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及发展路径分析

2023-09-07 06:25白梦梦
支点 2023年9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精细化管理

白梦梦

【摘要】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张与教学成本的逐年上升,我国高校陆续成立了高校基金会,以期筹措社会资金支持事业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基金会现状的分析,总结高校基金会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路径,助力高校基金会从行政化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更好地发挥筹措社会资源、助力高校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基金会 慈善文化 发展路径 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高校自筹资金支持办学的意识不断增强,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基金会。本文将从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历程、财务现状及未来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一)高校基金会的起步

我国大陆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是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1月25日,迄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虽然与著名的哈佛大学基金会(成立于1974年)相比起步较晚,但当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以985和211高校为例,其中985高校39家,211高校76家,截至2022年9月30日,成立了基金会的高校有110家,此比例高达96%)。

高校普遍成立基金会,既得益于我国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大力政策扶持,也反映出在财政缩减的趋势下,高校对外联络与筹资意识的加强,还说明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更愿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高校基金会的制度依据

我国公益事业依据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表明,公益事业包含非营利性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第八条明确了国家鼓励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第十条明确,本法所称公益性社会团体指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

基金会的建设发展除受上述法律的约束外,还受注册地慈善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条例的约束。

(三)高校基金会的组织建设

2020年5月出台的《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规定,社会组织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条件之一是社会组织评估等级为3A以上(含3A)且该评估结果在确认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时仍在有效期内。

此公告的出台,对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内部治理、工作绩效等规范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促使高校基金会出于回馈捐赠人与提升社会声誉等考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评估,走上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二、高校基金会的普遍现状

(一)高校基金会多挂靠于行政部门,独立性较差

高校基金会,顾名思义主要服务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受到登记管理机关(民政局)和业务主管部门(教委)的双重管理。高校基金会背靠高校的闪亮名片,高校的名气无疑在高校基金会募资时为基金会提供了最有力的背书。

我国的高校基金会多挂靠于高校对外联络与发展规划部门,人员由所在部门行政人员兼任,因事业单位编制有限,高校基金会普遍缺乏人手,使得人员独立性和专业性均受到较大影响。

以110家高校基金会为例,仅有21家基金会的专职工作人员超过10人,专职工作人员的中位数仅为6人。高校基金会人员不足问题可见一斑。假设将6人平均分到项目管理部、财务部、法务与信息部,每个部门仅有2人。专职人员数最多的是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有51位专职工作人员。

(二)高校基金会通常与校友会合署办公,外拓意识较差

高校基金会背靠高校,很容易共享到学校的校友资源。基金会在开拓捐赠渠道时,通常从校友入手。相较于一般捐赠人,校友出于对母校的情感与“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通常更愿意对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慷慨解囊。

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校友工作和基金工作的高度一致性,较多高校在实际中选择了基金会和校友会合署办公的形式。久而久之,高校基金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将筹资工作局限于校友群体,忽视开拓筹资新途径、向外拓展筹资等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校友工作与基金工作合署办公还可能存在弊端,如高校基金会工作人员在联络与对接校友时,单刀直入谈捐赠很尴尬,不谈捐赠只谈情感又会收效甚微。而且校友对劝募可能存有心理预期,致使基金会的募资人员与所拜访的校友形成地位上的不对等。

(三)高校基金会信息化水平较低,预算效率不高

因高校基金会起步较晚,社会捐赠收入相较财政资金在支持高校办学的经费中占比较为有限,基金会通常选择由学校财务处代为记账,不再设置单独的财务核算岗位。尤其是较晚成立的高校基金会(与名校基金会的资产规模、人员构成等存在较大差距),其财务处理比较简单,仅设置捐赠收入、公益支出、管理费用等基础会计科目,与高校成熟的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相比,预算效率不高,存在编制预算随意、项目执行率低下等问题。

高校基金会的项目管理系统主要由筹资、立项、执行等模块构成,因社会捐赠收入的不确定性较大,也使得捐赠项目缺乏连续性,不利于高校基金会特色品牌项目的培育。

(四)捐赠资金来源多样化,对风险识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基金会成立之初,接受捐贈设立的项目多为奖助奖教金,诸如此类单一用途的捐赠项目通常额度不高,筹资规模较为有限,支持高校办学能力不足。为了快速做大基金会的筹资规模,发挥社会捐赠弥补财政缺口的作用,高校愈发地重视吸收社会捐赠,高校鼓励基金会牵头组建院校两级联动的筹资机制,发动学院专任教师参与筹资,更有甚者将社会捐赠指标与教职工的绩效考核挂钩,这在无形中鼓励教师将其科研项目部分转换为捐赠项目。高校基金会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对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提出新要求。

