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引-立”育人模式在专业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3-09-06 07:56王云琦朱锦奇王玉杰程金花张建聪张兴存
高教学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教学成果育人模式专业建设

王云琦 朱锦奇 王玉杰 程金花 张建聪 张兴存

摘  要:作者对标新农科对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和本科教育对全面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认知、心理和思维变化特点,以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要素为突破,以“把精彩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水保精神为引领,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抓手,破-引-立贯穿,师生共进、教学互促”的研究思路,凝练出“一二三四”拔尖创新人才育人路径,构建并实施“破-引-立”全过程育人模式,完善生态文明课题体系建设理论。育人模式有效地助力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拟定,并推广运用到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一流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北京市一流专业和全国22所学校的56个专业与37门课程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专业建设;育人模式;育人路径;教学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149-06

Abstract: The author benchmarks the dema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for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talent training ability, combines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and thinking cha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akes the core el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ability as a breakthrough, takes the water conservation spirit of "writing wonderful papers on the ground" as the guide, and condenses the "one-two-three-fou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 education pa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earch idea of "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taking the problem as the starting point, breaking-leading-standing throug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dvancing together, and teaching mutual promotion". It has built and implemented the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model of "breaking-leading-standing", and improved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ject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education model has effectively helped the formul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y majors, and has been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56 majors and 37 courses in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the first-class major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in Beijing, and 22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ducation model; educational path; teaching results

黨的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到一个新的高度[2-3]。自此之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举措不断完善,党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4]。2019年,党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5],为高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6-7]。北京林业大学师生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践行者,致力于培养一批对信仰坚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生态文明工程师[8]。

专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专业教育的核心要素[9-10],课程质量关系到能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人才[11]。2018年,我国颁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7个文件,为专业、课程、教师协同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和行动指南。目前,国内外高校对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理论、实践和思政教育有效衔接、一体融合的课程体系[12-15]。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下简称“水保专业”)为例,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需求,对标教学改革具体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探讨建立教学-科研-实践-思政“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完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理论,为培养支撑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保障。

一  “破-引-立”育人模式内涵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背景下,林业高校担负着培养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或国家对林业功能新定位相适应的新时代林业人才的光荣使命[10]。“OBE+破-引-立”育人模式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按照大学生认知、心理和思维主体变化特点,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水保专业“把精彩论文祖国大地上”的教学特色,破解教学资源单一、教师角色单一、课程体系分散和学生学情不佳等难题,引入科研平台、专业精神、系统理论和科学原则,立体化打造教学-科研-实践-思政“四位一体”融合的新时代育人路径,释放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

二  “破-引-立”育人模式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  平台教学资源单一化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的矛盾

育人过程中比较重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对课程实践资源建设重视不够,并存在非常重视实践资源个体的建设、对多方资源重新组合使用不当;出现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分家的现象及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分离情况;已有科研平台资源利用率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  教授模式僵硬化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需求的矛盾

长期以来,在课程教学中出现了重视教师个体的培养和发展,对育人团队建设欠缺,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教材的教案,对当前“互联网+”等信息化融合度不高,未紧跟时代发展。同时,还存在填鸭式教学,授课教师只进行了知识的传递,针对学生能力培养考虑不足,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出现了错位现象,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课程体系分散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需求的矛盾

各门课程体系架构出现统一化,课程自身特色被弱化;课程教学未成体系化,单一考究课程自身发展,导致学生学习思维单一化,综合思维能力不足。学校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在学校教室里第一课堂的学习,对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学习考虑不足,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存在较大的影响,同时还忽视了课程精准对接专业人才出口的需求,大大削弱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  课程内容传统化与学生拔尖能力培养需求的矛盾

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出现老旧传统化情况,缺乏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渐使学生产生厌学和厌课情绪。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重视理论课程讲解,课程实践模块被弱化的问题,还存在重视课堂课本知识的教授,课程知识涉及的深度素养和思政元素输入不够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课程知识与实际出现的情况难于联系,无法利用专业的知识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使学生失去了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三  “破-引-立”育人模式实践探索

