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策略探析

2023-09-07 08:48高莹丽
新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建设策略一体化思政课

高莹丽

【摘要】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带有系统性特征,教师对学科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对学生学习经历和认知进行梳理和归结,根据学生学习要求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入实践性学习环节,在充分思考、体验、归结、内化中完成学科认知构建。作为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需要有观照意识,对学生思政认知有科学评估,以便推出适合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有重要指示,作为政治学科教师,要以创新实践的姿态兑现新课标精神要求,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成为受益者。教师深入教材展开研习行动,确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优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程序,创新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追求系统性、创造性,高中政治学科教师需要有前置分析和思考,针对学生小学、初中阶段思政课学习实际做出教学判断和分析,以做出准确调整,提升政治学科教学品质。

一、确立根本任务,启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程序

教師执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策略时,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度解析,观照学生思想成长经历,从“一体化”建设角度展开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

1.统筹教材编写

统筹教材内容,这是学科教师执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思政课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展开深度研究,从“一体化”教学建设角度进行学术探索,都能够获得丰富学习体验和启示,也能够矫正学科教学设计方向,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以满足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思政课教材比较固定,为教学“一体化”建设提供内容支持,教师从学科特点角度出发展开教学研讨和教学设计,吸纳更多教材之外的内容,同样可以获得崭新教学辅助效果。

如教学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时代精神的精华”,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学科概念,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辨析。如: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学生进入研讨环节,教师适时参与其中,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讨论。在深度研学之中,教师鼓励学生展开独立思考,提炼出一些哲学思考问题,将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出来,为小组集体辨析提供资源。学生对哲学话题有自己的思考,所提及的问题也比较有思考性,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到小组集体研讨环节,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设计投放问题,学生有主动研讨的责任感,教师鼓励学生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深度研学的机会,这些教学设计都带有“一体化”教学特征,学思结合、动静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学习实践推向深入。

2.建立建设程序

“一体化”建设体现观照性、系统性特点,教师对学科教学内容做深入研究后,推出系统性教学策略,为学生顺利进入学科学习创造条件。高中生思想趋于成熟,教师针对性布设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行动研学活动,都能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学生进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环节,从创新实践角度进入研学行动,其感知体验会更为深刻。

在教学“探究世界的本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理清知识概念和信息,设定研学任务:联系自然界事物变化特点,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社会发展有自身规律,联系我国社会改革现实,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选题任意选择,确定思考点,进入不同研学团队,展开集体研讨活动,进行多重研讨互动。学生开始自主选择,进入到不同研学团队之中,开始了主动研学行动。教师在学生研讨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性讨论,给出一些后续研学任务,对学生个性观点进行专业点评,让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学科核心。“一体化”教学追求“学、练、用”结合,教师推出研学任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习,体现“一体化”教学特征。

二、形成目标体系,优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品质

政治学科“一体化”建设有自身规律,教师从中小学不同角度不同教育特点展开深度研究,从“一体化”建设特点出发展开设计,根据学生学力基础打开教学程序,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1.关联目标设置

思政课教学设计包含多种环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推出教学程序,确保“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有自身特点,教师以教学目标设计为起点,推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性学习和研究行动,都能够创造更多研学契机。

教师组织学生搜集一些教学信息,利用一些生活案例支持学科学习,其感知体验会更为丰富。如教学“把握世界的规律”,教师设计研学目标,要求学生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学生对这个内容比较熟悉,自然有主动参与的热情。如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壤植物的多元化、危害人类健康的自然灾害、动物世界的多样化等。学生精选研学内容,列出对应的生活案例,展开细致的研学行动。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空条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思考和讨论,成功激活学生参与主动性。学生结合自然现象展开对应讨论,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一体化”教学特点,其研学效果大大提升。

2.精选建设内容

精选“一体化”教学建设内容,教师要有学情分析意识,对学生学力基础有准确判断,对学生学习方法应用有科学分析,以便做出准确反馈,对教程方案进行对应调整,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研学实践环节,在主动探索中建立思想认知基础。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在推行“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要求和需要,对教学任务、活动目标、评价标准做出优化设计,以提升学科教学实践品质,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维认知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对此有清晰认识,其设计启迪性更高,训练效果也会更强。在教学“探索认识的奥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推出研学内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具体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从这两个方向展开深度思考,借助网络等信息平台,搜集相关信息和素材,为学科学习提供更多支持。学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其感知体验不断增加,其认知发生了质的改变。

三、创新课程形式,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

创新课程形式,教师在“一体化”教学属性要求下进入创设环节,结合学生学情展开教程安排,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强化“一体化”建设品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1.创新教学实施

