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大学生运动减肥多元参与模式研究

2023-09-07 03:56陈嘉梁景添王成科肖金兰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健康教育

陈嘉 梁景添 王成科 肖金兰

【摘要】本文阐述健康教育指导模式、线下运动处方减肥模式和线上远程自主运动管理模式等当前大学生校园常见的运动减肥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大学生运动减肥多元参与模式的构建策略即理论先行为大学生减肥搭建理论框架,找准原因为大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个人减肥或健身方案,反馈闭环从而建立大学生运动减肥过程的跟踪、监督、反馈与奖励机制,以实现大学生身形优美、身体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健康教育 大学生减肥 校园运动减肥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033-04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追求,是生活美好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成就。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2019年我国肥胖人口已达2.5亿,增幅远超英美等大国。在我国的肥胖群体中,大学生肥胖人群比例不断增加,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长时间的线上教学使学生体力活动严重受限,而学生体力活动的大幅度减少导致肥胖发生率急剧上升、学生身体素质大幅下滑。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体之美,且能诱发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赛米·赛麦提、买买提·依斯热依力、艾克拜尔·艾力等认为,肥胖还是导致大学生抑郁、自卑甚至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被普遍认为是健康且科学的减肥方式之一,但如何指导大学生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科学运动仍面临诸多难题。健康教育指导模式、线下运动处方减肥模式和线上远程自主运动管理模式是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三种运动减肥模式。三种运动减肥模式各具优点,但也存在各自的弊端与不足。导致“减肥后反弹、无法坚持运动以及盲目运动”等仍旧是大学生运动减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的运动减肥模式特点,结合大学生的身体条件特征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有效的运动减肥模式保持身形优美、身体健康具有非常现实且普遍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当下常见的校园运动减肥模式的特点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大学生运动减肥多元参与模式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运动减肥的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常见校园运动减肥模式的特点及其不足

通过运动实现减肥是较为科学健康的方法,不同的运动方式有着不同的运动效果,如有氧运动在减脂的同时能提高心肺功能,抗阻运动能减脂也能增加肌肉含量,高强度间歇运动耗时短效果好。因此,单纯从科学的角度论证,运动是实现减肥的有效方式,但基于运动本身而形成的运动减肥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减肥难依然是困扰肥胖群体的难题。

(一)运动健康教育指导模式

运动健康教育指导模式的特点是主要以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指导肥胖大学生运动减肥,重视运动理论知识方面的指导,受众面大且支出成本低,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纯粹的运动健康教育指导模式缺乏针对性指导,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缺少监督,而过度依赖学生的自觉是运动健康教育指导模式的不足之处。对普遍自觉性较差的肥胖学生而言,要求他们完全依靠自律和意志力来坚持运动是不现实的。

(二)线下运动处方干预减肥模式

線下运动处方干预模式是当下主流的减肥模式,针对性强、过程性指导和监督机制较强以及干预效果好是其主要特点。但其门槛及成本较高,如运动前的健康体检、运动处方的制订以及运动过程中的指导都需要依靠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完成。同时该模式还需要学生购买相应的课程或服务,所以此类服务收费较高,普通大学生难以负担。此外,线下运动处方指导模式一般需要借助专业的器械、场地。通常情况下,学校缺乏专业场所的配置,灵活性较低。

(三)线上远程自主管理运动模式

线上远程自主运动管理运动模式是通过可穿戴设备、运动App和小程序等科技手段指导运动减肥和实施监测反馈,适合肥胖人群居家或者开展个体化运动,其自主性较强。但单纯智能化线上指导的运动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对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运动能力等进行精准评估,缺乏专业人员的实践指导,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证实,过度依赖肥胖大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等问题是该模式的主要弊端。

二、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大学生运动减肥多元参与模式的构建路径

上述三种运动减肥模式都是指导大学生校园减肥的常见模式,各有优势同时又存在短板,单纯地使用某种减肥模式效果欠佳。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大学生运动减肥多元参与模式是萃取三种模式优点,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结合学校实际,针对肥胖大学生的运动、饮食、生活方式和心理等方面,帮助肥胖大学生形成多元全面发展格局,构建科学有效运动减肥策略的新模式。这种多元参与模式主要遵从“提升认知—改变观念—传授方法—促成行为”的逻辑发展过程。

(一)理论先行,为大学生减肥搭建理论框架

当前指导大学生减肥的方法很多,且有鱼龙混杂之嫌,使大学生对肥胖的成因以及科学减肥的认知相对混乱,因此,对肥胖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凸显。

