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舞台剧舞蹈人物形象的创新性塑造探究

2023-09-06 12:58于绍峰盘琴
戏剧之家 2023年16期
关键词:舞台剧创新性人物形象

于绍峰,盘琴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广东 湛江 524000)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舞台剧也获得了充分发展。根据当代新式科学教育教学思想,当代教育应有意识地推动儿童在德、智、体、美、艺、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从儿童舞台剧舞蹈人物形象表演的作用来看,其可以明显提升儿童在智力与艺术领域的素质,儿童舞台剧舞蹈人物形象塑造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各大儿童剧艺术团体应有意识强化儿童舞台剧舞蹈人物形象塑造,提升演员表演的质量,并融入创新性的元素,使儿童舞台剧的艺术表现模式尽可能地多元化、创新化,全方位提升儿童舞台剧的创作水平,推动儿童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儿童舞台剧的定义及其艺术特征

从定义来看,儿童舞台剧通常指在舞台上表演的适合儿童观看的剧目的艺术表演范式。它的受众主体是处于受教育期间的儿童,在科技发达的背景下,人们能够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娱乐活动。儿童舞台剧的舞台结构比较丰富、人物塑造多元化、剧情充满趣味,可以被有效引入特定场景,引导儿童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儿童进一步获得成长所需的知识及素养,因而,儿童舞台剧备受家长和儿童的喜爱,在最近几年,人们对儿童舞台剧的热爱依旧有增无减。由于儿童舞台剧的主要受众是儿童,因此,其对表演的生动性有较高要求。异于其他综合性舞台剧的是,儿童舞台剧的创作者在创作时应明确,自己创作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因此,必须考虑儿童的接纳能力及其偏好。只有确保儿童舞台剧足够生动,才可以真切引起儿童的关注。再者,借助单纯、夸张而又幽默的特征使儿童在短时间内接纳儿童舞台剧所流露出的友爱、团结、诚信等品质。

二、儿童舞台剧在发展时所暴露的问题

和西方国家相比,国内创作的儿童舞台剧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作者创造力欠缺,剧目比较单一,能够供家长和儿童挑选的剧目乏善可陈。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优秀作品相对比较丰富,比较经典的儿童舞台剧也更多,比如《绿野仙踪》《雪人》《白雪公主》等;其次,国内儿童舞台剧的剧情过于幼稚,着意于追逐感官刺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儿童观赏舞台剧的积极性,然而,更多的儿童却表示难以继续观看完整的儿童舞台剧,同时,这也引起了家长们的普遍担忧,他们担忧自己的孩子不能看懂剧情,而且,儿童舞台剧的表演时间偏长,让处于好动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吵闹、烦躁的情绪,陪同观看的父母也倍感无聊,认为自己的孩子并不适合观看儿童舞台剧,便中途带着孩子离开现场,甚至以后也难得步入剧场。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国内儿童舞台剧的致命性问题,即在努力完成教育使命的同时却向观众展现“低智”的内涵及“低质”的品质。因此,在笔者看来,国内儿童舞台剧如果要深入发展,就要努力改变现状。比如,可以将儿童舞台剧中的人物形象的创新性塑造作为一个可行切入点。众所周知,由于生理年龄较小,儿童的思想相对单纯,可能难以理解相对复杂的剧情内容,然而,个性突出、鲜明风趣的人物形象塑造正是引起他们关注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据此进行人物形象的创新性塑造。

三、儿童舞台剧舞蹈人物形象的创新性塑造对策

(一)注重儿童阶段的审美特质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儿童审美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人格塑造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儿童阶段的审美教育涉及儿童多种素质的培养,包括对美的感觉、欣赏及鉴赏等,肩负着发掘人性美、保护儿童天性的职责。在儿童发展的各个环节,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在近代,儿童审美教育备受学术界关注。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以及丰子恺等教育专家都针对儿童审美教育提出过不同的建议,虽然他们在具体的观点内容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他们的相同看法在于将人性的涵养视作儿童审美教育的本质层面的职责。学者在对儿童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之后指出,儿童更加关注事物的外在形态、色彩,同时,他们对事物的描绘是其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也即凸显出直观性的特点。儿童对事物的审美观照更具有直接反映的特征,他们会将自己耳闻目睹的事物加以如实呈现。再者,儿童的审美亦显现出创造性的特质,这种创造性又具有明显的跳跃性特点。这种创造性、跳跃性的审美特点通过极其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从根本上说,儿童阶段的审美具有童真童趣的特点,是一种不加修饰、天真、浪漫情愫的真实写照。这与塑造儿童舞台剧舞蹈人物形象时所要表现的审美特点相一致。