“破-引-立”全过程育人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把握水保专业教育存在的矛盾,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抓手,破-引-立贯穿,师生共进、教学互促”的研究思路,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划分破(大一)-引(大二、大三)-立(大四)三个阶段,以培养服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一个导向(如图1所示),从学生成长过程和教-学-用全过程两个维度展开,师、课、生三个主体进阶,教学-科研-实践-思政四位系统推动,将学生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夯实“把精彩论文写在大地上”共同思想基础,递进式培育知农爱农型卓越农林人才,引领学生实现从知山知水到治山治水再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开展。

(一)  破科研平台-引教学内容-立“四位一体”,搭一流平台

科研实验平台既承载着塑造学生系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责任,同时还肩负提高学生读懂中国、读懂世界的使命。针对教学资源单一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的矛盾,水保专业从整合科研平台资源出发,将北京林业大学水保专业分布于全国的5个国家、省部级野外科研平台和7个科研基地引入课程设计,把全国主要生态功能区的野外定位站、科研基地和省部级以上实验室,打造为学生课程拓展的户外教室、科研锻炼的实验平台、了解绿色文化的教育基地。学院在7个野外台站建立临时党支部,在野外教学的协调组织、学生党员作用发挥、支部红色1+1共建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把专业教学和思政工作高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教学改革的驱动引擎,提升了专业实践育人能力(如图2所示)。

(二)  破教师角色-引水保案例-立水保精神,建“金师”体系

兴国先兴教,兴教必先强师。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应坚持守正创新,适应新时代、新要求[16]。因此,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需求的矛盾,水保专业着力破除教师单一授课角色,将知识讲授者转变为育人组织者,建立以名师、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引领的“一课多人”教学团队,坚持“课程教学与培训比赛相结合,旧课堂与新技术相融合”一条主线,促进青年教师“励言”,打造传统教学模式迭代升级的重要引擎。教学团队把孵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抓手,以课程研究项目带动水保精神进课堂,带动农科研究前沿与课程有机结合,促进课程教师“励学”,增强课程的思想引领力和时代感召力。教学团队将“把精彩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学院传统厚植于教师自身,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支教、指导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激励教师在锻炼中“立身”,发扬水保精神,做学生示范。“励言”“励学”“立身”三项行动构建了从教学技巧到教学能力再到教学素养的形-实-意进阶的“金师”体系,为高等教育内涵式提供人才保障(如图3所示)。

(三)  破课程模块-引课程联系-立体化课程架构,建“金课”体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3,10]。水保专业立足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角色定位,系統构建“一体两翼”的育人格局。理论课程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沙”模块重新破解,根据课程交互逻辑,引课程联系,融合信息技术、科研案例、思政案例,加强专业核心知识和数据科学等前沿知识交叉融合,以小流域为单元,打造线下精品课、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虚拟仿真实验课、国际前沿课和“一带一路”全英文课程,搭建立体化核心课程矩阵。课堂外夯实突出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精心设计学科竞赛辅导、社会实践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水保学术论坛和水保文化讲堂等模块,达到学生专业素养、创新素养、人文素养训练的有效衔接,打造点-面-体进阶的“金课”体系,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如图4所示)。

(四)  破学生学情-引自主学习-立家国情怀,育一流人才

遵循学生认知、能力和素养递进规律,破解学情,针对课程内容传统化与学生拔尖能力培养需求的矛盾。按照从分散到系统,由理解到应用的原则,划分大一破解认知阶段,大二、大三引导能力阶段,大四树立情怀阶段,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精准培养,提升认知能力。“课前准备”中传播水保文化,激发学生专业兴趣;通过智慧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自主学习,锻炼动手能力。通过科教融合、思政引领等深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山水林田湖草沙”创新设计竞赛,搭建本科论坛将教师科研项目、科学前沿孵化为可行的大学生研究项目,创建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北林水保资讯”介绍“水保榜样”,全程全方位培育知-能-情进阶的一流人才如图5所示。

