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对较小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3-09-06 11:00戴国栋高立娟徐春燕刘丽娟
系统医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圈套结肠镜息肉

戴国栋,高立娟,徐春燕,刘丽娟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山东滨州 256600

结直肠息肉的产生主要与家族遗传、基因突变、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属于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疾病多不会引起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无痛性便血症状[1]。临床研究表明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2-3]。目前在治疗结直肠息肉疾病时,主要使用手术方案,通过内镜手术可以将息肉有效、安全切除[4-5]。对于较小的(4~9 mm)扁平无蒂息肉,电凝电切等热切除治疗虽应用广泛,但由于其热灼烧作用,可能造成局部溃疡,乃至黏膜下层动脉损伤,可发生电凝透壁综合征及迟发性出血甚至穿孔等并发症[6-8]。已有多项指南推荐治疗较小的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时,采用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为探究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 年2 月—2021 年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90 例接受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和390 例接受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的较小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患者,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90 例接受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和390 例接受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的较小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患者。对照组中男218 例、女172 例;年龄32~73 岁,平均(52.27±4.65)岁;息肉直径3~7 mm,平均(5.02±0.38)mm;息肉切除数量1~5 个,平均(2.79±0.50)个。观察组中男215 例、女175 例;年龄30~75 岁,平均(52.58±4.68)岁;息肉直径3~7 mm,平均(5.25±0.41)mm;息肉切除数量1~5 个,平均(2.73±0.51)个。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肛肠外科学》中关于结直肠息肉的诊断标准[9];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息肉,最大直径<8 mm,为扁平无蒂息肉,给予内镜下治疗。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患有其他消化道疾病者;精神、认知严重障碍者;患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伴有其他肠道炎症性疾病者。

1.3 方法

使用日本Olympus CF260/290 电子结肠镜、双丝冷圈套器、高频电切装置和APC300 氩离子凝固器等设备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用于治疗对照组患者,方法为:设备的电切功率设置为20 W,使用电子结肠镜进行检查,确定结直肠息肉的具体位置,然后使用圈套器固定息肉,然后进行上提操作,在此操作时要尽量远离肠壁,然后进行电切、电凝交替操作,圈套器逐渐收紧,进而有效切除息肉组织。利用负压吸引回收息肉标本,若仍有残存的息肉组织,则使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切除;若患者有明显的渗血症状,先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再次观察患者创面的大小,并观察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现象,然后选择合适的金属夹来夹闭创面,去除息肉组织送检,做病理学检查。

观察组接受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方法为:使用电子结肠镜对患者检查,以确定结直肠息肉的具体位置,然后使用圈套器固定息肉,并将息肉周边1~2 mm 范围内的正常黏膜组织作固定处理,然后缓慢收紧圈套器实施机械勒断,然后吸引出切下的息肉组织。利用负压吸引回收息肉标本,若仍有残存的息肉组织,则使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切除;若患者有明显的渗血症状,先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再次观察患者创面的大小,并观察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现象,然后选择合适的金属夹来夹闭创面,去除息肉组织送检,做病理学检查。

手术完毕后给予入组患者常规治疗干预,如禁食、补液等,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临床症状如胃部疼痛、恶心等全部消失,则判定为痊愈;术后切口愈合延迟,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则判定为好转;术后切口愈合能力较差,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10]。

对比两组的息肉完整切除率(病理切缘是否有病灶残留)、息肉标本回收率等手术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出血、腹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及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者结肠息肉切除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息肉完整切除率、息肉标本回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结肠息肉切除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对比()

?

2.4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结直肠癌病死率较高,在恶性肿瘤中病死率排在第4 位,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但是在我国此病具有明显年轻化趋势,属于临床较多见的恶性肿瘤疾病[11]。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诱发结直肠癌疾病的主要因素,多将此病列为结直肠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1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胃肠道肿瘤疾病较为重视,一旦自身出现不适情况,会立即到医院寻医问诊,这使得结直肠息肉能够被及时发现[13]。以往临床上在治疗结直肠息肉疾病时,多采取非外科治疗方案,以对腺瘤性息肉致癌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使得结直肠癌疾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14-15]。

随着内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内镜下手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具有良好的效果,目前在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疾病时,多采取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治疗,而关于哪种治疗方法更安全有效,这一问题的报道目前较少[16-17]。但本研究显示对于较小的(4~9 mm)扁平无蒂息肉,电凝电切术与冷圈套切除术术并发症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操作者的经验有关。经调查显示,约21%的操作者在临床治疗中热衷于选择操作简单的电凝电切术或热活检钳钳除术[18],该术式存在电相关并发症等风险,其他部分术者会选择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19],研究发现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在切除小的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方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0]。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较小的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该术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展开探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69%,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这与李丹丹[21]研究结果中的临床总疗效值97.62%接近。这可能与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更易发现术中出血情况,术者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有关,利于病情快速恢复;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9%(P<0.05),考虑这与电凝电切手术过程中造成了组织热灼伤有关,导致切口愈合缓慢甚至出现电凝透壁综合征。而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避免了对组织的热灼伤,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及避免出现电凝透壁综合征。另外研究显示内镜下冷圈套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26±0.41)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5.19±1.24)min(P<0.05);住院时间(3.65±0.46)d 低于对照组的(4.35±0.33)d,主要原因为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不借助电凝电切设备,在安全有效的切除病变的同时节省了手术时长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效减少住院时间。说明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对息肉组织可进行最大范围切除,以防息肉出现残留现象。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较小的无蒂息肉在息肉完整切除率、息肉标本回收率方面与传统的电凝电切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患者采用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方案,其安全性高,且效果较为明显,相比于电凝电切手术时间更短、患者发生术后腹痛的概率更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圈套结肠镜息肉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篮球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套圈就是圈套
一字之差产生的“圈套”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