息媒介, 定期向大学生推送优质的乡村就业创业资料,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乡村就业创业氛围。 通过多元化的方式, 向大学生展示乡村发展新面貌,以及乡村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让大学生提前熟悉乡村产业结构,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择业路径。 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与高校开展合作,积极开展农村人才培训及宣传工作,在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官方公众号上定期公布乡村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深入乡村实习,并通过出台扶持政策的方式确保大学生在结束实习之后能够留在乡村,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个人成长目标。 三是地方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就业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在具体工作中, 地方政府要针对乡村人才稀缺这一客观情况,提供额外的扶持政策。例如将户籍迁移、职称评定以及档案托管等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改善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福利待遇。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在乡村建设产业孵化园,将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与社会企业的资金优势巧妙结合,带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5]。

地方政府要制定奖励制度,通过改善大学生薪资待遇的方式, 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留在乡村。 例如针对深入乡村开展实践学习的大学生,地方政府要逐步解决其就业编制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地位, 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乡村。此外, 地方政府还要根据乡村发展实际需求,适当放宽乡村人事编制准入条件, 增加财政拨款,对于在工作岗位上表现良好的“大学生村官”,要优先考虑提拔其为村镇干部,利用多元化的奖励制度,确保乡村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稳定性。

乡村振兴视阈下, 乡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乡村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理想路径。 但是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乡村实践经验,对乡村了解不深, 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于乡村就业创业持消极态度。 想要激发大学生投身乡村就业创业积极性,社会、学校、家长、学生个人要通力合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服务乡村意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提高乡村就业创业能力, 为乡村发展提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人才大学生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