(五)高校基金会净资产规模不高,支持学校办学能力有限

根据捐赠资金是否有约定用途,高校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可分为限定性捐赠收入和非限定性捐赠收入。由于多数捐赠资金在交付给高校基金会之前,就根据捐赠人与基金会双方签署的捐赠协议约定好了资金用途及使用方向,可供高校基金会秘书处自由支配的资金较少。因此,我国高校基金会非限定性净资产(非限定性净资产包含捐赠时不设限制的捐赠财产和基金会的利息收入及理财收益)较为有限,支持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受限。

截至2021年底,110家高校基金会中,净资产超过1亿元的仅有45家,占比仅为41%。1亿元的社会捐赠相较于“双一流”高校动辄几十亿元的财政经费而言,显得杯水车薪。

(六)高校基金会过于强调资金安全性,保值增值效果一般

高校基金会的章程规定,基金会应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开展保值增值工作。因高校基金会缺乏完备的投融资团队,人员多享受高校事业编制,缺乏工资绩效激励的动机,加之受行政思维惯性的影响,基金会通常存在关注资金安全性远超于收益性的情况。加之近几年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高校基金会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如银行大额存单、表内理财等,而对于信托、私募基金等较为谨慎,致使高校基金会保值增值能力较差。

三、高校基金会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培育品牌项目,提高高校基金会的社会声誉

高校基金会应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带着自身高校特色的优秀公益项目,形成成熟可复制的筹资模板,用优秀案例去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赠资金,形成品牌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如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案例,利用募集到的捐赠资金修缮改造陈望道旧居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修缮苏步青旧居和谈家桢旧居,三个展馆分别以“信仰”“爱国”“科学”为主题,共同组成“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既展示了科学家攻坚克难、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又与负责三馆讲解的学校师生志愿者团队结合,传承复旦大学的红色基因与校史文化。

(二)加强与公募平台的合作,积极探索筹资渠道

我国高校基金会均为非公募性质的基金会,因而只能开展定向募捐,不能公开向社会公众募捐,也不得采用设立捐款箱、举办慈善晚宴、转发微信群朋友圈等形式变相公开募捐。但是高校基金会可以通过与联劝公益、腾讯公益等公募平台合作,以公募基金会的名义公开募捐。如2022年上海疫情形势严峻,沪上各高校的物资储备均面临较大压力,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在联劝网“守护上海抗疫济困专项行动”中发起专属捐赠活动,为同济大学筹集了50余万元抗疫物资;2022年5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推出“花梨暖阳”公益项目,探索与公募平台合作的筹资形式等。

(三)积极探索创新捐赠形式

高校基金会一般以接受货币资金捐赠、实物捐赠等为主,我国的高校基金会接受股票、债券和有价证券的先例还比较少。如202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5周年暨迁校65周年,校友企业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韦尔股份)捐赠股票30万股,价值近亿元,以支持西安交大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电气学科发展。2022年5月,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收到隐名杰出企业家捐赠的价值1亿港币的上市公司股票,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高校基金会应积极拓展可以接受的捐赠形式,如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同时也要意识到接受有价证券捐赠存在不可预期的价格波动风险)、房屋建筑物、文物文化资产、土地使用权、软件等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等,力争最大程度地为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

(四)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提升其他收入

高校基金会可以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积极探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承接政府的教育服务、公益宣传服务、社会调查等(如2022年浙江省民政厅公示的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社会组织的公示名单中出现了浙江工商大学教育基金会),一方面能为高校基金会增加其他收入,另一方面还能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形成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琦.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之我见[J].财务管理,2022,52-54

[2]任瀟,王欢,李佳潞,张勇.国内高校基金会和高校的战略合作关系探索[J].财经界,2021,9(2):47-48

[3]章杰文,罗迅杰.基于财务信息披露要求的高校基金会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20,5:9-11

[4]石义秀.基于关系营销视角下的高校基金会筹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6,4:41-45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精细化管理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推行细节管理方法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