学生思想觉悟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小学阶段属于“知”的过程,通过学科学习,获得启蒙的动力,思政课的主要目标是启发渗透,让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到中学阶段属于“情”的输入和输出,思政课以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主要目标,对学生展开道德意识、思想品质的塑造,让学生自然成长政治认同感。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选择一些重点内容做特别分解,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如教学“寻觅社会的真谛”这部分内容,教师组织学生梳理思想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然后推出“中国梦”方面的话题讨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个人梦想的集中体现。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梦想呢?你的梦想与中国梦有什么关联?说说你的打算和设计,准备参与班级集体讨论活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体系构建特点,整合资源、设定教程、推出方案、组织研讨、得出研学结论,教师与学生展开广泛互动,为学生创造思考、讨论、实践等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

2.强化建设效果

思政课追求政治正确,教师对学生展开课堂教学时,要从责任感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学习习惯、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等角度展开教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促进其学科认知的顺利内化。教师要对思政课教学程序、课堂效果做出科学评估,以便做出及时调整和应对,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这节内容时,教师围绕价值观含义角度展开教程安排,启示学生从人生价值观培养角度展开思考,推出典型生活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进行价值观方面的话题讨论。如最近有新闻报道,一位见义勇为者,为救落水者牺牲了。面对这种舍己救人的行为,我们该怎样评价他的人生价值观呢?学生拿到问题后,都能够从正面给予肯定。教师继续追问:如果你是小学生、初中生,或者是高中生身份,能否像这位救人者一樣,义无反顾地跳下激流之中?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与讨论,给出比较科学的建议,说明学生对生命价值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会盲动。教师适时参与到学生互动环节,给学生一些学习建议,确保学科教学顺利展开,凸显“一体化”教学属性特征。

四、组织研学行动,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研学行动,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展开归结讨论,对学生思想品质成长情况做客观评估,以推出更多训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研学过程中成长学科认知能力。

1.推出教研活动

教师执行教学方案过程要有对接意识,对学生生活认知做科学评估,针对性设计一些教学应对措施,为学生顺利进入生活化学习创造条件。高中生有主动研学的意识,教师要做好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客观判断,推出一些研学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主动进入到研学环节,在探索性学习中建立思政认知。

思政课研学内容极为广泛,教师针对高中生接受实际,设定适合的学术性课题,无疑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如教学“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部分内容,教师先期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然后推出专业研学任务: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历史使命,深入当地生活展开调查研究,哪些传统文化被人们所忽视?选择其中一个点展开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为当地传统文化传承提出建设性意见,不妨组织研学小组,展开集体性研讨。学生接受研学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进入到广泛互动交流之中,逐渐理清研学路线,形成研学成果。教师推出研学活动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展开调查行动,体现教学“一体化”目标追求,学、练、用相结合。

2.延伸建设维度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追求“一体化”建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科内容做科学分析,对学生学情做合理研判,对教学执行条件做客观评价,为学科教学“一体化”执行做好坚实铺垫,让更多学生都能够进入到学科核心,在主动探索中建立核心素养。教师有意识延伸教学设计,推出一些课外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借助多种信息媒体辅学手段展开研学行动,也能够创造一些学习动机,满足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实践需要。

如教学“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熟悉,接受起来没有太多困难,教师组织学生先期展示一些外来文化现象,分析这些外来文化带来的思想冲击,要求学生展开学术研讨:外来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才能做到去伪存真,不妨选择其中一种文化现象做重点研究,写出研究小论文,参与班级集体研讨活动。学生对外来文化现象比较有感,自然能够积极回馈,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建立。学生进入选题环节,教师跟进观察,适时做出提示。古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近现代西方文化,都属于外来文化形式,特别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渗透尤为突出,对青年学生带来的冲击也最为剧烈。如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体现在所谓尊重人权方面。一些人崇尚西方民主制度,追求绝对的自由。学生大多选择这个角度展开研究和思考,很快便进入研学核心。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属于系统构建工程,教师要有对接、融合、延伸思考的主观意识,对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深度研究,对学生学习诉求有准确判断,对教学条件和环境有优化意识,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科研学主动性,也能够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认知能力。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有自身规律,教师从观照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小学初中阶段思政课学习情况,推出适合性更高的思政课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在创意探索中建立“一体化”学习认知。

【参考文献】

[1]耿以侠.思政课一体化:让关键课程切实发挥立德作用[J].江苏教育,2022(95).

[2]李娟,李站稳.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

[3]孟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与一体化建设研究:历程、特征与问题[J].教育科学论坛,2023(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BHA2202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建设策略一体化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