首先,可通过举办校园运动减肥知识讲座、开设运动减肥课程以及推送线上运动减肥课程对肥胖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在校园运动减肥知识讲座方面,学校相关部门或者相关学生社团可定期在全校范围内邀请医院相关科室的医生、体育学科的相关教师以及健身机构的教练员进行运动减肥知识讲座;在运动减肥课程方面,体育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师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运动减肥的通识课程,向学生普及肥胖以及运动减肥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线上推送运动减肥知识方面,可在校园公众号或其他媒体上定期发布肥胖以及运动减肥的相关知识等。

其次,在校园运动减肥活动中,成立大学生运动减肥专家指导团队。专家团队应由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如营养学专家、运动训练专家、运动生理学专家、医务人员、心理学专家等。其中,营养学专家为肥胖大学生制订日常的饮食计划、运动训练学专家指导并监督肥胖大学生科学运动、运动生理学专家负责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以及运动处方的制订等、医务人员负责肥胖大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医务保障、心理学专家负责调节肥胖大学生心理状态,助力其形成良好的心态。此外,还应借助科学运动健身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运动减肥活动,以学生社团组织的名义开展运动减肥活动更易吸引肥胖大学生参与运动减肥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社团组织开展宣传运动减肥知识、培养运动减肥活动志愿者、集体运动活动等工作。

(二)找准原因,制订个性化的个人减肥或健身方案

在进行校园运动减肥前,学生通过健康教育了解自身肥胖的原因,这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危害并寻找改变的方法。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学生是否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是否缺乏运动等。因此对肥胖原因的调查与检测是大学生普惠性校园运动减肥的第一步。专家指导团队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体检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肥胖原因,诸如关于学生自身疾病史、双亲肥胖程度、家族疾病史、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并分析判断是否也是使学生产生肥胖的直接原因。

如果学生是因为疾病导致肥胖,需要在原发疾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更换其他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尽可能减少药量,并避免使用容易致胖的激素类药物。同时,多项研究证明,肥胖与遗传因素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调查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家族史进行筛查判断。

确定了肥胖可通过运动进行改善之后,专家指导团队可着手开始制订运动处方,其中的运动强度是最核心的因素。运动强度既与减肥效果又与运动损伤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代谢、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但过高的运动强度会增加肌肉代谢中自由基的数量,引发氧化损伤、细胞损伤和肌肉疲劳、酸痛、拉伤等问题,进而影响到运动效果和运动质量。FATmax强度理论是基于肥胖人群个体化特征制定出最佳、最有效的运动减肥强度,进而形成精准的运动减肥处方的理论。2001年Achten等提出了FATmax强度理论,即在单位时间内脂肪代谢率峰值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在个体化FATmax强度下进行运动,可以最大化地分解脂肪,达到减脂的效果。目前,FATmax运动模式在减肥控重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且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朱欢团队研究表明,FATmax强度运动对20—30岁肥胖人群均具有较好的减肥效果。另外,还有研究得出基于FATmax设计的有氧结合抗阻与单纯有氧运动均能显著降低肥胖大学生体重与体脂率。此外,FATmax强度运动还能改善代谢性疾病患者血脂代谢。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证据,作者认为个体化FATmax强度是解决当下肥胖大学生如何科学运动减肥的关键技术,即通过测试确定减肥个体最适合的运动强度和模式,制订个体化运动计划,控制心率在FATmax达到最大脂肪氧化效果,根据个体减肥效果动态调整运动计划,持续保持减肥效果控制在身体健康范围内。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肥胖大学生减肥难的问题。因此,以个体化FATmax强度基础制订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是校园运动减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运动减肥效果的重要保障。

基于运动减肥需要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强度可完成、狀态可掌握、时间可持续、锻炼可全面、有一定的节奏性,并兼具娱乐性。肥胖学生群体在运动初期需要特别考虑下肢关节的承受能力,如果有下肢不适等情况,可以选择依靠浮力的游泳或其他水中运动。若身体条件允许,可以参与快走、慢跑、有氧操、瑜伽、普拉提、骑自行车、球类运动等运动项目。在制订运动处方时可选择多种运动项目搭配,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延长运动持续时间,增加娱乐性,但必须结合减肥对象的个人情况,安排适合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减少受伤概率,也提高减肥效果。