四  “破-引-立”育人模式成效

(一)  学生课程获得感增强

育人模式实践后,笔者对水保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情况反馈(图6—图11)出课堂专注度提升42.59%;知识掌握程度提高,试卷难度增加,成绩未降低,差异化减小,成绩满意度达53.70%;学生达到课程预期程度提高,其中超乎预期27.78%;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提升,提升率92.59%,其中42.59%提升很大;科研能力提升,2016—2021年间指导大创项目24项;实践能力提升,2016—2021年间指导毕业论文43篇;MOOC2018年第一期至2021年第四期课程在线学习人数持续增多。

(二)  培育人才能力持续提升

在该模式指导下,水保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机制完善的人才培养框架。育人平台不断升级,改造11个科研基地,新建7个实习实践基地,成立7个野外台站党支部,新建2个思政实践教育基地、80个就业实践基地。“金师”体系持续完善,教学团队成员所在支部被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党支部,团队成员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育人团队骨干、国务院特贴专家、教育部教指委主任、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和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等。“金课”体系改革向纵深发展,目前带领的教学团队共同建成了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2本和北京市精品在线课程1门;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和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形成课政思政案例集1本,融合思政、科研的教案4本,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省部级规划教材3本,1门课程获评北京高校教师教书育人 “最美课堂”二等奖。

(三)  人才质量连续攀升

在该模式实施后,水保专业学生理想信念、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课程实现了良性互动。2017—2021届学生获得专业内外竞赛奖励28项,获35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等29项集体省部级以上荣誉,较2013—2017年增长65.7%。学生获批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比间2013—2017年增加36.8%,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率提升35%,进入研究课题人数提高了184%。2016—2021年本专业深造率均在70%以上,主要升学高校增多;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学生成长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骨干力量,其得到就业单位高度评价。

(四)  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该育人模式成功应用到教育部新农科关于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本科专业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的研究中,并在全国高校教师发展CHED年会、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面向全国高校进行分享,在校内外培训相关教师上百名,服务校内外相关专业学生大于50 000人次,对相关院校相应课程、教学大纲及专业方案修订工作具有较好指导作用。

五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实践中,坚持“四个面向”,培养能适应生态建设需要、占领科技前沿的人才,方能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2-5]。笔者以教学-科研-实践-思政“四位一体”全员育人的思路,分阶段、全过程、递进式破除教学改革矛盾问题,采用理论和实践联动机制、第一和第二课堂融合机制、教学能力保障机制和学生自我教育机制,有效地整合了校内外资源,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保障体系,打造了水土保持人才培养标准。通过本文提出“破-引-立”育人模式的实践,学生掌握了完备、科学、前沿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具备了“知农兴农”的专业情怀。该模式以课程培育名师,在课程建设中打造“金师”体系,构建高质量教育矩阵,建成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地,助推了一流学科建设,可为适应新时代的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新时期,新高度,新任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7,45(22):11-19.

[2] 姚书志,武建鑫,郝瑜.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略——基于学科生态系统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46-52.

[3] 张旭.心系中国梦致力于环境生态建设——记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教授[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7):101-102.

[4] LIU S. Research on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J].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21,30(2A):1837-1843.

[5] 杜玉波.怎樣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11-13.

[6] 王洪元.培养拔尖创新林业人才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9(5):17-18.

[7] LU M. Research on the approach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J].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21,30(2A):2278-2284.

[8] 郑梦真,张雷生.“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现状及未来瞻望和预测[J].北京教育(高教),2021(5):23-27.

[9] 王英龙,李红霞.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69-73.

[10] 曾宪文.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平台——文学与新闻学院实践教学的探索[J].实践教学行与思,2016(1):3-7

[11] 俞福丽.推进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现状与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39-41.

[12] 龚克.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 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代新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8(8):1-5.

[13] LIU J.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green civiliz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21,30(5):5220-5229.

[14] REN P, LIU X, LIU J.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J].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2018,52:747-755.

[15] 宋亞峰,王世斌,潘海生.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生态与治理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2):26-34.

[16] 黄煦.创新育人模式 培育时代新人[J].教书育人,2018(34):17.

猜你喜欢
教学成果育人模式专业建设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注重教学成果转化,拓展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进入”的实效性
服装 CAD一体化教学课题论述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的纸材拓展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