(二)创造性地运用本土化的元素

正如前文所述,和儿童舞台剧的情节相比较,人物形象是儿童可以接纳的最为直观的元素。对于儿童群体而言,舞蹈人物形象要尽可能地夸张,要和他们创造性且直观化的审美天性相吻合。从设计时的创新性思维的应用来看,笔者以为,应尽可能用好本土化的相关元素,充分利用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从其他国家地区比较出色的儿童舞台剧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经验来看,最为成功的做法是融入当地的本土元素。比如,少儿版儿童剧《孔子》便是一部能够体现本土化色彩的儿童舞台剧,其融入了“国学”成分。通过本舞台剧,少年儿童能从“孔子”这位大儒的身上吸收国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修为。为了更好地拉近青少年群体和孔子的距离,该舞台剧摒弃了以往的严肃戏剧的表现方式,而诉诸喜剧的方式展开情节,但其核心成分依旧体现出国学的严肃主题。在当前纷繁多元的文化体系中,我们应为下一代提供最纯粹、最经典的本土文化养分,而“国学”显然是值得文艺工作者潜心学习与充分挖掘的文化宝库,也是儿童成才有必要掌握的本土文化“良品”。出于更好地设计适合的人物形象的目的,设计人员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时应该顾及剧中的舞蹈人物形象的中国化特色,包含衣饰、造型、表演动作以及台词等多项内容,从而让儿童与本土文化产生共鸣。

(三)采用多元化的设计手段

要使儿童舞台剧舞蹈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创新性的特点,要对设计手段加以改进。在笔者看来,联想法、局部改变法是较为可行的设计手段。其中,前者需要设计人员基于对生活的观察展开针对性的联想;后者则突出设计人员要利用舞台人物形象关涉的具体细节触发内心的灵感,把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类儿童舞台剧形象设计作为案例,局部性地强化某个器官的特征,比如有意识地凸显眼睛或头部或者使身体比例不协调等,通过采用这样夸张的舞蹈人物形象,舞台表演不只能弱化造型自身的压力,也会带来强烈的喜感,能让儿童对舞台人物形象进行想象,进而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事实上,这也是创作儿童舞台剧的目的之一。

(四)彰显童真童趣的儿童本色

作为儿童舞台剧,显然应有意识凸显儿童情趣。所谓的儿童情趣指的是和人物形象的年龄以及身心特点相吻合的情感及趣味,其涉及人物形象的个性、家庭环境和社会学校对人物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另外,儿童情趣同时包括较为内在的、富有一定含蓄意味的感情及其趋向。比如,儿童舞台剧《米小圈之来自未来的我》所陈述的正是既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又融入了教育意义的一个穿越故事。该故事讲述的是2049 年时的米小圈由于小时候不努力,长大后碌碌无为并追悔莫及,希望能够重返少年时代改变现状的故事。在科学家车驰的热心帮助下,他返回至2022 年,且扮演自己的小舅舅来敦促儿时的自己发奋学习。毫无疑问,该剧的教育意义是非常明确的,但这种说教显然不能要求舞台演员刻意板着脸严肃地表演,而应该注意儿童群体的身心特点,即应该注意剧中的小主人翁所处的少儿阶段的特点。舞蹈演员在表演时,肢体动作也要和米小圈这个儿童角色相吻合,即舞蹈演员无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表情、动作方面都要有儿童视角,有机融入童趣成分。正因此,舞蹈演员要真切地表现米小圈内心的实际感觉,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因此,舞蹈演员的语言及其肢体动作均应和扮演的儿童角色及其性格相吻合,而不可以将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及其感情流露强加到他们身上。因为儿童思考时的思维呈现出跳跃式、交错式特点,不少行为具有下意识的特点,或者是通过单纯的、即兴式的推断马上得出结论。因而,舞蹈演员在表演时应关注儿童上述的特点,从而自然地融入童真、童趣成分。

(五)设计创新化的舞台语言及肢体动作

儿童舞台剧舞蹈人物形象塑造应借助舞台语言及肢体动作塑造儿童人物形象的性格,从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借助舞蹈人物形象的舞台表演充分呈现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特点,表现人物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要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就必须尽可能地对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比如,儿童舞台剧《花生梦》便是2022 年推出的一部在舞台语言上有所创新的舞台剧,其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因素,甚至可以说,其并非一部根据惯常经验展开思维的儿童舞台剧。该剧着眼点十分创新、有特色,围绕着一颗花生展开叙述,另一方面,其叙述视角又以小朋友为主体,这样一来,其便和观看儿童舞台剧的主体即儿童群体相吻合,贴近儿童的审美心理。另一方面,该舞台剧的创新性也体现在叙述的内容方面,其呈现了成人化的漂流天地,在儿童舞台剧故事的演进方面,该剧融入了被“放逐”式的威胁因素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为了规避该舞台剧作品在实际演出中碰到一系列隐性限制,编剧为该儿童舞台剧的舞台语言设计了不少体现儿童丰富想象力的意象,比如“无味地狱”“美味大都市”以及“食物难民营”等。另一方面,舞台上的演员的肢体动作具有超出现实的象征性意义,提高了该儿童舞台剧的思想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舞台剧的舞台表演魅力在于它的生动性。每一名儿童舞台剧的主创人员和表演人员都应在思想和行动上提高对儿童剧舞台表演的认识,通过不断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表达形式带给儿童群体更多、更美的演出,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舞台剧,促进国内儿童舞台剧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舞台剧创新性人物形象
大型黄梅杂技舞台剧《七夕情缘》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舞台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舞台剧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舞台剧改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