(三)反馈闭环,建立运动减肥过程的跟踪、监督、反馈与奖励机制

通过建立运动减肥过程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运动,同时促进运动质量,更好地实现运动减肥的过程性监督和实施后反馈。

1.运动跟踪

运动处方的执行是影响运动减肥效果的直接因素,尤其是肥胖大学生能否按照靶心率进行运动尤为关键。因此,运动过程中可利用运动科技产品的性能和优点提高运动处方的执行效果。时下有多种运动跟踪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心率遥测、运动手环、运动手表等运动健康科技设备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动态运动情况,包括运动类型、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等。通过查看记录,可以了解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运动计划。

首先,可利用运动科技产品的心率监测功能监控运动强度的变化,并根据监控结果调整运动强度,将运动强度维持在靶强度范围内,确保按照靶强度进行运动。其次,利用运动科技产品记录每次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将其转化成能量消耗,以评价运动的效果。此外,还能利用运动科技产品评价运动减肥的效果以及根据减肥效果制订新的运动处方。随着运动减肥的进行,肥胖大学生心率、摄氧量、体脂等指标会发生变化。这些指标不仅可以作为衡量肥胖大学生运动减肥效果的有效指标,而且能为下一阶段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参考,尤其是运动强度确定。

2.运动监督

建立运动监督机制,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更好的指导和帮助。可以通过医务人员、运动教练、教师等专业人员对学生的运动状态进行监督,控制准备活动、运动过程和放松活动的时间,做好运动和操作记录,过程中监测学生的运动状态,保证运动过程的连续性,根据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安排休息、提醒补水、纠正错误运动姿势和适当增加鼓励性或提示性语言,保质保量保安全。

3.运动反馈

虽然线上运动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线下运动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仍不能忽略,尤其当减肥成为学生的迫切需求时,应重点考虑线下运动减肥模式。因此,在校园运动减肥活动中应灵活采用线下和线上运动指导和自主管理模式,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提高运动减肥的效果。同时,建立肥胖大学生的运动减肥个人档案,以便于后期获取相关数据、资料,并为大学生后续自主进行减肥运动提供数据支撑和保障。相对学生而言,反馈可以分为主动反馈和被动反馈,建立双向的运动反馈机制更为重要,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运动。可以通过学生主动报告身体运动前状态、运动中反应和前运动后效果获得训练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运动计划。同时配合专业团队的测试数据,例如BMI值、皮脂厚度、腰臀比及其他关于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和身體素质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双向反馈,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减肥进展。

4.运动奖励

运动减肥的过程是持久的,运动策略的实施需要循序渐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奖励机制作为减肥目标实现的动力燃料。首先,运动减肥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而这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其次,为了激励学生坚持运动,应设立奖励机制。这个奖励机制可以通过设计阶段性目标来实现。在完成阶段性目标时,可以给予学生精神或物质奖励、表扬等,以增强其减肥的动力和信心。例如,设立一个每周或每月的运动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完成情况对参与者进行奖励或评分,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第三,在建立奖励机制时,还应充分考虑每个人的运动目标和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应该考虑个性化的奖励措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此外,还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反馈和建议,动态调整奖励机制以保持有效性。最后,将这个奖励机制与定期监测和评估相结合,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总之,应合理利用奖励机制,鼓励和帮助学生坚持运动,从而获得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综上所述,常见的三种运动减肥模式均具有各自的优点,但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弊端与不足。因此,以“健康教育”为主体,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运动减肥多元参与模式有助于提高运动减肥的效果。在模式构建过程中应从寻找和判断大学生肥胖的原因、成立大学生运动减肥专家指导团队和社团组织、从运动减肥项目多样化角度设计训练内容、经常性开展健身减肥公益讲座和运动课程、制定个性化的个人减肥或健身方案、灵活采用线下和线上运动指导和自主管理模式、建立运动减肥过程的跟踪、监督、反馈与奖励机制等方面构建运动减肥多元参与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慧,朱欢,肖杰文.大学生肥胖发生现状及运动减肥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22(4).

[2]赛米·赛麦提,买买提·依斯热依力,艾克拜尔·艾力.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2020(2).

[3]王亮亮,黄瑜,郭伟,等.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分析[J].预防医学,2022(2).

作者简介:陈嘉(1985— ),广西陆川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体育教育;梁景添(1987— ),通讯作者,广东佛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质健康促进;王成科(1983— )湖南衡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质健康促进;肖金兰(1996— )广西梧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体育。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健康教育
电话出院指导联合健康教育对妇科肿瘤患者疗效的影响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